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楶去了處州的南城門,細細地考察了當日攻城之戰場形勢,又臨時見識了綠曲兵的戰鬥力演示,當下便對此戰役及戰果再無疑意。
而掌兵已久的他更是不會放過對於綠曲兵日常訓練的各種細節的疑問,秦剛自是不作隱瞞,將其一一述之。
其實大宋之邊兵,尤其是西軍是獨立戰力非常強悍,知兵擅戰之將也相當不少。隻是無奈於朝廷自立國以來,嚴重不信賴武將,多以文製武,實際成為外行指揮內行。而偶爾能有如章楶這等知兵擅戰的文臣出現,又會忙不迭地將其調離軍隊,唯恐其能坐大。
章楶在城樓與秦剛對話許久,又見城下兵退如卷雲,再想其兵至若潮侵,不勝唏噓道:“城內之戰方識少遊用計深,城外之陣才知徐之練兵盛。少遊啊,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你的兵法奇謀,你這徒兒完全擔得起了。”
秦剛趕緊躬身稱不敢,秦觀卻是手撚長須,坦然受之。
李堯見狀也是如釋重負,再請章楶一行迴到州衙後廳的宴席之上,通知廚師重新準備新菜,再奉以美酒敬上。
“章運使一心為公,廢寢忘食,令下官為之慚愧啊。”李堯此番趕緊給章楶斟上最好的綠曲醇並介紹道,“此酒便是秦徐之來處州後所創,它不僅為我處州去年的酒稅翻番,更是帶動了一城的商業發展啊。”
章楶在李堯斟酒時就已聞到此等酒香異常,再觀其色,品其味,入口之後更是驚訝,待得問了此酒在市麵上的售價之後,才恍然大悟一般:“哈哈,此美酒一入口,老夫心頭最後一個疑團終於解開!”
眾人皆待其解釋其意。章楶便道:“若是我的家中能有此美酒生意,我也得蓄以銳士強勇,以防被匪人所謀啊!哈哈!”
眾人也聽得出他言語中的調侃之意,於是皆一起大笑。
經過前麵的正事盤問,接下來的席間也就吃得輕鬆異常,李堯也能放心地與提起一些風花雪月的詩詞話題,大家更是談得盡興開心。
酒罷,李堯便說安排手下送章老發運使盡快迴去休息,卻被他伸手阻止,轉而對另兩人道:“少遊、徐之,你二人留下,老夫還有話須對你等講。”
於是李堯便非常識趣地留下幾人到廳外候用,然後便與其他幾人先行告退。
“昔日隻知少遊一手錦繡文章、一口華采詩詞。卻不知還是用兵之高手。”待得廳中隻有三人時,章楶歎氣而道,“若不是如今這黨爭之勢,你我也許也能攜手在戰場上共禦外敵,同展報國之誌。”
秦觀卻對章楶拜謝而道:“隻歎如今這朝堂之上,又有幾人能若運使這般一心為公,大而無私呢?所以,處州大捷之事,還望拜托運使,該具實的地方可以具實,但是該遮掩的地方還得費心遮掩。小徒秦剛天資卓越、又通經商之大才、曉軍事之真諦,先前已有兩次朝廷本有重任,卻終是因我而拒詔不去。當時吾一則是確有私心想留其身邊多幾天,多授其一些學識才能;二則也是感動於他的一片孝心,許他陪我一起來這處州。隻是,大鵬展翅還須要有廣闊之天地,秦觀今日已無他念,唯願章運使能在此事上略有關注。”
章楶聽了後大為驚奇。由於今年年初之後,他便被派往廣州,其間消息不如朝中之人通暢,他本是知曉秦剛是考中了今科的一甲進士,原來在想為何卻是一直未得授官,是否也是受這黨爭影響。而此時再向秦觀細細詢之,才知他前後已有兩次得以朝廷封賞,卻都是因為秦觀之故,竟然就都拒而不就。宋時文人極其推崇尊師重道的行為,但是能夠做到像秦剛這樣,連自己的出仕之大事都能放在一邊的,確是極其少見的善行。
“朝堂對家師不公,秦剛不願獨善其身耳。”秦剛隻是淡淡一笑釋之。
“徐之此言差矣!”章楶搖搖頭說,“古來君子之為,國為大,義為先。當忠孝不能兩全之時,當以大忠為先。不過今天爾師在此,老夫不敢對你指導,唯願和你作個交易如何?”
秦剛不敢怠慢,趕緊道:“運使有囑即可吩咐小子,何須談之交易。”
“哈哈!都言徐之經商有道,和你打交道,公平交易最為重要。”章楶毫不在意地說道,“先說一下交易籌碼,老夫掌管這江淮六路發運使,可許你三件事:第一,有關處州大捷之事,皆可按爾等所奏,以一切皆已查實之辭迴複朝廷,你們可否滿意?”
