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到軍寨,經過路上的思考,秦剛下的第一個指令就是對於此戰的封口令:嚴禁任何士兵討論、交流此戰的任何細節!違令者斬!
而關於此戰,會對外統一提供表述:有一艘為小南河寨送貨的海商船隻誤走了黃河北流河道,在靠近南岸準備卸貨時,遭遇到了在宋境內的流匪搶劫,小南河寨的宋軍聞迅後派出軍隊在此擊退了流匪的進攻。
顧大生心中隻有此次戰勝遼軍的喜悅,他自然也不在乎什麽向朝廷報功什麽的因素,於是立即下令在全軍中嚴格執行此項軍令。
對於參加此戰的士兵而言,親眼看到傳說中不可戰勝的遼軍在此戰中近乎於全軍覆沒,又繳獲了大批的鐵甲、武器及戰馬,就算是被轟死倒斃的馬匹,也被他們無一遺漏地取割了馬肉帶迴去——這可足以改善他們好幾天的夥食了!
當晚,正當秦剛在思考如何讓那個看起來像是主將的家夥開口時,卻有看押俘虜的士兵報告,說有一個遼軍俘虜主動要求見他。
秦剛便叫人將其提來,一看卻是最後投降的那批人中的一個軍官。
來人很幹脆地說:“我聽得他們稱你為秦大帥,你如此年輕便能做上大帥,必不普通。此戰我們輸給你,沒有話講,我們契丹人永遠崇拜最勇猛的強者。”
“我是戰勝者,不需要聽失敗者的奉承!”秦剛淡淡地迴道。
“我來求見秦大帥,當然不是為了奉承。是想提一個條件,隻要能夠滿足,我可以說服絕大多數的同伴正式向大帥投降,並心甘情願地為大帥效勞。”來人麵色不改地說道。
“哦?”秦剛倒是有了一點興趣,“什麽條件,說來聽聽!”
“我叫烏索董,是蕭得裏底的私軍隊長,這支部隊原本都是我的部下。”烏索董第一句話就讓秦剛一驚,蕭得裏底正是如今的大遼南京道留守事,也是大遼麵對東南邊境的主和派代表,他怎麽會牽涉進了這次的越境渡河攻擊行動中呢?
“隻是因為今天帶隊的是蕭得裏底的侄子蕭奉堅,他就是先前被秦大帥俘虜的那個人。蕭郎君在隊裏,我隻能將指揮權交給他,所以他便是今天行動的最高指揮者。而他被秦大帥俘虜了之後,我們這些當兵的便就無法自己撤退迴去了,否則依大遼軍律,都當斬首!”
“這點我知道!”秦剛聽說先前抓住的那個主將居然是蕭得裏底的侄子,不由地內心一喜,不過此時臉上卻沒有什麽表示,也沒有去打斷他的話,意思要聽下麵的正式內容。
“蕭郎君不僅是我們的主將,更是蕭留守的親侄子,隻要他還能活著迴去,即使我們在這裏被俘虜了,但我們留在北邊的家人就還能活著。但是如果他在這裏死了,那麽小的們無論生死,在那裏的數百口家人也要會被統統被處死。剛才小人帶過這裏時,聽到大帥說蕭郎君的傷情有危險,所以鬥膽來請個恩情,望大帥能夠救蕭郎君一命。”
秦剛先說:“他死不死,你們不都還是我的俘虜嘛,有什麽區別?”
“秦大帥俘虜了我們沒錯,但是如果家人都死了,我們不過就是八十幾具行屍走肉,甚至都不願苟且偷生,對大帥最多的作用就是可以做些力氣雜活。但是,如果能夠讓我們的家人有生路,小人與手下的所有勇士,都將會心甘情願地為秦大帥效力做任何事情!”
原來如此!
秦剛又問:“今天的具體的作戰,可是那個蕭奉堅指揮的?”
