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之言,仍是你我君臣二人隨意之閑談,一不作數,二不外傳。”趙煦先定下了原則,然後便開始提出了問題,“若由徐之你大展胸中鴻圖、盡情書寫眼前的這篇少年華夏之錦卷,將該如何落筆呢?”
秦剛不由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氣,這便就是史上常說的君王問策吧?
在他的腦海裏很快閃過了昔日文王問薑尚、孝公問商鞅、玄德問孔明、神宗問安石等等這些已經青史留名的君王問策之名篇典故。
而今,他也不知,在已經發生改變的曆史軌跡之下,自己所麵臨的這次機會,到底會產生什麽樣的效應與後果。
他隻知道,麵對眼前的這位大多數人都太低估的天子,他驕傲且自負、激情而敏感、清醒又堅定。對他的問策,絕非普通的陳詞濫調可以應付,更不是一般的奇談怪論可以輕易打動。
唯有說出一番足以觸動趙煦靈魂深處的言語,才有可能讓這看似平淡無奇的花園漫談,真正地載入曆史長卷之中,留下足夠的印跡與地位。
“陛下既然又與微臣提及《少年華夏說》,當知文中關鍵便是以人喻國、推國及人。而恰如今日所議,人有四色情緒,則國亦也有情緒四色,也當審時度勢,把控情緒,尋找最佳的發展方向。”秦剛借著今天的話題開始慢慢展開自己的觀點。
趙煦顯然被這樣的開頭吸引住了,點著頭繼續聽著。
“赤色熱烈,宜在逆境轉折、開篇破局、一展鴻圖之階段;藍色嚴謹,多在大勢既定、方略鮮明、政通人和之時。此二色,為陛下所青睞且首選。但是,治國有決策者,還當有輔佐者;有掌舵者,更需要劃槳者。因此,黃色堅定,當群起以響應破局熱烈之氣氛,此為赤黃之組合;而青色綿長,恰連綿不絕之勢以續治世長計,此為藍青組合。人之心情,可隨意選擇,然國之情緒,更宜此固定搭配。”
“這是為何?”
“色彩各有唿應,唯有固定組合方有相補之效也。如赤黃相襯,藍青互補。”秦剛解釋道,“微臣的這種色彩情緒之道,用在選材用人方麵,便有實現珠聯璧合之良效。用在治國理政領域,那則微言大義、洞察天機,其中奧妙,非親曆之人難以察盡。”
“陛下欲以赤色激情開創盛世之景,則必求朝中重臣以黃色之持久堅決之道輔以推進,方得保障。而麵對內憂外患種種種挑戰之下的藍色冷靜、遲緩之舉措,尤需在更長遠、更周密的外部環境中置以青色綿柔之力加以保證。則國策方有相襯與彌補!”
“有理!重臣卻也多赤紅,所以朝堂中多有情緒對立、大策懸而不決、法令宣而不久之弊端,原來是同色人才過多,而真正可確保政局穩定的黃色人才卻是鮮而缺之!”趙煦倒也從這色彩情緒學說中稍稍有點自悟,而他口中所說的赤紅重臣,無非就是章惇、蔡卞等人。而曾布、許將這些人最多有些投機,卻是難以稱得上黃色,原來用人治政時的情緒色彩失調,也是有著如些大的影響的。
“赤黃相襯之理陛下既明,微臣則不再贅言。至於藍青互補之略,則重在謀篇布局時,須得廣為援引。微臣雖無廟堂之高瞻,但卻能有江湖之遠矚,為保國之嚴謹穩重的藍色大計,此時便有一青色援引之計欲獻予陛下。”
“哦?何計?”
“此計謂為‘出海’!”
“出海?”趙煦奇道。
“對!”秦剛應道,“我大宋雖幅員萬裏,但大海之外,更是無邊無際。出海之途,北可及遼國後方,東可臨高麗、倭國,南達江浙廣南諸路,更可通南洋百國,此為暢行交通之利也,乃為其一;”
“如今海商興盛,南糧北運、北貨南銷,朝廷自用可緩解漕運之局限,民間開放可征收市舶之稅收萬利,市麵商賈之繁榮、民生經濟之巨利,此為富民足庫之利也,是為其二!”