“運使大恩,不敢言謝!”
“第二,徐之你在此六路經商的過程中,若有需要周旋之事,盡可直言,一切均可給予最大的便利。此條件可善?”
“大善!”秦剛隻等他的三個條件都說完。
“第三,老夫雖然難以改變朝堂大勢。但是尊師少遊此後的謫居之地,但凡能在老夫所能管轄之地,皆由老夫一手關照,決不會讓他受到任何委屈!如何?”
章楶的這三個籌碼,一個比一個寬厚驚人,也正是因為如此,秦剛卻不知他所希望交換的會是怎樣的條件。便道:“運使擺出來的籌碼,一個比一個厚重,小子唯恐擔待不起!”
“你莫慌張,老夫將要提及之事,並非強你所難,你盡可仔細考慮。”章楶背起手走了兩步,然後緩緩說道,“其一,也是與老夫許你的第一件事有關,如按李通判所奏報的情況以查實之結論上報,朝廷必會對你再出封賞,而這次,你卻是萬萬不能再來一次拒詔不任了。所以,不由就由老夫出麵,推薦你來江淮發運司任職。你先莫想拒絕,聽聽我給你的任職條件:我江淮六路發運司,下轄有排岸、下卸、撥發、催綱等司,其任意一司之勾當公事,均為從七品之職位,你雖官品有差級,但有了老夫之舉薦,加以權試也是可以任命的。最重要的一點是,你雖在發運司就職,但老夫準你留於處州辦公,並將該司的治所移至杭州,你隻需每月去交待一次公務便可。”
應該說章楶的這一條件,更多的像是對秦剛的照顧。相信若無他的親自推薦,即使朝廷要對處州大捷進行論功行賞,一是也就隻會最多給個正八品的差遣,二也不太可能會是像發運使司這樣位高權重的實權衙門。
看到秦剛聽了後卻是遲遲不表態,一旁的秦觀卻是急了,趕緊開口說道:“秦觀在此先代小徒謝過章運使之抬愛,這個主我代他應下了!還有何條件還請明言。”
章楶見狀,點點頭後繼續說道:“這西北之地眼下雖還寧靜,但那西夏人賊心不死,勢必還會卷土再來。等到那一天,凡朝廷有所召喚,老夫必將再趕西北、重戰西賊。不知到了那時,徐之你是否願意前去,助我一臂之力?”
此話聽罷,秦剛不由地站身而起,原本他以為章楶前麵開出如此優厚的條件,後麵會對他提出多麽出格的要求。卻未曾想這位已經須發皆白的老臣,心裏掛念的依舊是那未熄的邊疆烽火、尚未平定的西北之地,令其不由地大為感動,是以此長揖到地說:
“章運使雖身處江淮豐腴繁錦之地,卻仍心憂天下未平之境。前一事家師已經代允,秦剛莫敢不從。而此事,卻是事關國家民族大義的重責,秦剛萬死不棄。但有西北狼煙起,唯運使馬首是瞻!”
“好,徐之乃是爽快之人,你我這就一言為定!哈哈,今日有三喜,一聞處州大捷之精細戰法,處處皆有細品之妙,令老夫心神蕩漾;二聞美酒綠曲醇之香,口口皆是迴味之韻,此生未曾有嚐;三得徐之予老夫之承諾,餘生不再有撼。來來來,你我三人,再飲數杯以慶之!”