烏索董道:“打不打、打哪裏,這些都是蕭郎君做主的。但是上了戰場,具體的如何進攻,這些人都隻聽小的號令。”
秦剛看了看眼前的這個契丹漢子,聯想到今天白天他們極其高超的騎術與靈活豐富的應對戰術,有心想要將其徹底收服為己用,便說道:“讓蕭奉堅活著並不難,我立刻就可以安排人給他去治傷。但是他若迴不去,你們擔心的家人安全還是解決不了。這樣子吧,你再多和我講講這蕭得裏底的事情,我可以找他去談判,用他這個侄子把你們的家人都交換過來如何?”
“秦大帥此言當真?”烏索董聽了之後,連聲音都變得顫抖了起來,“如能與家人團聚,小人願終身為奴,絕不背叛!”
“哈哈哈!”秦剛起身道,“我先給你兌現第一個條件,先得確保那個蕭奉堅能活著。你隨我一起去!”
然後便吩咐給這烏索董鬆綁,讓他跟著自己身邊一同過去。
一旁的親衛兵還想說些什麽,秦剛很簡單地表示:“契丹勇士的諾言還是值得信任的!”
跟在身後的烏索董眼睛裏都是淚水。
來到關押蕭奉堅的地方,秦剛一看對方的臉色已經微紅,就知道他的傷口已經開始有炎症感染了,便立即吩咐自己的親衛兵趕緊開始準備精酒、匕首以及止血藥等物。
蕭奉堅還算是一條漢子,正在強撐著,看到隨同他一起過來的烏索董並沒有被綁著,眉頭一皺,用契丹語怒罵了他一句,烏索董立即單膝跪下,簡單說了幾句,應該是告訴他交換了為他治傷的條件。
一聽之後,蕭奉堅臉色開始變得古怪,他自然知道自己能夠重獲自由的意義,再對烏索董說話的口氣便平緩了許多。轉而看了看秦剛,改成漢話道:“秦大帥還想要什麽交換的條件可以盡管提。”
“先不談這個,接下來先給你治傷,可能會有點痛!忍著點。”秦剛對準備好了的親衛兵點了點頭,那邊就開始去清除傷口處壞死的地方,並進行精酒消毒……
秦剛轉身走了出來,身後立刻傳出了蕭奉堅忍不住的狂叫之聲。
雖然這種處理傷口的手法從未見過,但是到了第二天一早,蕭奉堅居然就奇跡般地退燒了,當然這也得歸功於他原本的身體強壯。
烏索董是一個久戰老兵,他見過許多傷口感染的士兵一旦發燒便是九死一生,高燒不退基本也就沒有了救。
而秦剛所亮的一手,以及那種聞起來極似燒酒卻又更加濃烈的東西,還有這種救治方法,都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心裏已經服氣了一大半。
於是,在他迴到俘虜營後並告訴大家:蕭奉堅已經性命無憂,而且宋軍的大帥願意通過談判,將所有願意投降他的契丹兵的家人交換過來,眾人便毫無意外地同意與他一起徹底投降。
一般宋人都以為,契丹士兵極其忠誠,即使被俘後也極少投降,其實那是不太了解他們背後殘酷無情的連坐處罰規則,這些規則逼迫著他們在大多數時候隻能選擇頑抗到底,這樣即使自己死了,家人還能得到保全。
