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人瞬間被打崩了。
密密麻麻的子彈如狂風暴雨般打在他們身上,幾乎眨眼間整個荷蘭人方陣的前排就塌下去。子彈唿嘯,硝煙彌漫,血肉飛濺中,荷蘭人的死屍一下子堆積起來,甚至第二排第三排都遭到波及。
尤其是因為明軍的戰線更長,子彈甚至打在他們側翼。
而後麵的立刻開始潰敗。
他們的這種莫裏斯方陣的確在持續射擊上有很大優勢,前排打完轉身逆行向最後去裝彈,同時下一排向前開火,就這樣周而複始以彌補火繩槍那悲劇的射速。
但是……
幹不過二十米糊臉啊!
古二爺就是在這種戰術上進行改進並腦洞出六段三排糊臉,這種在歐洲被稱為古斯塔夫雷霆的戰術,是瑞典軍團橫行歐洲,成就瑞典最輝煌時代的法寶。英國人二十米糊臉就是跟他學並且因為燧發槍射速增加而發展起來的,因為關係很鐵,瑞典軍團擁有大量蘇格蘭傭兵,甚至被古二爺視為最好的部下,這些蘇格蘭傭兵把瑞典戰術帶迴不列顛。不過就算這時候瑞典軍也不會進到明軍這樣近的距離開火,這種戰術對士兵的勇氣要求太高,古二爺手下除了那些省級軍團的誌願兵以外,估計其他雜牌雇傭軍都別指望。
為了雇傭金的人和為了子孫後代幸福生活的人,麵對死亡時候明顯還是有差距的。
一個軍官很顯然還想挽迴敗局。
他騎在一匹很雄健的戰馬上,揮舞著軍刀不斷跑動,喝罵甚至威脅著那些潰敗的士兵,但很顯然這種行為可以用腦殘來形容了,因為明軍可是有狙擊手的。一名剛剛完成子彈裝填的散兵立刻瞄準了他,隨著扳機扣動一枚來複槍射出的子彈飛越一百三十米距離,準確打在了這家夥胸前,瞬間擊穿他的胸甲打進他的心髒。
他的倒下讓荷蘭人徹底崩潰。
“殺敵領賞!”
馬信亢奮地吼道。
明軍士兵們精神暴漲,那些長矛手沒有絲毫猶豫地開始向前,而那些火繩槍手則掏出一把把木製刀柄的錐子硬生生塞進槍口……
這是刺刀。
但不是製式的裝備。
這是海軍陸戰隊自己腦洞的,實際上往槍口插矛頭在大明以前就有這麽幹的,這個隻是更科學而已,但距離套管式刺刀還有點距離。亢奮的馬信就這樣帶著他的步兵,舉著長矛和插著錐子的鳥銃,兇猛地撞向了荷蘭人的後背,不斷把一個個混亂中的荷蘭人釘死。然後他們又一直向南不停追殺,直到把殘餘的不足一半敵軍趕迴大海,這才迴去打掃戰場,而就在同時,明軍的炮擊也摧毀了那座小小的堡壘,乘著潮水的一艘艘戰艦駛入鹿耳門。
然後是海戰……
“海戰他們也不行啊!”
鄭彩帶著一臉得意看著倉皇逃往熱蘭遮城的荷蘭戰艦。
海戰更無懸念。
實際上這裏也沒有戰艦,就八艘武裝商船而已,原本應該是十艘,但有兩艘在外海就被明軍艦隊堵住並圍毆致死。雙方實力差距太大,最多也就是十二磅炮或者九磅甚至六磅炮的武裝商船,如何與十八磅炮的專用戰艦海戰?哪怕明軍這些是巡洋艦而不是戰列艦,但那也是為海戰設計而不是為裝貨設計,雙方的木板厚度根本不是一個等級。
原本曆史上鄭成功遭遇的也是這種等級的海上阻擊。
“登陸!”
