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雖然在逐漸好轉,可短時間內,還是沒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比如由戚家軍組建的,國防軍第二集團軍,如今就麵臨嚴重的經費問題。


    財閥不肯掏錢,朝廷財政困難,戚紅英手下十萬大軍,如今連基本的火器都沒法裝備齊全,更別說掏錢購買重炮了。


    “找鄭成功,鄭芝龍當初留下了大量錢財,鄭成功的第三集團軍,想必也需要大量換裝。”李鴻飛將主意打到了鄭成功身上。


    鄭成功手下除了五萬水師,還有五萬陸軍,五萬陸軍的火器裝備,足以讓蘇州重工賺得盆滿缽滿。


    “可是,國姓爺的水師已經十分強大,若是陸軍再換新裝,難道不怕.........”吳浩欲言又止。


    鄭芝龍先前鬧出的風波,普通老百姓不清楚內幕,吳浩等地方主官,難道還不清楚?


    張超的軍隊駐防寧波,不是沒有震懾的意思在裏麵。


    “沒事,賣給他們舊式裝備,隻要弗朗機銃與定裝彈不賣出去,僅僅燧發槍跟紅夷大炮,還不會對我軍造成威脅,況且我相信鄭成功的為人,定然不會像他父親那般的。”李鴻飛信誓旦旦地說道。


    燧發槍沒有定裝彈,其射速並不比火繩槍快多少,要不是畢懋康對燧石點火裝置進行改進,使其著火率大大提升,燧發槍的實用性能甚至還不如火繩槍。


    而紅夷大炮這類重炮,在沒有絕對實力優勢的情況下,一般隻適合作為岸防炮或者城防炮,就像阿濟格當初被追擊時,笨重的紅夷大炮非但沒有發揮多少作用,反而成了拖慢行軍速度的累贅,最終被李鴻飛的聯軍繳獲。


    所以李鴻飛如今需要控製的,是後裝弗朗機炮的銷售,對於紅夷大炮,隻要有錢賺,他巴不得早點傾銷出去。


    “還有黃德功,馬士英將軍的第四集團軍,也可以想辦法拉點訂單,在火器製造方麵,我們蘇州可是占據絕對優勢,不怕競爭不過其他官辦企業。”李鴻飛再次提醒道。


    武器製造行業,想要飛速發展,除了戰爭的威脅,剩下的就是需要強大競爭環境,一家獨大的情況下,很容易讓人變得驕傲自滿,蘇州重工如今要做的,就是全麵打壓南明其餘的軍器局,讓各省軍器局產生危機感,爭取早日追趕上來。


    同時為了保證武器優勢,蘇州重工也必須加大武器研發速度,而不是閉門造車,盲目自大。


    武器在戰爭年代,永遠是最賺錢的行業,隻要鄭成功與黃德功那邊,能大肆采購蘇州重工的武器,那麽蘇州的經濟將會快速增長,再配合蘇州出口海外的各類新奇產品,養活十萬大軍,也不是什麽困難的事情。


    李鴻飛通過販賣軍火,總算是湊足了軍費,保證了第一集團軍順利換裝完畢,可戚紅英的日子卻不好過,南京會戰,戚家軍趁機拿下了長江以北的通州、泰州、揚州等地,土地是占據了一大片,然而這些地方,之前就被清軍洗劫過,很多地方甚至成了空城,大片土地無人耕種,老百姓連基本生活都無法維持,又哪裏來的餘錢,支持戚紅英建設軍隊?


    借著跟陳圓圓聯絡感情的由頭,戚紅英賴在李鴻飛府邸不走,硬是要讓李鴻飛幫忙,想出解決的辦法。


    “馬上就要春耕,可老百姓手上連稻種都缺乏,留在江北的,不是難民,就是些沒能力四處奔波的老幼婦孺,整個江北各州縣的庫銀,基本都被用於賑災,別說購置武器,連官辦企業都無法建立起來了。”戚紅英委屈地哭窮。


    清軍南下,殺了大批反抗者,剩餘的原住民,除了早期舉家南遷的商人外,剩下有能力的,也在清軍撤退的時候,一起裹挾北上了,隻有那些老弱婦孺,清軍搶劫完財務後,便將其仍在江北,留給南明頭疼。


