畢竟,倭島之上的各種貴重金屬,都是大唐所迫切需要的好東西。
再者說了,倭島距離大唐並不遠,現如今大唐的工商業已經越來越發達。
絕對適合作為大唐的工商業商品的傾銷之地,而且還是大唐發展遠洋海運的一個優秀的中繼站。
但是一個統一的倭島,很容易讓大唐失去對於倭島的掌控。
而大唐如果將那倭國直接蕩平之後,將整個倭島分為幾個國家,然後大唐在此駐紮少量軍隊鎮撫和監控。
再通過大量的商品的傾銷,足以讓倭島諸國,賣命地挖礦來換取各種生存生活物資。
隻要老子活著,隻要漢唐商行還在搞國際貿易,就可以將倭島諸國的生死牢牢地掌握在大唐的手中。
等到有朝一日,倭島上的礦產挖得差不多了,怕是也得百來年之後。
到了那個時候,一個土地上沒有了什麽礦產資源的倭島,連一柄鐵器,都需要多海外舶來的時候。
這對於大唐而言,還能有多大的威脅?當然也會有杠精又是舉例說明又是嘰嘰歪歪。
但那些關程三郎屁事,自己能夠看到百年之後,就已經很不錯了。
倘若百年之後,麵對著連一塊鐵礦都沒有,而且還處於分裂狀態下的倭島都對付不了,那隻有怪後世子孫自己不爭氣。
當然,有些話能說,有些話不能說,程處弼還是很拎得清的。
麵對著這位能說會道的程三郎有理有據的闡述和解釋,房俊與王玄策都鬆了口氣。
畢竟程三郎的做法,雖然讓人覺得有些怪異,可是經他那麽一解釋之後,的確又很合理。
過於的倭國不聽話,蕩平它,自然沒毛病,擔心倭國陷入內亂,擾亂大唐外貿經濟。
所以扶持那些與大唐(漢唐商行)關係十分融洽的豪族,讓他們八分倭島。
如此一來,哪怕是日後倭島生亂,那麽多個蕃屬國之間,肯定誰也不樂意服從於誰,自己就先掐個狗血淋頭。
而大唐也就可以從容布置鎮壓,遠遠要比對付一個一統的倭國更加輕鬆。
#####
一隻隻的信鴿,在那倭島的上空振翅高飛,而倭島各地的豪族,以及那些與各地豪族結交的大唐漢唐商行的掌櫃們。
隻能硬起頭皮,承擔起了線人和說客的身份,開始跟那些豪族的領頭人做起了思想工作。
當然,更多的則是豪邁地用利益去砸,砸得對方眼冒金星,心如小鹿亂撞,基本上就不會有問題了。
第二天一大清早,整夜都沒有休息的大伴吹負在程三郎鷹犬的幫助之下,精心炮製了一封山陰複國書。
用那連夜找人刻出來的山陰國大印,蓋在這份精心寫就的國書之上,當著大唐水師諸將的麵,呈給程三郎。
並且痛哭流涕,述說著山陰國在那倭國的欺淩之下,過著生不如死的日子,一幹山陰王族過著為奴為婢的苦日子。
就連自己的兄長大伴長德,為了保全山陰的大伴氏,自今仍舊被關押在那倭國的監牢之中,連自殺都不敢,生怕殘暴的倭國借此為由,蕩平大伴氏。
程三郎與一幹大唐文武,以及那新羅將領,都聽到了這個聞者傷心,聽得落淚的淒慘故事。
程處弼親切地攙扶起了這位已經遭受欺淩,連胳膊都被倭國人砍了,也不敢報複的山陰國主。
告訴對方,大唐,絕對會為你們這些熱愛和平,對大唐恭順的小國當家作主。
經過了商議,大唐水師留下了一批之前繳獲的兵器甲具交給了山陰國主大伴吹負。
而山陰國國主亦於第二天,發布了討倭書,高高地舉起了山陰國的國旗,開始了山陰國追隨大唐的討倭之路。
隨後,程處弼率領唐、新聯軍,離開了這山陰國,朝著下一個方向進發。
不過程處弼經過慎重的考慮,最終作出的決定就是,除了倭島本島分為八國之外。
另外還將九州島設立為日向國,而四國島設立為阿波國,最北邊的直接就叫蝦夷國。
