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涇河就是從秦家莊西邊流過的那條河,在莊上修好了防洪牆之後,便在這裏順便修了一個碼頭,平時可以成為莊上進出貨物的主要通道。
有了碼頭,秦三太爺便專門安排了一艘小船,從這裏繞走大淖河往返於北窯莊之間,雖然所花費的時間差不多,可是一來可以省下了走路的力氣,二來運送貨物則更加方便。
起初秦剛還想推托說不要如此麻煩,後來看到這趟船也不單單是他用,莊裏去城裏運貨的、去新鋪子幫忙的,都時不時要乘乘這船,也就應了下來。
角墩是位於小涇河與大淖河的交匯口的一個稍高的土堆,由於旁邊被更小的河汊分割,不再與岸邊相連,變成像河口中間的小島一樣,墩上盡是一些矮樹雜草,周圍長滿了蘆葦。
從地形來看,如果提前在角墩埋伏藏下十幾個人是沒有問題的。而船隻行到這裏,往往都會減速慢過。
所以,考慮到秦剛平常一直會走這條路線,選擇在這裏進行埋伏並襲擊的話,的確是最佳地點。
而且,過了角墩這邊的河口,無論是向北、還是向西,都是四通八達的鄉間河網,也是利於湖匪們得手後方便地撤退跑路。
當天晚上,秦剛與胡衍就帶著字條去知軍府衙找了毛滂。
毛滂一看,大為吃驚,趕緊叫來了參軍金宇一起商量對策。
金宇聽了後,也讚同秦剛的意見,光憑這張字條,定不了張徠的罪名。但是如果能設下埋伏,等著湖匪自投羅網,一舉抓獲人證之後,這張字條就可以成為非常重要的物證了。
隻是之前的安排必須要足夠地保密。
所以,毛滂決定先不去驚動通判以及明麵上的官員,讓金宇直接安排自己的心腹親信去角墩那裏進行布局準備。
毛滂又想了想後,還覺得不放心,特意叫來了他從京城禁軍帶來的一個親隨陳武,說此人身長了得,這幾天就安排他作為秦剛的跟班隨從,貼身保護秦剛的人身安全。
謝過毛滂的這些安排之後。
在與秦剛迴到家,胡衍也覺得這事與自己之前的考慮不周有關,便要求這幾日也跟在他的身邊。
秦剛想想兩人一貫走得近,也就隨了他的心意。
自從城南安置營迴來後,每天早起鍛煉也就成了秦剛的必修功課。不論是要預防疾病的侵擾,還是麵對各種意外的可能。一副好的身體那是一切的基礎。
秦剛也沒有什麽特別好的鍛煉方法,無非是每天堅持一定量的跑步,一些俯臥撐與迎體向上,用來提升自己的肢體力量。
胡衍之前在安置營裏是見過這些,也曾與他一起做過,隻是沒想到,迴到家裏後,秦剛還能繼續堅持。
而這幾天陪同在一起的陳武也是一個習武之人,每天也起得挺早,在一旁看看,先是有點稀罕,後來便說秦剛的這些方法倒是與他的一些練習套路有點異曲同工的地方。
這些天,秦剛雖然也是對外宣稱在家中備考解試,實際上他並不是十分在意。因為解試考的是相對成績,按此次高郵軍的報名考生數量與最終的錄取名額來看,他要考中的把握很大,更不要說還有主考官毛滂那邊許下的雙保險。
幾天前的臨澤一行,讓他開始意識到菱川書院的特別價值與意義。
曆史上的菱川書院,並沒有遇到秦剛,這所難得地自然萌生出一點科學與昌明思想萌芽的書院,便在曆史的慣性與世俗的不解之中,漸漸沉淪並消失。
千百年後,不過隻留下一個空空如也的名稱。
而對於秦剛來說,假如沒有菱川書院,他這個充滿各種不合時宜思想及知識的靈魂,至少還將要堅持好多年的孤獨前行之路。
可是想到眼下完全是可以與喬襄文聯手,用後世的一些先進的思想與方法,來觸動並改變這所書院中難得聚起的一些學子人才,合眾人之力,把這一點點科技及文明的星火點著,就有可能成為更多的火把、火矩、甚至最終形成燎原大火。