於是三人重新坐下,再相互對飲。
秦觀也為弟子能夠得到章楶的重視,重獲仕途之前程而大喜。
飲過幾杯後,因章楶從廣州而來,便向其問起恩師蘇軾在惠州的情況。
“對對對,少遊,你若不問,我還要正準備要與你細說一二。”章楶便講起蘇軾剛剛經曆的一場幸事。
原來,蘇軾自去年六月被貶到惠州之後,其一貫超然的樂觀主義心態,很令他在那個物質條件雖然有點艱苦的地方,可以放得下心態,過得好日子。
蘇軾在惠州做官之餘,栽花種草、寫詩填詞、好不舒心。尤其是那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常作嶺南人”,在傳到了京城之後,很令宰相章惇心下不爽。
他覺得蘇軾在惠州的日子還是太快活了,於是他采納了底下人出的一個壞主意,委派了程正輔去廣南東路【注:即今廣東省】擔任提刑,主管司法、監察,當然也就包括了要監察正在惠州的罪官蘇軾一責。
這程正輔是什麽人呢?原來他當初曾娶了蘇軾的姐姐八娘,算是蘇軾的姐夫。
但他這個姐夫,卻是與蘇軾有著幾十年仇怨的仇人。
原因就是八娘自十六歲嫁給了程正輔為妻後,卻因為與公婆關係不睦,不到一年就被虐待致死。蘇軾的父親聞聽後大為傷心悲痛,並在族人麵前,公開指責程家的冷血無情,並宣布與程家斷絕一切來往。
兩家便因此結下了幾十年不解的仇恨。
所以,章惇的這手安排,便是將蘇軾直接置於了再一次的風險之地。
章楶從廣州的時候,便見到了前來赴任的程正輔,而且得知他即將巡察的第一站就是惠州。於是,他心裏非常地擔心,並琢磨著在給程正輔踐行的酒宴上,如何才能找個機會、又如何才能挑個角度,好好地勸一勸這件事情的處理。
沒想到,在章楶猶猶豫豫地提到了此時正在惠州的蘇軾時,程正輔卻坦然地向他表示,他沒有想到,在來廣州之前,蘇軾居然主動地給他寫了信,談及了兩家人在四十二年前的那些糾葛與誤會,並提出:希望上一代人的仇怨不要再如此繼續延續下來,以至於影響到他們以及再之後的人,蘇軾更是提出,程正輔如果能來惠州的話,一定要提前告知於他,他將預先釀製好當地的美酒以接待他這個姐夫。
而在程正輔的內心,對年輕時的事情還是有愧於蘇家的,隻是雙方之前結下了深仇,自己也一直是無可奈何的心態。這次他被派往廣南,在京城出發前就得過有些人的暗示,讓他必須要往死裏整蘇軾。
可是誰又曾想,蘇軾卻是如此地大度與豁然,令他十分的感動。因此,他在席間明確地告訴章楶,此去惠州,他就是本著花解恩怨、拜訪親友的態度而去的。
之後,程正輔與蘇軾兩人在惠州見麵之時,相互看見麵前都已經垂垂老矣的彼此,一時間感覺人生如夢、仇怨似雲。在此時,什麽黨派之別、還有什麽秘密任務,就統統地都讓它們見鬼去吧。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聽得這樣的故事,秦剛不由自主地在口中吟出了這句詩句,其實這是出自千年之後魯迅所寫的《題三義塔》,但是用來形容此時蘇軾與程正輔在惠州時的和解,可謂是應時應景得很。
“相逢一笑泯恩仇!徐之吟的這句好詩啊,我若將它寄給老師,老師一定喜歡,說不定還會和 出什麽樣的佳句出來!”秦觀一聽到好詩句便有點情不自禁。
章楶雖然聽著也覺甚佳,但他畢竟有著多年的政治警覺,想想還是出言提醒:“此詩句雖好,但必不被朝堂中人所喜,自行收藏即可,不必對外宣說,小心禍從口出啊!”
是啊,這章惇原本設想的“驅狼吞虎”的毒計,卻不曾想最終敗於蘇軾與程正輔的“兄弟情深”,若再聽到這句“相逢一笑泯恩仇”,豈還不會憤怒地發狂發怒,止不定還會做出什麽樣的事情來。所以,章楶再三叮囑,此詩句千萬不能於此時傳出去,至少要再等段時間,要等此事平息之後,大宋如今的這文字獄,實在是令人發指啊。
而秦觀則惦記著章楶所允諾給秦剛的“發運司下轄任間一司的管勾幹辦”之職,原先秦剛中了進士後的授官分別為知登州黃縣與知杭州昌化縣,都是從八品的實職差遣。
再之後因為永城縣大捷,朝廷執意再貶秦觀,所以便給秦剛升了一個正八品的通直郎,如果那次他不是拒詔,而選擇迴京向新黨低頭的話,也必可得個正八品的京官差遣,甚至能在機緣巧合之下,權試一個從七品的差遣,也並非不可能。
所以,在秦觀的心中,這個從七品的差遣,是他欠下自己愛徒的,更何況眼下章楶所提出來的這個機會更是難得。所以,他一得空閑話頭,便催問著秦剛,把他想去的發運司轄司能夠先行確定下來,這也方便章楶迴京時好直接舉薦。
秦剛想了想,便對章楶道:“方才聽章運使言,這江淮發運司下麵大約會有排岸、下卸、撥發、催綱這些機構,料想前三個部門多需諸多辦事經驗,實際操作性非常強,唯恐會誤了發運使司裏大事。所以,小子便想,不知乞個催綱司下效命如何?”
章楶非常爽快地說道:“也好,老夫也正有此意。這次迴京,我便上書,為你去謀這個催綱司勾當公事一職,你就在處州聽候佳音吧!”