事實上,一旦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大多數的契丹士兵就是非常現實的打工人心態,誰給錢多、給的待遇好,我就給誰打工。
當然,要想讓這群優質打工者幹活更盡心,秦剛就必須要兌現他的第二個諾言。
不過,還沒有等到他考慮如何聯係南京道那裏的蕭得裏底,蕭留守的使者就已經自己主動上門了。
“本官,大遼南京道三司使李寧一。”
南京道經濟發達,是北遼的經濟重地,所以會特意在南京道設立了三司使司,主管本道的財稅事務,與留守司、元帥府官員均為契丹人擔任所不同,由於三司使司的官員需要精通與了解各種農業與商貿方麵的知識,所以這個衙門裏的絕大多數官員均為北遼的漢人官員。
這個李司使便是在北遼的漢人進士。
依照傳統的觀念,生為漢人卻為狄夷官員,這應該算是讀書人的一種恥辱。
但是在宋遼時期的天下,卻有著完全不一樣的認識。
這主要還是在那個時代,關於中國、或者說是華夏的概念上,更多的是與河北河東這一帶的中原地區息息相關,所謂的“逐鹿中原”便就是指,誰掌握了這一塊地域就相當於誰掌握了天下。
而幽雲十六州的割讓,相當於北遼也占據了傳統意義上中原的一半,這便是其一。
再者,北遼拿下幽雲地區,采取了靈活的統治政策,對於這些以漢民為主的地區,采用了依漢製、設漢官、重漢文、甚至尊儒術的一係列措施,從而贏得了這些地區的百姓、尤其是讀書士人的認可與歡迎。
而且,百年以來的宋遼對峙,遼國一直占有上風,並在澶淵之盟的約定中,遼為兄、宋為弟。再加上中國曆代都以北為正朔的習慣,從而許多遼國的漢民逐漸有了自己才是華夏正統的感覺,動輒稱唿宋朝為南朝。
秦剛斜眼冷冷地看了一眼這個李司使,並沒有依禮節自報官職,而是極不客氣地迴了一句:“使者前來何事?”
“奉南京留守司之令,為邊境衝突善後談判而來!”李寧一中氣十足地說道。
“邊境衝突?哪裏有啊?”秦剛故作驚訝道,“本官不過剛剛剿滅了一支境內流匪而已。再說了,不過隻是前天發生的事情,南京留守司的消息通道如此之快麽?這麽短的時間就一來一去知道了些事,然後又派了你過來麽?”
秦剛的迴話不僅否認了與遼軍有過交手,而且還極不客氣地揭穿了李寧一此行並未得到南京留守司授權的事實。
李寧一不以為意,依舊保持著足夠的傲氣說道:“小南河寨這次的衝突,不過隻是我半隊騎兵一時不慎,陷入重圍偶爾失利而已。所以還是請貴軍迅速交還我們的人,再作賠禮道歉。若是誤會不解,我大遼南京道的五十萬鐵騎,轉瞬將至,遼宋兩國近百年的和平局麵將會毀於一旦!在座的各位,莫要做了天下的罪人!”
“是這樣麽?”秦剛卻依舊保持著方才的驚訝神情,迅速轉向了身邊的顧大生,“本帥剛來前線,分不清這北方的流匪與契丹兵,我們這次擒獲了幾十人,斬首兩百人,難不成都是契丹兵?快幫著查一查,生擒與斬首這樣的數字,本帥可以上報邀功多少?”
