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民的事情,麻煩看起來解決得非常迅速,但是後續的善後處理都並不簡單。
夏罡等人的收監與初步審訊,剩餘的近萬餘人還需要進行拆解,再分批次地讓他們離開義烏,迴往越州,這裏的安排,也足足花費了近三天多的時間。
在這兩三天中,關鍵時刻反戈一擊的那幾個小鹽頭,都悄悄地分別來拜見過秦剛,並表達了自己迴去後,將下決心投靠東南海事院,一切以順從、聽從秦剛調遣的意願。
而從頭至尾目睹秦剛如此輕鬆自如地化解了這場罕見的鹽民之亂的岑穰及手下官吏,也都是驚訝不已,心服口服。
而看起來有點頭疼的鹽民安置遣返費的事情,其實不過區區一萬貫左右,早就有義烏本地的大戶富商主動認捐解決了——若是鹽民沒安撫住,倒黴的一定是他們這樣的家族。
外麵的麻煩解決了,接下來便就是對於胡濤的審理了。
這胡濤起先在縣衙的監舍裏,卻是在短短的幾天裏,經曆了人生最大的悲歡起落。鹽民生亂的消息,卻是被看守獄卒有意無意地透露給了他,立刻給了他無比囂張的底氣。他在裏麵狂妄地叫著,若不是盡快釋放了他,到時候這義烏縣城裏,將會血流全城、雞犬不留。隻有現在開始對他尊敬並用心伺候的人,到時候才能得以幸免。
很快,秦剛帶人入營解決了危機。獄卒故意隱瞞了這個消息,再逗弄著讓胡濤好好地繼續表演了兩天。直到他親眼看到夏罡等人,由於實在關押的人太多,都關滿到了他旁邊的所有監舍時,這才意識到了自己的徹底完蛋。
在這個時候,岑穰還非常誅心地將他父親胡宗哲原先故作姿態寫來的信件帶給他看,一下子便擊潰了胡濤所有的心理防線,他立即跳了起來,大罵其父喪盡良心,居然對自己“見死不救”、“枉為人父”,進而又痛哭流涕,言稱自己願意全部坦白交待,甚至他還聲稱要“大義滅親”,要舉報自己父親貪贓枉法的諸多罪行。
不過,最後,在真正開始審訊了之後,他總算是理智了一迴,隻是老實交待了自己的各種罪行,但是一旦要涉及到對他父親的指控,便就推說之前隻是情緒激動地胡言亂語,自己卻是什麽也不知道。因為最基本的智商也在提醒他,即使自己的罪行逃不過去,能在台上繼續做官的父親,遠遠強於一旦倒台的父親,到了後者那種情況,自己才真的是什麽希望都沒有了。
秦剛聽了岑穰的匯報之後,卻不以為然:“無妨,就按照當下實際審訊的結果來判案吧。我們立案定罪,向來都是看事不看人。而且,要從解決麻煩的角度出發,你們要看到,這樣的一起案件,其實如果就隻關係到胡濤及其他的那幾個手下,那反倒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幾個人,他們既無士子功名,也沒蒙蔭官身,可以直接速定速判,以免夜長夢多。”
幾句話,立刻也讓岑穰明白了過來。
說得也是,就這幾個人,的確可以讓他判得毫不費力。反倒是,萬一案情要涉及到了像胡宗哲這樣的地方大員,就連兩浙路也不是適合審理的部門,這個案件則必須不斷向上匯報,一直到了朝廷那裏,再經協調交給大理寺排隊。甚至,一旦對於胡宗哲進行更多的審理,就連大理寺還得要反複向皇帝匯報、申請,再根據相應的禦批方能夠做下去。
“太可惜了,其實我們手頭已經有了不少關係到胡宗哲的證據了。”虎哥卻是有點遺憾。
“不可惜。有了的證據可以都先收在手裏,我們等一下,先判了胡濤之後再看情況。我就不相信了,治了他兒子的重罪,他還能繼續穩坐得住?”