鄭彩看著逃迴熱蘭遮城的荷蘭武裝商船,心滿意足地說道。
旗艦常遇春號上命令發出。
緊接著那些隨行的運兵船開始放下小艇,然後另外兩個營的陸戰隊開始登岸並向赤坎進軍。海軍陸戰隊是四個營,這次戰役的總指揮黃斌卿帶著另外一個營守澎湖的基地,第一批到達的就三個營,當然,三個營也足夠了,因為這裏的所有荷蘭人加起來都不到三千人呢!
而赤坎沒有守軍。
赤坎樓都沒建成,荷蘭人當然也無法防守赤坎,他們在明軍攻破鹿耳門之前,就已經撤到熱蘭遮城,明軍迅速接管了這座小鎮,並且在這裏受到了簞食壺漿的熱烈歡迎……
荷蘭人在台灣可是剝削極狠。
無論這裏的漢人還是其他那些統統都對他們沒什麽好感,想想就這麽點地方,這麽點人口,每年能榨出幾十萬兩銀子,這究竟多麽敲骨吸髓就不用說了。可以說沒有不收稅的,蔗糖完全壟斷,種稻米收稅,獵鹿也收稅,不交稅不準打獵,這裏到處都是梅花鹿,獵鹿很受歡迎,海上撈烏魚也得交稅。那些土人敢反抗荷蘭人就去滅族,後者的裝備對土人直接就是碾壓,經常搞個屠村之類事情,可以說明軍的到來簡直就是被土人和漢人都當做救星。
這裏的漢人可不少。
顏思齊,鄭芝龍當初在這裏經營多年,而且趁著閩南大旱,鄭芝龍又組織了數萬人移居,使得台南一帶恍如內地。
那些同為福建人的移民,以最大的熱情歡迎了鄭彩和海軍陸戰隊,幫助他們迅速卸下各種物資,並且提供他們需要的,很快一個與熱蘭遮城隔著不足十裏寬海麵相對的基地就在赤坎建立起來。甚至包括新的大明台灣府都在這裏掛牌,第一任臨時知府就在赤坎的漢人中任命了原本是鄭芝龍的部下,後來因事滯留台灣經商的何斌,也就是原本曆史上帶著鄭成功通過鹿耳門的向導。
就這樣明軍成功登陸台灣島。
當然,楊慶暫時不會知道這些的。
台灣的消息得先送到澎湖,再由澎湖送到金門,然後用驛馬一直送到杭州,再由杭州的通信塔發南京,這個過程沒十天八天是不可能的,光跨越海峽這一段就得好幾天,而且還得看天氣。
要是遇上台風就更沒數了。
不過忠勇侯現在也沒興趣關心台灣的戰況,這場戰爭是穩贏的,打不贏屬於天方夜譚,總共那麽兩千多荷蘭人,而且還不是正規軍,隻不過是東印度公司的傭兵。甚至都不一定是荷蘭人,完全就是在歐洲七拚八湊的一幫烏合之眾,話說這時候連總督卡隆都是法國人呢!連原本曆史上鄭成功都能做到的,黃斌卿和鄭彩要是還做不到就幹脆自己抹脖子吧!至於忠勇侯現在有更重要的事。
南京,錦衣衛軍械所。
一台巨大的木製水輪正在水流推動下不斷轉動,而在這個水輪橫跨的渠道兩旁,各有一個生鐵的基座,水輪兩端的軸在基座上的銅套裏麵,因為蓖麻油的潤滑,水輪的轉動輕快而平穩。而在右邊的軸端拉著一套連杆係統,這個連杆係統則不停往複地拉動一個巨大的皮鼓……
好吧,這就是個水排。
很古老的東西。
隻不過改進一下效率比較高一些而已。
而水排的出風口用管道直通一個很小的焦炭爐,這個爐的體積和配套的巨大鼓風係統簡直不成比例,但這個不成比例換來的,是爐膛內焦炭燃燒的熾烈火焰,這火焰上方是一個同樣不大的坩堝。
石磨和黏土的坩堝。
而這個坩堝裏麵火紅的鐵水已經在沸騰,上麵泛著異樣顏色的泡沫狀雜質。
準確說這是鋼水。
真正的鋼水。
這可不是那些熟鐵爐煉出來的偽鋼,這是符合現代標準的真正碳鋼。
