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氏愣了下:“先前朵兒和勝男走,你們爹跟我們一塊兒出去送,在路邊遇到熟人就在那說話,我們先迴來了,還真不曉得他上哪去了呢。”
小花道:“指不定是去五叔家說話了?”
孫氏道:“應該沒去你五叔家,今個你五叔全家都去了蔣家拜年,新親家頭一迴在一塊兒拜年,八成要吃過早夜飯迴來。”
楊若晴道:“不管了,隨爹吧,他有他自個的交際,橫豎這會子也沒啥事兒。”
娘幾個湊在一塊兒聊天,不一會兒大安也抱著福娃過來了。
睡醒後的父女兩一個神采奕奕,一個黑葡萄似的眼珠兒滴溜溜的轉,咋看咋招人稀罕。
“福娃的名字取的好,有福氣的娃娃。”孫氏接過福娃抱在腿上親昵著,忍不住又想到了嬌嬌。
楊若晴和小花隻能賠著笑,又跟大安那說了明日去項家莊拜年的事。
拜年是其次,主要是想看看嬌嬌到底是個什麽情況。
身為嬌嬌的大舅,大安也是滿腹擔憂。
“好,明日就去,孩子這樣半吊子治著,終究不妥,若是請大夫迴家來照看不方便,索性就把孩子送去醫館住著治,等徹底痊愈了再迴來也一樣。”
到了如今,家裏的條件早已不需要去算計花銷銀錢的事了,一切對孩子好的,用就是了。
大家夥兒商量妥當,楊華忠迴來了,跟他一塊兒迴來的還有楊華明。
老兄弟兩個的麵色都太好看,進了門頓時就帶進來一股壓抑的感覺。
孫氏詫了,趕緊把福娃交給小花,起身迎到楊華忠跟前:“這是咋啦?大正月的咋臉拉這麽長?”
楊華忠悶聲不響坐到桌邊,不搭理孫氏。
孫氏一看這情況更擔心了,趕緊問跟在後麵的楊華明:“老四,到底咋啦?”
楊華明搖搖頭:“永仙那個混小子,昨日跟咱這說得響當當的,說願意接老漢去白鵝鎮住,結果今個天沒亮就悄悄溜出了村,怕是偷摸著迴了白鵝鎮。”
“先前餘興奎過來找我和三哥,說老漢早上起床看到楊永仙不見了,氣得在那裏發脾氣,還哭了,我們倆就過去看了一下,老漢果真在氣惱永仙的不辭而別。”
聽到事情的原委,孫氏在心裏悄悄鬆了一口氣。
原來是永仙離村的事兒,嚇死她了,她還以為是旁的什麽事呢。
“別氣了,永仙要走就讓他走唄,他昨日在這裏保證的時候我就不信。”孫氏道,起身給他們兩個倒了熱茶,又把裝瓜子的碟子擺到楊華明跟前:“來,嗑幾粒瓜子。”
相比較楊華忠,楊華明似乎沒那麽惱怒。
邊嗑瓜子邊道:“三哥,我看這事兒啊你也別犯難,老漢從前都是咱照料,反正餘興奎也在,咱照樣提供錢糧就行了,沒必要真的讓永仙來承擔,那小子他就是個慫包,沒擔當,你看透這一點就行。”
楊華忠依舊不吭聲,但臉色還是一如既往的陰沉。
楊華明接著道:“不過,老漢這迴對永仙似乎真有些意外了,聽餘興奎說,昨日永仙當著老漢的麵信誓旦旦保證了要帶他去白鵝鎮享福呢,老漢當時拉著永仙的手都感動到哭了,這才過了一宿,就又哭了,先後哭兩迴,嘿嘿,意義不一樣啊!”
楊華忠看了楊華明一眼,那眼神如同寒霜冰雪,唬得楊華明後麵的話都噎住了。
楊若晴一直在觀察楊華忠的神色,直覺告訴她,老爹的臉色這麽難看,應該不僅僅是因為大堂哥的不告而辭。
“爹,是不是餘興奎跟你說了其他事兒?”她突然問。
因為昨夜餘興奎就跟駱風棠提到了楊永仙從山裏帶迴來的包袱卷。
大家夥兒去山裏燒香,通常去的時候是雙手拎滿了東西,等到從山裏燒完香迴來,手裏除了一隻空籃子和幾隻裝供品的空碗,其他幾乎是沒有。
那些供品燒完香之後都不可能帶迴家來跟貓狗吃的,都會就地撒在墳頭邊,不可能往家裏帶的。
而大堂哥去山裏的時候手裏東西少,迴來的時候竟然多了個包袱卷,那個包袱卷裏裝的是啥?