沒幾天後,岑穰快速審定了此案:
指使他人故意殺人,原本也算得上是重罪,隻是最終結果未遂,衙役們是事先發覺並控製住了的,所以這一項罪名判罰得並不重。
但是,接下來的“販賣私鹽罪”可就不一樣了,這在大宋是一項極難查處、可是一旦查實卻會處罰極重的大罪。說白了這項罪就是比拚後台:
後台強的根本就查不到,所以才會吸引許多人鋌而走險,大發橫財。
而後台弱的就要倒黴了,一旦能被查實,此罪就是流千裏起步直至死刑。
胡濤一案,查實的走私鹽量極其驚人,胡濤、沈大、包括夏罡及其親信,這些核心的人員都按律例來說,都是夠得上處以死刑的標準了,即使是其餘的從眾,那也都是至少流放兩千裏起的重罪。
隻是在此案上,依律判了胡濤等人死刑的岑穰,也算是橫下一條心跟著秦剛走了。
因為在大宋刑法中,所謂的死罪還要分成“真犯死罪”和“雜犯死罪”兩種:
隻有像謀反、襲官、弑父母等十惡四殺的惡性重罪,才會被判為“真犯死罪”,並且會加上“立即執行”的字樣,上報到所屬知州或知府那裏,隻要得到確認,也就可以在當地進行執行處斬了。
秦剛之前對付過的明州馮家案,還有滄州的張徠案,便都是典型的“真犯死罪”,一經審理定刑之後,隻需要走完了流程,便難逃一死。
而販賣私鹽,在宋刑中雖然是超過十斤便就可判死罪,可即使是販賣的數量再多,卻仍然還是歸屬於“雜犯死罪”之中。
而在一般情況下,隻要是“雜犯死罪”,即使初判了後,在上報到了州、路一級中,無論是知州,還是路提刑官,都可以在收到死刑申請後,有權直接改以替代刑或減等為流刑,從而並不會被實際執行死刑。
也就是說,這次的岑穰明知道胡濤犯的隻是“雜犯死罪”,最終大概率是不會被處死的。但是他還是堅定地來做這個壞人,先行判處胡濤等人死刑。
哪怕接下來在報到婺州知州、以及再報到兩浙路的提刑官時,任意一個地方會出來做好人,將其改成免於死刑處罰的其它流刑罪,他也決不退縮。
很簡單,這是他在向秦剛表示自己的官場站位立場的機會,更是他表達決不向胡濤這種勢力低頭投靠的堅定決心。
杭州,兩浙路轉運使司兼知州衙門,後宅。
胡宗哲正與悄悄地來杭的女婿陳舉兩人,在一起秘密地商議。
由於鹽民請願失敗、夏罡伏法,最終他的兒子胡濤便在義烏縣被判了死罪。
當然,前麵講過,這個死罪一般到最後是判不下來的,所以在從婺州報到兩浙路提刑司後,便被改判成了刺配三千裏。
而令其頭疼的卻是,義烏知縣直接判了胡濤死刑,尚可以推托是秦剛正在那裏,迫於他的壓力而不得不為之。但是隨後的婺州知州,居然竟沒有站出來先做改判的“好人”,竟然是直接簽了同意之後,再報到兩浙路的提點刑獄司。
全靠是他沒敢大意,提前好好地托請了路提刑官,這才能夠攔下來,改成了現在的流配之刑。
這便充分說明了,婺州知州與義烏知縣都是在站隊,他們雖然明白這樣的死刑定罪,無論怎麽樣,哪怕是兩浙路同意,還要上報到朝廷,在複奏後,一樣還是會被改為刺配流刑的,但是他們依然還是判了,其實也就是明白無誤地在官場中,清晰表明了自己“挺秦”的政治立場。
畢竟,誰都知道,他胡宗哲今天的官位,就是靠了舉報秦觀而扶正的。而東南海事院的巡閱使秦剛,又曾有著為陪同恩師秦觀不惜兩次辭官之盛名。
所以,秦剛並不在意胡濤最終的生死,他實質卻是非常滿意於目前整個兩浙路官場對其的態度——包括那位兩浙路的提刑官,在表麵上給了胡宗哲的麵子之後,一轉身便將胡知州向他托信的書信在私下裏轉交給了秦剛,並特別解釋了自己的為難之處,就差想說自己其實也是想要直接判胡濤死刑的。
秦剛收下了眾位官員的好意,也進一步知曉了自己在兩浙路與胡宗哲對決的實力情況。
而胡濤一案中,他與幾名從犯都是刺配三千裏,已經是此時僅次於殺頭的重刑了。接下來,隻要能徹底扳倒胡宗哲這棵背後的大樹,這些人渣嘍囉們,也就永無翻身之日了。
