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福建穩坐釣魚台的鄭芝龍,此時萬萬沒想到,一場無妄之災即將降臨。
原本他隻是想派出船隊,找找存在感,結果這支打醬油的船隊,卻因為鄭成功的原因,而忘記了初衷,直接在江陰捅了多鐸一刀。
可謂是世事無常,人算不如天算。
不過鄭芝龍這邊究竟如何暫且不表...........
南京安德門外,李鴻飛的大帳內,戚紅英,王國興,郭勝,張超,史德威等一眾將領齊聚一堂,正在商議接下來的戰鬥計劃。
“據探子匯報,阿濟格大軍以全軍拔營,開始後撤,看樣子是要逃走了,你們覺得該如何應對?”李鴻飛詢問道。
清兵要撤,剩下的就是打與不打的問題了。
“要我說,如今我方兵多將廣,直接遣水師戰船封江,截住韃子後路,一舉殲滅。”郭勝脾氣最火爆。
“可你別忘了,韃子並非隻有渡江一條退路,若是封江,阿濟格完全可以向西與吳三桂匯合,你覺得黃德功等人,有能力阻擋韃子的突圍嗎?”張超反駁道。
鳳台山一役過後,他可是名將了,說話自然硬氣了不少。
至於派戰船半渡而擊,清軍又不是傻子,渡河之時,定然會派人防備四周,要是發現明軍水師,肯定第一時間便會放棄渡河。
“還是放他們走吧,經過這一役,滿清損失頗大,定然不敢在輕易南下,我們可以趁機擴軍備戰,不出三年,定能舉兵北伐,收複中原!”戚紅英說道。
她明白,大明連年征戰,國力早已不複昔日,甚至作為主力的戚家軍與蘇州新軍,總計不到七萬人,短時間內,還是無法與號稱百萬大軍的滿清相抗衡。
為今之計,便是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以及充足的時間進行發展。
“放他們走是肯定的,不過也不能這麽輕易放他們離開,傳令下去,待清軍離開,黃德功,馬士英等部,迅速進駐雨花台地區防守。蘇州新軍、戚家軍與神機營,兵合一處,共同追擊阿濟格主力,沿途隨時保持陣型,不可貪功冒進。”李鴻飛下令道。
有了戚家軍的兵力支援,李鴻飛可謂是信心十足,三軍相加,足足九萬全火器大軍,對付二十萬清兵,穩紮穩打之下,基本不會出現大的紕漏。
阿濟格果然如張超所說那般,並未直接渡江北上,而是大搖大擺地路過黃德功等人防區,與左夢庚的船隊一起,沿江往西撤退,看來是要跟西麵吳三桂的軍隊匯合了。
黃德功,馬士英本就不想跟清軍死磕,加上李鴻飛有令,於是非常積極地配合,當日便調兵進駐雨花台,其速度,甚至絲毫不比李鴻飛的蘇州新軍差多少。
同時李鴻飛組織的聯軍,開始跟在清軍後方,不疾不徐地前進,時不時地派出“遊擊隊”騷擾一下清軍,遲滯對方的行軍速度。
至於水師戰船,還是一如既往的打醬油,自從參與江陰一戰後,便駐守在江陰一線,不肯前進,美其名曰:防備清軍水師,再次偷襲江陰。
因為鄭芝龍的水師,除了運送戚家軍過江時,做到了雷厲風行外,之後的水戰,完全就是出工不出力,五百水師戰船,對付清軍四百多艘商船改裝的貨色,竟然足足放跑了三百五十餘艘。
清軍有這樣一大隊水師停在大運河水道內,鄭芝龍的水師,完全有足夠的理由,在長江下遊駐防。
原本這些水師將領,是奉了鄭芝龍的命令,賣清軍一個人情,結果多鐸被捅刀子後,連帶所有清軍都不相信鄭芝龍了。
阿濟格擔心對方半渡而擊,根本不敢乘船渡江,索性率軍繼續往西走,打算途徑蕪湖、池州等地,進入九江。