“臣在兩浙路時,曾見明州可造出萬斛神舟,凡我大宋海船所至,海盜望風而逃,小邦舉國來朝。臣在滄州即購置明州海船,組建滄州水軍,北鎮遼人,東壓高麗,溝通渤海、以壯聲威,此為強國盛兵之利,方為其三!”
秦剛說的這三點,不僅僅是每一點都說到了趙煦的心裏,更是對他之前知之甚少的出海一事方麵打開了全新的窗口。在此之前,他雖然偶爾聽到大臣們談及到海船、海商以及秦剛在滄州新建的水軍等零星之事,並不以為然。此時再去思想而來,方知此計竟然還有如此的交通、富國、強兵之諸多大利。
“陛下先前曾有欲將微臣調迴中樞之意,隻是朝堂格局早定、各方角力均衡。更何況臣年齒尚淺,又曾屢受聖恩簡拔,早已被朝臣視為幸進之輩。因此,若是此番迴朝,無論安置在哪部哪房,都難免會成這些人的眼中釘、肉中刺……”秦剛說到這裏裏,稍稍停頓了一下,察覺了一下皇帝並沒有對此表示反對之意,於是便接著說了下去:
“微臣自認為並不擅長於這等傾軋博弈之爭,也並不喜歡於此白白消耗精力。所以便毛遂自薦,願為陛下開拓這前世未有之海事大業,為大宋創立提舉海事之新衙,對外,謀就萬邦歸朝;對內,搜聚天下之貨財;因敵,而建海上之強兵;護國,而立萬世之屏障!”
“海事衙門……”趙煦對於這一衙門卻是多有猶豫,而他的猶豫倒不是舍不得給秦剛這樣的機會,而隻是在想,給自己如此賞識的這位臣子隻是這樣的一個職位,是否過於委屈?
“更何況,海外之地,便是仙山之所在,也是異域之所達。”秦剛不敢肯定趙煦能否可被自己說動,還是一點也不敢大意,為趁熱打鐵,順便祭出了這道天下任何皇帝都不可能無動於衷的最強理由,“臣亦想廣開航路、遍訪四海,誓為陛下求取仙方、拜求仙蹤,以佑吾皇之萬壽無疆!”
“你……”趙煦果真聽到這裏時,禁不住一把抓住了秦剛之衣袖,有點激動地問道,“……果真有此可能?”
“有道是‘盡人事,聽天命’!海外仙山,傳有萬裏之遙,中有百險所隔,若得舉國之力,又有朝廷欽命,臣必將為此百折不撓,孜孜以求!”
應該說,秦剛最後拿出的這一根稻草,則徹底完成了對於趙煦的徹底說服,他似乎已經忘記了最初所說的“此次僅為閑談”的前提說法,而是直接便與秦剛細細討論起了這個新設衙門的諸多細節,甚至都心照不宣地開始設計一旦要在朝堂提出這一提案之後,有可能遇到各種各樣反應,並針對這些反應,又將如何借助思路手法以便最終能夠施行通過。
待兩人皆覺得考慮完了所有的細節與客觀因素之後。趙煦這才滿意地抬頭看向花園外麵,卻是一下子便瞧見了焦急地在門口來迴走動的梁從政,並不時地望向他這裏。
“可有何事?怎麽會如此地不鎮定?”
梁從政終於等到趙煦看向他,得其目光許可,便立即急衝衝地跑到跟前:“官家,官家,賢妃娘娘突然生了,生了一位皇子!”
“什麽?怎麽生的這麽早?”趙煦一下子失去了所有的矜持與穩重,欣喜若狂地問道,“生的還是位皇子?那現在的情況如何?……不行,你且快帶路,朕要親自去看看!”
趙煦抬腳就走,走出來兩步,卻又突然停下,迴頭對秦剛急道:“秦卿,你也隨朕一同去!”
梁從政走在最前,趙煦與秦剛在後麵急急跟著,很快就來到了劉賢妃所住的地方。
此時,並不寬敞的門廳、庭院裏,都是匆忙忙亂的宮女與宦官,還有一群戰戰兢兢守在那裏的太醫們。
趙煦來得極其匆忙,連自己的儀仗都來不及跟著,隻是守在門口的一位宦官眼睛尖,一眼看到後,立刻結結巴巴地提醒:“官,官家,官家來了!”