所以,他必須要為接下來的一些計劃而加緊準備了:比如盡可能地開始迴憶並整理各種有價值的知識點並將其形成體係。
為盡可能地避免在這過程中的不必要麻煩,秦剛在迴憶整理這些知識內容時,大量應用了曾經學習過的速記符號與各種字母縮寫,甚至直接應用一些英文詞匯。
這樣一下,他所記下的這些珍貴且重要的筆記,也隻有他一個人可以看懂,而萬一落在這個時代的任何一人手中,看到的,隻會是如道家畫符一樣的不知所以然。
第二天晨煉之後,秦剛在家裏忙忙碌碌地整理筆記,花去了大半天的時間。然後,又在胡衍以及打扮成跟班的陳武陪同下去了幾處水泥作坊去轉了轉,一切都還正常。
傍晚時,金宇專程來了一趟,告訴他們,小涇河沿線、尤其是角墩那裏的地形都已經查探清楚了。
他親自抽調了六名曾經上過戰場的士兵,負責這次埋伏行動。同時為了防止意外,他還以巡查鹽販的名義,安排了廂軍都虞候王成帶領一個都的士兵,在十五日這天去武寧鄉附近進行巡邏。這樣的話,就算有了提前的安排,萬一到時候有需要,便可以迅速把他們調過來支援。
第三天是七月十三,秦剛沒有出門,卻迎來了喬襄文的登門拜訪。
原來那天與秦剛聊了半夜仍覺意猶未盡的喬襄文,在第二天一早,又攢了一肚子的想法與疑問,可是剛吃完早飯,還沒等到問出口,秦剛就被叫迴了城裏聽旨。
之後幾天,一直沒有收到秦剛何時會再來的消息,喬襄文終於忍不住了,索性直接趕到高郵,上門請教。
這些天上門來的客人,幾乎無一不是前來恭賀秦剛升官並想拉近各種關係的。
唯有喬襄文,根本就無意關心那些事,剛坐下來,就拉著他開問:
“當年,祖父將菱川書院交於我的手上,我就一直在想,辦這家書院的目的到底是為什麽?是讓更多的學生考中進士麽?可天下學子那麽多,每一次的進士名額卻那麽少。對於在書院裏讀書的絕大多數人而言,甚至連考中取解試的可能都非常低。那麽,這些未曾取解的學生,他們的未來將要怎麽走?書院對於他們的價值又在哪裏?”
喬襄文此刻的認知,已經超越了此時的大多數人,他已經將自己關注的重點,從日常的教學傳授問題上,提升到了一所書院的文化傳承高度!
什麽是傳承呢?
比如說一家茶壺鋪子,一個人把祖輩傳下的製壺工藝的每個流程、每個細節都認真地學會,每天能賣出很多茶壺,把生意做得紅紅火火,最後收徒教子,鋪子順利地經營下去,這就能叫傳承嗎?
不!這最多隻能稱得上是“傳”,更不要說在這傳遞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遺忘、變樣與走形。就像江湖傳說中的武林門派,每傳一代都會忘記一兩招,幾百年之後,天下無敵的驚世武功也能變成不堪一用的花拳繡腿。
所以,要想實現傳承的“承”,首先必須要具有思考的意識,要去思考出事情的真實意義;其次要有探究的能力,探究努力的根本目的;最後要有創新的手段,創新實現最終的核心價值。隻有具備這三點的人,才能成為相應領域裏的聖賢與智者,才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傳承。
秦剛相信,已經有了反思意識的喬襄文應該有機會成為這樣的傳承者,隻是原本曆史中的他,十分遺憾地缺少了一點點的運氣與外來的助力。
而這點,現在就由他來幫助補上吧。
“昌黎先生在《師說》一文的開頭就開宗明義地指出: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敢問喬兄,這‘傳道、受業、解惑’三者可有高下之分?”