用最好的鐵礦石,而且粉碎後磁選,磁選完加輔料燒結成塊,用木炭冶煉成優質生鐵,然後用生鐵在攪拌爐裏再變成脫炭和去處各種雜質的熟鐵,把熟鐵在水錘不斷反複鍛打擠出渣子,使其成為優質的鍛鐵。再重新把這些鍛鐵滲碳然後切塊加到坩堝熔化,這個繁瑣甚至很令人費解的過程的結果,就是人類冶金史上那劃時代的一步……
真正的碳鋼。
這就是亨茨曼坩堝鋼。
歐洲近代工業的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基礎之一,車床刀具,高級彈簧,精密儀器等等,全都是用這種東西製造,從偽鋼時代跨越到真正鋼時代的標誌。下一個跨越得到十九世紀中期轉爐的發明,在轉爐發明之前的一百多年,或者說歐洲真正開始橫掃世界的一百多年,蒸汽動力帶來的工業geming的一百多年裏,就是這種源自謝菲爾德一個小冶鐵作坊主本傑明.亨茨曼的技術,在支撐著歐洲的機械工業。
當然,他的技術很快就被偷了。
現在這鍋鋼水已經熔煉了整整三個小時,原本是三十斤滲碳鍛鐵,而浮在上麵的那些泡沫就是精煉出來的雜質。
“侯爺?”
一個老工匠小心翼翼地說。
楊慶淡然地點了點頭。
後者趕緊拿個同樣石磨和黏土燒製的小耙子往外清理那些雜質,很快這項工作完成,旁邊工人用倒鏈將這個坩堝吊起,推動龍門沿著軌道走到一個翻砂的模子前,然後緩緩將裏麵的鋼水倒出。
“科技一小步,人類一大步啊!”
看著流淌在模子裏的鋼水,楊慶忍不住感慨道。
這對他來說也是一大步啊!
他的燧發槍壓板式彈簧終於可以量產了,不用再僅僅是依靠工匠個人的技術了。
密密麻麻的子彈如狂風暴雨般打在他們身上,幾乎眨眼間整個荷蘭人方陣的前排就塌下去。子彈唿嘯,硝煙彌漫,血肉飛濺中,荷蘭人的死屍一下子堆積起來,甚至第二排第三排都遭到波及。
尤其是因為明軍的戰線更長,子彈甚至打在他們側翼。
而後麵的立刻開始潰敗。
他們的這種莫裏斯方陣的確在持續射擊上有很大優勢,前排打完轉身逆行向最後去裝彈,同時下一排向前開火,就這樣周而複始以彌補火繩槍那悲劇的射速。
但是……
幹不過二十米糊臉啊!
古二爺就是在這種戰術上進行改進並腦洞出六段三排糊臉,這種在歐洲被稱為古斯塔夫雷霆的戰術,是瑞典軍團橫行歐洲,成就瑞典最輝煌時代的法寶。英國人二十米糊臉就是跟他學並且因為燧發槍射速增加而發展起來的,因為關係很鐵,瑞典軍團擁有大量蘇格蘭傭兵,甚至被古二爺視為最好的部下,這些蘇格蘭傭兵把瑞典戰術帶迴不列顛。不過就算這時候瑞典軍也不會進到明軍這樣近的距離開火,這種戰術對士兵的勇氣要求太高,古二爺手下除了那些省級軍團的誌願兵以外,估計其他雜牌雇傭軍都別指望。
為了雇傭金的人和為了子孫後代幸福生活的人,麵對死亡時候明顯還是有差距的。
一個軍官很顯然還想挽迴敗局。
他騎在一匹很雄健的戰馬上,揮舞著軍刀不斷跑動,喝罵甚至威脅著那些潰敗的士兵,但很顯然這種行為可以用腦殘來形容了,因為明軍可是有狙擊手的。一名剛剛完成子彈裝填的散兵立刻瞄準了他,隨著扳機扣動一枚來複槍射出的子彈飛越一百三十米距離,準確打在了這家夥胸前,瞬間擊穿他的胸甲打進他的心髒。
他的倒下讓荷蘭人徹底崩潰。
“殺敵領賞!”