而此時,與胡宗哲一起悄悄商議的陳舉,正是他的女婿,同時也是荊湖北路轉運使司轉運判官,此時,他準備迴京參加述職,而特意繞道過來看望自己的嶽父。
陳舉能夠走到今天的地步,嶽父對他的提攜以及耳提麵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當初他就十分不理解:已經身為兩浙路轉運副使的胡宗哲,為何還會對一個在處州監酒稅的從八品小官秦觀那麽上心,可是當他得知嶽父卻是因為舉報秦觀而得以轉為正職後,便對此欽佩不已。
隻是,他從江陵府開始出發的時候,卻意外地得知:黃庭堅與秦觀居然在這一次的朝廷大赦中北歸,而且一個移到了他所在路的鄂州,一個是在緊鄰的潭州,他都是專門派了人去切切實實地查實過。
當然,無人知曉的卻是,移潭州安置的秦觀,卻是目前假扮得幾無破綻的一個替身。
所以,此次他特意繞道到杭州,除了給自己的嶽父帶上一份厚禮,更是要來看胡宗哲虛心求教,為何朝中前些年一直喊著斬盡殺絕的蜀黨中堅,卻能夠在這次觸底北歸?任誰都能看出來,在這其中,至少是有著皇帝給秦剛麵子這樣的一個因素。
“去京城走走蔡承旨的門路吧?”陳舉提出了他的建議,這是他對於京城裏各方勢力進行過仔細分析並權衡之後的判斷。
“不行,蔡元長之前與那秦剛甚是交好,而且那廝又有什麽能量?還不如他兄弟蔡卞,多少也是一個執政。我覺得,這件事,還是要去找章相公走走路子更有把握。”胡宗哲總是認為,自己一直追隨著章惇,這麽多年來又是忠心耿耿,總不會不給他一條好出路吧?
而對其判斷不以為然的陳舉卻下了決心,自己這個嶽父,有點越老越糊塗了。他這次進京之後,還是按照自己的判斷,去尋蔡京,才是真正尋出路。
義烏縣這邊的趙駟,順利地招滿了兩千名的士兵。
秦剛與一直陪同征兵的岑穰在不遠處的一處涼亭裏,看著趙駟正在對新來義烏兵整訓。
“彥休兄,悍民從軍,對於此地的鄉間械鬥陋習來說,不過隻是揚湯止沸,收效一時而已。要想根治,必要另尋他法!”秦剛啟發式地說道。
“徐之兄所言,甚是有理。隻是此地民風向來如此,鄉間利益複雜,但有糾紛,官府管轄難以服眾。即使小弟到任之後,想著能做幾個模範強管的範例,認真去處理裁定了幾起糾紛。可是總是沒辦法讓每一方的鄉民心裏真正服氣。前腳你剛裁定下來,後腳他們那邊的鋤頭棍棒就又掄起來了。械鬥爭執總是難以根除啊!”岑穰搖了搖頭,感慨地說道。
“民眾糾紛,無非就在一個情理的定性與裁決。統統都指望官府派出吏員一一處置,既不現實,也極難做到公平服眾。說白了,你是不能指望老百姓去相信一兩個官吏的判定。你更無法信任每一個判定所官吏不被背後的貪贓枉法所影響。”秦剛也是表達了相同的看法,但是卻提出了他的分析重點。
“不管又不行,管了又沒效果,那徐之兄可有什麽高見?”岑穰卻是聽出秦剛話裏有主意。
“你看這義烏鄉間再亂,可有一處地方不亂,那便是宗族內部。大至家產分割,小到鄰裏鬥嘴,宗內判定,立即遵守。就算心有委屈,也隻能低頭服從,同樣是這批人,這是為何?”秦剛突然點出了一個常見卻極少思考過的現象。
“對啊!老百姓總是聽宗族內部的話啊,這是為何?”岑穰也懶得思考,便知秦剛會有答案。
“宗族雖有族長,但並非族長一旦獨斷乾坤,而是有族老、有議事會。族內參加議事之人,既非隨意選出,也非平均分配,而是根據分支分脈的丁口、影響、對宗族的貢獻大小而定。所以,宗族內的商議決定一件事情,不會是哪一個人說了算,也不會是拿著死理不變通,而一定是代表著族內各方利益的這些議事族員反複商討、甚至是相互妥協下來的結果。”秦剛說的便是時下大多數宗族裏的實情。
“說的倒也是。但是我也聽聞有些宗族,也會陷入族長任人唯親,拉幫結派,打擊弱支的現象,這又如何解決?”
