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晚,張府內堂,一桌豐盛的酒席,桌上隻坐了張盛財、張盛富與張徠三人,周圍留了兩個丫環伺候。
酒過三巡,張盛富便開口道:“兄長今天把我叫來,可是有事情要商議?”
張盛財揮了揮手,一旁伺候的丫環便退出堂外,又把門給關了起來。
便由張徠開口:“二爺可知我家這兩個月做了紅心鹹鴨蛋的生意吧?”
張盛富點頭笑道:“聽說了,說是這個配方出自賢侄的同學家裏。如今這紅心鹹鴨蛋可是名傳揚州城,兄長家做此生意可是賺了大錢啊!”
“原本應該是如此的,隻是啊,唉!”
“賢侄為何歎氣了?可是有什麽難處?”
“不瞞二爺,其實這秦家的紅心鹹鴨蛋的配方本來已經成為咱家可以獨家把控的囊中之物了。不曾想,這秦家的小子耍奸使計,來了一出公開發賣配方的招術。最後,咱們張家花了大本錢,卻也隻能成為四家中的一家。你想想,這該少賺多少錢?”
“哦?還有此等內情!”
“原本並不想麻煩二爺的。我和父親之前想了一計,可以先讓這家破產,再另想法對付另外兩家。哪知道這廝不知如何去投靠了秦家莊。如今這兩家聯手,又在鄉下攪亂了我們收購鴨蛋的生意,僅此一項,這個月就讓我家損失了至少這個數啊!”
即使是對自己的二叔,張徠的幾句話也是囊括了顛倒黑白、信口雌黃與誇大其事這三點。
張盛富見到張徠伸出五個手指,意指損失了五十貫,不由於“嘶”地一聲倒吸了口涼氣。
他們這一家人都是極度貪財之徒,平時坑蒙拐騙、斂財無數,但是對於視為自己的錢財,卻吝嗇之極,一聽有如此之大的損失,憤然拍案:
“反了他們!這秦家莊就算是有人在京中做官,這天高皇帝遠的,在這高郵,我張盛富還收拾不了這個小小的莊子嗎?”
張盛財此時便說:“就知道二弟你有手段、有辦法。如果把這秦家莊收拾了,這做鹹鴨蛋生意的,就一下子倒掉了兩家,接下來再使些手段,讓那崔家退出。這筆買賣,我給二弟你留兩成。”
“嗯?”張盛富又不傻,轉眼瞪著看他哥哥。
張盛財閉了閉眼,咬牙說:“三成!”
“……”
“四成!不能再多了!”
“謝過兄長了!”張盛富這才眉開眼笑地鬆了口,“兄長你不是不知道,這事情辦起來不能隻靠我一個人,要對付這秦家莊,我得事先要把縣丞縣尉那邊打點好啊,手下辦事的人也不能少了跑腿出力的錢啊。萬一事情鬧大,軍衙那邊也是需要提前安排的。這裏裏外外可都是要花不少銀子的。”
“好好好,一說到辦事,你就這套說辭,哪一年家裏不幫你把這些都打點好的呢!”張盛財一擺手,接著問:“你就說,有什麽辦法可以治一治這秦家莊?還得能夠一下子到位,讓他們翻不了身!”
張盛富又夾了一筷子蒲包肉,滿意地咂了咂嘴,說道:“城北胡二家的蒲包肉吧,還是他家的最好吃啊。”
張徠卻製止了有點著急的父親,意思可以讓他二叔再擺擺譜。
張盛富再喝了兩口酒,才慢慢地開口說:“這秦家莊不是人丁挺多的嘛!也不是沒辦法整他們。要說機會,還真有一個。”
張徠父子趕緊湊過來聽仔細了。
“開春朝廷裏就消息傳來,說高郵軍要整治軍備,練兵整械那自然是軍衙的事情。但是修繕城牆這些活,八成是會落在縣衙這裏。修城牆嘛,苦活啊!幹活的會讓廂軍來幹,而地方鄉坤的攤派也是不可能少的。至少哪家攤派多些,哪家攤派少些,這個標準……嘿嘿……”
張徠趕緊接上:“那自然是由二爺您這頭來決定的啊!”
