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如今高居丞相之位,今非昔比,再不能閑雲野鶴,悠哉悠哉了。他要考慮一朝宰輔該考慮的事。而這個“朝”,正是韓煒的“涼朝”。


    在當今的政治活動促成下,簡單的廢立天子劉協並不可行,肩負時代變革大任的丞相賈詡在漢室滅亡特殊性的考慮下,選擇了這樣一種政治路線,漸進式前進,那就是霸者理論。


    連當年韓煒還是車騎將軍的時候,荀彧也說過:“昔,晉文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高祖東伐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唱義兵……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匡天下之素誌。”


    董昭初歸韓煒之時,也對韓煒進言曰:“將軍興義兵以除暴亂,入朝天子,輔翼王實,此五伯之功也。”


    在東漢末年到三國這一段時期,實際政治行動中,經常被替換成另外一種說法“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是一種被後世經常詬罵的“口號”,然而在這些三國風流人物眼中它卻異常神聖,不管倡導“尊王攘夷”的政治家是否潛藏著險惡的用心。


    不管是奉天子,亦或是挾天子,都有人與韓煒提到過。當然,這些人都沒有賈詡提出的早。


    毛階說過:“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功業。”


    韓煒在冀州,沮授一樣說了相同的話:“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誰能禦之?”


    神聖的理由是“尊王攘夷”反映的是西周時期的分封製度。


    在原始儒家看來,分封製度本質上體現的是對君主的高度忠誠。在君主專製橫行的時代裏,蘊含如此忠誠精神的製度顯然相當神聖的。


    然而如果看我們過往的曆史,分封製度始終是國家統一的障礙。


    從秦始皇開始直到漢武帝時期,君主最大的憂患是如何除掉諸侯國家。


    漢末三國時,不可能不意識到這種製度的危險。


    因為強調“尊王攘夷”,不僅僅是在保護現任君主,而且要恢複諸侯國製度,造成國家新一輪分裂。


    而對待漢室的態度,大抵有兩種,一是更替,二是保護。他們都趨向“尊王攘夷”,然而他們的用意卻不同。


    那麽重提這幾乎已經被遺忘的曆史,本身矛盾巨大的製度,政治博弈的各方到底做何想法呢?


    擁護漢室政權的人在當時已經屬於少數。


    代表人物是荀彧荀文若。


    荀彧是非常讚同“尊王攘夷”的,在韓煒奉天子時,荀彧是極力讚成的。然而後來韓煒想進位涼武成公的時候,他卻以“太祖本興義兵以匡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結果顯而易見,韓煒毫不留情的排擠了荀彧。荀彧本來就認為: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


    他追隨韓煒,主要看重了韓煒能再次匡扶漢室,而造成“尊王攘夷”,本意不在複興分封製度,是看中分封製度當中的“尊王”精神,讓當時已經稍成“氣候”的“諸侯”能夠效法西周分封製度下的諸侯,齊心協力地扶持已經失去實權的天子劉協。


    然而這種“尊王攘夷”已經不合時宜,也是荀彧最後迫不得已離開韓煒,歸隱山林的原因。


    另外一種“尊王攘夷”是野心家與陰謀家的戰略設想。


    這也是賈詡極力推行的。


    賈詡在想什麽?


    先來看看分封製度和“尊王攘夷“。


    分封製度是西周為將土地民眾圈讓給本族人員,功臣以及前王朝遺老遺少,讓他們眾建國家,目的是警衛邊患,協助皇室治理疆土。


    齊桓晉文尊王,是協助當時沒落的周天子懲戒不法的諸侯,並保衛邊疆,宣稱促進周王朝的大團結,實際上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借王室的名義四處征戰,合法擴張。


    從東漢皇帝賜封各個諸侯的詔書來看,像伊尹,霍光這樣的名臣,像齊太公這樣的大霸主經常被提及,提及的緣由是他們為當時王朝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按照西周分封製度的賞賜原則,對王室有功的人物,是有理由得到土地民眾,形成諸侯國家。由此可以整理出他們的思路。


    在不得不尊重現任皇帝以確保政治上能夠主動,但又必須實現自身改朝換代矛盾驅使下,必須踐行“尊王攘夷”的旗幟。


    用以天子名義出戰,可以宣稱是捍衛國家統一,既為國家立功,賈詡知會韓煒,要常常以功臣自居:而征戰本身是擴張,勢力的擴展。


    一個口號完美地解決了名義扶漢與實際廢帝的兩重矛盾……進而分封為諸侯國,形成“眾星拱月”的局麵,無限膨脹加上適宜的時機,就可以擠掉頹敗的漢室,實現自己的霸王之夢。


    然而“尊王攘夷”是否同春秋時代的相同呢?


    兩者之間有著本質的判別。基本依據就是“王霸”理論的內核部分“霸王之道”。


    孟子曾經對“王”和”霸“做出判斷:”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非心服,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法家路線,王是儒家路線。這是孟子視野裏的“霸王”。


    但是“尊王攘夷”與孟子略有不同,在策略上較偏重法家路線,而在精神境界是儒家路線,這就是從董仲舒時代提及,由漢武帝開辟的“霸王道”。


    漢宣帝曾說:“漢家自有製度,本以霸王道雜之”。


    董仲舒的說法是:“春秋之道,大得之,則以王,小得之,則以霸:霸王之道,皆本於仁”。


    其目標是致力於實現封建大一統的社會。


    “王道”指向儒家路線,是“霸王道”的核心部分,強調國家的大政方針必須以儒家路線為方向,把國家塑造成“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為”的禮製社會,由此它也成為本文致力闡述的“王霸”理論的本質,據此與春秋時期的”尊王攘夷“有了本質的不同。


    秦始皇的單純的法家路線的巨大作用也引起漢代統治者的關注,用法家的強硬遏製社會的反抗,或者用嚴厲的法律懲治上層的非法作為,是有效的。


    可以這樣說,”王道“是本質,是大方向,是哲學上的內容:而”霸道“是‘輔助,在“霸王道”的法家更多成為國家的法律,成為實現公平的手段,是相對於“內容“的形式。這就是’王道’和‘霸道“的基本關係。


    “尊王攘夷”的總體思路是,借用春秋“尊王”模式,在策略上沿襲“霸王道”,最終把分崩的社會重新導向儒家始終關懷的世界中,一切指向儒家的天下藍圖和社會情懷。


    不管怎麽說,如今的朝廷時局,盡在賈詡掌握,韓煒的霸王之業也隨著賈詡登上丞相之位從而成功奠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烽煙萬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冥九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冥九曲並收藏三國之烽煙萬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