周圍的人立刻都跪倒一片。
“都什麽時候了!行什麽禮!快說,賢妃如何?皇子怎樣?”
“臣等恭喜陛下,賢妃娘娘在半個時辰前,順利誕下一名皇子,母子平安!此時錢太醫已經進去,要給娘娘作最後的把脈確診。”
“好,好好!你們都盡心去忙,朕都有賞,快去!”趙煦立刻高興地喜不自禁,甚至都有點手足無措的樣子。
這也難怪,這便是他所有的妃嬪為他誕下的唯一一個兒子,在前幾年,他隻有三位公主出生,其中還早夭了一個。更不要說,此時產下皇子的恰恰正是他最為寵愛的劉賢妃。
皇帝的子嗣,更不同於一般人家,因為這是關係到大位的是否正常傳承,朝中政局能夠穩定的大事。
北宋的皇帝子嗣一直有著大問題,倒也不是兒子生不出來,而是生出來活得太難:
從真宗開始,他生了六個兒子,五個夭折,隻有一個五子趙禎活到成年,便就是仁宗;
仁宗生了三個兒子,也都早亡,公主不少,一共生了十三個、早亡九個;最後他的大位隻能傳給養子趙曙,便是英宗;
英宗生四個兒子,早亡一個,其餘三個包括繼位的神宗趙頊都沒活過中年;
再說神宗,就是趙頊,他倒是生了十四個兒子,但卻是有八個早亡,尤其是趙煦的五個哥哥都沒活下來,所以最終的皇位才輪到他。
而這趙煦,在後宮十分地努力,在此之前,隻不過有了三個女兒,但還是又早亡了一個。
而現在,劉賢妃居然還給他生了這麽一個兒子,你說他能不為此激動嗎?!
不過,隨同而來的秦剛看到了在一旁坐立不安的禦醫,於是便想起了趙煦出發前隨口問的一句話“怎麽生得這麽早?”
於是,他悄悄拉過一個離他最近的禦醫問道:“賢妃娘娘此胎可否足月?”
“迴待製話,早了一個月!”這名禦醫的憂心忡忡,顯然便是為了此事。
秦剛知道,曆史上的趙煦,也就生過這麽唯一的一個兒子,並且隻存活了一兩個月就夭折了,從而導致自己死後無子,皇位才最終落到了弟弟趙佶的頭上。
現在看來,此子早夭的原因也非常明顯:不足月而產出,這在古代,幾乎是極其致命的。
趙煦此時便帶著秦剛進入了賢妃產子之後的殿閣外間。
這時,錢乙正給劉賢妃診完脈出來,他此時已任太醫局提舉,僅在判太醫局令之下,見到皇帝慌忙上前行禮。
“快說,賢妃如何了?”趙煦顯然此時顧不上這些繁瑣禮節,竟然有點失態,一把就揪住了老太醫的袖子,之後注意到後才鬆開。
“臣剛為賢妃娘娘把過脈,娘娘脈象平穩,一切安好,隻需靜養恢複即可。”錢乙一板一眼地迴答,很是令趙煦心安。
見到皇帝趕到,早有宮中準備好的兩名乳娘抱著剛剛出生的皇子過來,趙煦見之大喜,連忙湊上前去觀看,才看了兩眼,卻又皺起眉頭問錢乙:“皇子為何臉色如此之白,又不似一般嬰孩那般習慣於哭鬧?”
錢乙迴道:“啟稟陛下,皇子降生未曾足月,此時氣息孱弱,精氣尚嫌不足,確是不如一般嬰孩那樣有氣力哭鬧。隻是其初生,此時隻有待其靜養至滿月之後,方可另想他法。”
“什麽?皇子體弱,你,你,你們的方法隻能是‘待其靜養’嗎?”趙煦一聽,立刻有些氣急了!
“臣不敢隱瞞,皇子早產,隻養了九個月出頭,雖然是過了民間所言‘七活八不過’的門檻,但畢竟先天滋養不足,陰陽仍有失調。隻是此時剛生,老臣雖備有調理藥劑,但也須得過了至少十五日之後方才能服用,眼下唯有盡人事,聽天命!”