“哈哈哈哈!”張盛富酒足飯飽,滿意地剔了剔牙,說:“你們也不要心急。上頭這事基本有了準信,隻要修城牆的差事發下來,我叫他秦家莊不死幾個人,也得給我脫去幾層皮!”
得了這樣一個好消息,張盛財朝兒子一使眼色。張徠就趕緊掏出準備好的幾張銀票,遞給張盛富手中,說:“這是侄兒孝敬二爺的一點酒水錢,請二爺莫要嫌少。”
張盛富眯著雙眼,捏了捏銀票,又看了看票邊露出的花紋,滿意地咧嘴笑道:“都是家裏人,客氣啥?客氣啥?那個,兄長,衙門那邊我還得去轉轉,這就告辭啦!”
“二弟慢走。”
“二爺慢走。”
“利生,安排人送二爺迴衙門!”
等人都出了大門,這張盛財才皺著眉頭心疼道:“這養不熟的黑心鬼喲!”
張徠則安慰道:“嗲嗲莫心疼,等來年兒子中了進士,二爺這幾年吃進去的,我倒要看他那時候該吐迴來多少。”
“也是也是。兒子啊,咱家裏還是要靠你的啊!”
張盛富自然是不知道自己的大哥和侄子一方麵想要借助他手中的權力對付經商對手,同時又已開始謀劃著哪天可以從他手中把付出的代價再次收迴去。
而他在迴到縣衙後的住處時,卻遇見了軍衙裏來的一個小吏,說是葉知軍明天一早請軍縣兩級所有官員與部分吏員過去,有要事商議。
張盛富大喜,他所事先得到的消息果然靠譜,真是想什麽就來什麽。看來他必須要在今天晚上好好地謀劃一番,到時候瞅準機會就給秦家莊下套。
次日辰時未到,高郵軍衙的議事廳裏。
知軍葉宗古正坐中位,偶爾偏頭和站在他身後的幕僚師爺輕聲說著一些什麽。
葉宗古是福建龍溪人,熙寧三年的進士。
此公官場之中沉浮二十多年,很多事情看得很清楚,他不靠近新黨、也不刻意奉迎舊黨,一切秉承著少說也少做的原則。
所以他在熙寧未曾得到重用,元佑更化後也沒被排擠,反倒是年紀一大把之後,在元佑六年時得到了知高郵軍這樣的一個重職。
不過以葉宗古的脾性,在這種軍縣合治的地方,自然是繼續執行他的那種“無為而治”的理念,有啥煩心的事,能推給縣裏就盡量推給縣裏,所以也就少了爭權之嫌。更加上這兩三年中,高郵也無甚天災人禍,反倒獲了個磨勘(唐宋對官員的考核)上等的好評價。
知軍難得召集軍縣同會,雖然時辰還未到,但右側已經坐了軍衙的通判、錄事等諸參軍,左側則是高郵縣知縣夏歸厚以及縣丞、主簿、縣尉一等人,張盛富作為縣吏中的代表,也能有幸在下麵添了一張座位。
“諸位,”葉宗古一口福建口音,讓人聽得頗覺費力,“本官過了這個月底就要迴京述職,聽候另任。”
“知軍在高郵勤政愛民,政績卓越,此番迴京,定然會步步高升。下官在此先先恭祝了。”夏知縣拱手便是送上馬屁一句,其他人也紛紛應和。
“且不說這個。朝廷同時也來了關於高郵軍備整治的指示,想必也是本官在離任之前必須要進行的一件大事。就由劉師爺給大家講一講。”
葉宗古也知道自己的口音難懂,許多事務都是由他先和師爺詳細商議後,再由師爺給大家講述討論。
離任的時間已定,整軍的指示又發,如何去做這件事就很講究了,一般要看接任者是誰?