“彥休兄可曾聽說過藍田鄉約?”秦剛卻是突然問起了另一個話題。
“可是藍田呂氏四兄弟所創的鄉約?”岑穰當然知道這個鄉約。
所謂藍田四呂,便是指呂大忠、呂大防、呂大鈞、呂大臨這四兄弟,其中呂大忠和呂大鈞分別是關中大儒張載的弟子,而呂大防更是元佑年間的朝中左相,地位聲名顯赫。他們四兄弟,由老三呂大鈞為首,率先在家鄉丁憂時提出了這個鄉約,這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由民間倡導、並以書麵形式固定下來的鄉約,便稱《藍田鄉約》。
藍田鄉約引用“周禮”,倡導鄰裏鄉人“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的四大宗旨,由鄉間小地方入手,鄉民信服,管理有序,一時間名揚天下。
“世人皆稱藍田鄉約多賴呂相公的威名加持,其實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秦剛見岑穰知曉,便不再贅言細則,直接剖析要點,“藍田鄉約兩大關鍵,其一,‘其來者亦不拒,去者亦不追’,講究利益自析,由鄉民自己決定去留。其二,民主推舉,值月輪更,共議更易。實質就是以多人議事之則,製約並規避徇私之弊。”
看見岑穰若有所思,秦剛則進一步點撥道:“鄉約的本質,就是將原先鄉間行之有效的宗族族內管理優勢擴大到整個鄉間;同時,以成文形式約束推行過程中的走形與偏移;更以自願出入的原則平衡鄉約的公平與公正。彥休兄如有意願,不妨可以義烏鄉間嚐試推行。此乃止鬥、息爭、安民、寧境之創舉也!”
“徐之兄一言點醒夢中人。吾等讀書士子,皆有聽過藍田鄉約,但多數都止在紙上評論,心中景仰,都隻以為那是呂氏四賢迴鄉張羅之事,但卻未曾想過,可聞而效之、效而行之,以助治地之政,實是慚愧啊!”岑穰卻是誠懇地說道。
夏罡等人的收監與初步審訊,剩餘的近萬餘人還需要進行拆解,再分批次地讓他們離開義烏,迴往越州,這裏的安排,也足足花費了近三天多的時間。
在這兩三天中,關鍵時刻反戈一擊的那幾個小鹽頭,都悄悄地分別來拜見過秦剛,並表達了自己迴去後,將下決心投靠東南海事院,一切以順從、聽從秦剛調遣的意願。
而從頭至尾目睹秦剛如此輕鬆自如地化解了這場罕見的鹽民之亂的岑穰及手下官吏,也都是驚訝不已,心服口服。
而看起來有點頭疼的鹽民安置遣返費的事情,其實不過區區一萬貫左右,早就有義烏本地的大戶富商主動認捐解決了——若是鹽民沒安撫住,倒黴的一定是他們這樣的家族。
外麵的麻煩解決了,接下來便就是對於胡濤的審理了。
這胡濤起先在縣衙的監舍裏,卻是在短短的幾天裏,經曆了人生最大的悲歡起落。鹽民生亂的消息,卻是被看守獄卒有意無意地透露給了他,立刻給了他無比囂張的底氣。他在裏麵狂妄地叫著,若不是盡快釋放了他,到時候這義烏縣城裏,將會血流全城、雞犬不留。隻有現在開始對他尊敬並用心伺候的人,到時候才能得以幸免。
很快,秦剛帶人入營解決了危機。獄卒故意隱瞞了這個消息,再逗弄著讓胡濤好好地繼續表演了兩天。直到他親眼看到夏罡等人,由於實在關押的人太多,都關滿到了他旁邊的所有監舍時,這才意識到了自己的徹底完蛋。
在這個時候,岑穰還非常誅心地將他父親胡宗哲原先故作姿態寫來的信件帶給他看,一下子便擊潰了胡濤所有的心理防線,他立即跳了起來,大罵其父喪盡良心,居然對自己“見死不救”、“枉為人父”,進而又痛哭流涕,言稱自己願意全部坦白交待,甚至他還聲稱要“大義滅親”,要舉報自己父親貪贓枉法的諸多罪行。
