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亭的驚訝來自之前張遜跟他說的那番話,他曾說過葉黃巢在湖心亭遇過一名才驚絕豔的讀書人,念過一句令他都不禁拍手稱快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還說將來遇到他務必要將他提拔上來,願意入朝為官便為他鋪一條路,這汴梁南晉,大好河山,已經少了骨氣十足的年輕人,廟堂之上多了一群脊梁不直的諂媚之徒。
他要站出來,為晉家天子,整頓朝廷,即便結局如同前五位國柱在大殿觸柱而死。
他也要做那第六位直諫而死的大國柱。
臨走之前托張遜轉告他的幾句話,字字璣珠。
“為天下讀書人開路,願人人都能經世濟國,願人人都能立廟堂而無愧於先賢往聖,願讀書人的脊梁,能正直不彎,葉黃巢雖死而無怨。”
葉黃巢於李蘭亭如同恩公,當年如果不是作為樞密使的他在先帝麵前據理力爭,恐怕李蘭亭早就人頭落地,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了。因此當他聽到陳仲卿口中念出這幾句時,神情駭然。
莫非葉黃巢那日嘴中念叨不忘的年輕後生,便是眼前的陳仲卿?
李蘭亭有些慨歎,站在麵前的世侄,到底還要讓多少的秘密,不為人知?
身邊的韋南廬隻是覺得這一句精彩絕倫,卻沒想到對李蘭亭而言,還有更深層次的意味。那是葉黃巢最後的叮囑,也是要為這廟堂上的年輕後生,樹一麵旗。
那是讀書人的脊梁,寒門後生的浩然正氣。
李蘭亭拿來了筆墨紙硯,想讓他在白宣紙上寫下這幾句詩詞。陳仲卿也沒有客氣,接過了狼毫,便開始在宣紙上一字一句的勾勒刻畫。
韋南廬站在身邊,跟著陳仲卿的落筆,小聲的念出了來。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上闋一出,一股闊達豪邁的感慨,從白色宣紙油然而生,就像一副風寒雨歸人的畫麵也就浮現在眼前。
煙雨任平生。
韋南廬想起十多年寒窗苦讀,如今爬到了杭州知府的位置,這些年的苦寒,如同一蓑煙雨,任爾東西南北風。
韋南廬迫不及待的盯著筆鋒往下看。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迴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下闋一出,氣魄浩然。即便自認為文采斐然的韋南廬在這一句也無風雨也無晴麵前,也隻能承讓一聲大家手筆,銳不可當。
他抬起頭,望向這年歲方才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到底經曆過怎樣的人生,才能寫出這種闊達的意境。
詩詞歌賦初成,李蘭亭迫不及待的拿起了宣紙,默念一遍,最終迴過頭,歎息說道,“世侄可曾在湖心亭遇過一個算命先生?”
陳仲卿一愣,不知道李蘭亭為什麽會知道此事,隻好點點頭,說道,“的確有遇到過這樣一位老先生,當時也沒怎麽留意,怎麽了?蘭亭叔父?”
李蘭亭語重心長的拍了拍他的肩膀,有些事情在外人麵前不能明說,何況官場人心複雜,即便韋南廬是自己的門生,即便心明如鏡的李蘭亭也看不穿人心的險惡,最終隻能給陳仲卿一個眼神示意。
他點點頭,很快明白了李蘭亭的意思,知道叔父有些話不想當著外人的麵說出來。隨即也意識到自己不太適合待在這裏,起身向李蘭亭和韋南廬兩人告別。
韋南廬也起身客套了幾句,對李蘭亭這位世侄多看了幾眼。年輕有才的後生不多見,正好杭州知府也缺文辭昭彰的後生坐陣,為何不順水推舟做個人情,雙方都是皆大歡喜的局麵。
等到陳仲卿離開之後,韋南廬才將方才沒有說出來的話說出口。
“李蘭亭大人,你這位世侄……文采可是非同凡響呐,但是這一首隨性而來的《定風波》,傳出去怕是杭州滿城的文人雅士都該不淡然了,先來了一個不知名的三鼎甲,現在再來一個陳仲卿,這是要壓得他們抬不起頭啊。”
盯著陳仲卿遠去的背影,韋南廬不禁起了愛才之心,不再是嘴頭上的客氣,而是真真切切的想要了這名讀書人,轉過頭對身後的李蘭亭請願說道,“倘若不介意的話,世侄可以到杭州府內任職,府中恰好有個幕僚的位置,我絕不會虧待了他。”
李蘭亭迴過頭,又搖了搖頭。
韋南廬當然不願死心,他咬咬牙,加大了籌碼,繼續說道,“舉薦也行,可以在府中掛個職位,我可以上下運作打點一下。”
幕僚,掛職?