“遵命!”顧大生忍住笑意接下了話。
李寧一此時的臉色極為難看。
宋遼邊境名義上和平止戰了近百年,但是實際上卻是一直時不時地被遼軍肆意縱兵越境,名曰“打草穀”。隻是遼軍每次劫掠滿載而歸,從不會主動承認是自己所為,往往都會把它歸結於邊境遼民的個人行為。
而雖然是損失了一些人丁財貨的大宋這邊,根本就不想生出事端,隻要遼軍劫完會退迴境內,就會滿意於邊境線的恢複正常,正好也就順勢把其歸結於境內的流匪所為,這的確是過去的慣例。
所以,秦剛這次雖然用的是同樣的理由與說法,但實際情況卻是:在這一戰中,宋軍幾乎全殲了越境而來的遼軍,吃了大虧的遼軍怎麽可能認同這種說法?那自己吃的虧不就白吃了嗎?這可不是大遼對宋外交中的慣例。
李寧一的尷尬之處在於,這次是由他陪同蕭得裏底的親侄子到這附近打獵,正好遇上了那艘取道黃河北流的海船。這位魯莽好戰的契丹郎君看中了海船上滿載的貨物,堅持要親自帶兵渡河越境想大撈一票。
而他無奈,也就隻能在北岸的臨時營地裏靜候其得勝迴來的佳音。但是之後卻聽到了幾聲極其恐怖的雷霆巨響,再之後慌忙帶隊趕到河邊的渡河點,卻居然一個迴岸的人也沒接到,再派少數探子馬過河時,甚至還遭到了對岸宋軍的強力驅逐。
這也就意味著:渡河過去的近三百名騎兵出現了破天荒的全軍覆沒的下場。
盡管這樣的結果極其不可思議,也無法理解。但在他繼續等待了一天一夜而無果之後,隻能硬著頭皮以南京留守司使者的名義趕過來摸清底細。
不管怎麽說,如果能在留守蕭得裏底正式得到消息之前,把蕭奉堅給救迴來或者是贖迴來的話,他才有可以自保的機會。
一開始,他還想玩一把之前遼軍百試不爽的威嚇之術,逼迫宋軍迅速低頭,但卻發現:這點對於麵前的這位年輕宋將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反而被他故意的言語將此事推卸得一幹二淨。而真的按這種思路下去,那就是蕭奉堅及其近三百私兵,在他這次的陪同狩獵活動中,莫名其妙地全員失蹤。
更可怕的是,眼下宋軍隻是聲稱自己全殲了境內近三百的流匪,若是按這位年輕將帥現在的反應,說不準什麽時候,他們還會公布最新的調查結果,說是全殲了遼國鐵騎三百人,其中包括南京留守蕭得裏底的親侄子,這豈不是要讓向來天下無敵的大遼軍隊視為百年來從未有過的恥辱嗎?
一想到這裏,李寧一的全身便打起了寒戰,他強令自己鎮定住,看了看廳內還有的不少眾人,訕笑了一下道:“秦帥可否借一步說話?”
而關於此戰,會對外統一提供表述:有一艘為小南河寨送貨的海商船隻誤走了黃河北流河道,在靠近南岸準備卸貨時,遭遇到了在宋境內的流匪搶劫,小南河寨的宋軍聞迅後派出軍隊在此擊退了流匪的進攻。
顧大生心中隻有此次戰勝遼軍的喜悅,他自然也不在乎什麽向朝廷報功什麽的因素,於是立即下令在全軍中嚴格執行此項軍令。
對於參加此戰的士兵而言,親眼看到傳說中不可戰勝的遼軍在此戰中近乎於全軍覆沒,又繳獲了大批的鐵甲、武器及戰馬,就算是被轟死倒斃的馬匹,也被他們無一遺漏地取割了馬肉帶迴去——這可足以改善他們好幾天的夥食了!
當晚,正當秦剛在思考如何讓那個看起來像是主將的家夥開口時,卻有看押俘虜的士兵報告,說有一個遼軍俘虜主動要求見他。
秦剛便叫人將其提來,一看卻是最後投降的那批人中的一個軍官。
來人很幹脆地說:“我聽得他們稱你為秦大帥,你如此年輕便能做上大帥,必不普通。此戰我們輸給你,沒有話講,我們契丹人永遠崇拜最勇猛的強者。”
“我是戰勝者,不需要聽失敗者的奉承!”秦剛淡淡地迴道。
“我來求見秦大帥,當然不是為了奉承。是想提一個條件,隻要能夠滿足,我可以說服絕大多數的同伴正式向大帥投降,並心甘情願地為大帥效勞。”來人麵色不改地說道。
“哦?”秦剛倒是有了一點興趣,“什麽條件,說來聽聽!”