自從左良玉死後,九江已經被清軍占領,隻要阿濟格的大軍抵達九江,無論是渡江,還是整軍備戰,都有選擇的餘地了。
可從南京前往九江,路途上千裏,途徑好幾個省份,李鴻飛率軍一路追趕,中途煩不勝煩的多鐸,更是率隊又與李鴻飛的聯軍打了幾場,可大都是敗多勝少,甚至連嚴重拖慢行軍速度的炮隊,也被李鴻飛趁機吃掉。
二十萬大軍,最後逃迴九江,僅餘十三萬,要不是吳三桂解決完李自成領兵來援,加上戰線太長,李鴻飛的火器部隊彈藥難以補給,還真有可能將對方給徹底吃掉。
崇禎十八年,八月中旬,李鴻飛班師迴朝,這場持續了三個月之久的南京保衛戰,以南明大獲全勝而結束。
包括揚州會戰在內,清軍此次南侵,總共曆時八個月之久,前後共計損失三十多萬軍隊,陣亡了五名貝勒,十七名先鋒大將被俘或被殺,損失戰船上千艘。
雖然清軍號稱百萬大軍,但實際上,中原大部分地區,都是才占領沒多久,需要大量兵力鎮守。
如今除了鎮守各地的軍隊之外,清軍實際上已沒有多少可戰之兵了。
就連揚州城內的三萬多守軍,在得知多鐸大敗後,果斷棄城離開,留下一座死城,等待明軍前去接管。
滿人數量原本就很少,以前清軍節節勝利,不少明軍將領看不到獲勝的希望,又擔心作戰失利,朝廷責罰,於是紛紛降清。
這些將領心中,多多少少抱著一個想法:反正明軍打不過清軍,大明氣數已盡,何不早點投入大清陣營,至少在滿人這邊,還能立功授勳,繼續享受榮華富貴。
這也是為何清兵越打越多,明軍越打越少的根本原因,明軍降將懼怕清軍,可不怕昔日的同僚,尤其是背負了漢奸,國賊的罵名後,這些人心裏漸漸變得扭曲起來,對待昔日同胞,遠比滿人將領還要殘忍。
臭名昭著的剃發令,就是明朝降將孫之懈搞出來的。
清兵入關後,朝臣由兩部分人組成,一部分是明朝的降臣,一部分是滿洲人。
前者蓄發盤頭,後者則剃發梳辮,每次入朝官員們分兩班站立,彼此相安無事。
某日,明朝降臣孫之懈一改常態剃發梳辮而上朝,他的本意是想加入滿族人的行列,可是滿人嫌棄不要他,而漢族大臣們又因為他此舉太惡心,也不願意讓他站在漢族人的行列裏。
孫之懈左右不討好,一怒之下就給當時的順治皇帝上了一道奏章,認為清朝允許明朝遺民原來的裝束,隻會有損清帝的權威。
順治帝(實際上是多爾袞)大為讚賞,遂頒布了“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詔令——剃發令。
這些明朝降臣,既享受的榮華富貴,又見不得別人在背地裏,說他們的壞話,索性破罐子破摔,大家一起留辮子,這樣一來,大家都一樣後,也沒人敢說三道四了。
漢人降將殘忍,那也隻是對待那些,可以欺負的弱者而言,如今南明崛起,前有戚家軍大殺四方,後又蘇州新軍千裏追擊,令一眾明朝降將各個膽戰心驚。
連滿清主子都打不贏明軍,他們這些奴才,還能怎麽辦?
士兵們開始逃兵役,有的南下進入江南避難,有的占山為王落草為寇,有的索性參加當地的義軍,在滿清後院搞風搞雨,甚至有不少漢人降將,又開始偷偷蓄發,隻等哪日明軍打迴來,好獻城投降。
長江以北的局勢,越來越錯綜複雜,滿清的兵力經此大敗之後,就連鞏固後方,都顯得捉襟見肘了。
原本他隻是想派出船隊,找找存在感,結果這支打醬油的船隊,卻因為鄭成功的原因,而忘記了初衷,直接在江陰捅了多鐸一刀。
可謂是世事無常,人算不如天算。
不過鄭芝龍這邊究竟如何暫且不表...........