李蘭亭神情漠然,像是在看一個笑話一般,施舍這些微不足道的小恩小惠,你也配?也不想想他們陳家會看得上麽?倘若按照現在好友陳安之在朝中平步青雲的態勢,一個是尚書左仆射,再加上戶部左曹侍郎,除了宰相範希文和權勢滔天的黃貂寺能壓下,其他人根本不放在眼中。
默不作聲的收起擺在桌上的那張《定風波》,心中所想的卻是其他事情,把韋南廬尷尬的晾在了一遍。知府大人感覺自己受到了輕視,不禁輕輕咳嗽一聲,提醒李蘭亭自己還在這裏。
“蘭亭大人,幕僚和掛職對於一個普通讀書人來講,已經是不可多得的機會了。如若他不願意參加科舉考試,這也不失為步入仕途的機會。”
腳步停頓了一下,李蘭亭有些不耐煩了,他最後才慢慢開口說道,“南廬大人,在你胯下海口之前,可知道在下世侄是誰麽?”
韋南廬楞了一下,才發現到現在為止都是一廂情願,完全沒想過對方的身份。隨即遲疑的問道,“他不是您的世侄麽?”
隨即韋南廬像是想到了什麽,一拍大腿,驚訝的說道,“之前有人就有人說過詞評會的第一人是……難道蘭亭大人的世侄陳仲卿就是那個一攬三鼎甲的大才子?”
李蘭亭感到有些可笑,詞評會也不過是杭州文人雅士的餘興節目,真正的經世致用之才根本不需要刻意通過這種方式來揚名立萬。
如同在詞評會上逼得其他人不敢下筆一樣,杭州的讀書人,難以望其項背他的才學。
君子器藏於身,待時而動。
“說來你們可能不相信,詞評會的三鼎甲,不過是錦上添花的點綴,仲卿世侄信手塗鴉而已,根本不屑於認認真真跟滿杭州城的文人雅士比較。他將來可是經世濟國的棟梁之才。因為你不知道,背後有哪位朝中重臣看中了他的才華……”
李蘭亭眯起了眼睛,湊到了韋南廬麵前,小聲的說道,“你這點小恩小惠,放在某些人,和他背後的家族眼中,不過是滄海一粟而已……”
他要站出來,為晉家天子,整頓朝廷,即便結局如同前五位國柱在大殿觸柱而死。
他也要做那第六位直諫而死的大國柱。
臨走之前托張遜轉告他的幾句話,字字璣珠。
“為天下讀書人開路,願人人都能經世濟國,願人人都能立廟堂而無愧於先賢往聖,願讀書人的脊梁,能正直不彎,葉黃巢雖死而無怨。”
葉黃巢於李蘭亭如同恩公,當年如果不是作為樞密使的他在先帝麵前據理力爭,恐怕李蘭亭早就人頭落地,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了。因此當他聽到陳仲卿口中念出這幾句時,神情駭然。
莫非葉黃巢那日嘴中念叨不忘的年輕後生,便是眼前的陳仲卿?
李蘭亭有些慨歎,站在麵前的世侄,到底還要讓多少的秘密,不為人知?
身邊的韋南廬隻是覺得這一句精彩絕倫,卻沒想到對李蘭亭而言,還有更深層次的意味。那是葉黃巢最後的叮囑,也是要為這廟堂上的年輕後生,樹一麵旗。
那是讀書人的脊梁,寒門後生的浩然正氣。
李蘭亭拿來了筆墨紙硯,想讓他在白宣紙上寫下這幾句詩詞。陳仲卿也沒有客氣,接過了狼毫,便開始在宣紙上一字一句的勾勒刻畫。
韋南廬站在身邊,跟著陳仲卿的落筆,小聲的念出了來。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上闋一出,一股闊達豪邁的感慨,從白色宣紙油然而生,就像一副風寒雨歸人的畫麵也就浮現在眼前。
煙雨任平生。
韋南廬想起十多年寒窗苦讀,如今爬到了杭州知府的位置,這些年的苦寒,如同一蓑煙雨,任爾東西南北風。
韋南廬迫不及待的盯著筆鋒往下看。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迴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下闋一出,氣魄浩然。即便自認為文采斐然的韋南廬在這一句也無風雨也無晴麵前,也隻能承讓一聲大家手筆,銳不可當。
他抬起頭,望向這年歲方才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到底經曆過怎樣的人生,才能寫出這種闊達的意境。
詩詞歌賦初成,李蘭亭迫不及待的拿起了宣紙,默念一遍,最終迴過頭,歎息說道,“世侄可曾在湖心亭遇過一個算命先生?”
