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剛讓俘虜送去了文書,實際上也是相當於在保證“在未收到昇龍府迴信前,他並不會主動發起陸地上的進攻。”


    所以反過來,他也不會擔心交趾軍隊會過度反應,並對他眼下的這兩處水營展開反攻。


    畢竟,秦剛這次帶來的,不過是三十幾艘戰艦,大部分都是不善陸上作戰的水兵,而且人手有限,兩處水營在沒有得到城牆的保障之前,其防禦力量是極其脆弱的。


    所以,築城便就是眼下秦剛的頭等大事。


    好在築城的人手是現成的,長州水營是被突襲的,大約兩千多名俘虜,基本都是在睡夢中被抓,身體倍棒,幾乎沒傷,都是直接可以拉出來幹活的好手。


    而海東水營因為有了一些像樣子的抵抗,又因為有了陳皓的提前部署,死傷以及跑掉了一些人。不過也是因為這裏的總體駐軍規模稍大,最後還是抓住了大約三千名身體健康的俘虜,也是立即被編入了工程隊。


    讓他們幹的活,自然就是築城。


    雖然宣稱兩處水營都要占據,但是事有輕重緩急,眼下自然是要集中人力與資源,優先建設更北一點的海東水營,也就是新命名的鎮越城,這也是後世的海防市所在地。


    而長州水營離昇龍府更遠些,估計不會先受到攻擊,隻留了張中的兩廣艦隊警戒駐守而已,囑咐他們,萬不得已時,可以臨時放棄。


    長州水營與海東水營的五千交趾俘虜,立即被驅動起來,按照規劃,在原先的水師營地向西推出十裏後,分別在其西麵與南麵快速建起各長十裏的防禦柵欄,而北麵與東麵,則是正好利用了白藤江麵與海麵,由水師艦隊負責守護。


    就在秦剛成功地控製了兩座水營之後,昌化港那邊的運輸船隊就迅速開動,大批的水泥磚石,包括軍糧補給,便開始源源不斷地運過來。在西麵與南麵的柵欄樹立成後,有了基本的屏障,在其內側,便嚴格按照大宋邊境的城牆標準,開始挖壕取土、夯土砌磚,修建城牆了。


    為了追趕工期,甚至原本人口就不多的昌化軍裏可用的百姓也被動員到了這裏,當然主要還是秦剛承諾可以給他們支付非常可觀的工錢,他們也是成為了在交趾軍營這裏指揮並督促俘虜們用心幹活的主力。


    這海東水師大營,原先都建有完善的營房、糧庫以及兵器庫等等一些建築設施,而且交趾這裏的氣候溫暖,直接搭起的帳篷也可以住人,工地的進展非常順利。


    為了盡可能給鎮越城的城牆建造留出足夠長的時間,趙駟便給義烏兵組成的飛魚兵下達了最重要的任務,將他們分成若幹的小分隊,沿著白藤江以及通往北麵、西麵與南麵的各條道出發,進行偵察。首要任務是發現並消除任何有可能會影響築城進度的因素;其次希望能將鎮越新城的警戒與隔離線,確保向外圍推出一百裏之外,盡可能地隔絕交趾小朝廷對這裏準確情況的掌握。


    幸好,此時的交趾,一直都不太重視沿海區域的發展,甚至還因為這裏被選為了水師駐地,便進而提前清理並強製遷走了附近原有的居民。所以負責警戒的各個小分隊從白藤江河口撒出去後發現,最初的偵察與排查工作非常地順利,因為離河口越近的地方,就越沒有人煙,偶爾隻會在叢林裏的一些野獸有點威脅。


    飛魚兵花了差不多五六天的時間,就將偵察範圍向外順利地擴到了五十裏以外,並且有選擇性地設置了一些隱蔽的、並且適合人長期駐守的警戒點。


    而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最先遇上交趾軍隊所設立的驛站,是由方十三所帶領的一支小分隊,他們共有七人,是沿著海東水營通往昇龍府的主驛道向西前進的,因此整體速度要比其他小分隊更快一些。