這麽一分之後,跟漢唐商行關係極好的那十一個豪族,當真可謂是雨露均沾。
至於其他人有意見,嗬嗬,程處弼可不覺得有什麽問題,把那些有意見的人打成倭國王族的同黨標簽,嗬嗬……
接下來,程處弼可謂是馬不停蹄,沿著那倭國沿海,跟那些此刻正在跟倭國朝廷軍隊發生激烈衝突,並且與漢唐商行交好的那些豪族。
短短不過半個月的光景,山陰國、山陽國、北陸國重立,高舉義旗,為大唐討倭前驅。
東山國、東海國、北海國、日向國、阿波國、南海國等紛紛響應。
經曆了慘敗之後,退迴倭島驚魂未定的中大兄聽到了倭島諸豪族紛紛立國,第一時間就立刻下令,讓所有殘兵,立刻啟程,趕往飛鳥城。
而就在兄大兄帶領殘兵敗將離開的第二天,程三郎耀武揚威地率領著唐、新聯軍,終於在這座碼頭之上登岸。
兵鋒,直指倭國王都:飛鳥城。
#####
此刻,飛鳥城內,真可謂是愁雲慘澹,一幹倭國皇親國戚此刻盡聚於宮中,皆是六神無主。
孝德天皇,默默地坐在正中,看著左右的臣子,他分明看到,今日入朝的文武,可是少了不少。
這讓孝德天皇甚是無力地仰天輕歎,大伴氏、物部氏、阿布氏背叛倒也正常。
畢竟之前朝廷勒令他們交出各種開掘的金山銀山,他們推三阻四,就是不樂意,惹惱了中大兄興兵討伐。
可以說,這三個氏族,已經完全跟朝廷切割,另外還有那蘇我氏自打蘇我入鹿被殺後。
中大兄意圖將蘇我氏趕盡殺絕,蘇我氏也已經成為了朝廷的死敵。
所以,他們興兵助唐,倒也不覺得奇怪,可是其他的諸如巨勢氏、境部氏等諸多豪族也紛紛背叛,卻是孝德天皇的意料之外。
就在孝德天皇憂心忡忡之時,終於聽到了急促的腳步聲傳來。
孝德天皇看到中大兄這位年紀比自己還大的皇太子,一臉氣極敗壞地大步行來……
再者說了,倭島距離大唐並不遠,現如今大唐的工商業已經越來越發達。
絕對適合作為大唐的工商業商品的傾銷之地,而且還是大唐發展遠洋海運的一個優秀的中繼站。
但是一個統一的倭島,很容易讓大唐失去對於倭島的掌控。
而大唐如果將那倭國直接蕩平之後,將整個倭島分為幾個國家,然後大唐在此駐紮少量軍隊鎮撫和監控。
再通過大量的商品的傾銷,足以讓倭島諸國,賣命地挖礦來換取各種生存生活物資。
隻要老子活著,隻要漢唐商行還在搞國際貿易,就可以將倭島諸國的生死牢牢地掌握在大唐的手中。
等到有朝一日,倭島上的礦產挖得差不多了,怕是也得百來年之後。
到了那個時候,一個土地上沒有了什麽礦產資源的倭島,連一柄鐵器,都需要多海外舶來的時候。
這對於大唐而言,還能有多大的威脅?當然也會有杠精又是舉例說明又是嘰嘰歪歪。
但那些關程三郎屁事,自己能夠看到百年之後,就已經很不錯了。
倘若百年之後,麵對著連一塊鐵礦都沒有,而且還處於分裂狀態下的倭島都對付不了,那隻有怪後世子孫自己不爭氣。
當然,有些話能說,有些話不能說,程處弼還是很拎得清的。
麵對著這位能說會道的程三郎有理有據的闡述和解釋,房俊與王玄策都鬆了口氣。
畢竟程三郎的做法,雖然讓人覺得有些怪異,可是經他那麽一解釋之後,的確又很合理。
過於的倭國不聽話,蕩平它,自然沒毛病,擔心倭國陷入內亂,擾亂大唐外貿經濟。
所以扶持那些與大唐(漢唐商行)關係十分融洽的豪族,讓他們八分倭島。
如此一來,哪怕是日後倭島生亂,那麽多個蕃屬國之間,肯定誰也不樂意服從於誰,自己就先掐個狗血淋頭。
而大唐也就可以從容布置鎮壓,遠遠要比對付一個一統的倭國更加輕鬆。