如果是與自己一個派別又或者關係交好的,不妨賣個麵子,府庫裏多留點錢,事務上多留點業績。
但是如果遇上是政治對手或沒有交情之人,錢全花光、事全做完,可能是最常見的情況。
這次劉師爺所講述的意思大致就是如此。
按理說,大宋立朝以來,已經曆經了多次的整軍。其實上上下下都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的流程、其中的大小事情,也都是早有了既定的詳細章程。
按照道理來講,地方上的簽書通判才應該是具體的行政長官,具體事務,下麵的錄事、司理、司法、司戶等各參軍也皆有行事的條文,具體一項項去做就行了。而另外設置的知軍知州之職,不過是代朝廷到這裏來進行知會、管理的意思。事情做好了,功勞他是直接受益者,底下人便有共享者。而關於如何做好這些事的花銷成本,就是知軍可以最終拍板決策的關鍵。
“葉知軍的想法是,這兩年,高郵軍的軍庫裏,還有不少賦稅的節餘,這些都是有賴於在座各位的勤勉與辛勞所致。所以此次的整治軍備之事,事煩任重,絕不能讓各位為難。所以,大家迴去可以依據各自的職責與任務,將這次的詳細預算前後考慮周詳,再一並報得上來。而葉知軍這邊……”劉師爺再看了看葉宗古,看後者點了點頭才繼續說道:“也在此讓大家放心,隻要是如實上報的,一定給予批複!”
這番話實際已經講得非常明白了,師爺正在代表葉宗古在表態:這位任上一直碌碌無為的知軍準備在離任前夕,要大撒把地花錢了。
這也難怪,因為這次的軍備整治耗時不短,確定是跨越了這兩任交接的知軍。而當前最重要的地方在於,他根本就不知道下一任的接任者會是誰。所以葉宗古如果是費盡心機地把軍庫裏的積餘節省下來,一是得罪了當前幹活的底下眾官吏,二是新的接任者到位後,同樣會把錢花掉,到時候大家都會感激的,反而會是新知軍的情。
而錢如果花光了,也可以有不同的說法,比如說,這個軍備整治一事沒有個三五月不能完全結束,前任花了的錢,至少繼任者還是可以享受到其成效的嘛!
關鍵是眼下,與會者無一不眉開眼笑,都說是“有錢好辦事”,更何況多辦事就意味著過手的油水增多,葉知軍離任前這件事,看來是深得“官”心啊。
當然也有鬱悶的人,就是張盛富。
原本他想好的計劃是,按照過去通行的慣例,就以“地方官府經費緊張、全賴鄉坤多多出力”為由頭,大肆攤派各項勞役,然後通過各種方法,給秦家莊加派的會是最重、最虧同時也是最容易出錯的一些工程,不僅在經濟上往死裏去壓榨,更是埋下各種陷阱,總之要按他大哥的設想那樣,一下子把他們搞殘。
秦家莊的要是咬牙應下,這必定失血過多;要是不應,這“為富不仁”、“藐視朝廷法令”等等的各式罪名就可以一項項的往頭上去羅織安放了。
隻是現在,手段雖然還是可以使,但葉知軍給了充足的錢,按原計劃去推的話,效果自然會大大地打折扣。
所以,還需要另外再費點思量,加大些中間克扣的力度。
不過,這樣一來,不就意味著自已又能多撈不少錢了麽!
張盛富頓時又覺得心情好了起來,打心眼裏開始覺得這位即將離任的葉知軍,越看越眼順、越看越尊敬了。於是一起跟著大讚訟詞的眾人諂媚道:
“葉知軍愛民如子,體恤吏員,實是我高郵民眾之福祉。他日迴京,我等定要刻好德政碑、送上萬民傘,以頌知軍之不朽恩德。”
一時間,席間馬屁如潮。
葉宗古撚須微頜,心中卻是透亮:“塞你母【注:福建方言之國罵】,爾等如今的態度,還不是本官撒了大把銀子下去的結果麽……”
注:本章設定元佑八年高郵知軍葉宗古離任,後為毛滂接任的理由如下:據清代《高郵州誌》記載,宋元佑年間知軍共計有楊蟠、安鼎、趙晦之、蹇序辰、葉宗古、毛滂等六人。據百度百科,楊蟠知高郵軍為紹聖四年,蹇序辰其政治立場為新黨,知高郵軍也應在紹聖後。趙晦之、安鼎無經曆詳情;合適人選僅剩葉宗古與毛滂。於是取葉宗古元佑六年知高郵軍,八年任期滿。此時高太後未薨,蘇軾仍有舉薦之力,按毛滂立場與政治關係,此時也是他唯一可能任知高郵軍的機會。
酒過三巡,張盛富便開口道:“兄長今天把我叫來,可是有事情要商議?”