“爹,你有啥就跟咱說出來,別一個人憋在肚子裏百思不得其解。”
看到楊華忠陰沉的麵容出現了裂痕,似有所顧忌,楊若晴又追問了一句。
她的問,也讓楊華明和孫氏他們察覺到了什麽。
孫氏擔心的看著楊華忠,欲言又止。
楊華明直接道:“三哥,先前我在屋裏看老漢哭鼻子那會子,你跟餘興奎在院子裏嘀咕啥?為啥我一出來餘興奎就不說了?是不是跟永仙有關?”
見到大家夥兒都這樣問,楊華忠知道事情瞞不住,重重歎了一口氣,把楊永仙那隻包袱卷的事兒跟大家夥兒說了。
“……餘興奎還說,昨日永仙帶著包袱卷迴來的時候,跟他擦肩而過,他嗅到那包袱卷一股子奇怪的氣味,明顯是山裏東西的氣味。”
“後來我和餘興奎一塊兒去了永仙昨夜落腳的屋子,找了個底朝天也沒翻出包袱卷來。顯然,他急吼吼離開村子,八成跟那包袱卷裏的東西有關。”
聽到楊華忠這話,楊華明眼睛亮了:“該不會是金銀珠寶吧?”
“那小子,難不成在山裏挖到寶了?不行,我得去把他追迴來,三哥,你家馬車借我!”
楊華忠皺眉:“去追啥啊?也不看看這會子啥時辰了,他早就到了白鵝鎮了,等你追去,能找到啥?”
楊華明氣餒的坐了迴去,罵罵咧咧著:“永仙這個混小子到底在搞啥?三十好幾的人了他就不能做點光明磊落的事?”
“爹,對那包袱卷裏的東西,你是怎麽想的?”楊若晴把目光從楊華明身上移開,重新看著楊華忠,問。
楊華忠也撩起眼皮子看了楊若晴一眼,“我說不上來,我總覺得有蹊蹺,想去山裏看看。”
楊華明瞪大眼:“我知道了!我知道他那包袱卷裏裝的是啥了!”
“是啥?”大家問,就連楊華忠都坐直了身體有些緊張的望著楊華明。
/72//.html
小花道:“指不定是去五叔家說話了?”
孫氏道:“應該沒去你五叔家,今個你五叔全家都去了蔣家拜年,新親家頭一迴在一塊兒拜年,八成要吃過早夜飯迴來。”
楊若晴道:“不管了,隨爹吧,他有他自個的交際,橫豎這會子也沒啥事兒。”
娘幾個湊在一塊兒聊天,不一會兒大安也抱著福娃過來了。
睡醒後的父女兩一個神采奕奕,一個黑葡萄似的眼珠兒滴溜溜的轉,咋看咋招人稀罕。
“福娃的名字取的好,有福氣的娃娃。”孫氏接過福娃抱在腿上親昵著,忍不住又想到了嬌嬌。
楊若晴和小花隻能賠著笑,又跟大安那說了明日去項家莊拜年的事。
拜年是其次,主要是想看看嬌嬌到底是個什麽情況。
身為嬌嬌的大舅,大安也是滿腹擔憂。
“好,明日就去,孩子這樣半吊子治著,終究不妥,若是請大夫迴家來照看不方便,索性就把孩子送去醫館住著治,等徹底痊愈了再迴來也一樣。”
到了如今,家裏的條件早已不需要去算計花銷銀錢的事了,一切對孩子好的,用就是了。
大家夥兒商量妥當,楊華忠迴來了,跟他一塊兒迴來的還有楊華明。
老兄弟兩個的麵色都太好看,進了門頓時就帶進來一股壓抑的感覺。
孫氏詫了,趕緊把福娃交給小花,起身迎到楊華忠跟前:“這是咋啦?大正月的咋臉拉這麽長?”
楊華忠悶聲不響坐到桌邊,不搭理孫氏。
孫氏一看這情況更擔心了,趕緊問跟在後麵的楊華明:“老四,到底咋啦?”