#####
一隻隻的信鴿,在那倭島的上空振翅高飛,而倭島各地的豪族,以及那些與各地豪族結交的大唐漢唐商行的掌櫃們。
隻能硬起頭皮,承擔起了線人和說客的身份,開始跟那些豪族的領頭人做起了思想工作。
當然,更多的則是豪邁地用利益去砸,砸得對方眼冒金星,心如小鹿亂撞,基本上就不會有問題了。
第二天一大清早,整夜都沒有休息的大伴吹負在程三郎鷹犬的幫助之下,精心炮製了一封山陰複國書。
用那連夜找人刻出來的山陰國大印,蓋在這份精心寫就的國書之上,當著大唐水師諸將的麵,呈給程三郎。
並且痛哭流涕,述說著山陰國在那倭國的欺淩之下,過著生不如死的日子,一幹山陰王族過著為奴為婢的苦日子。
就連自己的兄長大伴長德,為了保全山陰的大伴氏,自今仍舊被關押在那倭國的監牢之中,連自殺都不敢,生怕殘暴的倭國借此為由,蕩平大伴氏。
程三郎與一幹大唐文武,以及那新羅將領,都聽到了這個聞者傷心,聽得落淚的淒慘故事。
程處弼親切地攙扶起了這位已經遭受欺淩,連胳膊都被倭國人砍了,也不敢報複的山陰國主。
告訴對方,大唐,絕對會為你們這些熱愛和平,對大唐恭順的小國當家作主。
經過了商議,大唐水師留下了一批之前繳獲的兵器甲具交給了山陰國主大伴吹負。
而山陰國國主亦於第二天,發布了討倭書,高高地舉起了山陰國的國旗,開始了山陰國追隨大唐的討倭之路。
隨後,程處弼率領唐、新聯軍,離開了這山陰國,朝著下一個方向進發。
不過程處弼經過慎重的考慮,最終作出的決定就是,除了倭島本島分為八國之外。
另外還將九州島設立為日向國,而四國島設立為阿波國,最北邊的直接就叫蝦夷國。
這麽一分之後,跟漢唐商行關係極好的那十一個豪族,當真可謂是雨露均沾。
至於其他人有意見,嗬嗬,程處弼可不覺得有什麽問題,把那些有意見的人打成倭國王族的同黨標簽,嗬嗬……
接下來,程處弼可謂是馬不停蹄,沿著那倭國沿海,跟那些此刻正在跟倭國朝廷軍隊發生激烈衝突,並且與漢唐商行交好的那些豪族。
短短不過半個月的光景,山陰國、山陽國、北陸國重立,高舉義旗,為大唐討倭前驅。
東山國、東海國、北海國、日向國、阿波國、南海國等紛紛響應。
經曆了慘敗之後,退迴倭島驚魂未定的中大兄聽到了倭島諸豪族紛紛立國,第一時間就立刻下令,讓所有殘兵,立刻啟程,趕往飛鳥城。
而就在兄大兄帶領殘兵敗將離開的第二天,程三郎耀武揚威地率領著唐、新聯軍,終於在這座碼頭之上登岸。
兵鋒,直指倭國王都:飛鳥城。
#####
此刻,飛鳥城內,真可謂是愁雲慘澹,一幹倭國皇親國戚此刻盡聚於宮中,皆是六神無主。
孝德天皇,默默地坐在正中,看著左右的臣子,他分明看到,今日入朝的文武,可是少了不少。
這讓孝德天皇甚是無力地仰天輕歎,大伴氏、物部氏、阿布氏背叛倒也正常。
畢竟之前朝廷勒令他們交出各種開掘的金山銀山,他們推三阻四,就是不樂意,惹惱了中大兄興兵討伐。
可以說,這三個氏族,已經完全跟朝廷切割,另外還有那蘇我氏自打蘇我入鹿被殺後。
中大兄意圖將蘇我氏趕盡殺絕,蘇我氏也已經成為了朝廷的死敵。
所以,他們興兵助唐,倒也不覺得奇怪,可是其他的諸如巨勢氏、境部氏等諸多豪族也紛紛背叛,卻是孝德天皇的意料之外。
就在孝德天皇憂心忡忡之時,終於聽到了急促的腳步聲傳來。
孝德天皇看到中大兄這位年紀比自己還大的皇太子,一臉氣極敗壞地大步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