    “經濟方麵,貌似不需要你管吧。”李鴻飛提醒道。


    戚紅英隻是負責軍事,完全可以要求朝廷撥款。


    “誰知道朝廷的撥款,什麽時候能下來,而且最近與滿清接壤的幾處地界,屢屢遭到清軍騎兵襲擾,錦衣衛那邊傳來的情報顯示,滿清在半年的時間內,擴充了五十萬大軍,我們若不抓緊時間整軍備戰,到時候滿清再次南下,我手下軍隊怕是連武器裝備都沒配齊。”戚紅英說道。


    清軍占據大半個華夏,人口眾多,擴軍速度自然飛快,南明想要與之抗衡,那就必須在武器裝備上麵,占據絕對優勢。


    而且有情報顯示,清軍增開了好幾座軍器局,開始大規模生產火器,一旦武器裝備到位,相信清軍不會再給南明喘息的機會了。


    朱由檢現在麵臨兩個選擇,要麽與士大夫妥協,全力擴軍備戰,如此一來,先前的改革作廢,士大夫從此捏住了朝廷的命門,逐漸掌握話語權,甚至連朱由檢本人,都有可能被架空。


    這不是危言聳聽,明朝已經形成了資本主義萌芽,內閣製相當完善,要不是這次有戚家軍與蘇州新軍力挺朱由檢,朱由檢也沒有這麽大的權力,明朝後期皇帝的作用真的十分有限。


    而朱由檢的第二個選擇,那就是將改革堅持到底,畢竟有蘇州這個先例,隻要運用得好,在改革的同時,未必不能弄出幾支強大的軍隊來。


    屆時隻要軍隊打了勝仗,他朱由檢的權威,便再也無人能撼動。


    “去年前往西洋的商船已經返航,並帶來了洋芋種子,蘇州的農業官員,通過研究發現,其產量比稻子高許多,適合大規模種植,你可以讓人去找吳浩,借一些洋芋種子,等到收獲之後,在還給吳浩就行。”李鴻飛一邊品著香茶,一邊慢條斯理地說道。


    馬鈴薯在這個沒有農藥化肥,跟雜交水稻的年代,無論適應力,還是產量,都遠超一般糧食太多了。


    加上它的易管理特性,使得即便是老人與婦孺,都能進行種植,這對因為常年兵禍,青壯損失嚴重的地區,無疑是一大福音。


    江北地區想要發展,首先當地老百姓得填飽肚子才行,否則別說擴充軍隊,不發生暴亂就謝天謝地了。


    “既然這種子能借,那武器裝備也借我一點唄,到時候等朝廷撥款了,我再還你。”戚紅英打蛇隨棍上。


    “噗.........”


    李鴻飛一口茶還沒咽下去,又噴了出來,趕緊放下茶杯,整理了一番衣物後,這才說道:“洋芋種子才多少錢?而且是官府弄來的種子,支援一下江北,也是應該的。可十萬人的武器,要花費多少錢,你比我更清楚,蘇州重工說是官辦企業,事實上官府入股僅僅兩成,就算有心支援,怕也沒有那個能力,畢竟周福仁辦重工業,是為了賺錢,你這沒有現款的買賣,他可貼不起。”


    為了裝備自己的軍隊,李鴻飛早就找周福仁賒走了大量武器,要不是鄭成功與黃德功等人的武器定金,以及吳浩用去年蘇州重工的稅務抵賬,周福仁的工廠,怕是連基本的運轉都難以維持了,這時候還怎麽可能繼續賒賬。