    其實方十三並不是義烏人,他的老家在睦州。隻是在很小的時候就跟著叔叔出來做雇工,落腳在了義烏的方村,因為與村裏人同姓,便攀了個同宗。在好幾次與鄰村的械鬥中,他敢打敢拚,兇狠勁絲毫不差於村裏的年輕人,很受族長看重。


    方十三的這個叔叔比他隻長了八歲不到,五年前去了婺州後便應征參加了綠曲兵,之後便跟著秦剛、趙駟一起去了西北,中間曾經寫過信迴來,說是在那裏立了功,升了職,還在西北討到了老婆成了家,很是令方十三羨慕。


    這次聽說來義烏征兵的就是之前的綠曲兵長官,方十三立即就去求族長給他出了個擔保,與村裏的幾個年輕人一同報名後,也被幸運地選中了。


    新兵訓練中,方十三雖然非常地用功與刻苦,但運氣並不是太好,考核時的表現一般,所以也就沒能選中為第一輪的什長。


    但是在這次隨艦隊出海之後,他卻因為自己不怎麽暈船,經過長途跋涉後,在海東水營登陸戰中的表現就非常突出了,並記了功。


    這次趙駟需要將飛魚兵拆得很細,分兵撒出去偵查清楚周邊的情況,原來的什長就不夠用了,這才臨時提拔了他。


    與他們搜索偵察範圍相距不遠的還有另一支小分隊,彼此是按驛道為界線,方十三帶的人負責搜索北麵,而那支小隊負責搜索驛道南邊的區域。


    交趾也仿照大宋在全國建立了驛站係統,隻是他們驛站的驛卒不像大宋那樣,可以由朝廷供養發放俸祿的,而是需要自己養活自己。於是,這些驛卒便帶著家人,靠著驛站兩邊建一些竹木屋子,並在附近種點糧食、林裏種些水果,河裏再撈些魚,倒也勉強可以維持生活。


    大多數驛站裏最重要的工作便是要養兩三匹馬,好在豆料是由官府供應,平時主要接待長州水師與昇龍府之間傳書遞信時的信使換馬或休息。


    所以,這樣的驛站如果沒有人特意介紹,就像道路邊的普通民居一般。


    一開始,方十三他們即使是再小心,也以為眼前看到的一排竹木結構的房屋隻是一處臨時聚集的居民村落。


    方十三等人之前在也曾在驛道附近經過類似的零散民居,隻是那些交趾百姓,要麽遠遠就躲出去了,要麽也會緊緊地關上房門躲在屋子裏不敢出來。


    但是,沒想到眼前最大的一間屋子居然主動打開了門,出來了幾個人,看到了身披甲胄的他們也不慌張,反而非常熱心地詢問他們有什麽需求。


    原來此時的士兵在披甲後的區別都不大,而更因為方十三他們的甲胄精良,使得來人心裏猜測:如此精良裝備的士兵,不會是長州水師的,搞不好是京城裏難得外出的禦林軍辦事路過。


    方十三先被嚇了一跳,然後這才發現眼前的這個地方就是一座驛站,而這些穿著普通布衣的人都是驛卒,立即不客氣地出手將他們乃至其家人全都控製了起來——要是跑掉一兩個,讓他們發出示警信息就不好辦了。


    很快,根據審問而得知,在這條驛道上,從這裏開始,大約每隔三十裏左右就會有一座驛站,一直到達昇龍府。像他們這種小型普通驛站,一般不帶軍事功能,隻負責接待與換馬傳遞信息,大約安排五六個驛卒,加上他們的家人,不會超過二十多人。