“這,這,你們整個太醫局,就沒有人能拿出個良策來麽?”趙煦開始有些動怒了,把眼光轉向其它的太醫。
結果那些人更是嚇得趴到了地上,連頭都不敢抬起。
“臣聞秦待製當年發明接種牛痘一策,乃是我大宋萬千小兒之福星聖手,不知秦待製有否良策教我等?”眼看皇帝的眼光越來越兇狠,一個太醫也算是病急亂投醫,算是把這個皮球一腳踢給了秦剛。
“對,對,秦卿,秦卿可有良策?”趙煦眼睛一亮,轉頭急急問道。
“先請陛下知曉,臣向來不通醫道,既非神醫,更非醫者。”秦剛心裏明白這位皇子如果能夠存活下來的意義,所以他是既謹慎又極認真地說道,“但臣還是依著格物致知之理,提幾點想法,請錢太醫及其他太醫酌情考慮。”
“快快說來!”趙煦見秦剛果然是有想法,已經是大喜。
“小兒早產,母體受氣不足,陽氣虧欠,體質易冷,可製暖床一隻,周圍以熱水袋勤換之,保持尋常人的體溫,勿熱且勿涼,時時保持,可否行之?”秦剛的第一個主意,便是後世醫院對早產兒常用的溫床或保溫箱。雖然在此時多有麻煩,但對於皇宮之中,大不了宦官與宮女輪番接替,要想確保暖床的溫度恆定,也並非難事。
錢乙卻是一下子就聽明白了,雖然他從未用過此法,但是腦中迅速對應上許多早產兒早夭時常有的遍體冰涼的症狀,眼前便是一亮道:“此法可行,臣立刻著人去準備。”
而一邊立刻便有太醫一溜煙地去準備暖床了。
“凡小兒在胎,皆是通過母體養精蓄氣,而皇子既及早出世,此第一月中,不應讓其離開母親,應將暖床置於其母身邊,多讓母子時時能有牽手、貼臉之舉,保持母體相依。隻是須要勞累賢妃娘娘了。”秦剛說的這一手法,便是後世婦產科中所講究的母嬰肌膚接觸,有科學研究證明,這種接觸對於嬰兒抵抗力的增長富有極大的意義。
盡管錢乙從未聽過有這樣的手法,而且此時富貴人家,多會在孩子產出後交給乳母喂養,而讓母親安心恢複。此時劉賢妃自然便是如此,所以秦剛說完這一點後,特別點明,得“勞累賢妃”的話了。
趙煦的眼睛看向錢乙,錢太醫選擇了相信秦剛,而躬身說道:“臣甚為讚同。”
秦剛緊接著又說了第三點:“勞累賢妃娘娘的事不僅這一件,還有一件更為關鍵。臣在老家便常聽說,凡是吃了親娘之乳長大的孩子,多健壯於吃乳母之乳的孩子。尤其是這次皇子體虛氣弱,須再得辛苦賢妃娘娘親自哺乳,太醫可調製催乳之湯劑以備之。”
“啊?可宮中皇子曆來都是由乳母喂大的呀,就是朕,自小也是吃乳母之乳……”趙煦正在說著,突然便止住了口,因為他也意識到了自己從小體弱多病的這一事實。
錢乙從自己的經驗出發,迅速意識到了秦剛所提了這三項舉措的積極作用,其實他也並非沒有想到這些,隻是此時傳統育兒習慣深重,他們即使有所想到,也常受影響而無法實施。因此,他便趁勢表示:“臣甚為讚同秦待製之建議,懇請陛下納之。”
由於秦剛此時在趙煦心目中的地位不一樣,趙煦原本就已經信了六七分,再看錢乙的讚同,再無猶豫,便立刻提步向裏間走去。
實際上,內間正躺著休息的劉賢妃與外間隻是隔了一道屏風,皇帝與太醫以及秦剛之間的談論話題,她在裏麵卻是早就聽在了耳裏,原本就自恃受寵的她,內心當然不願再誕下皇子之後,再去吃這些苦的。所以,此刻終於見到皇帝來到床前時,早就已經打定了主意,便故作嬌柔虛弱之狀,對著趙煦哭道:“臣妾體弱,望陛下憐惜……”
“朕知你辛苦不易!”趙煦卻毫不客氣地打斷她的話,隨即說的一句話,無論是此時的劉賢妃、還是在外間的眾人,聽到之後都嚇得大吃一驚,“你若能將皇子養好,皇子百日之際,朕便立你為後!”