南京安德門外,李鴻飛的大帳內,戚紅英,王國興,郭勝,張超,史德威等一眾將領齊聚一堂,正在商議接下來的戰鬥計劃。
“據探子匯報,阿濟格大軍以全軍拔營,開始後撤,看樣子是要逃走了,你們覺得該如何應對?”李鴻飛詢問道。
清兵要撤,剩下的就是打與不打的問題了。
“要我說,如今我方兵多將廣,直接遣水師戰船封江,截住韃子後路,一舉殲滅。”郭勝脾氣最火爆。
“可你別忘了,韃子並非隻有渡江一條退路,若是封江,阿濟格完全可以向西與吳三桂匯合,你覺得黃德功等人,有能力阻擋韃子的突圍嗎?”張超反駁道。
鳳台山一役過後,他可是名將了,說話自然硬氣了不少。
至於派戰船半渡而擊,清軍又不是傻子,渡河之時,定然會派人防備四周,要是發現明軍水師,肯定第一時間便會放棄渡河。
“還是放他們走吧,經過這一役,滿清損失頗大,定然不敢在輕易南下,我們可以趁機擴軍備戰,不出三年,定能舉兵北伐,收複中原!”戚紅英說道。
她明白,大明連年征戰,國力早已不複昔日,甚至作為主力的戚家軍與蘇州新軍,總計不到七萬人,短時間內,還是無法與號稱百萬大軍的滿清相抗衡。
為今之計,便是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以及充足的時間進行發展。
“放他們走是肯定的,不過也不能這麽輕易放他們離開,傳令下去,待清軍離開,黃德功,馬士英等部,迅速進駐雨花台地區防守。蘇州新軍、戚家軍與神機營,兵合一處,共同追擊阿濟格主力,沿途隨時保持陣型,不可貪功冒進。”李鴻飛下令道。
有了戚家軍的兵力支援,李鴻飛可謂是信心十足,三軍相加,足足九萬全火器大軍,對付二十萬清兵,穩紮穩打之下,基本不會出現大的紕漏。
阿濟格果然如張超所說那般,並未直接渡江北上,而是大搖大擺地路過黃德功等人防區,與左夢庚的船隊一起,沿江往西撤退,看來是要跟西麵吳三桂的軍隊匯合了。
黃德功,馬士英本就不想跟清軍死磕,加上李鴻飛有令,於是非常積極地配合,當日便調兵進駐雨花台,其速度,甚至絲毫不比李鴻飛的蘇州新軍差多少。
同時李鴻飛組織的聯軍,開始跟在清軍後方,不疾不徐地前進,時不時地派出“遊擊隊”騷擾一下清軍,遲滯對方的行軍速度。
至於水師戰船,還是一如既往的打醬油,自從參與江陰一戰後,便駐守在江陰一線,不肯前進,美其名曰:防備清軍水師,再次偷襲江陰。
因為鄭芝龍的水師,除了運送戚家軍過江時,做到了雷厲風行外,之後的水戰,完全就是出工不出力,五百水師戰船,對付清軍四百多艘商船改裝的貨色,竟然足足放跑了三百五十餘艘。
清軍有這樣一大隊水師停在大運河水道內,鄭芝龍的水師,完全有足夠的理由,在長江下遊駐防。
原本這些水師將領,是奉了鄭芝龍的命令,賣清軍一個人情,結果多鐸被捅刀子後,連帶所有清軍都不相信鄭芝龍了。
阿濟格擔心對方半渡而擊,根本不敢乘船渡江,索性率軍繼續往西走,打算途徑蕪湖、池州等地,進入九江。
自從左良玉死後,九江已經被清軍占領,隻要阿濟格的大軍抵達九江,無論是渡江,還是整軍備戰,都有選擇的餘地了。