楊華明搖搖頭:“永仙那個混小子,昨日跟咱這說得響當當的,說願意接老漢去白鵝鎮住,結果今個天沒亮就悄悄溜出了村,怕是偷摸著迴了白鵝鎮。”
“先前餘興奎過來找我和三哥,說老漢早上起床看到楊永仙不見了,氣得在那裏發脾氣,還哭了,我們倆就過去看了一下,老漢果真在氣惱永仙的不辭而別。”
聽到事情的原委,孫氏在心裏悄悄鬆了一口氣。
原來是永仙離村的事兒,嚇死她了,她還以為是旁的什麽事呢。
“別氣了,永仙要走就讓他走唄,他昨日在這裏保證的時候我就不信。”孫氏道,起身給他們兩個倒了熱茶,又把裝瓜子的碟子擺到楊華明跟前:“來,嗑幾粒瓜子。”
相比較楊華忠,楊華明似乎沒那麽惱怒。
邊嗑瓜子邊道:“三哥,我看這事兒啊你也別犯難,老漢從前都是咱照料,反正餘興奎也在,咱照樣提供錢糧就行了,沒必要真的讓永仙來承擔,那小子他就是個慫包,沒擔當,你看透這一點就行。”
楊華忠依舊不吭聲,但臉色還是一如既往的陰沉。
楊華明接著道:“不過,老漢這迴對永仙似乎真有些意外了,聽餘興奎說,昨日永仙當著老漢的麵信誓旦旦保證了要帶他去白鵝鎮享福呢,老漢當時拉著永仙的手都感動到哭了,這才過了一宿,就又哭了,先後哭兩迴,嘿嘿,意義不一樣啊!”
楊華忠看了楊華明一眼,那眼神如同寒霜冰雪,唬得楊華明後麵的話都噎住了。
楊若晴一直在觀察楊華忠的神色,直覺告訴她,老爹的臉色這麽難看,應該不僅僅是因為大堂哥的不告而辭。
“爹,是不是餘興奎跟你說了其他事兒?”她突然問。
因為昨夜餘興奎就跟駱風棠提到了楊永仙從山裏帶迴來的包袱卷。
大家夥兒去山裏燒香,通常去的時候是雙手拎滿了東西,等到從山裏燒完香迴來,手裏除了一隻空籃子和幾隻裝供品的空碗,其他幾乎是沒有。
那些供品燒完香之後都不可能帶迴家來跟貓狗吃的,都會就地撒在墳頭邊,不可能往家裏帶的。
而大堂哥去山裏的時候手裏東西少,迴來的時候竟然多了個包袱卷,那個包袱卷裏裝的是啥?
“爹,你有啥就跟咱說出來,別一個人憋在肚子裏百思不得其解。”
看到楊華忠陰沉的麵容出現了裂痕,似有所顧忌,楊若晴又追問了一句。
她的問,也讓楊華明和孫氏他們察覺到了什麽。
孫氏擔心的看著楊華忠,欲言又止。
楊華明直接道:“三哥,先前我在屋裏看老漢哭鼻子那會子,你跟餘興奎在院子裏嘀咕啥?為啥我一出來餘興奎就不說了?是不是跟永仙有關?”
見到大家夥兒都這樣問,楊華忠知道事情瞞不住,重重歎了一口氣,把楊永仙那隻包袱卷的事兒跟大家夥兒說了。
“……餘興奎還說,昨日永仙帶著包袱卷迴來的時候,跟他擦肩而過,他嗅到那包袱卷一股子奇怪的氣味,明顯是山裏東西的氣味。”
“後來我和餘興奎一塊兒去了永仙昨夜落腳的屋子,找了個底朝天也沒翻出包袱卷來。顯然,他急吼吼離開村子,八成跟那包袱卷裏的東西有關。”
聽到楊華忠這話,楊華明眼睛亮了:“該不會是金銀珠寶吧?”
“那小子,難不成在山裏挖到寶了?不行,我得去把他追迴來,三哥,你家馬車借我!”
楊華忠皺眉:“去追啥啊?也不看看這會子啥時辰了,他早就到了白鵝鎮了,等你追去,能找到啥?”
楊華明氣餒的坐了迴去,罵罵咧咧著:“永仙這個混小子到底在搞啥?三十好幾的人了他就不能做點光明磊落的事?”
“爹,對那包袱卷裏的東西,你是怎麽想的?”楊若晴把目光從楊華明身上移開,重新看著楊華忠,問。
楊華忠也撩起眼皮子看了楊若晴一眼,“我說不上來,我總覺得有蹊蹺,想去山裏看看。”
楊華明瞪大眼:“我知道了!我知道他那包袱卷裏裝的是啥了!”
“是啥?”大家問,就連楊華忠都坐直了身體有些緊張的望著楊華明。
/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