張盛財揮了揮手,一旁伺候的丫環便退出堂外,又把門給關了起來。
便由張徠開口:“二爺可知我家這兩個月做了紅心鹹鴨蛋的生意吧?”
張盛富點頭笑道:“聽說了,說是這個配方出自賢侄的同學家裏。如今這紅心鹹鴨蛋可是名傳揚州城,兄長家做此生意可是賺了大錢啊!”
“原本應該是如此的,隻是啊,唉!”
“賢侄為何歎氣了?可是有什麽難處?”
“不瞞二爺,其實這秦家的紅心鹹鴨蛋的配方本來已經成為咱家可以獨家把控的囊中之物了。不曾想,這秦家的小子耍奸使計,來了一出公開發賣配方的招術。最後,咱們張家花了大本錢,卻也隻能成為四家中的一家。你想想,這該少賺多少錢?”
“哦?還有此等內情!”
“原本並不想麻煩二爺的。我和父親之前想了一計,可以先讓這家破產,再另想法對付另外兩家。哪知道這廝不知如何去投靠了秦家莊。如今這兩家聯手,又在鄉下攪亂了我們收購鴨蛋的生意,僅此一項,這個月就讓我家損失了至少這個數啊!”
即使是對自己的二叔,張徠的幾句話也是囊括了顛倒黑白、信口雌黃與誇大其事這三點。
張盛富見到張徠伸出五個手指,意指損失了五十貫,不由於“嘶”地一聲倒吸了口涼氣。
他們這一家人都是極度貪財之徒,平時坑蒙拐騙、斂財無數,但是對於視為自己的錢財,卻吝嗇之極,一聽有如此之大的損失,憤然拍案:
“反了他們!這秦家莊就算是有人在京中做官,這天高皇帝遠的,在這高郵,我張盛富還收拾不了這個小小的莊子嗎?”
張盛財此時便說:“就知道二弟你有手段、有辦法。如果把這秦家莊收拾了,這做鹹鴨蛋生意的,就一下子倒掉了兩家,接下來再使些手段,讓那崔家退出。這筆買賣,我給二弟你留兩成。”
“嗯?”張盛富又不傻,轉眼瞪著看他哥哥。
張盛財閉了閉眼,咬牙說:“三成!”
“……”
“四成!不能再多了!”
“謝過兄長了!”張盛富這才眉開眼笑地鬆了口,“兄長你不是不知道,這事情辦起來不能隻靠我一個人,要對付這秦家莊,我得事先要把縣丞縣尉那邊打點好啊,手下辦事的人也不能少了跑腿出力的錢啊。萬一事情鬧大,軍衙那邊也是需要提前安排的。這裏裏外外可都是要花不少銀子的。”
“好好好,一說到辦事,你就這套說辭,哪一年家裏不幫你把這些都打點好的呢!”張盛財一擺手,接著問:“你就說,有什麽辦法可以治一治這秦家莊?還得能夠一下子到位,讓他們翻不了身!”
張盛富又夾了一筷子蒲包肉,滿意地咂了咂嘴,說道:“城北胡二家的蒲包肉吧,還是他家的最好吃啊。”
張徠卻製止了有點著急的父親,意思可以讓他二叔再擺擺譜。
張盛富再喝了兩口酒,才慢慢地開口說:“這秦家莊不是人丁挺多的嘛!也不是沒辦法整他們。要說機會,還真有一個。”
張徠父子趕緊湊過來聽仔細了。
“開春朝廷裏就消息傳來,說高郵軍要整治軍備,練兵整械那自然是軍衙的事情。但是修繕城牆這些活,八成是會落在縣衙這裏。修城牆嘛,苦活啊!幹活的會讓廂軍來幹,而地方鄉坤的攤派也是不可能少的。至少哪家攤派多些,哪家攤派少些,這個標準……嘿嘿……”
張徠趕緊接上:“那自然是由二爺您這頭來決定的啊!”