“當然有了,為師者當以傳道為上,受業次之,解惑則更次之。”喬襄文立刻答道。
“是麽?”秦剛搖頭質疑道:“所謂大道至簡,高深之理,一言即可蔽之,所以這傳道未必就會為上等。而再看聖人,亦嚐有惑,‘猶且從師而問’以解其惑。所以,解惑者也未必為次等。以小弟之愚見,這傳其道、受其業、解其惑,乃是為師者的三大終身責任,無上下高低之分,也不宜偏廢其一。”
喬襄文初聽頗覺有理,但想了一下又提出疑問:“這天下讀書人所追求的大道,也可以用‘至簡’一語囊括得了嗎?”
秦剛笑笑道:“當然,喬兄應該聽過‘關學四句’吧?”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關學四句的這四句話的確是精煉概括了讀書人的大道目標,同樣也用語簡煉,聞之即懂,喬襄文自然是知道的,他的臉上不禁露出有點被說服的神色。
秦剛繼續說道:“正所謂知易行難。傳道者隻須講明這關學四句,開蒙之生便能聽懂。背誦記住這四句,旦夕片刻就能完成。但要做到其中任意一句,卻又將是受業、解惑的責任了。”
“此話怎講?”
“且說‘為萬世開太平’這句話吧,喬兄以為,何以為之‘萬世之太平’?”
喬襄文略一思索,說道:“上有賢臣輔明君,下有百業安黎民,外服夷狄俱朝拜,內平災禍與與匪情。”
秦剛點頭道:“喬兄總結得甚是有理。輔佐明君需經國之才,安定黎民要濟世之能,再有對外之軍事武功,對內之政事所能。可見這‘萬世太平’之大道,莫不出乎政清治明,富民強兵,豐衣足食,海晏河清,此言當否?”
“小友之言甚是!”
“那這治國之任,便如管仲之術、孔明之學,當受業乎?”
“當受業。”
“而那安民之責,當屬田產豐歉、百工生產,當解惑乎?”
“當……解惑。”
秦剛道:“所以,無論是傳道、受業及解惑,都須各方人才來實施踐行,而培養培育人才的責任,便就落在了師者的身上。這也可迴答喬兄方才所問‘書院的目的何在’的問題!”
“哦!”喬襄文的思路一下子被打通了,他想了幾下之後,終於能夠總結出了答案,“難道就是‘育才’麽?”
“正是育才,培育人才!學以致用方是人才。如皇宮集英殿上,狀元及第、萬中挑一的進士是人才!書院自是要培育出來。又如各地府衙中擅於運籌、處理冗事的吏員也是人才!書院也可進行認直地培育;再如民間工坊裏熟能生巧、奇思發明的匠作百工亦是人才!書院亦是要持續不斷地培育。”
喬襄文聽到這裏時,卻有點異議,打斷道:“府衙吏員,我是知曉,並非需要去學經義之書,朝廷需要他們掌握的應該是對算術、律法的通曉。如薛公恭敏【注:薛向,字師正。死後諡恭敏】,善理財、精算策,雖無經義之才,但卻能官拜至樞密之高位。但是,小友你剛才所說的匠作百工,他們不過都是掌握了一些勞力者之技,都是來自於家傳私授,怎可稱之為人才?而書院之中又何以培育?”