秦剛不由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氣,這便就是史上常說的君王問策吧?
在他的腦海裏很快閃過了昔日文王問薑尚、孝公問商鞅、玄德問孔明、神宗問安石等等這些已經青史留名的君王問策之名篇典故。
而今,他也不知,在已經發生改變的曆史軌跡之下,自己所麵臨的這次機會,到底會產生什麽樣的效應與後果。
他隻知道,麵對眼前的這位大多數人都太低估的天子,他驕傲且自負、激情而敏感、清醒又堅定。對他的問策,絕非普通的陳詞濫調可以應付,更不是一般的奇談怪論可以輕易打動。
唯有說出一番足以觸動趙煦靈魂深處的言語,才有可能讓這看似平淡無奇的花園漫談,真正地載入曆史長卷之中,留下足夠的印跡與地位。
“陛下既然又與微臣提及《少年華夏說》,當知文中關鍵便是以人喻國、推國及人。而恰如今日所議,人有四色情緒,則國亦也有情緒四色,也當審時度勢,把控情緒,尋找最佳的發展方向。”秦剛借著今天的話題開始慢慢展開自己的觀點。
趙煦顯然被這樣的開頭吸引住了,點著頭繼續聽著。
“赤色熱烈,宜在逆境轉折、開篇破局、一展鴻圖之階段;藍色嚴謹,多在大勢既定、方略鮮明、政通人和之時。此二色,為陛下所青睞且首選。但是,治國有決策者,還當有輔佐者;有掌舵者,更需要劃槳者。因此,黃色堅定,當群起以響應破局熱烈之氣氛,此為赤黃之組合;而青色綿長,恰連綿不絕之勢以續治世長計,此為藍青組合。人之心情,可隨意選擇,然國之情緒,更宜此固定搭配。”
“這是為何?”
“色彩各有唿應,唯有固定組合方有相補之效也。如赤黃相襯,藍青互補。”秦剛解釋道,“微臣的這種色彩情緒之道,用在選材用人方麵,便有實現珠聯璧合之良效。用在治國理政領域,那則微言大義、洞察天機,其中奧妙,非親曆之人難以察盡。”
“陛下欲以赤色激情開創盛世之景,則必求朝中重臣以黃色之持久堅決之道輔以推進,方得保障。而麵對內憂外患種種種挑戰之下的藍色冷靜、遲緩之舉措,尤需在更長遠、更周密的外部環境中置以青色綿柔之力加以保證。則國策方有相襯與彌補!”
“有理!重臣卻也多赤紅,所以朝堂中多有情緒對立、大策懸而不決、法令宣而不久之弊端,原來是同色人才過多,而真正可確保政局穩定的黃色人才卻是鮮而缺之!”趙煦倒也從這色彩情緒學說中稍稍有點自悟,而他口中所說的赤紅重臣,無非就是章惇、蔡卞等人。而曾布、許將這些人最多有些投機,卻是難以稱得上黃色,原來用人治政時的情緒色彩失調,也是有著如些大的影響的。
“赤黃相襯之理陛下既明,微臣則不再贅言。至於藍青互補之略,則重在謀篇布局時,須得廣為援引。微臣雖無廟堂之高瞻,但卻能有江湖之遠矚,為保國之嚴謹穩重的藍色大計,此時便有一青色援引之計欲獻予陛下。”
“哦?何計?”
“此計謂為‘出海’!”
“出海?”趙煦奇道。
“對!”秦剛應道,“我大宋雖幅員萬裏,但大海之外,更是無邊無際。出海之途,北可及遼國後方,東可臨高麗、倭國,南達江浙廣南諸路,更可通南洋百國,此為暢行交通之利也,乃為其一;”
“如今海商興盛,南糧北運、北貨南銷,朝廷自用可緩解漕運之局限,民間開放可征收市舶之稅收萬利,市麵商賈之繁榮、民生經濟之巨利,此為富民足庫之利也,是為其二!”
“臣在兩浙路時,曾見明州可造出萬斛神舟,凡我大宋海船所至,海盜望風而逃,小邦舉國來朝。臣在滄州即購置明州海船,組建滄州水軍,北鎮遼人,東壓高麗,溝通渤海、以壯聲威,此為強國盛兵之利,方為其三!”