    當初李鴻飛之所以僅僅讓官府入股兩成,為的就是讓其保持較高的獨立性,免得被官府當成自己的企業,從中指手畫腳不說,還會以朝廷的名義,大肆賒借,導致工廠無法正常運轉。


    “夫君,你就想辦法幫幫紅英妹妹吧。”陳圓圓在一旁幫忙吹枕邊風。


    她本不想參與這些國家大事,可戚紅英一直拽著不放,既然戚紅英都要求陳圓圓旁聽,想來也不算什麽機密。


    而且聽到現在,陳圓圓也算是明白過來,戚紅英負責的區域,如今十分缺糧,缺錢,這次是來找李鴻飛幫忙來了,所以到了這關鍵的時候,陳圓圓覺得有必要幫忙說點什麽。


    “辦法不是沒有,不過需要當地官府同意,你有把握說服他們嗎?”李鴻飛對戚紅英說道。


    既然陳圓圓都開口了,李鴻飛也不好再繼續拿捏,賒武器肯定不行,但幫助江北快速振興經濟,倒不是什麽難事。


    “這你就放心吧,揚州等地官員,擔心滿清再次南下,對於強軍一事,都是積極配合,隻要辦法可行,他們定然不會反對。”戚紅英打包票道。


    揚州等地,如今可是最前線,在這裏任職的官員,一個個都以戚家軍馬首是瞻,畢竟戚家軍越強大,他們的腦袋才越發安全。


    這也是戚紅英親自過問江北經濟的原因,地方官員一個個沒有主見,她不操心誰操心?


    “你先前不是說,江北青壯流失嚴重,大量土地無人耕種嗎?讓各地官府重新統計耕地,沒有地契的,一律收歸朝廷,無論這些人南逃還是北上,連家業都不要了,那就別怪當地官府了,等這些土地收迴後..........”


    李鴻飛開始給戚紅英出謀劃策,大致說了三點。


    第一:將那些無主的耕地收歸朝廷,並轉賣出去,收獲現銀應對眼前經濟危機。


    江北本地人,多為難民與老弱婦孺,可能沒多少能力購置土地,但別忘了,江南各地,尤其是最先改革的蘇州地區,可是擁有大量富農的。


    土地對華人而言,有著無與倫比的吸引力,先前蘇州的改革,讓不少富農看到了機遇,隻是蘇州的土地大多都有主,唯一的幾塊,也是供不應求。


    隻要江北能大規模拋售土地,外省不少家有積蓄的百姓,定然不會錯過這次機會。


    至於滿清的威脅,在普通老百姓看來,有戚家軍鎮守,根本不用擔心。


    第一條是售賣田地,第二條則是售賣礦產。


    田地因為每戶不得超過百畝的原因,嚴重限製了大地主的購買需求,即使全部售出,能來到江北的,也不過是些富農而已,官府的經濟可能會因此暴漲一小段時間,但要不了多久,又會打迴原形。


    但是售賣礦產不一樣,開礦賺錢,這是所有富商都明白的道理,礦產可不是一次性買賣,商人們花費大價錢買下一座礦山,自然得進行采礦。


    如此一來,就必須雇傭大量礦工,甚至為了將礦石運出去賣錢,還得在周邊興修道路,隻要運作得當,一座礦產的開發,最後甚至能在周邊帶動起一座城市。


    而且有能力開礦的,無不是商界巨賈,他們的到來,將對振興江北的經濟,起到決定性作用。


    前兩條都是出售江北本地的不可再生資源,短時間內換取大量資金,有點殺雞取卵的意思,畢竟將來的農業稅收十分有限,而礦業稅收,在前期一兩年內,也得不到多少利潤。


    於是李鴻飛又提出了第三條:招商引資,讓蘇州的暴利企業,去江北開設分廠。


    由於現如今交通工具缺乏的原因,就拿曹宏的火柴廠來說,蘇州一盒火柴,在本地不過五文錢(一兩銀子大約值一千文),然而運抵外省後,最低也要十文,在滿清統治的地區,最高甚至炒到了五十文的天價。


    建造火柴廠,最重要的是技術問題,隻要有這種火藥配方,廠房隨便在哪裏都能建立起來,所以就近建廠的好處,便體現出來了。


    而且蘇州本地不僅是火柴廠,連食品廠,香煙廠都用於出口海外,根本供不應求,李鴻飛也早有在外地開辦分廠的打算了。


    讓這些暴利企業,去揚州地區開辦分廠,不說一盒火柴賣到十文那麽離譜,就算隻賣七八文,也比在蘇州的利潤更高。


    減少了運輸成本,既實惠了百姓,也讓前去投資的商人賺到了更多錢財,這種雙贏的好事,李鴻飛當然要大力推廣。


    賣田,賣礦,招商引資,三大政策下來,既保證了江北地區短時間內的經濟煥發,又做到了持續發展,隻要有了餘錢,戚紅英的第二集團軍,也能很快進行換裝了。


    ps:4000字,二合一今天隻有這一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國崛起1644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窮癌晚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窮癌晚期並收藏大國崛起1644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