“我叫烏索董,是蕭得裏底的私軍隊長,這支部隊原本都是我的部下。”烏索董第一句話就讓秦剛一驚,蕭得裏底正是如今的大遼南京道留守事,也是大遼麵對東南邊境的主和派代表,他怎麽會牽涉進了這次的越境渡河攻擊行動中呢?
“隻是因為今天帶隊的是蕭得裏底的侄子蕭奉堅,他就是先前被秦大帥俘虜的那個人。蕭郎君在隊裏,我隻能將指揮權交給他,所以他便是今天行動的最高指揮者。而他被秦大帥俘虜了之後,我們這些當兵的便就無法自己撤退迴去了,否則依大遼軍律,都當斬首!”
“這點我知道!”秦剛聽說先前抓住的那個主將居然是蕭得裏底的侄子,不由地內心一喜,不過此時臉上卻沒有什麽表示,也沒有去打斷他的話,意思要聽下麵的正式內容。
“蕭郎君不僅是我們的主將,更是蕭留守的親侄子,隻要他還能活著迴去,即使我們在這裏被俘虜了,但我們留在北邊的家人就還能活著。但是如果他在這裏死了,那麽小的們無論生死,在那裏的數百口家人也要會被統統被處死。剛才小人帶過這裏時,聽到大帥說蕭郎君的傷情有危險,所以鬥膽來請個恩情,望大帥能夠救蕭郎君一命。”
秦剛先說:“他死不死,你們不都還是我的俘虜嘛,有什麽區別?”
“秦大帥俘虜了我們沒錯,但是如果家人都死了,我們不過就是八十幾具行屍走肉,甚至都不願苟且偷生,對大帥最多的作用就是可以做些力氣雜活。但是,如果能夠讓我們的家人有生路,小人與手下的所有勇士,都將會心甘情願地為秦大帥效力做任何事情!”
原來如此!
秦剛又問:“今天的具體的作戰,可是那個蕭奉堅指揮的?”
烏索董道:“打不打、打哪裏,這些都是蕭郎君做主的。但是上了戰場,具體的如何進攻,這些人都隻聽小的號令。”
秦剛看了看眼前的這個契丹漢子,聯想到今天白天他們極其高超的騎術與靈活豐富的應對戰術,有心想要將其徹底收服為己用,便說道:“讓蕭奉堅活著並不難,我立刻就可以安排人給他去治傷。但是他若迴不去,你們擔心的家人安全還是解決不了。這樣子吧,你再多和我講講這蕭得裏底的事情,我可以找他去談判,用他這個侄子把你們的家人都交換過來如何?”
“秦大帥此言當真?”烏索董聽了之後,連聲音都變得顫抖了起來,“如能與家人團聚,小人願終身為奴,絕不背叛!”
“哈哈哈!”秦剛起身道,“我先給你兌現第一個條件,先得確保那個蕭奉堅能活著。你隨我一起去!”
然後便吩咐給這烏索董鬆綁,讓他跟著自己身邊一同過去。
一旁的親衛兵還想說些什麽,秦剛很簡單地表示:“契丹勇士的諾言還是值得信任的!”
