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是這樣。
李壽點點頭,他不僅從孟十三口中得知與降妖師相近的另一個名詞獵妖師,還徹底分清降與獵的區別:“你剛才說你懷疑先二舅母之死乃是邪祟所為,此中可有依據?”
“吳氏給了我一支我母親生前常用的海棠金簪,簪上有血跡,此乃其一。”孟十三能向李壽當麵道出曾氏之死的蹊蹺,自然也不會相瞞這一點兒,“其二,我祖母院裏的賞夏,她的娘給了我一塊我母親生前用過的帕子,上麵繡有一個‘彎’字,同樣染有血跡。”
李壽沉吟道:“你是懷疑這兩樣東西上麵的血跡,都與邪祟有關?”
他是順著孟十三的言語往下推測的,而孟十三因著手頭上的事情太多,或者說正事兒太多,以致她想查的事情有很多,但都得分個先來後到、輕重緩急。
故而正如李壽所言這般,她雖是有疑,然目前為止,她也確實隻是疑。
孟十三道:“尚未得到證實。”
“尚未得到證實?”李壽疑惑,以他了解的大表妹,是一個幹就會幹到底的女娘,為何此事兒卻是未有推進?
“也不是我不想去查,而是我手頭上的事情不少,缺少人手,再則就是我母親之死到底是年月久遠,便是有痕跡可證實我所疑為真,那也早被歲月衝刷洗淨。”孟十三詳細地解釋道,“故而我要查,有人手去查,隻能從染血的金簪和染血的帕子,這兩樣舊物入手。”
還有賞春外出遇襲的家人,實則她也曾疑過其中是否有關聯,然此疑較起她猜測曾氏之死非是病亡,還要更缺少證據。
不過更隻是她的猜想罷。
著實拿不出來說。
聽到缺少人手,李壽想了一番孟十三身邊的人,想罷後不再糾結這個問題:“照你所言,此事兒便是有疑,要查出真相亦是艱難。”
“我不怕艱難。”孟十三說道,“此事兒雖大,卻也已經過去這些年,再等等亦無妨。待目下之事都了結,我會親自查,查它個水落石出。”
還曾氏一個真相,也算替原主盡孝了。
“那你目下之事,都包括哪些事兒?”李壽問道。
孟十三豎起蔥嫩的手指頭答道:“一,燈山坍塌之事。二,略陽水患之事。三,查清我夢到的墓埤墳丘主人身份之事。此三件事兒為大事兒,必須有個結果,除卻此三件事兒,還有一些小事兒,我便不與殿下囉嘍了。”
李壽聽到孟十三不和他囉嘍其他小事兒,不禁失笑:“你當真是比孤還要忙。”
“還好,還好。”孟十三小得意地答道,“我的日子,確實過得甚是充實。”
“燈山坍塌一事兒,與略陽水患一事兒,背後都與孤的二哥脫不了幹係。”重提起略陽水患一案,李壽的眉心緊鎖,似是有散不盡的鬱鬱,“父皇執意保他,孤就算是跪死在禦書房,亦改變不了父皇的主意已定。”
“火不夠旺,那就再添一把火,讓火燒到足夠旺,旺到足以讓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火舌的燎原。”孟十三直視李壽,“殿下不必為此憂愁,陛下乃是為人父,人心又是肉做的,難免狠不下去手。”
“你是想搭上燈山坍塌之事,與略陽水患一案並起,雙頭齊進,給父皇壓力?”李壽亦有此打算,而燈山坍塌之事,也確實是一個機會。
隻是他沒有想到,她竟是與他想到一塊兒去了。
“便是添頭,那也得有足夠的份量才行。”孟十三認真地說道,“燈山坍塌一事兒,同樣有多名無辜百姓而亡,不管是被壓於燈山之下狠狠砸到,還是去歲略陽水患洪災奪走的略陽百姓的多條性命,都在用性命向陛下訴說著——君,當以民為天!”