“再謝章運使對小徒的厚愛!”秦觀更是站起深深一拜。
三人當晚便是暢得對飲,大醉而歸。
次日,章楶行事非常謹慎,雖然已經深悉這處州一役的詳細情況,但仍然堅持再去了昔日戰場的各個地點,帶人細細記錄、甚至還現場繪畫並標注了諸多的戰鬥細節。
然後,他還走訪詢問了許多參戰的保甲以及後來成為效用的綠曲士兵,包括還有當日曾親眼目睹大戰的一些處州百姓市民,一一記下了豐富詳實的細節。
聽到的都是對於當日在城內堅守的秦觀之果敢堅毅、在城外迴援的秦剛之威武勇猛的讚賞。自然也不了對那個平時會會強征稅賦、關鍵時候卻是棄城而逃的知州張康年的痛罵。
尤其是他聽說了趙駟曾經於當年參加過他所指揮的洪德堡之戰,但卻在戰後因被無良上司謊報陣亡又卷走了撫恤金之事,心中更是五味雜陳。
他也對趙駟作出了承諾,一旦自己有可能迴到西軍,必將為他及他日受到如此不公正結局的將士兄弟徹查此案,並將為他們重新主持正義。
章楶還進一步查證了栝蒼二十四寨山匪招安歸順官府一事,不僅親自前往並勘探了已經被改為效用駐防之地的原先山寨,還分別走訪了已在處州各縣任職的這些原先匪首當家。
最後又在秦剛的陪同下,在新擴建後的酒坊、瓷窯及劍鋪等處,看到了大量得到了妥善安置後的從良匪兵。
“亂世之中民從匪、盛世這下匪作民啊!處州這次的平匪之事,充分證明了:這地方匪亂的根本,就在於官府能否給民眾一個可以吃飽飯的活路、一個可好好生活的環境。所以,在他人的眼中,處州撫匪順利的原因,可能會是處州大捷以及之後迅速平定兩個山寨的武力威懾,而老夫看到的,卻是徐之你投入重金開辦的這些工坊地方,正是有了這樣的安排,才會讓那些原本在走投無路的時候才選擇上山為匪的百姓,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也重新作出了他們最正確的選擇。”章楶感慨萬分地對秦剛說道。
“章運使看得確是清楚。內地如此,其實西北更是如此。”秦剛開始向他闡述自己的戰爭觀,“戰爭拚的既有表麵上的兵力與武器,更有背後的經濟與商業。我們要想徹底解決西夏之患,就不能隻限於軍事打擊這一種形式。”
章楶則是非常細心地聽著他的闡述。
“朝廷與西夏之間的既有國策,便就是撫擊並重。西賊猖狂、聽不得勸言時,當集我神勇西軍之力,以重兵迎頭予以痛擊;但當多方掣肘,和談交涉之際,便可以通過經濟通商之法,以我大宋之豐厚物產、先進民力以及廣袤市場,漸行‘疲夏之策’,持續壓縮西賊之生存空間。此兩法並行,不出數年,西北便可唾手可得也!”
“哦?‘疲夏之策’,可有詳細之講?你倒說與老夫細細說來聽聽。”
“西夏地偏民少,多以遊牧為生。其主要物產,基本限製在青鹽、馬匹、毛皮等極少的幾類物品。而他們所需要我大宋的物資,從糧食、茶葉、瓷器再到各類生活用品,非常繁多。其實在雙方罷戰之期內,朝廷每年給予西夏的歲賜之幣,隻需經營得當,大半都可以通過邊境通商盡數賺取迴來。這便是我大宋國力強盛的保證。”
“宋夏邊境的榷場,也曾開放過。但是朝中有人認為,邊境榷場實質是在給西夏輸送利益,助西賊提升國力,便時時上書建議關閉。”
“章運使熟知曆史,應該聽說過春秋時齊相管仲所為的‘齊紈魯縞’之計吧!”秦剛便舉了這麽一個例子。
其實就是齊國起先故意以高價購買魯國的縞衣,促使魯國人重利而放棄種糧改紡織。之後魯國饑荒出現,齊國趁機提升糧價。畢竟齊是大國,魯是小國,經濟結構一被改變,便迅速被齊國控製。
而宋夏之國力對比,遠遠勝於齊魯之別。類似於管仲的這種經濟戰手段,其實大宋的有識之士隻需稍稍來那麽幾次,對於西夏的打擊效果,將會遠遠勝於軍事對抗。
看著章楶與秦剛如此親密投入地進行交流,遠遠跟在後麵的李通判與吳都監,除了羨慕,也就隻剩下了自己的慶幸。