秦剛知其會有此一問,答道:“尋常工匠,往往隻能知其然,卻不能知其所以然,手藝多是熟能生巧而至,當然難稱為人才。”
“《夢溪筆談》中所記就曾有一布衣畢昇,他不滿於刻版印刷之費時費力,以膠泥作活字印刷,從而區別於其他的印工,此為吐故納新之人才;”
“魏晉時曾有一口吃之人名馬鈞,擅機械,多鑽研,造龍骨水車,灌田無數,造福天下農事,相對於那時的手工匠人,此便為無中生有之人才;”
“東漢宦官蔡倫,觀匠人造紙欠佳,乃自選樹皮、麻頭及敝布、漁網等物,反複嚐試,以成‘蔡侯紙’,此為精益求精之人才。”
“求新、求有、求精,此三者,皆非尋常匠人可達,但此背後又皆合‘格物致知’之理,如書院依此而行,必將為天下培育更多大匠大作之人才。”
喬襄文此時越聽,越覺得感到喜不勝收了。
按理說,秦剛所講的所有東西,都是他所看過、聽過的,並沒有什麽特別新鮮奇特的內容,但是他所看待問題的角度,卻是過去從來沒有嚐試過的。而隻是這樣的改變,就讓曾經一直困惑的諸多問題,一下子都變得豁然開朗了。
“子曰:有教無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啊!”喬襄文不禁自語道。
在接下來的探討中,喬襄文已經下定了決心,他一定要大刀闊斧地改變菱川學院:在傳統的經義之學之外,全新設立律政、博物、術算、格致等等這些新的學科。
當然,新學科的開設也非能一蹴而就,自然是先作規劃、再訪師資、確立教材之後方可徐徐圖之。
說到這裏,喬襄文正色立起,整理了一下衣襟,極其嚴肅地對著秦剛施一大禮。
秦剛慌忙站起來側身讓過,說道:“喬兄何故如此。”
喬襄文道:“還是用昌黎先生的文章之語來說:‘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襄文不以年長為恥,卻拜服宣義之大才,願從此執弟子禮。”
“萬萬不可,秦剛不過黃口小兒,何以能擔喬兄之師,著實愧不敢當!”秦剛趕緊推卻。
但喬襄文卻一臉鄭重,堅持如此。
秦剛隻得換一說法勸道:“喬兄之心意,秦剛自當明曉,隻是外人會以為你是折倒於吾之官身品位之下乎?”
喬襄文卻一臉正氣說道:“大道在前,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幾番推辭,最終隻能約定:在外人麵前,二人以兄弟相稱,喬襄文年長為兄,秦剛為弟。對內,喬襄文則拜秦剛為菱川書院客座教授,主導籌劃若幹新學科之章程,至於師禮則由喬襄文隨自己心意在私下而行。
“新設學科中,律政一科,襄文父祖皆有些淵源,可聘致仕官員前來教習;博物一科,書院之前也有喜遊曆、多博聞之教員,可嚐試開展,並逐步完善。”
秦剛接道:“那術算、格致,教課其實不難,重點在於教材編寫。秦剛於此略有心得,可以著手先行寫出框架,再組織三兩感興趣的學生於實踐過程中逐一完善。所謂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菱川未來之名,當於你我之全新開創而開始。”
有了碼頭,秦三太爺便專門安排了一艘小船,從這裏繞走大淖河往返於北窯莊之間,雖然所花費的時間差不多,可是一來可以省下了走路的力氣,二來運送貨物則更加方便。
起初秦剛還想推托說不要如此麻煩,後來看到這趟船也不單單是他用,莊裏去城裏運貨的、去新鋪子幫忙的,都時不時要乘乘這船,也就應了下來。
角墩是位於小涇河與大淖河的交匯口的一個稍高的土堆,由於旁邊被更小的河汊分割,不再與岸邊相連,變成像河口中間的小島一樣,墩上盡是一些矮樹雜草,周圍長滿了蘆葦。
從地形來看,如果提前在角墩埋伏藏下十幾個人是沒有問題的。而船隻行到這裏,往往都會減速慢過。
所以,考慮到秦剛平常一直會走這條路線,選擇在這裏進行埋伏並襲擊的話,的確是最佳地點。
而且,過了角墩這邊的河口,無論是向北、還是向西,都是四通八達的鄉間河網,也是利於湖匪們得手後方便地撤退跑路。
當天晚上,秦剛與胡衍就帶著字條去知軍府衙找了毛滂。
毛滂一看,大為吃驚,趕緊叫來了參軍金宇一起商量對策。