不過,最後,在真正開始審訊了之後,他總算是理智了一迴,隻是老實交待了自己的各種罪行,但是一旦要涉及到對他父親的指控,便就推說之前隻是情緒激動地胡言亂語,自己卻是什麽也不知道。因為最基本的智商也在提醒他,即使自己的罪行逃不過去,能在台上繼續做官的父親,遠遠強於一旦倒台的父親,到了後者那種情況,自己才真的是什麽希望都沒有了。
秦剛聽了岑穰的匯報之後,卻不以為然:“無妨,就按照當下實際審訊的結果來判案吧。我們立案定罪,向來都是看事不看人。而且,要從解決麻煩的角度出發,你們要看到,這樣的一起案件,其實如果就隻關係到胡濤及其他的那幾個手下,那反倒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幾個人,他們既無士子功名,也沒蒙蔭官身,可以直接速定速判,以免夜長夢多。”
幾句話,立刻也讓岑穰明白了過來。
說得也是,就這幾個人,的確可以讓他判得毫不費力。反倒是,萬一案情要涉及到了像胡宗哲這樣的地方大員,就連兩浙路也不是適合審理的部門,這個案件則必須不斷向上匯報,一直到了朝廷那裏,再經協調交給大理寺排隊。甚至,一旦對於胡宗哲進行更多的審理,就連大理寺還得要反複向皇帝匯報、申請,再根據相應的禦批方能夠做下去。
“太可惜了,其實我們手頭已經有了不少關係到胡宗哲的證據了。”虎哥卻是有點遺憾。
“不可惜。有了的證據可以都先收在手裏,我們等一下,先判了胡濤之後再看情況。我就不相信了,治了他兒子的重罪,他還能繼續穩坐得住?”
沒幾天後,岑穰快速審定了此案:
指使他人故意殺人,原本也算得上是重罪,隻是最終結果未遂,衙役們是事先發覺並控製住了的,所以這一項罪名判罰得並不重。
但是,接下來的“販賣私鹽罪”可就不一樣了,這在大宋是一項極難查處、可是一旦查實卻會處罰極重的大罪。說白了這項罪就是比拚後台:
後台強的根本就查不到,所以才會吸引許多人鋌而走險,大發橫財。
而後台弱的就要倒黴了,一旦能被查實,此罪就是流千裏起步直至死刑。
胡濤一案,查實的走私鹽量極其驚人,胡濤、沈大、包括夏罡及其親信,這些核心的人員都按律例來說,都是夠得上處以死刑的標準了,即使是其餘的從眾,那也都是至少流放兩千裏起的重罪。
隻是在此案上,依律判了胡濤等人死刑的岑穰,也算是橫下一條心跟著秦剛走了。
因為在大宋刑法中,所謂的死罪還要分成“真犯死罪”和“雜犯死罪”兩種:
隻有像謀反、襲官、弑父母等十惡四殺的惡性重罪,才會被判為“真犯死罪”,並且會加上“立即執行”的字樣,上報到所屬知州或知府那裏,隻要得到確認,也就可以在當地進行執行處斬了。
秦剛之前對付過的明州馮家案,還有滄州的張徠案,便都是典型的“真犯死罪”,一經審理定刑之後,隻需要走完了流程,便難逃一死。
而販賣私鹽,在宋刑中雖然是超過十斤便就可判死罪,可即使是販賣的數量再多,卻仍然還是歸屬於“雜犯死罪”之中。
而在一般情況下,隻要是“雜犯死罪”,即使初判了後,在上報到了州、路一級中,無論是知州,還是路提刑官,都可以在收到死刑申請後,有權直接改以替代刑或減等為流刑,從而並不會被實際執行死刑。
也就是說,這次的岑穰明知道胡濤犯的隻是“雜犯死罪”,最終大概率是不會被處死的。但是他還是堅定地來做這個壞人,先行判處胡濤等人死刑。
哪怕接下來在報到婺州知州、以及再報到兩浙路的提刑官時,任意一個地方會出來做好人,將其改成免於死刑處罰的其它流刑罪,他也決不退縮。