對於他們這種處在多以貶官下放之地的官員而言,黨爭的意義不大,把自己與州城百姓的日子過好,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而掌兵已久的他更是不會放過對於綠曲兵日常訓練的各種細節的疑問,秦剛自是不作隱瞞,將其一一述之。
其實大宋之邊兵,尤其是西軍是獨立戰力非常強悍,知兵擅戰之將也相當不少。隻是無奈於朝廷自立國以來,嚴重不信賴武將,多以文製武,實際成為外行指揮內行。而偶爾能有如章楶這等知兵擅戰的文臣出現,又會忙不迭地將其調離軍隊,唯恐其能坐大。
章楶在城樓與秦剛對話許久,又見城下兵退如卷雲,再想其兵至若潮侵,不勝唏噓道:“城內之戰方識少遊用計深,城外之陣才知徐之練兵盛。少遊啊,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你的兵法奇謀,你這徒兒完全擔得起了。”
秦剛趕緊躬身稱不敢,秦觀卻是手撚長須,坦然受之。
李堯見狀也是如釋重負,再請章楶一行迴到州衙後廳的宴席之上,通知廚師重新準備新菜,再奉以美酒敬上。
“章運使一心為公,廢寢忘食,令下官為之慚愧啊。”李堯此番趕緊給章楶斟上最好的綠曲醇並介紹道,“此酒便是秦徐之來處州後所創,它不僅為我處州去年的酒稅翻番,更是帶動了一城的商業發展啊。”
章楶在李堯斟酒時就已聞到此等酒香異常,再觀其色,品其味,入口之後更是驚訝,待得問了此酒在市麵上的售價之後,才恍然大悟一般:“哈哈,此美酒一入口,老夫心頭最後一個疑團終於解開!”
眾人皆待其解釋其意。章楶便道:“若是我的家中能有此美酒生意,我也得蓄以銳士強勇,以防被匪人所謀啊!哈哈!”
眾人也聽得出他言語中的調侃之意,於是皆一起大笑。
經過前麵的正事盤問,接下來的席間也就吃得輕鬆異常,李堯也能放心地與提起一些風花雪月的詩詞話題,大家更是談得盡興開心。
酒罷,李堯便說安排手下送章老發運使盡快迴去休息,卻被他伸手阻止,轉而對另兩人道:“少遊、徐之,你二人留下,老夫還有話須對你等講。”
於是李堯便非常識趣地留下幾人到廳外候用,然後便與其他幾人先行告退。
“昔日隻知少遊一手錦繡文章、一口華采詩詞。卻不知還是用兵之高手。”待得廳中隻有三人時,章楶歎氣而道,“若不是如今這黨爭之勢,你我也許也能攜手在戰場上共禦外敵,同展報國之誌。”
秦觀卻對章楶拜謝而道:“隻歎如今這朝堂之上,又有幾人能若運使這般一心為公,大而無私呢?所以,處州大捷之事,還望拜托運使,該具實的地方可以具實,但是該遮掩的地方還得費心遮掩。小徒秦剛天資卓越、又通經商之大才、曉軍事之真諦,先前已有兩次朝廷本有重任,卻終是因我而拒詔不去。當時吾一則是確有私心想留其身邊多幾天,多授其一些學識才能;二則也是感動於他的一片孝心,許他陪我一起來這處州。隻是,大鵬展翅還須要有廣闊之天地,秦觀今日已無他念,唯願章運使能在此事上略有關注。”
章楶聽了後大為驚奇。由於今年年初之後,他便被派往廣州,其間消息不如朝中之人通暢,他本是知曉秦剛是考中了今科的一甲進士,原來在想為何卻是一直未得授官,是否也是受這黨爭影響。而此時再向秦觀細細詢之,才知他前後已有兩次得以朝廷封賞,卻都是因為秦觀之故,竟然就都拒而不就。宋時文人極其推崇尊師重道的行為,但是能夠做到像秦剛這樣,連自己的出仕之大事都能放在一邊的,確是極其少見的善行。
“朝堂對家師不公,秦剛不願獨善其身耳。”秦剛隻是淡淡一笑釋之。
“徐之此言差矣!”章楶搖搖頭說,“古來君子之為,國為大,義為先。當忠孝不能兩全之時,當以大忠為先。不過今天爾師在此,老夫不敢對你指導,唯願和你作個交易如何?”
秦剛不敢怠慢,趕緊道:“運使有囑即可吩咐小子,何須談之交易。”
“哈哈!都言徐之經商有道,和你打交道,公平交易最為重要。”章楶毫不在意地說道,“先說一下交易籌碼,老夫掌管這江淮六路發運使,可許你三件事:第一,有關處州大捷之事,皆可按爾等所奏,以一切皆已查實之辭迴複朝廷,你們可否滿意?”