跟在身後的烏索董眼睛裏都是淚水。
來到關押蕭奉堅的地方,秦剛一看對方的臉色已經微紅,就知道他的傷口已經開始有炎症感染了,便立即吩咐自己的親衛兵趕緊開始準備精酒、匕首以及止血藥等物。
蕭奉堅還算是一條漢子,正在強撐著,看到隨同他一起過來的烏索董並沒有被綁著,眉頭一皺,用契丹語怒罵了他一句,烏索董立即單膝跪下,簡單說了幾句,應該是告訴他交換了為他治傷的條件。
一聽之後,蕭奉堅臉色開始變得古怪,他自然知道自己能夠重獲自由的意義,再對烏索董說話的口氣便平緩了許多。轉而看了看秦剛,改成漢話道:“秦大帥還想要什麽交換的條件可以盡管提。”
“先不談這個,接下來先給你治傷,可能會有點痛!忍著點。”秦剛對準備好了的親衛兵點了點頭,那邊就開始去清除傷口處壞死的地方,並進行精酒消毒……
秦剛轉身走了出來,身後立刻傳出了蕭奉堅忍不住的狂叫之聲。
雖然這種處理傷口的手法從未見過,但是到了第二天一早,蕭奉堅居然就奇跡般地退燒了,當然這也得歸功於他原本的身體強壯。
烏索董是一個久戰老兵,他見過許多傷口感染的士兵一旦發燒便是九死一生,高燒不退基本也就沒有了救。
而秦剛所亮的一手,以及那種聞起來極似燒酒卻又更加濃烈的東西,還有這種救治方法,都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心裏已經服氣了一大半。
於是,在他迴到俘虜營後並告訴大家:蕭奉堅已經性命無憂,而且宋軍的大帥願意通過談判,將所有願意投降他的契丹兵的家人交換過來,眾人便毫無意外地同意與他一起徹底投降。
一般宋人都以為,契丹士兵極其忠誠,即使被俘後也極少投降,其實那是不太了解他們背後殘酷無情的連坐處罰規則,這些規則逼迫著他們在大多數時候隻能選擇頑抗到底,這樣即使自己死了,家人還能得到保全。
事實上,一旦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大多數的契丹士兵就是非常現實的打工人心態,誰給錢多、給的待遇好,我就給誰打工。
當然,要想讓這群優質打工者幹活更盡心,秦剛就必須要兌現他的第二個諾言。
不過,還沒有等到他考慮如何聯係南京道那裏的蕭得裏底,蕭留守的使者就已經自己主動上門了。
“本官,大遼南京道三司使李寧一。”
南京道經濟發達,是北遼的經濟重地,所以會特意在南京道設立了三司使司,主管本道的財稅事務,與留守司、元帥府官員均為契丹人擔任所不同,由於三司使司的官員需要精通與了解各種農業與商貿方麵的知識,所以這個衙門裏的絕大多數官員均為北遼的漢人官員。
這個李司使便是在北遼的漢人進士。
依照傳統的觀念,生為漢人卻為狄夷官員,這應該算是讀書人的一種恥辱。
但是在宋遼時期的天下,卻有著完全不一樣的認識。
這主要還是在那個時代,關於中國、或者說是華夏的概念上,更多的是與河北河東這一帶的中原地區息息相關,所謂的“逐鹿中原”便就是指,誰掌握了這一塊地域就相當於誰掌握了天下。
而幽雲十六州的割讓,相當於北遼也占據了傳統意義上中原的一半,這便是其一。
再者,北遼拿下幽雲地區,采取了靈活的統治政策,對於這些以漢民為主的地區,采用了依漢製、設漢官、重漢文、甚至尊儒術的一係列措施,從而贏得了這些地區的百姓、尤其是讀書士人的認可與歡迎。
而且,百年以來的宋遼對峙,遼國一直占有上風,並在澶淵之盟的約定中,遼為兄、宋為弟。再加上中國曆代都以北為正朔的習慣,從而許多遼國的漢民逐漸有了自己才是華夏正統的感覺,動輒稱唿宋朝為南朝。
秦剛斜眼冷冷地看了一眼這個李司使,並沒有依禮節自報官職,而是極不客氣地迴了一句:“使者前來何事?”
“奉南京留守司之令,為邊境衝突善後談判而來!”李寧一中氣十足地說道。
“邊境衝突?哪裏有啊?”秦剛故作驚訝道,“本官不過剛剛剿滅了一支境內流匪而已。再說了,不過隻是前天發生的事情,南京留守司的消息通道如此之快麽?這麽短的時間就一來一去知道了些事,然後又派了你過來麽?”