“父皇自是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隻是……”李壽遲疑了,他還是沒有完全的把握,“夭夭,他是孤的父皇,打小他將孤當大魏儲君來培養,近在咫尺,日夜相伴,已過十數年之久,沒有誰比孤更了解他。”
孟十三道:“殿下是想說,陛下懂這個道理,也在乎大魏子民的生死存亡,隻是一旦有了取舍,隻要另一方是陛下更在意的人,那麽老百姓就會被毫無猶豫地犧牲?”
“父皇對二皇兄……甚好。”李壽苦澀一笑,“孤可以肯定地告訴你,如若沒有孤,又或者孤無法活到登基的那一日,那麽父皇一定會擇選二皇兄登基。此結果,不會有變。”
“殿下這般篤定,那定然是不會有錯的。”孟十三順著李壽的思路想下去,隨後提出問題,“那殿下告訴夭夭,略陽水患之事,殿下打算怎麽做?還有朱知縣,及其一家,殿下既是先容他跟著殿下自略陽悄然進京,後又親自在陛下跟前求得能暫留於京城的恩典,那麽接下來殿下又要如何安置朱知縣與他一家老小?”
“略陽水患一案,孤既是重提,還親自到略陽暗訪取得實證,那麽不管父皇認不認,孤都不會放棄。”李壽接著道出自己的打算,“燈山坍塌一事兒,孤與你想的一樣,亦認為此中可大做文章,繼而讓背後的二皇兄暴露出來。正如你所言,一次不成,那便兩次,籌碼疊加,疊到足夠的火候,孤便不信父皇還能壓得住。”
孟十三露出笑容:“殿下英明。”
“夭夭,此殿內牆前,就你和孤兩個人,咱們就明人不說暗話了,如何?”李壽狹長的雙眼微眯了眯,眯出蕩漾著的一條波浪曲線。
長相生得好,也是十足的誘惑。
孟十三於心裏默默嘀咕完,而後也學李壽笑得把一雙眼眯成一條細縫:“殿下想問夭夭什麽,直問便是。”
李壽道:“咱們先撇開你剛才列出來的這三件事兒。”
“好。”孟十三同意。
“先說說,前些時候你上青北山,說是上香,實則是為了直上道觀後麵的墳丘,對吧?”李壽問。
孟十三嗯了一聲。
李壽點點頭,他不僅從孟十三口中得知與降妖師相近的另一個名詞獵妖師,還徹底分清降與獵的區別:“你剛才說你懷疑先二舅母之死乃是邪祟所為,此中可有依據?”
“吳氏給了我一支我母親生前常用的海棠金簪,簪上有血跡,此乃其一。”孟十三能向李壽當麵道出曾氏之死的蹊蹺,自然也不會相瞞這一點兒,“其二,我祖母院裏的賞夏,她的娘給了我一塊我母親生前用過的帕子,上麵繡有一個‘彎’字,同樣染有血跡。”
李壽沉吟道:“你是懷疑這兩樣東西上麵的血跡,都與邪祟有關?”
他是順著孟十三的言語往下推測的,而孟十三因著手頭上的事情太多,或者說正事兒太多,以致她想查的事情有很多,但都得分個先來後到、輕重緩急。
故而正如李壽所言這般,她雖是有疑,然目前為止,她也確實隻是疑。
孟十三道:“尚未得到證實。”
“尚未得到證實?”李壽疑惑,以他了解的大表妹,是一個幹就會幹到底的女娘,為何此事兒卻是未有推進?
