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勝、張超等明軍將領,雖然短短三天時間,便占據了天津全境,並朝著廊坊進發,一路勢如破竹,擊敗、俘虜敵軍兩萬有餘。
但他們的處境也是十分危險,且不說正在星夜迴援的阿濟格所部,以及張家口的兩萬五千多清軍,單就距離天津不到兩百裏的滄州,就有十萬清軍。
若是對方這些軍隊全部迴援,那清軍在京城的總兵力,將達到三十萬,裏應外合之下,夾擊這支孤軍深入的部隊,並非難事。
所以李定國為了緩解天津方麵的壓力,也展開了全麵進攻,尤其是滄州方麵,長江水師更是全天候待命,隻要滄州一破,長江水師就能走大運河長驅直入,快速支援登陸天津的明軍了。
沒了騎兵支援的滿清守軍,很快便招架不住,駐守大同的五萬蒙古八旗最先棄城逃跑,他們的老家在茫茫大草原上,沒必要為了滿清拚掉自己的性命。
保定方向五萬清軍雖然拚死抵抗,卻也架不住明軍人多,短短三天便被明軍破城,五萬清軍戰死或被俘者超過三萬,剩餘兩萬殘兵敗將,朝著京城方向退走,打算匯合京城的軍隊,另尋出路。
至此,京師西麵、西南麵,紛紛被明軍攻破。
滄州的守軍雖然是最多的,可這其中大部分都是漢八旗士兵,對滿清歸屬感不強,順風仗還好說,如今清軍全麵潰敗,甚至後路都被“截斷”,滄州守軍也不得不開始謀求出路。
到了現在,哪怕吳三桂等人,也無法有效約束滄州守軍了,畢竟吳三桂、尚可喜他們自己的嫡係部隊早就打光,無論撤退還是堅守,都不是他們能做主的了。
最終經過城內探子的篡攆,滄州大半守軍宣布投降,僅有大約三萬人選擇逃走,與吳三桂等將領一道,前往京師,博最後一條出路........
戰爭打到現在,清軍總兵力以不足二十五萬,而明軍除掉各地駐守與看守俘虜的兵力外,可投入戰場的兵力,高達四十多萬。
京師即將易主...........
如今滿清隻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往北,出居庸關,走張家口,繞道蒙古草原退迴東北。
不過這樣一來,雖然保存了大量戰力,卻也等於是放棄了盛京,因為繞道的原因,盛京兵力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處於真空,明軍完全可以趁勢拿下盛京,不給滿清任何反應的機會。
第二條路就是,直接往東,走山海關出關,之前為了撤退事宜,多爾袞已經將近半財物,轉移到了山海關。
隻要能抵達山海關,清軍不僅能將這些財物運至東北,更能派出大量軍隊迴援盛京,掩護盛京的族人撤離。
盛京作為滿清曾經的國都,其中財富也是非常豐厚的,這次明軍攻勢太快,關內的財物沒能全部運出去,隻有將盛京的財物轉移,滿清才能在今後與明朝繼續對抗。
否則沒有了足夠的財物,那些用利益捆綁起來的部落,很可能就此分崩離析,就算明軍不追進東北,滿清也會迅速衰敗。
然而走張家口是目前最安全的道路,清軍若是走山海關,就必須衝破自天津登陸的十萬明軍封鎖線,稍有不慎,將有可能全軍覆沒。
“吾一生最大的失敗,就是幫崇禎滅掉了李自成!”多爾袞歎息道。
當初滿清入關,多爾袞認為明朝氣數已盡,隻要能消滅李自成,就能獲得足夠民心,之後再攜雷霆之威,統一整個中原大地。
然而不曾想到,最終卻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僅有數省之地的明朝,經過幾年休養生息,便一舉令滿清陷入生死存亡之邊緣。
“攝政王,我們還有機會,東北地域廣大,明軍不敢出關追擊,不出十年,我們定能卷土重來。”範文程寬慰道。
然而,連他自己都不太相信這句話。
明軍在天津的登陸戰,已經改變了現有的戰爭模式,在沿海地帶,蒸汽戰船的支援能力,絲毫不比清軍騎兵差。