秦剛的迴話不僅否認了與遼軍有過交手,而且還極不客氣地揭穿了李寧一此行並未得到南京留守司授權的事實。
李寧一不以為意,依舊保持著足夠的傲氣說道:“小南河寨這次的衝突,不過隻是我半隊騎兵一時不慎,陷入重圍偶爾失利而已。所以還是請貴軍迅速交還我們的人,再作賠禮道歉。若是誤會不解,我大遼南京道的五十萬鐵騎,轉瞬將至,遼宋兩國近百年的和平局麵將會毀於一旦!在座的各位,莫要做了天下的罪人!”
“是這樣麽?”秦剛卻依舊保持著方才的驚訝神情,迅速轉向了身邊的顧大生,“本帥剛來前線,分不清這北方的流匪與契丹兵,我們這次擒獲了幾十人,斬首兩百人,難不成都是契丹兵?快幫著查一查,生擒與斬首這樣的數字,本帥可以上報邀功多少?”
“遵命!”顧大生忍住笑意接下了話。
李寧一此時的臉色極為難看。
宋遼邊境名義上和平止戰了近百年,但是實際上卻是一直時不時地被遼軍肆意縱兵越境,名曰“打草穀”。隻是遼軍每次劫掠滿載而歸,從不會主動承認是自己所為,往往都會把它歸結於邊境遼民的個人行為。
而雖然是損失了一些人丁財貨的大宋這邊,根本就不想生出事端,隻要遼軍劫完會退迴境內,就會滿意於邊境線的恢複正常,正好也就順勢把其歸結於境內的流匪所為,這的確是過去的慣例。
所以,秦剛這次雖然用的是同樣的理由與說法,但實際情況卻是:在這一戰中,宋軍幾乎全殲了越境而來的遼軍,吃了大虧的遼軍怎麽可能認同這種說法?那自己吃的虧不就白吃了嗎?這可不是大遼對宋外交中的慣例。
李寧一的尷尬之處在於,這次是由他陪同蕭得裏底的親侄子到這附近打獵,正好遇上了那艘取道黃河北流的海船。這位魯莽好戰的契丹郎君看中了海船上滿載的貨物,堅持要親自帶兵渡河越境想大撈一票。
而他無奈,也就隻能在北岸的臨時營地裏靜候其得勝迴來的佳音。但是之後卻聽到了幾聲極其恐怖的雷霆巨響,再之後慌忙帶隊趕到河邊的渡河點,卻居然一個迴岸的人也沒接到,再派少數探子馬過河時,甚至還遭到了對岸宋軍的強力驅逐。
這也就意味著:渡河過去的近三百名騎兵出現了破天荒的全軍覆沒的下場。
盡管這樣的結果極其不可思議,也無法理解。但在他繼續等待了一天一夜而無果之後,隻能硬著頭皮以南京留守司使者的名義趕過來摸清底細。
不管怎麽說,如果能在留守蕭得裏底正式得到消息之前,把蕭奉堅給救迴來或者是贖迴來的話,他才有可以自保的機會。
一開始,他還想玩一把之前遼軍百試不爽的威嚇之術,逼迫宋軍迅速低頭,但卻發現:這點對於麵前的這位年輕宋將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反而被他故意的言語將此事推卸得一幹二淨。而真的按這種思路下去,那就是蕭奉堅及其近三百私兵,在他這次的陪同狩獵活動中,莫名其妙地全員失蹤。
更可怕的是,眼下宋軍隻是聲稱自己全殲了境內近三百的流匪,若是按這位年輕將帥現在的反應,說不準什麽時候,他們還會公布最新的調查結果,說是全殲了遼國鐵騎三百人,其中包括南京留守蕭得裏底的親侄子,這豈不是要讓向來天下無敵的大遼軍隊視為百年來從未有過的恥辱嗎?
一想到這裏,李寧一的全身便打起了寒戰,他強令自己鎮定住,看了看廳內還有的不少眾人,訕笑了一下道:“秦帥可否借一步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