“運使大恩,不敢言謝!”
“第二,徐之你在此六路經商的過程中,若有需要周旋之事,盡可直言,一切均可給予最大的便利。此條件可善?”
“大善!”秦剛隻等他的三個條件都說完。
“第三,老夫雖然難以改變朝堂大勢。但是尊師少遊此後的謫居之地,但凡能在老夫所能管轄之地,皆由老夫一手關照,決不會讓他受到任何委屈!如何?”
章楶的這三個籌碼,一個比一個寬厚驚人,也正是因為如此,秦剛卻不知他所希望交換的會是怎樣的條件。便道:“運使擺出來的籌碼,一個比一個厚重,小子唯恐擔待不起!”
“你莫慌張,老夫將要提及之事,並非強你所難,你盡可仔細考慮。”章楶背起手走了兩步,然後緩緩說道,“其一,也是與老夫許你的第一件事有關,如按李通判所奏報的情況以查實之結論上報,朝廷必會對你再出封賞,而這次,你卻是萬萬不能再來一次拒詔不任了。所以,不由就由老夫出麵,推薦你來江淮發運司任職。你先莫想拒絕,聽聽我給你的任職條件:我江淮六路發運司,下轄有排岸、下卸、撥發、催綱等司,其任意一司之勾當公事,均為從七品之職位,你雖官品有差級,但有了老夫之舉薦,加以權試也是可以任命的。最重要的一點是,你雖在發運司就職,但老夫準你留於處州辦公,並將該司的治所移至杭州,你隻需每月去交待一次公務便可。”
應該說章楶的這一條件,更多的像是對秦剛的照顧。相信若無他的親自推薦,即使朝廷要對處州大捷進行論功行賞,一是也就隻會最多給個正八品的差遣,二也不太可能會是像發運使司這樣位高權重的實權衙門。
看到秦剛聽了後卻是遲遲不表態,一旁的秦觀卻是急了,趕緊開口說道:“秦觀在此先代小徒謝過章運使之抬愛,這個主我代他應下了!還有何條件還請明言。”
章楶見狀,點點頭後繼續說道:“這西北之地眼下雖還寧靜,但那西夏人賊心不死,勢必還會卷土再來。等到那一天,凡朝廷有所召喚,老夫必將再趕西北、重戰西賊。不知到了那時,徐之你是否願意前去,助我一臂之力?”
此話聽罷,秦剛不由地站身而起,原本他以為章楶前麵開出如此優厚的條件,後麵會對他提出多麽出格的要求。卻未曾想這位已經須發皆白的老臣,心裏掛念的依舊是那未熄的邊疆烽火、尚未平定的西北之地,令其不由地大為感動,是以此長揖到地說:
“章運使雖身處江淮豐腴繁錦之地,卻仍心憂天下未平之境。前一事家師已經代允,秦剛莫敢不從。而此事,卻是事關國家民族大義的重責,秦剛萬死不棄。但有西北狼煙起,唯運使馬首是瞻!”
“好,徐之乃是爽快之人,你我這就一言為定!哈哈,今日有三喜,一聞處州大捷之精細戰法,處處皆有細品之妙,令老夫心神蕩漾;二聞美酒綠曲醇之香,口口皆是迴味之韻,此生未曾有嚐;三得徐之予老夫之承諾,餘生不再有撼。來來來,你我三人,再飲數杯以慶之!”