    而每三到四個驛站中會有一座較大型的驛站,在裏麵會駐紮相對正規化的驛兵,兵員會上升到三十多人,但是卻不允許他們在附近帶著家屬,是帶有較強的軍事屬性。


    據被俘虜驛卒交待,前方三十裏左右的那座驛站就是這種有軍事防禦力量的大型驛站。


    方十三很快就有了一個主意,他立刻讓人將與他們不遠的那個小分隊的隊長請來商議:按這些驛卒的交待來看,沿著這條道路的下一個驛站不僅規模與防禦性能要大得多,而且也正好處於趙駟要求他們警戒的最外沿。


    畢竟有了俘虜的口供,他們便基本明確,從這裏開始,真正需要注意與關注的,就隻是三十裏外的那一個大型驛站而已。因為昇龍府如果要派兵來進攻被占領的水師大營,那麽基本上就應該從這條驛道經過,所以他想將兩支小分隊合並在一起,嚐試去拿下那座大型驛站。


    所謂義烏兵膽大的名聲的確並不虛傳,兩名隊長一拍即合,立即決定隻安排兩人將這驛站裏的所有俘虜、包括他們的家屬都押送迴鎮越城營地,一則傳迴消息,二則利用好這些人手加快修城。


    剩下的共十二人,便從這座驛站裏搜羅出了一些交趾兵的衣著裝備,將自己化裝得更像是交趾士兵。


    交趾這裏的氣候真是又濕又熱,哪怕此時已經是一年中最冷的冬月,也隻是在清晨的時候,才能感到一些不多的寒意,而一旦中午太陽出來後,便又會很快讓人熱成了狗。


    方十三說話不多,他也深知這次隨他一起出來的幾人訓練時的成績都不錯,基本的行軍、偵察、警戒等操作都無須他去操心,他更多地隻是在關注沿途看到的一些特殊地形與地點,並且會在中途休息的時候,掏出隨身所帶的炭條筆與紙頭作些記錄。


    “方隊長,你還能識字啊!看不你以後一定會被多提拔的!”另一個小分隊隊長朱言,由衷地對他豎了豎大拇指。


    “我也就念過幾年私塾,會寫幾個字罷了!”方十三搖搖手,他一邊說著,一邊將記好的紙頭小心疊好收起。


    由於有明確的目標,這一天的行進速度要比前麵的快多了,隻是到了最後,他們才有意地放慢了速度,一是快要接近那座大型驛站了,怕遇上意外,二是希望能將接近目標驛站的時間盡量控製到天色開始發暗的黃昏。


    在再三確認了前麵的情況之後,一行人便打著從前麵驛道搜出來的交趾軍隊旗幟,大搖大擺地來到了那個驛站前。


    果然,這處的驛站更準確地說,應該是更像一座關卡堡壘,驛道在這裏開始上山到了最高處,便被兩側的山峰卡住,而它就順勢在兩峰之間前後建起了兩道城牆,形成了一座關隘。所有的通行者,必須要通過驛站的前後兩道大門,一旦這兩道門關閉,便就徹底封閉住了這條要道。


    按照前後的地形與山勢來看,除了這條道,要麽就得從更遠的北麵白藤江走水路,要麽就得從南邊的山腳底下走,都必須要繞行更遠的距離,並且山道也都比不上這條開辟修好的道路好走。


    為此,這座驛站的牆體,都使用了大量的石頭與磚塊,厚厚的石牆建起了足有丈餘之高,在上麵還建有了望塔、箭樓之類的附屬建築。


    實際上,驛站上負責警戒觀察的人很早就已經發現了他們。但卻是因為他們的服裝與旗號都用了前麵驛站裏交趾軍隊的東西,所以他們這十二人的到來,並沒有引起警惕,還有幾個驛卒提前到了驛站的大門口來迎接他們。


    “拿下!攻進去!”方十三看到大門敞開,守兵全無防備,立即拔刀相向。


    這裏已經是他們奉命打探的最遠距離了,另外也說明距離交趾人聚集的城市太近。


    方十三明確知曉自己的人手少,也就不適合留下太多的俘虜,更是要為自己行動的安全而考慮,所以他們的出手非常果斷與堅決,但凡遇到想反抗或者逃跑的人,便就盡數斬殺,絕不猶豫。