“哈哈哈哈!”張盛富酒足飯飽,滿意地剔了剔牙,說:“你們也不要心急。上頭這事基本有了準信,隻要修城牆的差事發下來,我叫他秦家莊不死幾個人,也得給我脫去幾層皮!”
得了這樣一個好消息,張盛財朝兒子一使眼色。張徠就趕緊掏出準備好的幾張銀票,遞給張盛富手中,說:“這是侄兒孝敬二爺的一點酒水錢,請二爺莫要嫌少。”
張盛富眯著雙眼,捏了捏銀票,又看了看票邊露出的花紋,滿意地咧嘴笑道:“都是家裏人,客氣啥?客氣啥?那個,兄長,衙門那邊我還得去轉轉,這就告辭啦!”
“二弟慢走。”
“二爺慢走。”
“利生,安排人送二爺迴衙門!”
等人都出了大門,這張盛財才皺著眉頭心疼道:“這養不熟的黑心鬼喲!”
張徠則安慰道:“嗲嗲莫心疼,等來年兒子中了進士,二爺這幾年吃進去的,我倒要看他那時候該吐迴來多少。”
“也是也是。兒子啊,咱家裏還是要靠你的啊!”
張盛富自然是不知道自己的大哥和侄子一方麵想要借助他手中的權力對付經商對手,同時又已開始謀劃著哪天可以從他手中把付出的代價再次收迴去。
而他在迴到縣衙後的住處時,卻遇見了軍衙裏來的一個小吏,說是葉知軍明天一早請軍縣兩級所有官員與部分吏員過去,有要事商議。
張盛富大喜,他所事先得到的消息果然靠譜,真是想什麽就來什麽。看來他必須要在今天晚上好好地謀劃一番,到時候瞅準機會就給秦家莊下套。
次日辰時未到,高郵軍衙的議事廳裏。
知軍葉宗古正坐中位,偶爾偏頭和站在他身後的幕僚師爺輕聲說著一些什麽。
葉宗古是福建龍溪人,熙寧三年的進士。
此公官場之中沉浮二十多年,很多事情看得很清楚,他不靠近新黨、也不刻意奉迎舊黨,一切秉承著少說也少做的原則。
所以他在熙寧未曾得到重用,元佑更化後也沒被排擠,反倒是年紀一大把之後,在元佑六年時得到了知高郵軍這樣的一個重職。
不過以葉宗古的脾性,在這種軍縣合治的地方,自然是繼續執行他的那種“無為而治”的理念,有啥煩心的事,能推給縣裏就盡量推給縣裏,所以也就少了爭權之嫌。更加上這兩三年中,高郵也無甚天災人禍,反倒獲了個磨勘(唐宋對官員的考核)上等的好評價。
知軍難得召集軍縣同會,雖然時辰還未到,但右側已經坐了軍衙的通判、錄事等諸參軍,左側則是高郵縣知縣夏歸厚以及縣丞、主簿、縣尉一等人,張盛富作為縣吏中的代表,也能有幸在下麵添了一張座位。
“諸位,”葉宗古一口福建口音,讓人聽得頗覺費力,“本官過了這個月底就要迴京述職,聽候另任。”
“知軍在高郵勤政愛民,政績卓越,此番迴京,定然會步步高升。下官在此先先恭祝了。”夏知縣拱手便是送上馬屁一句,其他人也紛紛應和。
“且不說這個。朝廷同時也來了關於高郵軍備整治的指示,想必也是本官在離任之前必須要進行的一件大事。就由劉師爺給大家講一講。”
葉宗古也知道自己的口音難懂,許多事務都是由他先和師爺詳細商議後,再由師爺給大家講述討論。
離任的時間已定,整軍的指示又發,如何去做這件事就很講究了,一般要看接任者是誰?