於是三人重新坐下,再相互對飲。
秦觀也為弟子能夠得到章楶的重視,重獲仕途之前程而大喜。
飲過幾杯後,因章楶從廣州而來,便向其問起恩師蘇軾在惠州的情況。
“對對對,少遊,你若不問,我還要正準備要與你細說一二。”章楶便講起蘇軾剛剛經曆的一場幸事。
原來,蘇軾自去年六月被貶到惠州之後,其一貫超然的樂觀主義心態,很令他在那個物質條件雖然有點艱苦的地方,可以放得下心態,過得好日子。
蘇軾在惠州做官之餘,栽花種草、寫詩填詞、好不舒心。尤其是那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常作嶺南人”,在傳到了京城之後,很令宰相章惇心下不爽。
他覺得蘇軾在惠州的日子還是太快活了,於是他采納了底下人出的一個壞主意,委派了程正輔去廣南東路【注:即今廣東省】擔任提刑,主管司法、監察,當然也就包括了要監察正在惠州的罪官蘇軾一責。
這程正輔是什麽人呢?原來他當初曾娶了蘇軾的姐姐八娘,算是蘇軾的姐夫。
但他這個姐夫,卻是與蘇軾有著幾十年仇怨的仇人。
原因就是八娘自十六歲嫁給了程正輔為妻後,卻因為與公婆關係不睦,不到一年就被虐待致死。蘇軾的父親聞聽後大為傷心悲痛,並在族人麵前,公開指責程家的冷血無情,並宣布與程家斷絕一切來往。
兩家便因此結下了幾十年不解的仇恨。
所以,章惇的這手安排,便是將蘇軾直接置於了再一次的風險之地。
章楶從廣州的時候,便見到了前來赴任的程正輔,而且得知他即將巡察的第一站就是惠州。於是,他心裏非常地擔心,並琢磨著在給程正輔踐行的酒宴上,如何才能找個機會、又如何才能挑個角度,好好地勸一勸這件事情的處理。
沒想到,在章楶猶猶豫豫地提到了此時正在惠州的蘇軾時,程正輔卻坦然地向他表示,他沒有想到,在來廣州之前,蘇軾居然主動地給他寫了信,談及了兩家人在四十二年前的那些糾葛與誤會,並提出:希望上一代人的仇怨不要再如此繼續延續下來,以至於影響到他們以及再之後的人,蘇軾更是提出,程正輔如果能來惠州的話,一定要提前告知於他,他將預先釀製好當地的美酒以接待他這個姐夫。
而在程正輔的內心,對年輕時的事情還是有愧於蘇家的,隻是雙方之前結下了深仇,自己也一直是無可奈何的心態。這次他被派往廣南,在京城出發前就得過有些人的暗示,讓他必須要往死裏整蘇軾。
可是誰又曾想,蘇軾卻是如此地大度與豁然,令他十分的感動。因此,他在席間明確地告訴章楶,此去惠州,他就是本著花解恩怨、拜訪親友的態度而去的。
之後,程正輔與蘇軾兩人在惠州見麵之時,相互看見麵前都已經垂垂老矣的彼此,一時間感覺人生如夢、仇怨似雲。在此時,什麽黨派之別、還有什麽秘密任務,就統統地都讓它們見鬼去吧。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聽得這樣的故事,秦剛不由自主地在口中吟出了這句詩句,其實這是出自千年之後魯迅所寫的《題三義塔》,但是用來形容此時蘇軾與程正輔在惠州時的和解,可謂是應時應景得很。
“相逢一笑泯恩仇!徐之吟的這句好詩啊,我若將它寄給老師,老師一定喜歡,說不定還會和 出什麽樣的佳句出來!”秦觀一聽到好詩句便有點情不自禁。
章楶雖然聽著也覺甚佳,但他畢竟有著多年的政治警覺,想想還是出言提醒:“此詩句雖好,但必不被朝堂中人所喜,自行收藏即可,不必對外宣說,小心禍從口出啊!”
是啊,這章惇原本設想的“驅狼吞虎”的毒計,卻不曾想最終敗於蘇軾與程正輔的“兄弟情深”,若再聽到這句“相逢一笑泯恩仇”,豈還不會憤怒地發狂發怒,止不定還會做出什麽樣的事情來。所以,章楶再三叮囑,此詩句千萬不能於此時傳出去,至少要再等段時間,要等此事平息之後,大宋如今的這文字獄,實在是令人發指啊。
而秦觀則惦記著章楶所允諾給秦剛的“發運司下轄任間一司的管勾幹辦”之職,原先秦剛中了進士後的授官分別為知登州黃縣與知杭州昌化縣,都是從八品的實職差遣。
再之後因為永城縣大捷,朝廷執意再貶秦觀,所以便給秦剛升了一個正八品的通直郎,如果那次他不是拒詔,而選擇迴京向新黨低頭的話,也必可得個正八品的京官差遣,甚至能在機緣巧合之下,權試一個從七品的差遣,也並非不可能。
所以,在秦觀的心中,這個從七品的差遣,是他欠下自己愛徒的,更何況眼下章楶所提出來的這個機會更是難得。所以,他一得空閑話頭,便催問著秦剛,把他想去的發運司轄司能夠先行確定下來,這也方便章楶迴京時好直接舉薦。
秦剛想了想,便對章楶道:“方才聽章運使言,這江淮發運司下麵大約會有排岸、下卸、撥發、催綱這些機構,料想前三個部門多需諸多辦事經驗,實際操作性非常強,唯恐會誤了發運使司裏大事。所以,小子便想,不知乞個催綱司下效命如何?”
章楶非常爽快地說道:“也好,老夫也正有此意。這次迴京,我便上書,為你去謀這個催綱司勾當公事一職,你就在處州聽候佳音吧!”