再加上明軍越發先進的火器裝備,今後清軍想要利用騎兵機動優勢,入關劫掠,怕是難上加難了。
而東北各地多為原始叢林,並不適合農耕種植(黑土地如今還未經過開發),隻要明朝實施糧食禁運,滿清各部族想要生存都很困難,分裂隻是時間問題了。
“算了,撤吧,傳令洪承疇,組織兩萬大軍殿後,告訴他,隻要能阻攔明軍十日,就算是還了當年的情意。其餘各部往居庸關方向撤退。”多爾袞最終選擇了保守的撤退方案。
從山海關撤退,多爾袞沒有絲毫信心,因為明軍能從天津登陸,同樣也能從秦皇島登陸。
洪承疇也算是明朝著名將領,崇禎時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是明朝能臣,位高權重,口碑也不錯,既為皇帝倚重,也受同僚和部下的推崇愛戴。
後來困守鬆山,彈盡糧絕之際,兵敗被俘,本欲舍生取義,卻中了皇太極策劃的“美人計”最終無奈降清。
然而作為著名軍事將領,洪承疇降清之後,卻從未對明軍進行過任何軍事行動,唯一一次出戰,還是清軍入關之時,對李自成進行的那場“一片石戰役”。
之後洪承疇便一直滯留京畿,清軍與南明的戰爭,多爾袞幾次想讓洪承疇領兵出戰,結果都被他以各種理由推辭。
如今到了最後時刻,多爾袞打算放棄大部分漢人將領,這洪承疇自然也在多爾袞的“名單”之中,不過為了榨取對方的剩餘價值,多爾袞準備拿當年的“情誼”作籌碼。
洪承疇領兵確實有一套,當初彈盡糧絕之際,還能困守孤城半年之久,在防守方麵,就連尚可喜都不及他十分之一。
在他掌握京畿兵權之後,首先便派人,將靠近廊坊方向的京杭大運河,用商船亂石徹底堵死,延緩了明軍推進的速度。
之後又帶兵主動出擊,接應保定,滄州等地的潰軍迴京,兵力方麵,很快便從原本的兩萬人,猛增至七萬人。
兵力方麵雖仍不占優勢,但明軍也因為河道被阻,短時間內無法將火炮運抵京城,從而無法向京城發動總攻。
洪承疇利用京師留存的大量守城器械,加上不斷派出小股部隊,騷擾明軍後勤,遲滯明軍火炮運抵時間,最終還真讓他守住了京師整整十三天時間。
然而,洪承疇的能力也僅僅於此,多爾袞退出居庸關後,很快便與阿濟格的騎兵部隊匯合,加上張家口的援軍,總兵力達到了二十萬。
雖然無法入關與明軍決一死戰,但撤退卻沒有絲毫問題。
多爾袞為了最大限度保存實力,居庸關甚至連一兵一卒也沒留下,整個京師的漢八旗,算是被他徹底拋棄了。
隨後從大同方向趕來的明軍,順利接手居庸關,並紮緊了口袋。
他們兵力不足,不敢出關追擊多爾袞的主力,但堵截洪承疇的退路,卻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近二十萬裝備精良的明軍,圍攻洪承疇麾下七萬殘兵敗將,結果不言而喻。
最終,洪承疇在率軍堅守十三天後,於自家府邸,自縊身亡,吳三桂、尚可喜、孔有德等漢八旗將領,則在城破之後被俘,時隔五年,明軍再次奪迴國都,北京。
與此同時,李定國再次實施登陸作戰,將第二集團軍運抵秦皇島,僅用七日時間,便拿下山海關,奪迴了價值近兩千萬兩白銀的財物(相當於南明一年的財政收入)。
之後,第六第七集團軍從廣寧府(今盤錦市)登陸,一個月時間拿下盛京,並順勢收迴塔木衛、亦東河衛、木古河衛(今長春附近)。
兩次登陸,占據地盤是小事,關鍵是追迴了總計將近三千萬兩白銀的財物,為今後中原大地快速恢複生產力,做出了巨大貢獻。
看來,多爾袞選擇走居庸關是正確的,至少他還能帶走部分糧食物資,以及金銀細軟(價值大約五百萬兩白銀),否則他隻能率領幾萬,窮得叮當響的滿人騎兵,退入東北了。
至此,曆時一年之久的北伐之戰,以明軍大獲全勝而圓滿結束。
滿清雖然沒有被消滅殆盡,但他的政權體係已經徹底被明軍摧毀,皇太極一手建立的大清王朝,再次變成了居無定所的遊牧民族,而且隨著時間推移,這個比較強大的遊牧民族,將會因為生存原因,變得分崩離析............