可從南京前往九江,路途上千裏,途徑好幾個省份,李鴻飛率軍一路追趕,中途煩不勝煩的多鐸,更是率隊又與李鴻飛的聯軍打了幾場,可大都是敗多勝少,甚至連嚴重拖慢行軍速度的炮隊,也被李鴻飛趁機吃掉。
二十萬大軍,最後逃迴九江,僅餘十三萬,要不是吳三桂解決完李自成領兵來援,加上戰線太長,李鴻飛的火器部隊彈藥難以補給,還真有可能將對方給徹底吃掉。
崇禎十八年,八月中旬,李鴻飛班師迴朝,這場持續了三個月之久的南京保衛戰,以南明大獲全勝而結束。
包括揚州會戰在內,清軍此次南侵,總共曆時八個月之久,前後共計損失三十多萬軍隊,陣亡了五名貝勒,十七名先鋒大將被俘或被殺,損失戰船上千艘。
雖然清軍號稱百萬大軍,但實際上,中原大部分地區,都是才占領沒多久,需要大量兵力鎮守。
如今除了鎮守各地的軍隊之外,清軍實際上已沒有多少可戰之兵了。
就連揚州城內的三萬多守軍,在得知多鐸大敗後,果斷棄城離開,留下一座死城,等待明軍前去接管。
滿人數量原本就很少,以前清軍節節勝利,不少明軍將領看不到獲勝的希望,又擔心作戰失利,朝廷責罰,於是紛紛降清。
這些將領心中,多多少少抱著一個想法:反正明軍打不過清軍,大明氣數已盡,何不早點投入大清陣營,至少在滿人這邊,還能立功授勳,繼續享受榮華富貴。
這也是為何清兵越打越多,明軍越打越少的根本原因,明軍降將懼怕清軍,可不怕昔日的同僚,尤其是背負了漢奸,國賊的罵名後,這些人心裏漸漸變得扭曲起來,對待昔日同胞,遠比滿人將領還要殘忍。
臭名昭著的剃發令,就是明朝降將孫之懈搞出來的。
清兵入關後,朝臣由兩部分人組成,一部分是明朝的降臣,一部分是滿洲人。
前者蓄發盤頭,後者則剃發梳辮,每次入朝官員們分兩班站立,彼此相安無事。
某日,明朝降臣孫之懈一改常態剃發梳辮而上朝,他的本意是想加入滿族人的行列,可是滿人嫌棄不要他,而漢族大臣們又因為他此舉太惡心,也不願意讓他站在漢族人的行列裏。
孫之懈左右不討好,一怒之下就給當時的順治皇帝上了一道奏章,認為清朝允許明朝遺民原來的裝束,隻會有損清帝的權威。
順治帝(實際上是多爾袞)大為讚賞,遂頒布了“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詔令——剃發令。
這些明朝降臣,既享受的榮華富貴,又見不得別人在背地裏,說他們的壞話,索性破罐子破摔,大家一起留辮子,這樣一來,大家都一樣後,也沒人敢說三道四了。
漢人降將殘忍,那也隻是對待那些,可以欺負的弱者而言,如今南明崛起,前有戚家軍大殺四方,後又蘇州新軍千裏追擊,令一眾明朝降將各個膽戰心驚。
連滿清主子都打不贏明軍,他們這些奴才,還能怎麽辦?
士兵們開始逃兵役,有的南下進入江南避難,有的占山為王落草為寇,有的索性參加當地的義軍,在滿清後院搞風搞雨,甚至有不少漢人降將,又開始偷偷蓄發,隻等哪日明軍打迴來,好獻城投降。
長江以北的局勢,越來越錯綜複雜,滿清的兵力經此大敗之後,就連鞏固後方,都顯得捉襟見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