秦剛說的這三點,不僅僅是每一點都說到了趙煦的心裏,更是對他之前知之甚少的出海一事方麵打開了全新的窗口。在此之前,他雖然偶爾聽到大臣們談及到海船、海商以及秦剛在滄州新建的水軍等零星之事,並不以為然。此時再去思想而來,方知此計竟然還有如此的交通、富國、強兵之諸多大利。
“陛下先前曾有欲將微臣調迴中樞之意,隻是朝堂格局早定、各方角力均衡。更何況臣年齒尚淺,又曾屢受聖恩簡拔,早已被朝臣視為幸進之輩。因此,若是此番迴朝,無論安置在哪部哪房,都難免會成這些人的眼中釘、肉中刺……”秦剛說到這裏裏,稍稍停頓了一下,察覺了一下皇帝並沒有對此表示反對之意,於是便接著說了下去:
“微臣自認為並不擅長於這等傾軋博弈之爭,也並不喜歡於此白白消耗精力。所以便毛遂自薦,願為陛下開拓這前世未有之海事大業,為大宋創立提舉海事之新衙,對外,謀就萬邦歸朝;對內,搜聚天下之貨財;因敵,而建海上之強兵;護國,而立萬世之屏障!”
“海事衙門……”趙煦對於這一衙門卻是多有猶豫,而他的猶豫倒不是舍不得給秦剛這樣的機會,而隻是在想,給自己如此賞識的這位臣子隻是這樣的一個職位,是否過於委屈?
“更何況,海外之地,便是仙山之所在,也是異域之所達。”秦剛不敢肯定趙煦能否可被自己說動,還是一點也不敢大意,為趁熱打鐵,順便祭出了這道天下任何皇帝都不可能無動於衷的最強理由,“臣亦想廣開航路、遍訪四海,誓為陛下求取仙方、拜求仙蹤,以佑吾皇之萬壽無疆!”
“你……”趙煦果真聽到這裏時,禁不住一把抓住了秦剛之衣袖,有點激動地問道,“……果真有此可能?”
“有道是‘盡人事,聽天命’!海外仙山,傳有萬裏之遙,中有百險所隔,若得舉國之力,又有朝廷欽命,臣必將為此百折不撓,孜孜以求!”
應該說,秦剛最後拿出的這一根稻草,則徹底完成了對於趙煦的徹底說服,他似乎已經忘記了最初所說的“此次僅為閑談”的前提說法,而是直接便與秦剛細細討論起了這個新設衙門的諸多細節,甚至都心照不宣地開始設計一旦要在朝堂提出這一提案之後,有可能遇到各種各樣反應,並針對這些反應,又將如何借助思路手法以便最終能夠施行通過。
待兩人皆覺得考慮完了所有的細節與客觀因素之後。趙煦這才滿意地抬頭看向花園外麵,卻是一下子便瞧見了焦急地在門口來迴走動的梁從政,並不時地望向他這裏。
“可有何事?怎麽會如此地不鎮定?”
梁從政終於等到趙煦看向他,得其目光許可,便立即急衝衝地跑到跟前:“官家,官家,賢妃娘娘突然生了,生了一位皇子!”
“什麽?怎麽生的這麽早?”趙煦一下子失去了所有的矜持與穩重,欣喜若狂地問道,“生的還是位皇子?那現在的情況如何?……不行,你且快帶路,朕要親自去看看!”
趙煦抬腳就走,走出來兩步,卻又突然停下,迴頭對秦剛急道:“秦卿,你也隨朕一同去!”
梁從政走在最前,趙煦與秦剛在後麵急急跟著,很快就來到了劉賢妃所住的地方。
此時,並不寬敞的門廳、庭院裏,都是匆忙忙亂的宮女與宦官,還有一群戰戰兢兢守在那裏的太醫們。
趙煦來得極其匆忙,連自己的儀仗都來不及跟著,隻是守在門口的一位宦官眼睛尖,一眼看到後,立刻結結巴巴地提醒:“官,官家,官家來了!”
周圍的人立刻都跪倒一片。
“都什麽時候了!行什麽禮!快說,賢妃如何?皇子怎樣?”