當郭勝、張超的軍隊登陸天津後,李鴻飛便不在關注北伐局勢,而是將目光轉向南洋。
在李鴻飛一再篡攆下,鄭芝龍終於答應再次出海,並擔任“華夏遠洋貿易公司”南洋區域經理一職,率領之前一直被雪藏的兩萬多外籍船員(事實上就是外籍仆從軍)與司徒燕的船隊,一道從香港出發,開始在南洋海域,與歐洲各國的公司,展開貿易爭奪戰。
李鴻飛之所以急於對南洋展開市場爭奪,那是因為如今荷蘭人與英國人,正在搶奪印度這塊大蛋糕,無法將多餘力量投放到更遠的南洋,這就是李鴻飛的機會。
畢竟他現在比不上英國跟荷蘭,人家動用的都是一國的軍隊,而明朝對於海外資源方麵,興趣並不大,至少在看到足夠利潤前,朝廷甚至是軍方,都不可能將目光投向南洋這片區域。
李鴻飛如今能利用的,隻有漕幫,以及鄭芝龍這樣的“海盜”,如果不能抓住這次機會,等到英國人與荷蘭人消停之後,李鴻飛想染指南洋,那將十分困難。
好在雖然是“海盜”,但裝備卻比歐洲各國海軍更加豪華,一百艘蒸汽戰船,加上大小商船,運兵船共計五百餘艘。
人員方麵,也有多達三萬左右的仆從軍跟漕幫幫眾,對比當年鄭和下西洋,絲毫不逞多讓。
明朝的貨物,無論是瓷器、茶葉、絲綢,還是火柴、香煙、泡麵、鏡子,這些東西在南洋各地,都能賣出天價。
然而這次司徒燕帶去南洋的貨物,卻並非這些緊俏的東西,而是南洋土著,一直想買,卻買不到的東西——火器。
明朝這些年,淘汰或者繳獲的火繩槍、燧發槍,差不多將近十萬支,這些武器足夠武裝所有南洋土著士兵了。
李鴻飛也不貪心,一支火繩槍加上配套子彈,隻需要十兩銀子或等價商品就能拿走。
原本國內售價才三兩銀子左右的火繩槍,轉手就能賣出一百萬兩白銀,而且這些大多都是快要報廢的家夥,還有就是,貿易公司除了“賣”,還有“買”,利用販賣軍火的錢財,還能在當地購買國內需要的商品,並以五至十倍的價格出售給國內。
可以說,隻要能做成這一筆買賣,組建“華夏遠洋貿易公司”耗費的本金,就將收迴來三分之一。
而跑南洋路途並不算遙遠,一年時間就能跑四五個來迴,隻需要一年時間,“華夏遠洋貿易公司”就能迴本並盈利。
萬一沒人購買這些武器怎麽辦?
嗬嗬,沒有萬一,貿易公司的船員是幹什麽吃的?這些仆從軍的職責,就是負責“推銷產品”的。
解決完“華夏遠洋貿易公司”的事宜後,李鴻飛開始履行欽差大臣的職責,一麵大肆斂財,一麵搜集各地民情,順便為當地百姓做主,懲治地方貪官,對於那些與南京官員有糾葛的貪官,更是派人進行深入調查,以便為今後入閣做準備。
李鴻飛明白,北伐即將結束,政治鬥爭即將拉開序幕,不光是他,朝中所有大臣,都在為摘桃子做準備。
即便是鐵板一塊的東林黨,如今也不在那麽“鐵”了。
以前南明因為疆域麵積小,朝廷官員數量繁多,不少官員甚至隻能在朝中掛個名,閑賦在家,每月領取那微薄的俸祿,勉強生存。
那時候的朝廷官員,都不得不站在一條船上,因為他們沒有李鴻飛那樣的底氣,稍有不慎,就會被人踢出局,而當時的朝廷,並不缺乏治國之士,隨時都有人能出來頂替位置。
不過現在不一樣了,軍方一下子拿下這麽多城市,都是需要朝廷官員前去主政的,這時候所有人都想著上位,誰還願意跟你同舟共濟?
不踩你就算好的了。
甚至部分失勢的官員,開始轉而巴結李鴻飛,因為有傳言,李鴻飛南巡之後,便會入閣。
這樣一位在軍方擁有巨大威望的大佬入閣,其話語權未必不如高宏圖,史可法等人,尤其是那些想要進入地方衙門的官員,暗地裏已經準備向李鴻飛靠攏。
因為地方官員的任職,很大程度上要考慮軍方的感受,至少,有軍方的配合,這些官員上任,也不會遭遇軍方刁難。
李鴻飛從原本的士大夫公敵,漸漸變成了一個香餑餑,政治鬥爭還真就如此微妙。
有奶便是娘..........