“再謝章運使對小徒的厚愛!”秦觀更是站起深深一拜。
三人當晚便是暢得對飲,大醉而歸。
次日,章楶行事非常謹慎,雖然已經深悉這處州一役的詳細情況,但仍然堅持再去了昔日戰場的各個地點,帶人細細記錄、甚至還現場繪畫並標注了諸多的戰鬥細節。
然後,他還走訪詢問了許多參戰的保甲以及後來成為效用的綠曲士兵,包括還有當日曾親眼目睹大戰的一些處州百姓市民,一一記下了豐富詳實的細節。
聽到的都是對於當日在城內堅守的秦觀之果敢堅毅、在城外迴援的秦剛之威武勇猛的讚賞。自然也不了對那個平時會會強征稅賦、關鍵時候卻是棄城而逃的知州張康年的痛罵。
尤其是他聽說了趙駟曾經於當年參加過他所指揮的洪德堡之戰,但卻在戰後因被無良上司謊報陣亡又卷走了撫恤金之事,心中更是五味雜陳。
他也對趙駟作出了承諾,一旦自己有可能迴到西軍,必將為他及他日受到如此不公正結局的將士兄弟徹查此案,並將為他們重新主持正義。
章楶還進一步查證了栝蒼二十四寨山匪招安歸順官府一事,不僅親自前往並勘探了已經被改為效用駐防之地的原先山寨,還分別走訪了已在處州各縣任職的這些原先匪首當家。
最後又在秦剛的陪同下,在新擴建後的酒坊、瓷窯及劍鋪等處,看到了大量得到了妥善安置後的從良匪兵。
“亂世之中民從匪、盛世這下匪作民啊!處州這次的平匪之事,充分證明了:這地方匪亂的根本,就在於官府能否給民眾一個可以吃飽飯的活路、一個可好好生活的環境。所以,在他人的眼中,處州撫匪順利的原因,可能會是處州大捷以及之後迅速平定兩個山寨的武力威懾,而老夫看到的,卻是徐之你投入重金開辦的這些工坊地方,正是有了這樣的安排,才會讓那些原本在走投無路的時候才選擇上山為匪的百姓,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也重新作出了他們最正確的選擇。”章楶感慨萬分地對秦剛說道。
“章運使看得確是清楚。內地如此,其實西北更是如此。”秦剛開始向他闡述自己的戰爭觀,“戰爭拚的既有表麵上的兵力與武器,更有背後的經濟與商業。我們要想徹底解決西夏之患,就不能隻限於軍事打擊這一種形式。”
章楶則是非常細心地聽著他的闡述。
“朝廷與西夏之間的既有國策,便就是撫擊並重。西賊猖狂、聽不得勸言時,當集我神勇西軍之力,以重兵迎頭予以痛擊;但當多方掣肘,和談交涉之際,便可以通過經濟通商之法,以我大宋之豐厚物產、先進民力以及廣袤市場,漸行‘疲夏之策’,持續壓縮西賊之生存空間。此兩法並行,不出數年,西北便可唾手可得也!”
“哦?‘疲夏之策’,可有詳細之講?你倒說與老夫細細說來聽聽。”
“西夏地偏民少,多以遊牧為生。其主要物產,基本限製在青鹽、馬匹、毛皮等極少的幾類物品。而他們所需要我大宋的物資,從糧食、茶葉、瓷器再到各類生活用品,非常繁多。其實在雙方罷戰之期內,朝廷每年給予西夏的歲賜之幣,隻需經營得當,大半都可以通過邊境通商盡數賺取迴來。這便是我大宋國力強盛的保證。”
“宋夏邊境的榷場,也曾開放過。但是朝中有人認為,邊境榷場實質是在給西夏輸送利益,助西賊提升國力,便時時上書建議關閉。”
“章運使熟知曆史,應該聽說過春秋時齊相管仲所為的‘齊紈魯縞’之計吧!”秦剛便舉了這麽一個例子。
其實就是齊國起先故意以高價購買魯國的縞衣,促使魯國人重利而放棄種糧改紡織。之後魯國饑荒出現,齊國趁機提升糧價。畢竟齊是大國,魯是小國,經濟結構一被改變,便迅速被齊國控製。
而宋夏之國力對比,遠遠勝於齊魯之別。類似於管仲的這種經濟戰手段,其實大宋的有識之士隻需稍稍來那麽幾次,對於西夏的打擊效果,將會遠遠勝於軍事對抗。
看著章楶與秦剛如此親密投入地進行交流,遠遠跟在後麵的李通判與吳都監,除了羨慕,也就隻剩下了自己的慶幸。
對於他們這種處在多以貶官下放之地的官員而言,黨爭的意義不大,把自己與州城百姓的日子過好,才是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