金宇聽了後,也讚同秦剛的意見,光憑這張字條,定不了張徠的罪名。但是如果能設下埋伏,等著湖匪自投羅網,一舉抓獲人證之後,這張字條就可以成為非常重要的物證了。
隻是之前的安排必須要足夠地保密。
所以,毛滂決定先不去驚動通判以及明麵上的官員,讓金宇直接安排自己的心腹親信去角墩那裏進行布局準備。
毛滂又想了想後,還覺得不放心,特意叫來了他從京城禁軍帶來的一個親隨陳武,說此人身長了得,這幾天就安排他作為秦剛的跟班隨從,貼身保護秦剛的人身安全。
謝過毛滂的這些安排之後。
在與秦剛迴到家,胡衍也覺得這事與自己之前的考慮不周有關,便要求這幾日也跟在他的身邊。
秦剛想想兩人一貫走得近,也就隨了他的心意。
自從城南安置營迴來後,每天早起鍛煉也就成了秦剛的必修功課。不論是要預防疾病的侵擾,還是麵對各種意外的可能。一副好的身體那是一切的基礎。
秦剛也沒有什麽特別好的鍛煉方法,無非是每天堅持一定量的跑步,一些俯臥撐與迎體向上,用來提升自己的肢體力量。
胡衍之前在安置營裏是見過這些,也曾與他一起做過,隻是沒想到,迴到家裏後,秦剛還能繼續堅持。
而這幾天陪同在一起的陳武也是一個習武之人,每天也起得挺早,在一旁看看,先是有點稀罕,後來便說秦剛的這些方法倒是與他的一些練習套路有點異曲同工的地方。
這些天,秦剛雖然也是對外宣稱在家中備考解試,實際上他並不是十分在意。因為解試考的是相對成績,按此次高郵軍的報名考生數量與最終的錄取名額來看,他要考中的把握很大,更不要說還有主考官毛滂那邊許下的雙保險。
幾天前的臨澤一行,讓他開始意識到菱川書院的特別價值與意義。
曆史上的菱川書院,並沒有遇到秦剛,這所難得地自然萌生出一點科學與昌明思想萌芽的書院,便在曆史的慣性與世俗的不解之中,漸漸沉淪並消失。
千百年後,不過隻留下一個空空如也的名稱。
而對於秦剛來說,假如沒有菱川書院,他這個充滿各種不合時宜思想及知識的靈魂,至少還將要堅持好多年的孤獨前行之路。
可是想到眼下完全是可以與喬襄文聯手,用後世的一些先進的思想與方法,來觸動並改變這所書院中難得聚起的一些學子人才,合眾人之力,把這一點點科技及文明的星火點著,就有可能成為更多的火把、火矩、甚至最終形成燎原大火。
所以,他必須要為接下來的一些計劃而加緊準備了:比如盡可能地開始迴憶並整理各種有價值的知識點並將其形成體係。
為盡可能地避免在這過程中的不必要麻煩,秦剛在迴憶整理這些知識內容時,大量應用了曾經學習過的速記符號與各種字母縮寫,甚至直接應用一些英文詞匯。
這樣一下,他所記下的這些珍貴且重要的筆記,也隻有他一個人可以看懂,而萬一落在這個時代的任何一人手中,看到的,隻會是如道家畫符一樣的不知所以然。
第二天晨煉之後,秦剛在家裏忙忙碌碌地整理筆記,花去了大半天的時間。然後,又在胡衍以及打扮成跟班的陳武陪同下去了幾處水泥作坊去轉了轉,一切都還正常。
傍晚時,金宇專程來了一趟,告訴他們,小涇河沿線、尤其是角墩那裏的地形都已經查探清楚了。
他親自抽調了六名曾經上過戰場的士兵,負責這次埋伏行動。同時為了防止意外,他還以巡查鹽販的名義,安排了廂軍都虞候王成帶領一個都的士兵,在十五日這天去武寧鄉附近進行巡邏。這樣的話,就算有了提前的安排,萬一到時候有需要,便可以迅速把他們調過來支援。
第三天是七月十三,秦剛沒有出門,卻迎來了喬襄文的登門拜訪。
原來那天與秦剛聊了半夜仍覺意猶未盡的喬襄文,在第二天一早,又攢了一肚子的想法與疑問,可是剛吃完早飯,還沒等到問出口,秦剛就被叫迴了城裏聽旨。
之後幾天,一直沒有收到秦剛何時會再來的消息,喬襄文終於忍不住了,索性直接趕到高郵,上門請教。
這些天上門來的客人,幾乎無一不是前來恭賀秦剛升官並想拉近各種關係的。
唯有喬襄文,根本就無意關心那些事,剛坐下來,就拉著他開問:
“當年,祖父將菱川書院交於我的手上,我就一直在想,辦這家書院的目的到底是為什麽?是讓更多的學生考中進士麽?可天下學子那麽多,每一次的進士名額卻那麽少。對於在書院裏讀書的絕大多數人而言,甚至連考中取解試的可能都非常低。那麽,這些未曾取解的學生,他們的未來將要怎麽走?書院對於他們的價值又在哪裏?”