但他們的處境也是十分危險,且不說正在星夜迴援的阿濟格所部,以及張家口的兩萬五千多清軍,單就距離天津不到兩百裏的滄州,就有十萬清軍。
若是對方這些軍隊全部迴援,那清軍在京城的總兵力,將達到三十萬,裏應外合之下,夾擊這支孤軍深入的部隊,並非難事。
所以李定國為了緩解天津方麵的壓力,也展開了全麵進攻,尤其是滄州方麵,長江水師更是全天候待命,隻要滄州一破,長江水師就能走大運河長驅直入,快速支援登陸天津的明軍了。
沒了騎兵支援的滿清守軍,很快便招架不住,駐守大同的五萬蒙古八旗最先棄城逃跑,他們的老家在茫茫大草原上,沒必要為了滿清拚掉自己的性命。
保定方向五萬清軍雖然拚死抵抗,卻也架不住明軍人多,短短三天便被明軍破城,五萬清軍戰死或被俘者超過三萬,剩餘兩萬殘兵敗將,朝著京城方向退走,打算匯合京城的軍隊,另尋出路。
至此,京師西麵、西南麵,紛紛被明軍攻破。
滄州的守軍雖然是最多的,可這其中大部分都是漢八旗士兵,對滿清歸屬感不強,順風仗還好說,如今清軍全麵潰敗,甚至後路都被“截斷”,滄州守軍也不得不開始謀求出路。
到了現在,哪怕吳三桂等人,也無法有效約束滄州守軍了,畢竟吳三桂、尚可喜他們自己的嫡係部隊早就打光,無論撤退還是堅守,都不是他們能做主的了。
最終經過城內探子的篡攆,滄州大半守軍宣布投降,僅有大約三萬人選擇逃走,與吳三桂等將領一道,前往京師,博最後一條出路........
戰爭打到現在,清軍總兵力以不足二十五萬,而明軍除掉各地駐守與看守俘虜的兵力外,可投入戰場的兵力,高達四十多萬。
京師即將易主...........
如今滿清隻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往北,出居庸關,走張家口,繞道蒙古草原退迴東北。
不過這樣一來,雖然保存了大量戰力,卻也等於是放棄了盛京,因為繞道的原因,盛京兵力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處於真空,明軍完全可以趁勢拿下盛京,不給滿清任何反應的機會。
第二條路就是,直接往東,走山海關出關,之前為了撤退事宜,多爾袞已經將近半財物,轉移到了山海關。
隻要能抵達山海關,清軍不僅能將這些財物運至東北,更能派出大量軍隊迴援盛京,掩護盛京的族人撤離。
盛京作為滿清曾經的國都,其中財富也是非常豐厚的,這次明軍攻勢太快,關內的財物沒能全部運出去,隻有將盛京的財物轉移,滿清才能在今後與明朝繼續對抗。
否則沒有了足夠的財物,那些用利益捆綁起來的部落,很可能就此分崩離析,就算明軍不追進東北,滿清也會迅速衰敗。
然而走張家口是目前最安全的道路,清軍若是走山海關,就必須衝破自天津登陸的十萬明軍封鎖線,稍有不慎,將有可能全軍覆沒。
“吾一生最大的失敗,就是幫崇禎滅掉了李自成!”多爾袞歎息道。
當初滿清入關,多爾袞認為明朝氣數已盡,隻要能消滅李自成,就能獲得足夠民心,之後再攜雷霆之威,統一整個中原大地。
然而不曾想到,最終卻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僅有數省之地的明朝,經過幾年休養生息,便一舉令滿清陷入生死存亡之邊緣。
“攝政王,我們還有機會,東北地域廣大,明軍不敢出關追擊,不出十年,我們定能卷土重來。”範文程寬慰道。
然而,連他自己都不太相信這句話。
明軍在天津的登陸戰,已經改變了現有的戰爭模式,在沿海地帶,蒸汽戰船的支援能力,絲毫不比清軍騎兵差。
再加上明軍越發先進的火器裝備,今後清軍想要利用騎兵機動優勢,入關劫掠,怕是難上加難了。