“也不是我不想去查,而是我手頭上的事情不少,缺少人手,再則就是我母親之死到底是年月久遠,便是有痕跡可證實我所疑為真,那也早被歲月衝刷洗淨。”孟十三詳細地解釋道,“故而我要查,有人手去查,隻能從染血的金簪和染血的帕子,這兩樣舊物入手。”
還有賞春外出遇襲的家人,實則她也曾疑過其中是否有關聯,然此疑較起她猜測曾氏之死非是病亡,還要更缺少證據。
不過更隻是她的猜想罷。
著實拿不出來說。
聽到缺少人手,李壽想了一番孟十三身邊的人,想罷後不再糾結這個問題:“照你所言,此事兒便是有疑,要查出真相亦是艱難。”
“我不怕艱難。”孟十三說道,“此事兒雖大,卻也已經過去這些年,再等等亦無妨。待目下之事都了結,我會親自查,查它個水落石出。”
還曾氏一個真相,也算替原主盡孝了。
“那你目下之事,都包括哪些事兒?”李壽問道。
孟十三豎起蔥嫩的手指頭答道:“一,燈山坍塌之事。二,略陽水患之事。三,查清我夢到的墓埤墳丘主人身份之事。此三件事兒為大事兒,必須有個結果,除卻此三件事兒,還有一些小事兒,我便不與殿下囉嘍了。”
李壽聽到孟十三不和他囉嘍其他小事兒,不禁失笑:“你當真是比孤還要忙。”
“還好,還好。”孟十三小得意地答道,“我的日子,確實過得甚是充實。”
“燈山坍塌一事兒,與略陽水患一事兒,背後都與孤的二哥脫不了幹係。”重提起略陽水患一案,李壽的眉心緊鎖,似是有散不盡的鬱鬱,“父皇執意保他,孤就算是跪死在禦書房,亦改變不了父皇的主意已定。”
“火不夠旺,那就再添一把火,讓火燒到足夠旺,旺到足以讓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火舌的燎原。”孟十三直視李壽,“殿下不必為此憂愁,陛下乃是為人父,人心又是肉做的,難免狠不下去手。”
“你是想搭上燈山坍塌之事,與略陽水患一案並起,雙頭齊進,給父皇壓力?”李壽亦有此打算,而燈山坍塌之事,也確實是一個機會。
隻是他沒有想到,她竟是與他想到一塊兒去了。
“便是添頭,那也得有足夠的份量才行。”孟十三認真地說道,“燈山坍塌一事兒,同樣有多名無辜百姓而亡,不管是被壓於燈山之下狠狠砸到,還是去歲略陽水患洪災奪走的略陽百姓的多條性命,都在用性命向陛下訴說著——君,當以民為天!”
“父皇自是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隻是……”李壽遲疑了,他還是沒有完全的把握,“夭夭,他是孤的父皇,打小他將孤當大魏儲君來培養,近在咫尺,日夜相伴,已過十數年之久,沒有誰比孤更了解他。”
孟十三道:“殿下是想說,陛下懂這個道理,也在乎大魏子民的生死存亡,隻是一旦有了取舍,隻要另一方是陛下更在意的人,那麽老百姓就會被毫無猶豫地犧牲?”
“父皇對二皇兄……甚好。”李壽苦澀一笑,“孤可以肯定地告訴你,如若沒有孤,又或者孤無法活到登基的那一日,那麽父皇一定會擇選二皇兄登基。此結果,不會有變。”
“殿下這般篤定,那定然是不會有錯的。”孟十三順著李壽的思路想下去,隨後提出問題,“那殿下告訴夭夭,略陽水患之事,殿下打算怎麽做?還有朱知縣,及其一家,殿下既是先容他跟著殿下自略陽悄然進京,後又親自在陛下跟前求得能暫留於京城的恩典,那麽接下來殿下又要如何安置朱知縣與他一家老小?”
“略陽水患一案,孤既是重提,還親自到略陽暗訪取得實證,那麽不管父皇認不認,孤都不會放棄。”李壽接著道出自己的打算,“燈山坍塌一事兒,孤與你想的一樣,亦認為此中可大做文章,繼而讓背後的二皇兄暴露出來。正如你所言,一次不成,那便兩次,籌碼疊加,疊到足夠的火候,孤便不信父皇還能壓得住。”
孟十三露出笑容:“殿下英明。”
“夭夭,此殿內牆前,就你和孤兩個人,咱們就明人不說暗話了,如何?”李壽狹長的雙眼微眯了眯,眯出蕩漾著的一條波浪曲線。
長相生得好,也是十足的誘惑。
孟十三於心裏默默嘀咕完,而後也學李壽笑得把一雙眼眯成一條細縫:“殿下想問夭夭什麽,直問便是。”
李壽道:“咱們先撇開你剛才列出來的這三件事兒。”
“好。”孟十三同意。
“先說說,前些時候你上青北山,說是上香,實則是為了直上道觀後麵的墳丘,對吧?”李壽問。
孟十三嗯了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