“臣等恭喜陛下,賢妃娘娘在半個時辰前,順利誕下一名皇子,母子平安!此時錢太醫已經進去,要給娘娘作最後的把脈確診。”
“好,好好!你們都盡心去忙,朕都有賞,快去!”趙煦立刻高興地喜不自禁,甚至都有點手足無措的樣子。
這也難怪,這便是他所有的妃嬪為他誕下的唯一一個兒子,在前幾年,他隻有三位公主出生,其中還早夭了一個。更不要說,此時產下皇子的恰恰正是他最為寵愛的劉賢妃。
皇帝的子嗣,更不同於一般人家,因為這是關係到大位的是否正常傳承,朝中政局能夠穩定的大事。
北宋的皇帝子嗣一直有著大問題,倒也不是兒子生不出來,而是生出來活得太難:
從真宗開始,他生了六個兒子,五個夭折,隻有一個五子趙禎活到成年,便就是仁宗;
仁宗生了三個兒子,也都早亡,公主不少,一共生了十三個、早亡九個;最後他的大位隻能傳給養子趙曙,便是英宗;
英宗生四個兒子,早亡一個,其餘三個包括繼位的神宗趙頊都沒活過中年;
再說神宗,就是趙頊,他倒是生了十四個兒子,但卻是有八個早亡,尤其是趙煦的五個哥哥都沒活下來,所以最終的皇位才輪到他。
而這趙煦,在後宮十分地努力,在此之前,隻不過有了三個女兒,但還是又早亡了一個。
而現在,劉賢妃居然還給他生了這麽一個兒子,你說他能不為此激動嗎?!
不過,隨同而來的秦剛看到了在一旁坐立不安的禦醫,於是便想起了趙煦出發前隨口問的一句話“怎麽生得這麽早?”
於是,他悄悄拉過一個離他最近的禦醫問道:“賢妃娘娘此胎可否足月?”
“迴待製話,早了一個月!”這名禦醫的憂心忡忡,顯然便是為了此事。
秦剛知道,曆史上的趙煦,也就生過這麽唯一的一個兒子,並且隻存活了一兩個月就夭折了,從而導致自己死後無子,皇位才最終落到了弟弟趙佶的頭上。
現在看來,此子早夭的原因也非常明顯:不足月而產出,這在古代,幾乎是極其致命的。
趙煦此時便帶著秦剛進入了賢妃產子之後的殿閣外間。
這時,錢乙正給劉賢妃診完脈出來,他此時已任太醫局提舉,僅在判太醫局令之下,見到皇帝慌忙上前行禮。
“快說,賢妃如何了?”趙煦顯然此時顧不上這些繁瑣禮節,竟然有點失態,一把就揪住了老太醫的袖子,之後注意到後才鬆開。
“臣剛為賢妃娘娘把過脈,娘娘脈象平穩,一切安好,隻需靜養恢複即可。”錢乙一板一眼地迴答,很是令趙煦心安。
見到皇帝趕到,早有宮中準備好的兩名乳娘抱著剛剛出生的皇子過來,趙煦見之大喜,連忙湊上前去觀看,才看了兩眼,卻又皺起眉頭問錢乙:“皇子為何臉色如此之白,又不似一般嬰孩那般習慣於哭鬧?”
錢乙迴道:“啟稟陛下,皇子降生未曾足月,此時氣息孱弱,精氣尚嫌不足,確是不如一般嬰孩那樣有氣力哭鬧。隻是其初生,此時隻有待其靜養至滿月之後,方可另想他法。”
“什麽?皇子體弱,你,你,你們的方法隻能是‘待其靜養’嗎?”趙煦一聽,立刻有些氣急了!
“臣不敢隱瞞,皇子早產,隻養了九個月出頭,雖然是過了民間所言‘七活八不過’的門檻,但畢竟先天滋養不足,陰陽仍有失調。隻是此時剛生,老臣雖備有調理藥劑,但也須得過了至少十五日之後方才能服用,眼下唯有盡人事,聽天命!”