而東北各地多為原始叢林,並不適合農耕種植(黑土地如今還未經過開發),隻要明朝實施糧食禁運,滿清各部族想要生存都很困難,分裂隻是時間問題了。
“算了,撤吧,傳令洪承疇,組織兩萬大軍殿後,告訴他,隻要能阻攔明軍十日,就算是還了當年的情意。其餘各部往居庸關方向撤退。”多爾袞最終選擇了保守的撤退方案。
從山海關撤退,多爾袞沒有絲毫信心,因為明軍能從天津登陸,同樣也能從秦皇島登陸。
洪承疇也算是明朝著名將領,崇禎時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是明朝能臣,位高權重,口碑也不錯,既為皇帝倚重,也受同僚和部下的推崇愛戴。
後來困守鬆山,彈盡糧絕之際,兵敗被俘,本欲舍生取義,卻中了皇太極策劃的“美人計”最終無奈降清。
然而作為著名軍事將領,洪承疇降清之後,卻從未對明軍進行過任何軍事行動,唯一一次出戰,還是清軍入關之時,對李自成進行的那場“一片石戰役”。
之後洪承疇便一直滯留京畿,清軍與南明的戰爭,多爾袞幾次想讓洪承疇領兵出戰,結果都被他以各種理由推辭。
如今到了最後時刻,多爾袞打算放棄大部分漢人將領,這洪承疇自然也在多爾袞的“名單”之中,不過為了榨取對方的剩餘價值,多爾袞準備拿當年的“情誼”作籌碼。
洪承疇領兵確實有一套,當初彈盡糧絕之際,還能困守孤城半年之久,在防守方麵,就連尚可喜都不及他十分之一。
在他掌握京畿兵權之後,首先便派人,將靠近廊坊方向的京杭大運河,用商船亂石徹底堵死,延緩了明軍推進的速度。
之後又帶兵主動出擊,接應保定,滄州等地的潰軍迴京,兵力方麵,很快便從原本的兩萬人,猛增至七萬人。
兵力方麵雖仍不占優勢,但明軍也因為河道被阻,短時間內無法將火炮運抵京城,從而無法向京城發動總攻。
洪承疇利用京師留存的大量守城器械,加上不斷派出小股部隊,騷擾明軍後勤,遲滯明軍火炮運抵時間,最終還真讓他守住了京師整整十三天時間。
然而,洪承疇的能力也僅僅於此,多爾袞退出居庸關後,很快便與阿濟格的騎兵部隊匯合,加上張家口的援軍,總兵力達到了二十萬。
雖然無法入關與明軍決一死戰,但撤退卻沒有絲毫問題。
多爾袞為了最大限度保存實力,居庸關甚至連一兵一卒也沒留下,整個京師的漢八旗,算是被他徹底拋棄了。
隨後從大同方向趕來的明軍,順利接手居庸關,並紮緊了口袋。
他們兵力不足,不敢出關追擊多爾袞的主力,但堵截洪承疇的退路,卻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近二十萬裝備精良的明軍,圍攻洪承疇麾下七萬殘兵敗將,結果不言而喻。
最終,洪承疇在率軍堅守十三天後,於自家府邸,自縊身亡,吳三桂、尚可喜、孔有德等漢八旗將領,則在城破之後被俘,時隔五年,明軍再次奪迴國都,北京。
與此同時,李定國再次實施登陸作戰,將第二集團軍運抵秦皇島,僅用七日時間,便拿下山海關,奪迴了價值近兩千萬兩白銀的財物(相當於南明一年的財政收入)。
之後,第六第七集團軍從廣寧府(今盤錦市)登陸,一個月時間拿下盛京,並順勢收迴塔木衛、亦東河衛、木古河衛(今長春附近)。
兩次登陸,占據地盤是小事,關鍵是追迴了總計將近三千萬兩白銀的財物,為今後中原大地快速恢複生產力,做出了巨大貢獻。
看來,多爾袞選擇走居庸關是正確的,至少他還能帶走部分糧食物資,以及金銀細軟(價值大約五百萬兩白銀),否則他隻能率領幾萬,窮得叮當響的滿人騎兵,退入東北了。
至此,曆時一年之久的北伐之戰,以明軍大獲全勝而圓滿結束。
滿清雖然沒有被消滅殆盡,但他的政權體係已經徹底被明軍摧毀,皇太極一手建立的大清王朝,再次變成了居無定所的遊牧民族,而且隨著時間推移,這個比較強大的遊牧民族,將會因為生存原因,變得分崩離析............