馬信亢奮地吼道。
明軍士兵們精神暴漲,那些長矛手沒有絲毫猶豫地開始向前,而那些火繩槍手則掏出一把把木製刀柄的錐子硬生生塞進槍口……
這是刺刀。
但不是製式的裝備。
這是海軍陸戰隊自己腦洞的,實際上往槍口插矛頭在大明以前就有這麽幹的,這個隻是更科學而已,但距離套管式刺刀還有點距離。亢奮的馬信就這樣帶著他的步兵,舉著長矛和插著錐子的鳥銃,兇猛地撞向了荷蘭人的後背,不斷把一個個混亂中的荷蘭人釘死。然後他們又一直向南不停追殺,直到把殘餘的不足一半敵軍趕迴大海,這才迴去打掃戰場,而就在同時,明軍的炮擊也摧毀了那座小小的堡壘,乘著潮水的一艘艘戰艦駛入鹿耳門。
然後是海戰……
“海戰他們也不行啊!”
鄭彩帶著一臉得意看著倉皇逃往熱蘭遮城的荷蘭戰艦。
海戰更無懸念。
實際上這裏也沒有戰艦,就八艘武裝商船而已,原本應該是十艘,但有兩艘在外海就被明軍艦隊堵住並圍毆致死。雙方實力差距太大,最多也就是十二磅炮或者九磅甚至六磅炮的武裝商船,如何與十八磅炮的專用戰艦海戰?哪怕明軍這些是巡洋艦而不是戰列艦,但那也是為海戰設計而不是為裝貨設計,雙方的木板厚度根本不是一個等級。
原本曆史上鄭成功遭遇的也是這種等級的海上阻擊。
“登陸!”
鄭彩看著逃迴熱蘭遮城的荷蘭武裝商船,心滿意足地說道。
旗艦常遇春號上命令發出。
緊接著那些隨行的運兵船開始放下小艇,然後另外兩個營的陸戰隊開始登岸並向赤坎進軍。海軍陸戰隊是四個營,這次戰役的總指揮黃斌卿帶著另外一個營守澎湖的基地,第一批到達的就三個營,當然,三個營也足夠了,因為這裏的所有荷蘭人加起來都不到三千人呢!
而赤坎沒有守軍。
赤坎樓都沒建成,荷蘭人當然也無法防守赤坎,他們在明軍攻破鹿耳門之前,就已經撤到熱蘭遮城,明軍迅速接管了這座小鎮,並且在這裏受到了簞食壺漿的熱烈歡迎……
荷蘭人在台灣可是剝削極狠。
無論這裏的漢人還是其他那些統統都對他們沒什麽好感,想想就這麽點地方,這麽點人口,每年能榨出幾十萬兩銀子,這究竟多麽敲骨吸髓就不用說了。可以說沒有不收稅的,蔗糖完全壟斷,種稻米收稅,獵鹿也收稅,不交稅不準打獵,這裏到處都是梅花鹿,獵鹿很受歡迎,海上撈烏魚也得交稅。那些土人敢反抗荷蘭人就去滅族,後者的裝備對土人直接就是碾壓,經常搞個屠村之類事情,可以說明軍的到來簡直就是被土人和漢人都當做救星。
這裏的漢人可不少。
顏思齊,鄭芝龍當初在這裏經營多年,而且趁著閩南大旱,鄭芝龍又組織了數萬人移居,使得台南一帶恍如內地。
那些同為福建人的移民,以最大的熱情歡迎了鄭彩和海軍陸戰隊,幫助他們迅速卸下各種物資,並且提供他們需要的,很快一個與熱蘭遮城隔著不足十裏寬海麵相對的基地就在赤坎建立起來。甚至包括新的大明台灣府都在這裏掛牌,第一任臨時知府就在赤坎的漢人中任命了原本是鄭芝龍的部下,後來因事滯留台灣經商的何斌,也就是原本曆史上帶著鄭成功通過鹿耳門的向導。
就這樣明軍成功登陸台灣島。
當然,楊慶暫時不會知道這些的。
台灣的消息得先送到澎湖,再由澎湖送到金門,然後用驛馬一直送到杭州,再由杭州的通信塔發南京,這個過程沒十天八天是不可能的,光跨越海峽這一段就得好幾天,而且還得看天氣。