喬襄文此刻的認知,已經超越了此時的大多數人,他已經將自己關注的重點,從日常的教學傳授問題上,提升到了一所書院的文化傳承高度!
什麽是傳承呢?
比如說一家茶壺鋪子,一個人把祖輩傳下的製壺工藝的每個流程、每個細節都認真地學會,每天能賣出很多茶壺,把生意做得紅紅火火,最後收徒教子,鋪子順利地經營下去,這就能叫傳承嗎?
不!這最多隻能稱得上是“傳”,更不要說在這傳遞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遺忘、變樣與走形。就像江湖傳說中的武林門派,每傳一代都會忘記一兩招,幾百年之後,天下無敵的驚世武功也能變成不堪一用的花拳繡腿。
所以,要想實現傳承的“承”,首先必須要具有思考的意識,要去思考出事情的真實意義;其次要有探究的能力,探究努力的根本目的;最後要有創新的手段,創新實現最終的核心價值。隻有具備這三點的人,才能成為相應領域裏的聖賢與智者,才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傳承。
秦剛相信,已經有了反思意識的喬襄文應該有機會成為這樣的傳承者,隻是原本曆史中的他,十分遺憾地缺少了一點點的運氣與外來的助力。
而這點,現在就由他來幫助補上吧。
“昌黎先生在《師說》一文的開頭就開宗明義地指出: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敢問喬兄,這‘傳道、受業、解惑’三者可有高下之分?”
“當然有了,為師者當以傳道為上,受業次之,解惑則更次之。”喬襄文立刻答道。
“是麽?”秦剛搖頭質疑道:“所謂大道至簡,高深之理,一言即可蔽之,所以這傳道未必就會為上等。而再看聖人,亦嚐有惑,‘猶且從師而問’以解其惑。所以,解惑者也未必為次等。以小弟之愚見,這傳其道、受其業、解其惑,乃是為師者的三大終身責任,無上下高低之分,也不宜偏廢其一。”
喬襄文初聽頗覺有理,但想了一下又提出疑問:“這天下讀書人所追求的大道,也可以用‘至簡’一語囊括得了嗎?”
秦剛笑笑道:“當然,喬兄應該聽過‘關學四句’吧?”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關學四句的這四句話的確是精煉概括了讀書人的大道目標,同樣也用語簡煉,聞之即懂,喬襄文自然是知道的,他的臉上不禁露出有點被說服的神色。
秦剛繼續說道:“正所謂知易行難。傳道者隻須講明這關學四句,開蒙之生便能聽懂。背誦記住這四句,旦夕片刻就能完成。但要做到其中任意一句,卻又將是受業、解惑的責任了。”
“此話怎講?”
“且說‘為萬世開太平’這句話吧,喬兄以為,何以為之‘萬世之太平’?”
喬襄文略一思索,說道:“上有賢臣輔明君,下有百業安黎民,外服夷狄俱朝拜,內平災禍與與匪情。”
秦剛點頭道:“喬兄總結得甚是有理。輔佐明君需經國之才,安定黎民要濟世之能,再有對外之軍事武功,對內之政事所能。可見這‘萬世太平’之大道,莫不出乎政清治明,富民強兵,豐衣足食,海晏河清,此言當否?”
“小友之言甚是!”
“那這治國之任,便如管仲之術、孔明之學,當受業乎?”
“當受業。”
“而那安民之責,當屬田產豐歉、百工生產,當解惑乎?”
“當……解惑。”
秦剛道:“所以,無論是傳道、受業及解惑,都須各方人才來實施踐行,而培養培育人才的責任,便就落在了師者的身上。這也可迴答喬兄方才所問‘書院的目的何在’的問題!”
“哦!”喬襄文的思路一下子被打通了,他想了幾下之後,終於能夠總結出了答案,“難道就是‘育才’麽?”