當郭勝、張超的軍隊登陸天津後,李鴻飛便不在關注北伐局勢,而是將目光轉向南洋。
在李鴻飛一再篡攆下,鄭芝龍終於答應再次出海,並擔任“華夏遠洋貿易公司”南洋區域經理一職,率領之前一直被雪藏的兩萬多外籍船員(事實上就是外籍仆從軍)與司徒燕的船隊,一道從香港出發,開始在南洋海域,與歐洲各國的公司,展開貿易爭奪戰。
李鴻飛之所以急於對南洋展開市場爭奪,那是因為如今荷蘭人與英國人,正在搶奪印度這塊大蛋糕,無法將多餘力量投放到更遠的南洋,這就是李鴻飛的機會。
畢竟他現在比不上英國跟荷蘭,人家動用的都是一國的軍隊,而明朝對於海外資源方麵,興趣並不大,至少在看到足夠利潤前,朝廷甚至是軍方,都不可能將目光投向南洋這片區域。
李鴻飛如今能利用的,隻有漕幫,以及鄭芝龍這樣的“海盜”,如果不能抓住這次機會,等到英國人與荷蘭人消停之後,李鴻飛想染指南洋,那將十分困難。
好在雖然是“海盜”,但裝備卻比歐洲各國海軍更加豪華,一百艘蒸汽戰船,加上大小商船,運兵船共計五百餘艘。
人員方麵,也有多達三萬左右的仆從軍跟漕幫幫眾,對比當年鄭和下西洋,絲毫不逞多讓。
明朝的貨物,無論是瓷器、茶葉、絲綢,還是火柴、香煙、泡麵、鏡子,這些東西在南洋各地,都能賣出天價。
然而這次司徒燕帶去南洋的貨物,卻並非這些緊俏的東西,而是南洋土著,一直想買,卻買不到的東西——火器。
明朝這些年,淘汰或者繳獲的火繩槍、燧發槍,差不多將近十萬支,這些武器足夠武裝所有南洋土著士兵了。
李鴻飛也不貪心,一支火繩槍加上配套子彈,隻需要十兩銀子或等價商品就能拿走。
原本國內售價才三兩銀子左右的火繩槍,轉手就能賣出一百萬兩白銀,而且這些大多都是快要報廢的家夥,還有就是,貿易公司除了“賣”,還有“買”,利用販賣軍火的錢財,還能在當地購買國內需要的商品,並以五至十倍的價格出售給國內。
可以說,隻要能做成這一筆買賣,組建“華夏遠洋貿易公司”耗費的本金,就將收迴來三分之一。
而跑南洋路途並不算遙遠,一年時間就能跑四五個來迴,隻需要一年時間,“華夏遠洋貿易公司”就能迴本並盈利。
萬一沒人購買這些武器怎麽辦?
嗬嗬,沒有萬一,貿易公司的船員是幹什麽吃的?這些仆從軍的職責,就是負責“推銷產品”的。
解決完“華夏遠洋貿易公司”的事宜後,李鴻飛開始履行欽差大臣的職責,一麵大肆斂財,一麵搜集各地民情,順便為當地百姓做主,懲治地方貪官,對於那些與南京官員有糾葛的貪官,更是派人進行深入調查,以便為今後入閣做準備。
李鴻飛明白,北伐即將結束,政治鬥爭即將拉開序幕,不光是他,朝中所有大臣,都在為摘桃子做準備。
即便是鐵板一塊的東林黨,如今也不在那麽“鐵”了。
以前南明因為疆域麵積小,朝廷官員數量繁多,不少官員甚至隻能在朝中掛個名,閑賦在家,每月領取那微薄的俸祿,勉強生存。
那時候的朝廷官員,都不得不站在一條船上,因為他們沒有李鴻飛那樣的底氣,稍有不慎,就會被人踢出局,而當時的朝廷,並不缺乏治國之士,隨時都有人能出來頂替位置。
不過現在不一樣了,軍方一下子拿下這麽多城市,都是需要朝廷官員前去主政的,這時候所有人都想著上位,誰還願意跟你同舟共濟?
不踩你就算好的了。
甚至部分失勢的官員,開始轉而巴結李鴻飛,因為有傳言,李鴻飛南巡之後,便會入閣。
這樣一位在軍方擁有巨大威望的大佬入閣,其話語權未必不如高宏圖,史可法等人,尤其是那些想要進入地方衙門的官員,暗地裏已經準備向李鴻飛靠攏。
因為地方官員的任職,很大程度上要考慮軍方的感受,至少,有軍方的配合,這些官員上任,也不會遭遇軍方刁難。
李鴻飛從原本的士大夫公敵,漸漸變成了一個香餑餑,政治鬥爭還真就如此微妙。
有奶便是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