如果是與自己一個派別又或者關係交好的,不妨賣個麵子,府庫裏多留點錢,事務上多留點業績。
但是如果遇上是政治對手或沒有交情之人,錢全花光、事全做完,可能是最常見的情況。
這次劉師爺所講述的意思大致就是如此。
按理說,大宋立朝以來,已經曆經了多次的整軍。其實上上下下都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的流程、其中的大小事情,也都是早有了既定的詳細章程。
按照道理來講,地方上的簽書通判才應該是具體的行政長官,具體事務,下麵的錄事、司理、司法、司戶等各參軍也皆有行事的條文,具體一項項去做就行了。而另外設置的知軍知州之職,不過是代朝廷到這裏來進行知會、管理的意思。事情做好了,功勞他是直接受益者,底下人便有共享者。而關於如何做好這些事的花銷成本,就是知軍可以最終拍板決策的關鍵。
“葉知軍的想法是,這兩年,高郵軍的軍庫裏,還有不少賦稅的節餘,這些都是有賴於在座各位的勤勉與辛勞所致。所以此次的整治軍備之事,事煩任重,絕不能讓各位為難。所以,大家迴去可以依據各自的職責與任務,將這次的詳細預算前後考慮周詳,再一並報得上來。而葉知軍這邊……”劉師爺再看了看葉宗古,看後者點了點頭才繼續說道:“也在此讓大家放心,隻要是如實上報的,一定給予批複!”
這番話實際已經講得非常明白了,師爺正在代表葉宗古在表態:這位任上一直碌碌無為的知軍準備在離任前夕,要大撒把地花錢了。
這也難怪,因為這次的軍備整治耗時不短,確定是跨越了這兩任交接的知軍。而當前最重要的地方在於,他根本就不知道下一任的接任者會是誰。所以葉宗古如果是費盡心機地把軍庫裏的積餘節省下來,一是得罪了當前幹活的底下眾官吏,二是新的接任者到位後,同樣會把錢花掉,到時候大家都會感激的,反而會是新知軍的情。
而錢如果花光了,也可以有不同的說法,比如說,這個軍備整治一事沒有個三五月不能完全結束,前任花了的錢,至少繼任者還是可以享受到其成效的嘛!
關鍵是眼下,與會者無一不眉開眼笑,都說是“有錢好辦事”,更何況多辦事就意味著過手的油水增多,葉知軍離任前這件事,看來是深得“官”心啊。
當然也有鬱悶的人,就是張盛富。
原本他想好的計劃是,按照過去通行的慣例,就以“地方官府經費緊張、全賴鄉坤多多出力”為由頭,大肆攤派各項勞役,然後通過各種方法,給秦家莊加派的會是最重、最虧同時也是最容易出錯的一些工程,不僅在經濟上往死裏去壓榨,更是埋下各種陷阱,總之要按他大哥的設想那樣,一下子把他們搞殘。
秦家莊的要是咬牙應下,這必定失血過多;要是不應,這“為富不仁”、“藐視朝廷法令”等等的各式罪名就可以一項項的往頭上去羅織安放了。
隻是現在,手段雖然還是可以使,但葉知軍給了充足的錢,按原計劃去推的話,效果自然會大大地打折扣。
所以,還需要另外再費點思量,加大些中間克扣的力度。
不過,這樣一來,不就意味著自已又能多撈不少錢了麽!
張盛富頓時又覺得心情好了起來,打心眼裏開始覺得這位即將離任的葉知軍,越看越眼順、越看越尊敬了。於是一起跟著大讚訟詞的眾人諂媚道:
“葉知軍愛民如子,體恤吏員,實是我高郵民眾之福祉。他日迴京,我等定要刻好德政碑、送上萬民傘,以頌知軍之不朽恩德。”
一時間,席間馬屁如潮。
葉宗古撚須微頜,心中卻是透亮:“塞你母【注:福建方言之國罵】,爾等如今的態度,還不是本官撒了大把銀子下去的結果麽……”
注:本章設定元佑八年高郵知軍葉宗古離任,後為毛滂接任的理由如下:據清代《高郵州誌》記載,宋元佑年間知軍共計有楊蟠、安鼎、趙晦之、蹇序辰、葉宗古、毛滂等六人。據百度百科,楊蟠知高郵軍為紹聖四年,蹇序辰其政治立場為新黨,知高郵軍也應在紹聖後。趙晦之、安鼎無經曆詳情;合適人選僅剩葉宗古與毛滂。於是取葉宗古元佑六年知高郵軍,八年任期滿。此時高太後未薨,蘇軾仍有舉薦之力,按毛滂立場與政治關係,此時也是他唯一可能任知高郵軍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