很簡單,這是他在向秦剛表示自己的官場站位立場的機會,更是他表達決不向胡濤這種勢力低頭投靠的堅定決心。
杭州,兩浙路轉運使司兼知州衙門,後宅。
胡宗哲正與悄悄地來杭的女婿陳舉兩人,在一起秘密地商議。
由於鹽民請願失敗、夏罡伏法,最終他的兒子胡濤便在義烏縣被判了死罪。
當然,前麵講過,這個死罪一般到最後是判不下來的,所以在從婺州報到兩浙路提刑司後,便被改判成了刺配三千裏。
而令其頭疼的卻是,義烏知縣直接判了胡濤死刑,尚可以推托是秦剛正在那裏,迫於他的壓力而不得不為之。但是隨後的婺州知州,居然竟沒有站出來先做改判的“好人”,竟然是直接簽了同意之後,再報到兩浙路的提點刑獄司。
全靠是他沒敢大意,提前好好地托請了路提刑官,這才能夠攔下來,改成了現在的流配之刑。
這便充分說明了,婺州知州與義烏知縣都是在站隊,他們雖然明白這樣的死刑定罪,無論怎麽樣,哪怕是兩浙路同意,還要上報到朝廷,在複奏後,一樣還是會被改為刺配流刑的,但是他們依然還是判了,其實也就是明白無誤地在官場中,清晰表明了自己“挺秦”的政治立場。
畢竟,誰都知道,他胡宗哲今天的官位,就是靠了舉報秦觀而扶正的。而東南海事院的巡閱使秦剛,又曾有著為陪同恩師秦觀不惜兩次辭官之盛名。
所以,秦剛並不在意胡濤最終的生死,他實質卻是非常滿意於目前整個兩浙路官場對其的態度——包括那位兩浙路的提刑官,在表麵上給了胡宗哲的麵子之後,一轉身便將胡知州向他托信的書信在私下裏轉交給了秦剛,並特別解釋了自己的為難之處,就差想說自己其實也是想要直接判胡濤死刑的。
秦剛收下了眾位官員的好意,也進一步知曉了自己在兩浙路與胡宗哲對決的實力情況。
而胡濤一案中,他與幾名從犯都是刺配三千裏,已經是此時僅次於殺頭的重刑了。接下來,隻要能徹底扳倒胡宗哲這棵背後的大樹,這些人渣嘍囉們,也就永無翻身之日了。
而此時,與胡宗哲一起悄悄商議的陳舉,正是他的女婿,同時也是荊湖北路轉運使司轉運判官,此時,他準備迴京參加述職,而特意繞道過來看望自己的嶽父。
陳舉能夠走到今天的地步,嶽父對他的提攜以及耳提麵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當初他就十分不理解:已經身為兩浙路轉運副使的胡宗哲,為何還會對一個在處州監酒稅的從八品小官秦觀那麽上心,可是當他得知嶽父卻是因為舉報秦觀而得以轉為正職後,便對此欽佩不已。
隻是,他從江陵府開始出發的時候,卻意外地得知:黃庭堅與秦觀居然在這一次的朝廷大赦中北歸,而且一個移到了他所在路的鄂州,一個是在緊鄰的潭州,他都是專門派了人去切切實實地查實過。
當然,無人知曉的卻是,移潭州安置的秦觀,卻是目前假扮得幾無破綻的一個替身。
所以,此次他特意繞道到杭州,除了給自己的嶽父帶上一份厚禮,更是要來看胡宗哲虛心求教,為何朝中前些年一直喊著斬盡殺絕的蜀黨中堅,卻能夠在這次觸底北歸?任誰都能看出來,在這其中,至少是有著皇帝給秦剛麵子這樣的一個因素。
“去京城走走蔡承旨的門路吧?”陳舉提出了他的建議,這是他對於京城裏各方勢力進行過仔細分析並權衡之後的判斷。
“不行,蔡元長之前與那秦剛甚是交好,而且那廝又有什麽能量?還不如他兄弟蔡卞,多少也是一個執政。我覺得,這件事,還是要去找章相公走走路子更有把握。”胡宗哲總是認為,自己一直追隨著章惇,這麽多年來又是忠心耿耿,總不會不給他一條好出路吧?