要是遇上台風就更沒數了。
不過忠勇侯現在也沒興趣關心台灣的戰況,這場戰爭是穩贏的,打不贏屬於天方夜譚,總共那麽兩千多荷蘭人,而且還不是正規軍,隻不過是東印度公司的傭兵。甚至都不一定是荷蘭人,完全就是在歐洲七拚八湊的一幫烏合之眾,話說這時候連總督卡隆都是法國人呢!連原本曆史上鄭成功都能做到的,黃斌卿和鄭彩要是還做不到就幹脆自己抹脖子吧!至於忠勇侯現在有更重要的事。
南京,錦衣衛軍械所。
一台巨大的木製水輪正在水流推動下不斷轉動,而在這個水輪橫跨的渠道兩旁,各有一個生鐵的基座,水輪兩端的軸在基座上的銅套裏麵,因為蓖麻油的潤滑,水輪的轉動輕快而平穩。而在右邊的軸端拉著一套連杆係統,這個連杆係統則不停往複地拉動一個巨大的皮鼓……
好吧,這就是個水排。
很古老的東西。
隻不過改進一下效率比較高一些而已。
而水排的出風口用管道直通一個很小的焦炭爐,這個爐的體積和配套的巨大鼓風係統簡直不成比例,但這個不成比例換來的,是爐膛內焦炭燃燒的熾烈火焰,這火焰上方是一個同樣不大的坩堝。
石磨和黏土的坩堝。
而這個坩堝裏麵火紅的鐵水已經在沸騰,上麵泛著異樣顏色的泡沫狀雜質。
準確說這是鋼水。
真正的鋼水。
這可不是那些熟鐵爐煉出來的偽鋼,這是符合現代標準的真正碳鋼。
用最好的鐵礦石,而且粉碎後磁選,磁選完加輔料燒結成塊,用木炭冶煉成優質生鐵,然後用生鐵在攪拌爐裏再變成脫炭和去處各種雜質的熟鐵,把熟鐵在水錘不斷反複鍛打擠出渣子,使其成為優質的鍛鐵。再重新把這些鍛鐵滲碳然後切塊加到坩堝熔化,這個繁瑣甚至很令人費解的過程的結果,就是人類冶金史上那劃時代的一步……
真正的碳鋼。
這就是亨茨曼坩堝鋼。
歐洲近代工業的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基礎之一,車床刀具,高級彈簧,精密儀器等等,全都是用這種東西製造,從偽鋼時代跨越到真正鋼時代的標誌。下一個跨越得到十九世紀中期轉爐的發明,在轉爐發明之前的一百多年,或者說歐洲真正開始橫掃世界的一百多年,蒸汽動力帶來的工業geming的一百多年裏,就是這種源自謝菲爾德一個小冶鐵作坊主本傑明.亨茨曼的技術,在支撐著歐洲的機械工業。
當然,他的技術很快就被偷了。
現在這鍋鋼水已經熔煉了整整三個小時,原本是三十斤滲碳鍛鐵,而浮在上麵的那些泡沫就是精煉出來的雜質。
“侯爺?”
一個老工匠小心翼翼地說。
楊慶淡然地點了點頭。
後者趕緊拿個同樣石磨和黏土燒製的小耙子往外清理那些雜質,很快這項工作完成,旁邊工人用倒鏈將這個坩堝吊起,推動龍門沿著軌道走到一個翻砂的模子前,然後緩緩將裏麵的鋼水倒出。
“科技一小步,人類一大步啊!”
看著流淌在模子裏的鋼水,楊慶忍不住感慨道。
這對他來說也是一大步啊!
他的燧發槍壓板式彈簧終於可以量產了,不用再僅僅是依靠工匠個人的技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