陳仲卿一愣,不知道李蘭亭為什麽會知道此事,隻好點點頭,說道,“的確有遇到過這樣一位老先生,當時也沒怎麽留意,怎麽了?蘭亭叔父?”
李蘭亭語重心長的拍了拍他的肩膀,有些事情在外人麵前不能明說,何況官場人心複雜,即便韋南廬是自己的門生,即便心明如鏡的李蘭亭也看不穿人心的險惡,最終隻能給陳仲卿一個眼神示意。
他點點頭,很快明白了李蘭亭的意思,知道叔父有些話不想當著外人的麵說出來。隨即也意識到自己不太適合待在這裏,起身向李蘭亭和韋南廬兩人告別。
韋南廬也起身客套了幾句,對李蘭亭這位世侄多看了幾眼。年輕有才的後生不多見,正好杭州知府也缺文辭昭彰的後生坐陣,為何不順水推舟做個人情,雙方都是皆大歡喜的局麵。
等到陳仲卿離開之後,韋南廬才將方才沒有說出來的話說出口。
“李蘭亭大人,你這位世侄……文采可是非同凡響呐,但是這一首隨性而來的《定風波》,傳出去怕是杭州滿城的文人雅士都該不淡然了,先來了一個不知名的三鼎甲,現在再來一個陳仲卿,這是要壓得他們抬不起頭啊。”
盯著陳仲卿遠去的背影,韋南廬不禁起了愛才之心,不再是嘴頭上的客氣,而是真真切切的想要了這名讀書人,轉過頭對身後的李蘭亭請願說道,“倘若不介意的話,世侄可以到杭州府內任職,府中恰好有個幕僚的位置,我絕不會虧待了他。”
李蘭亭迴過頭,又搖了搖頭。
韋南廬當然不願死心,他咬咬牙,加大了籌碼,繼續說道,“舉薦也行,可以在府中掛個職位,我可以上下運作打點一下。”
幕僚,掛職?
李蘭亭神情漠然,像是在看一個笑話一般,施舍這些微不足道的小恩小惠,你也配?也不想想他們陳家會看得上麽?倘若按照現在好友陳安之在朝中平步青雲的態勢,一個是尚書左仆射,再加上戶部左曹侍郎,除了宰相範希文和權勢滔天的黃貂寺能壓下,其他人根本不放在眼中。
默不作聲的收起擺在桌上的那張《定風波》,心中所想的卻是其他事情,把韋南廬尷尬的晾在了一遍。知府大人感覺自己受到了輕視,不禁輕輕咳嗽一聲,提醒李蘭亭自己還在這裏。
“蘭亭大人,幕僚和掛職對於一個普通讀書人來講,已經是不可多得的機會了。如若他不願意參加科舉考試,這也不失為步入仕途的機會。”
腳步停頓了一下,李蘭亭有些不耐煩了,他最後才慢慢開口說道,“南廬大人,在你胯下海口之前,可知道在下世侄是誰麽?”
韋南廬楞了一下,才發現到現在為止都是一廂情願,完全沒想過對方的身份。隨即遲疑的問道,“他不是您的世侄麽?”
隨即韋南廬像是想到了什麽,一拍大腿,驚訝的說道,“之前有人就有人說過詞評會的第一人是……難道蘭亭大人的世侄陳仲卿就是那個一攬三鼎甲的大才子?”
李蘭亭感到有些可笑,詞評會也不過是杭州文人雅士的餘興節目,真正的經世致用之才根本不需要刻意通過這種方式來揚名立萬。
如同在詞評會上逼得其他人不敢下筆一樣,杭州的讀書人,難以望其項背他的才學。
君子器藏於身,待時而動。
“說來你們可能不相信,詞評會的三鼎甲,不過是錦上添花的點綴,仲卿世侄信手塗鴉而已,根本不屑於認認真真跟滿杭州城的文人雅士比較。他將來可是經世濟國的棟梁之才。因為你不知道,背後有哪位朝中重臣看中了他的才華……”
李蘭亭眯起了眼睛,湊到了韋南廬麵前,小聲的說道,“你這點小恩小惠,放在某些人,和他背後的家族眼中,不過是滄海一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