“正是育才,培育人才!學以致用方是人才。如皇宮集英殿上,狀元及第、萬中挑一的進士是人才!書院自是要培育出來。又如各地府衙中擅於運籌、處理冗事的吏員也是人才!書院也可進行認直地培育;再如民間工坊裏熟能生巧、奇思發明的匠作百工亦是人才!書院亦是要持續不斷地培育。”
喬襄文聽到這裏時,卻有點異議,打斷道:“府衙吏員,我是知曉,並非需要去學經義之書,朝廷需要他們掌握的應該是對算術、律法的通曉。如薛公恭敏【注:薛向,字師正。死後諡恭敏】,善理財、精算策,雖無經義之才,但卻能官拜至樞密之高位。但是,小友你剛才所說的匠作百工,他們不過都是掌握了一些勞力者之技,都是來自於家傳私授,怎可稱之為人才?而書院之中又何以培育?”
秦剛知其會有此一問,答道:“尋常工匠,往往隻能知其然,卻不能知其所以然,手藝多是熟能生巧而至,當然難稱為人才。”
“《夢溪筆談》中所記就曾有一布衣畢昇,他不滿於刻版印刷之費時費力,以膠泥作活字印刷,從而區別於其他的印工,此為吐故納新之人才;”
“魏晉時曾有一口吃之人名馬鈞,擅機械,多鑽研,造龍骨水車,灌田無數,造福天下農事,相對於那時的手工匠人,此便為無中生有之人才;”
“東漢宦官蔡倫,觀匠人造紙欠佳,乃自選樹皮、麻頭及敝布、漁網等物,反複嚐試,以成‘蔡侯紙’,此為精益求精之人才。”
“求新、求有、求精,此三者,皆非尋常匠人可達,但此背後又皆合‘格物致知’之理,如書院依此而行,必將為天下培育更多大匠大作之人才。”
喬襄文此時越聽,越覺得感到喜不勝收了。
按理說,秦剛所講的所有東西,都是他所看過、聽過的,並沒有什麽特別新鮮奇特的內容,但是他所看待問題的角度,卻是過去從來沒有嚐試過的。而隻是這樣的改變,就讓曾經一直困惑的諸多問題,一下子都變得豁然開朗了。
“子曰:有教無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啊!”喬襄文不禁自語道。
在接下來的探討中,喬襄文已經下定了決心,他一定要大刀闊斧地改變菱川學院:在傳統的經義之學之外,全新設立律政、博物、術算、格致等等這些新的學科。
當然,新學科的開設也非能一蹴而就,自然是先作規劃、再訪師資、確立教材之後方可徐徐圖之。
說到這裏,喬襄文正色立起,整理了一下衣襟,極其嚴肅地對著秦剛施一大禮。
秦剛慌忙站起來側身讓過,說道:“喬兄何故如此。”
喬襄文道:“還是用昌黎先生的文章之語來說:‘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襄文不以年長為恥,卻拜服宣義之大才,願從此執弟子禮。”
“萬萬不可,秦剛不過黃口小兒,何以能擔喬兄之師,著實愧不敢當!”秦剛趕緊推卻。
但喬襄文卻一臉鄭重,堅持如此。
秦剛隻得換一說法勸道:“喬兄之心意,秦剛自當明曉,隻是外人會以為你是折倒於吾之官身品位之下乎?”
喬襄文卻一臉正氣說道:“大道在前,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幾番推辭,最終隻能約定:在外人麵前,二人以兄弟相稱,喬襄文年長為兄,秦剛為弟。對內,喬襄文則拜秦剛為菱川書院客座教授,主導籌劃若幹新學科之章程,至於師禮則由喬襄文隨自己心意在私下而行。
“新設學科中,律政一科,襄文父祖皆有些淵源,可聘致仕官員前來教習;博物一科,書院之前也有喜遊曆、多博聞之教員,可嚐試開展,並逐步完善。”
秦剛接道:“那術算、格致,教課其實不難,重點在於教材編寫。秦剛於此略有心得,可以著手先行寫出框架,再組織三兩感興趣的學生於實踐過程中逐一完善。所謂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菱川未來之名,當於你我之全新開創而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