而對其判斷不以為然的陳舉卻下了決心,自己這個嶽父,有點越老越糊塗了。他這次進京之後,還是按照自己的判斷,去尋蔡京,才是真正尋出路。
義烏縣這邊的趙駟,順利地招滿了兩千名的士兵。
秦剛與一直陪同征兵的岑穰在不遠處的一處涼亭裏,看著趙駟正在對新來義烏兵整訓。
“彥休兄,悍民從軍,對於此地的鄉間械鬥陋習來說,不過隻是揚湯止沸,收效一時而已。要想根治,必要另尋他法!”秦剛啟發式地說道。
“徐之兄所言,甚是有理。隻是此地民風向來如此,鄉間利益複雜,但有糾紛,官府管轄難以服眾。即使小弟到任之後,想著能做幾個模範強管的範例,認真去處理裁定了幾起糾紛。可是總是沒辦法讓每一方的鄉民心裏真正服氣。前腳你剛裁定下來,後腳他們那邊的鋤頭棍棒就又掄起來了。械鬥爭執總是難以根除啊!”岑穰搖了搖頭,感慨地說道。
“民眾糾紛,無非就在一個情理的定性與裁決。統統都指望官府派出吏員一一處置,既不現實,也極難做到公平服眾。說白了,你是不能指望老百姓去相信一兩個官吏的判定。你更無法信任每一個判定所官吏不被背後的貪贓枉法所影響。”秦剛也是表達了相同的看法,但是卻提出了他的分析重點。
“不管又不行,管了又沒效果,那徐之兄可有什麽高見?”岑穰卻是聽出秦剛話裏有主意。
“你看這義烏鄉間再亂,可有一處地方不亂,那便是宗族內部。大至家產分割,小到鄰裏鬥嘴,宗內判定,立即遵守。就算心有委屈,也隻能低頭服從,同樣是這批人,這是為何?”秦剛突然點出了一個常見卻極少思考過的現象。
“對啊!老百姓總是聽宗族內部的話啊,這是為何?”岑穰也懶得思考,便知秦剛會有答案。
“宗族雖有族長,但並非族長一旦獨斷乾坤,而是有族老、有議事會。族內參加議事之人,既非隨意選出,也非平均分配,而是根據分支分脈的丁口、影響、對宗族的貢獻大小而定。所以,宗族內的商議決定一件事情,不會是哪一個人說了算,也不會是拿著死理不變通,而一定是代表著族內各方利益的這些議事族員反複商討、甚至是相互妥協下來的結果。”秦剛說的便是時下大多數宗族裏的實情。
“說的倒也是。但是我也聽聞有些宗族,也會陷入族長任人唯親,拉幫結派,打擊弱支的現象,這又如何解決?”
“彥休兄可曾聽說過藍田鄉約?”秦剛卻是突然問起了另一個話題。
“可是藍田呂氏四兄弟所創的鄉約?”岑穰當然知道這個鄉約。
所謂藍田四呂,便是指呂大忠、呂大防、呂大鈞、呂大臨這四兄弟,其中呂大忠和呂大鈞分別是關中大儒張載的弟子,而呂大防更是元佑年間的朝中左相,地位聲名顯赫。他們四兄弟,由老三呂大鈞為首,率先在家鄉丁憂時提出了這個鄉約,這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由民間倡導、並以書麵形式固定下來的鄉約,便稱《藍田鄉約》。
藍田鄉約引用“周禮”,倡導鄰裏鄉人“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的四大宗旨,由鄉間小地方入手,鄉民信服,管理有序,一時間名揚天下。
“世人皆稱藍田鄉約多賴呂相公的威名加持,其實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秦剛見岑穰知曉,便不再贅言細則,直接剖析要點,“藍田鄉約兩大關鍵,其一,‘其來者亦不拒,去者亦不追’,講究利益自析,由鄉民自己決定去留。其二,民主推舉,值月輪更,共議更易。實質就是以多人議事之則,製約並規避徇私之弊。”
看見岑穰若有所思,秦剛則進一步點撥道:“鄉約的本質,就是將原先鄉間行之有效的宗族族內管理優勢擴大到整個鄉間;同時,以成文形式約束推行過程中的走形與偏移;更以自願出入的原則平衡鄉約的公平與公正。彥休兄如有意願,不妨可以義烏鄉間嚐試推行。此乃止鬥、息爭、安民、寧境之創舉也!”
“徐之兄一言點醒夢中人。吾等讀書士子,皆有聽過藍田鄉約,但多數都止在紙上評論,心中景仰,都隻以為那是呂氏四賢迴鄉張羅之事,但卻未曾想過,可聞而效之、效而行之,以助治地之政,實是慚愧啊!”岑穰卻是誠懇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