“這,這,你們整個太醫局,就沒有人能拿出個良策來麽?”趙煦開始有些動怒了,把眼光轉向其它的太醫。
結果那些人更是嚇得趴到了地上,連頭都不敢抬起。
“臣聞秦待製當年發明接種牛痘一策,乃是我大宋萬千小兒之福星聖手,不知秦待製有否良策教我等?”眼看皇帝的眼光越來越兇狠,一個太醫也算是病急亂投醫,算是把這個皮球一腳踢給了秦剛。
“對,對,秦卿,秦卿可有良策?”趙煦眼睛一亮,轉頭急急問道。
“先請陛下知曉,臣向來不通醫道,既非神醫,更非醫者。”秦剛心裏明白這位皇子如果能夠存活下來的意義,所以他是既謹慎又極認真地說道,“但臣還是依著格物致知之理,提幾點想法,請錢太醫及其他太醫酌情考慮。”
“快快說來!”趙煦見秦剛果然是有想法,已經是大喜。
“小兒早產,母體受氣不足,陽氣虧欠,體質易冷,可製暖床一隻,周圍以熱水袋勤換之,保持尋常人的體溫,勿熱且勿涼,時時保持,可否行之?”秦剛的第一個主意,便是後世醫院對早產兒常用的溫床或保溫箱。雖然在此時多有麻煩,但對於皇宮之中,大不了宦官與宮女輪番接替,要想確保暖床的溫度恆定,也並非難事。
錢乙卻是一下子就聽明白了,雖然他從未用過此法,但是腦中迅速對應上許多早產兒早夭時常有的遍體冰涼的症狀,眼前便是一亮道:“此法可行,臣立刻著人去準備。”
而一邊立刻便有太醫一溜煙地去準備暖床了。
“凡小兒在胎,皆是通過母體養精蓄氣,而皇子既及早出世,此第一月中,不應讓其離開母親,應將暖床置於其母身邊,多讓母子時時能有牽手、貼臉之舉,保持母體相依。隻是須要勞累賢妃娘娘了。”秦剛說的這一手法,便是後世婦產科中所講究的母嬰肌膚接觸,有科學研究證明,這種接觸對於嬰兒抵抗力的增長富有極大的意義。
盡管錢乙從未聽過有這樣的手法,而且此時富貴人家,多會在孩子產出後交給乳母喂養,而讓母親安心恢複。此時劉賢妃自然便是如此,所以秦剛說完這一點後,特別點明,得“勞累賢妃”的話了。
趙煦的眼睛看向錢乙,錢太醫選擇了相信秦剛,而躬身說道:“臣甚為讚同。”
秦剛緊接著又說了第三點:“勞累賢妃娘娘的事不僅這一件,還有一件更為關鍵。臣在老家便常聽說,凡是吃了親娘之乳長大的孩子,多健壯於吃乳母之乳的孩子。尤其是這次皇子體虛氣弱,須再得辛苦賢妃娘娘親自哺乳,太醫可調製催乳之湯劑以備之。”
“啊?可宮中皇子曆來都是由乳母喂大的呀,就是朕,自小也是吃乳母之乳……”趙煦正在說著,突然便止住了口,因為他也意識到了自己從小體弱多病的這一事實。
錢乙從自己的經驗出發,迅速意識到了秦剛所提了這三項舉措的積極作用,其實他也並非沒有想到這些,隻是此時傳統育兒習慣深重,他們即使有所想到,也常受影響而無法實施。因此,他便趁勢表示:“臣甚為讚同秦待製之建議,懇請陛下納之。”
由於秦剛此時在趙煦心目中的地位不一樣,趙煦原本就已經信了六七分,再看錢乙的讚同,再無猶豫,便立刻提步向裏間走去。
實際上,內間正躺著休息的劉賢妃與外間隻是隔了一道屏風,皇帝與太醫以及秦剛之間的談論話題,她在裏麵卻是早就聽在了耳裏,原本就自恃受寵的她,內心當然不願再誕下皇子之後,再去吃這些苦的。所以,此刻終於見到皇帝來到床前時,早就已經打定了主意,便故作嬌柔虛弱之狀,對著趙煦哭道:“臣妾體弱,望陛下憐惜……”
“朕知你辛苦不易!”趙煦卻毫不客氣地打斷她的話,隨即說的一句話,無論是此時的劉賢妃、還是在外間的眾人,聽到之後都嚇得大吃一驚,“你若能將皇子養好,皇子百日之際,朕便立你為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