    很快,整個驛站裏的三十幾名驛兵,除了最後完全投降的四五人之外,迅速被全殲。


    也就是對這投降的幾人審問後,方十三等人便立即得到了最新的情況:


    這次交趾昇龍府那邊的反應極快。在結束了廷議之後,也是因為崇賢侯李乾明立功心切,在他的再三催促之下,第一批三千人的先鋒隊居然能以從未有過的速度調集完畢,而且還提前統一給沿途的驛站發出了指令,要求他們作好所有的接應準備,為先鋒部隊的路過提供必要的補給服務。


    按照之前送指令的內容來推測,昇龍府的東征先鋒隊基本會在三天後到達這裏。


    按理說,方十三他們這次擔任的隻是偵察與警戒任務,目前也已經成功地抵達了最外圍的位置,並且獲得了非常重要的敵軍來襲情報,他們隻需要立即返迴,並報告這裏所獲得的情況也就可以算是立功了。


    但是方十三卻顯然不是這樣想的,他仔細地觀察了一下這座剛剛占領的驛站,立即發現了它的優勢:不僅非常堅固,而且正卡在兩座山的山隘處,而即使是要通過白藤江繞行到這驛站的背後,也要多花上一兩天的時間。


    “出發時,趙將軍雖然說過,我們此行的任務是收集並預警任何有可能會影響修建新城的情報。”方十三對其他人說道,“但是我們在訓練時的教官也強調過,任何行動都會有表麵目的與根本目的,而根本目的將遠遠大於表麵目的。所以,我們此行的表麵目的是收集情報,但根本目的卻是要盡一切的可能,來確保鎮越築城的順利完成。”


    其他隊員聽了後,都默默地點著頭。


    “出發前說過,鎮越城的西城牆,至少需要二十天時間才能建起。到今天為止,才過去了一半多的時間。三天後,敵人的先鋒就會到這裏,倘若我們隻是現在迴去匯報的話,敵人一定會在我們的城牆修好之前到達那裏。諸位兄弟,你們不覺得我們應該做點什麽嗎?”方十三的發言有點慷慨激昂的味道了。


    “方隊長,你作決定,我們聽你的,跟著你幹!”


    “我同意方隊長的意見,我的人也留下來!”另一個隊長朱言也發表意見表示支持。


    “那好,我先說說我的意見,大家看行不行?”方十三信心十足地分析,“這個驛站更像是一個關隘,不利用一下它真有點說不過去。我們今天已經成功地控製住了這裏,消息也沒有走漏。所以我們完成可以利用這三天的時間,在這裏設伏,等交趾的先鋒軍過來時,直接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讓他們至少會在這裏滯留一兩天的時候。之後,我們便可悄悄撤退,在過來的路上,我也看好了好幾個地方,可以繼續在那裏設埋伏,持續阻擊他們,一定要把這批敵軍到達鎮越城的時間,拖到十天之後!”


    聽到方十三的計劃隻是阻擊並拖延對方的行軍速度,並不是在這裏死守驛關,大家的信心立刻也都被調動起來了。


    雖然他們一共隻有十二人,而且眼下還必須安排一人迴去傳遞情報。但是,在他們訓練時所學過的標準教材裏,永城之戰十人敗三千、處州之戰三十抗萬餘、土門大戰七千破二十萬等等案例,都成為了標準的經典案例,被教官拿來,仔仔細細地一條條地給他們剖析清楚所有的原因、道理與過程細節,先讓他們熟記於胸,再讓他們舉一反三。


    因此,對於義烏兵來說,以少戰多,並不會讓他們有多擔心,關鍵還在於具體如何準備。


    當然,迴去報信的一人,讓他帶了兩匹驛站馬匹,一主一備,希望他加速報信,還樂觀地估計他能從鎮越城營地那邊帶迴一定數量的援軍。


    當然,尤其是眼下,他們就隻能先依靠自己的這十一個人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風流大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林二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林二虎並收藏風流大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