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耕種水平有所提高,尤其是江南這種產糧大區,農民們耕種的都是良田,一畝地基本都能出產2石大米。
一個農民,一年能耕種三十畝地,一年的基本收成,大約在65~70石之間。
而當時在各大作坊裏工作的工人,一個月也就五錢銀子左右,一年最多六兩紋銀。
按照當時一兩紋銀一石大米的購買力(江南產糧豐富,所以糧食價格較低),辛辛苦苦一年,也才能購買六石大米。
雖然看似給作坊打工,沒什麽前途,可當時的工人,是不需要上繳一分錢稅收的,也就是說,這些錢,無論發多少,都是他們自己的。
而農民呢?不是每個農民,都有如此多的田地,一般能有個一畝三分地,就算是富農了,剩餘的田地,都是那些地主的。
好心點的地主,會與你三七分,倘若一名佃農,一年種出六十石糧食,地主則要收走七成,佃農隻能得到三成,也就是十八石糧食,而這僅有的十八石,也不會全歸你,你還得給朝廷繳稅。
明朝對農業的稅收,實際上也不高,除掉各種苛捐雜稅,真正的農業稅,最高時才僅僅百分之十,也就是說,六十石糧食,朝廷隻征收六石。
可這六石糧食,找誰征收呢?
地主才不會那麽好心,替佃農繳稅,按照他們的思想,那就是誰種地誰繳稅,於是這六石糧食的稅收,最終還得由佃農自己支付。
按照正常算法,十八石糧食,再去六石,最終能留下十二石,也算是比那些工人強上不少。
隻可惜,稅率不是這樣算的,朝廷改革貨幣政策後,佃農繳稅,不是上繳糧食,而是支付銀子,他們手上沒有銀子該怎麽辦?
那就賣糧食換銀子唄!
於是每到糧食收獲,繳稅的那段日子,因為大量糧食出手,導致各地糧價都會猛跌,加上商人收購糧食,肯定要賺取差價的,所以佃農們將手上的糧食賣給商人,一石最多能得三錢銀子。
雖然朝廷收稅,也會按照當時銀子與糧食兌換價格進行收取,可佃農也需要留點餘錢,買各種日用品啊!
所以即便是收成最好的時候,佃農們留下足夠一年生活的糧食後,能拿到手的銀子,基本不超過二兩,而那些在作坊裏打工的工人,在購買了基本生活的糧食後,差不多也能省下一兩銀錢,兩邊的收入都差不多。
而成為作坊工人,相對來說容易一點,佃農則需要隨時跟地主搞好關係,逢年過節還得送禮,不然地主若不將這地租給你,或者少租幾畝地,來年佃農的收入,將會直線下滑。
原本作坊工人,與佃農的收入水平相差不大,可如今的改革政策一出爐,工人的最低工資翻倍,如此一來,每年除掉基本生活開支後,將能省下足足六七兩銀子,這樣的工資調整,令整個蘇州境內的老百姓都沸騰了!
不少農民甚至在考慮,要不要去給那些作坊打工,省的在為了幾畝本就不屬於自己的田地,去看那些地主老財的臉色。
不過這種事情,也就是想想而已,畢竟很多農民耕了一輩子地,沒幾個願意輕易改行的,何況現在的日子雖然緊巴巴,但勉強還能過活。
然而下一道命令,則徹底引爆了周圍的人群:“關於農業方麵,即日起,凡一家擁有田地超過百畝者,按照當年平均產糧率,每畝加收一成農耕稅,超過兩百畝,每畝加收兩成,以此類推,最高每畝加收五成農耕稅,另,誰有地,誰繳稅,任何農耕稅,皆與佃農無關,佃農無需代繳!”
“好!這個規矩,實在是太好了!”最後一句話一出,立即有人開始叫好。
見一眾老百姓還沒搞清楚狀況,這叫好之人趕緊解釋道:“李大人這招妙極了,以前我們辛辛苦苦種地主的田,本就隻能得到兩三成糧食,可那些地主們,僅僅提供了土地,便要拿走七八成收益,甚至連朝廷的稅務,也是由咱們種地之人上繳,這根本就是欺負我們農民!”
“看看那些給商人做事的工匠,這些商品,很多都出自工匠之手,商人們卻沒有讓工匠繳稅,難道我們農民,連工匠都比不上嗎?”
“李大人這是在幫我們老百姓說話,老百姓給地主種田,從此除了交租,便不用再繳稅了,李大人可真是青天大老爺啊!”
說話之人,實際上是李鴻飛派往各地造勢的舌頭,既然是打輿論戰,當然得讓各地老百姓明白,李鴻飛的一係列改革措施,究竟是為了什麽啊!
“什麽嘛!李大人明顯是在害我們,原本好好的地租,再上交一定的稅收,剩餘都是我們的,可如今這樣一改,那些地主老爺還不將氣撒在我們身上,地主老爺若是要繳稅,那給我們的租金定然會降低,以前能拿三成的,今後說不定隻能拿兩成,或者一成,羊毛出在羊身上,我們隻是佃農,惹惱了這些地主老爺,要是不給我們地種,又該如何?”有人開始唱“反調”。
製造輿論,定然需要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李鴻飛隻規定了佃農不用交稅,可沒說佃農不用給地主交租,以前說是隻給地主交七成,可實際加上朝廷稅收,等於是給地主繳了八成。
若真按照現在的改革方針,那些擁有百畝以上田地的地主們,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還不死命壓榨這些佃農啊!
甚至人群中,已有幾名地主,聽到這個方法後,不由得眼前一亮。
“你們難道忘了前麵的商業改革麽?若是地主不租給你們土地,你們就去商人作坊打工,反正給作坊打工,一個月最少也能掙到一兩銀子,比以前種地還翻了一倍。”唱白臉的解釋道。
“那大家都去打工了,誰來種地,沒有糧食,我們吃什麽?”唱紅臉的繼續反駁。
“是啊!都去打工了,誰來種地?”有人跟著附和。
“李大人不是說了嘛!誰有地,誰繳稅,而且是按照當年平均產糧來交租,哪怕這蘇州境內,沒有一人種地,別的地方,還是有人在種地的,隻需要找別的省份,弄一份產糧記錄,李大人就能去找這些地主收租,沒有糧食,就算是花錢買,也得買來,否則占了田地不種糧,李大人還不收了他們的地!你們就將心放在肚子裏吧,若是那些地主敢多收地租,你們直接甩手不幹,那麽多田地,他們根本種不過來!”唱白臉的給出了有力的反擊。
李鴻飛提高作坊工人的待遇,除了籠絡人心之外,更重要的,就是給農民一個選擇權,給農民一個,跟地主叫板的權利。
一個農民,一年能耕種三十畝地,一年的基本收成,大約在65~70石之間。
而當時在各大作坊裏工作的工人,一個月也就五錢銀子左右,一年最多六兩紋銀。
按照當時一兩紋銀一石大米的購買力(江南產糧豐富,所以糧食價格較低),辛辛苦苦一年,也才能購買六石大米。
雖然看似給作坊打工,沒什麽前途,可當時的工人,是不需要上繳一分錢稅收的,也就是說,這些錢,無論發多少,都是他們自己的。
而農民呢?不是每個農民,都有如此多的田地,一般能有個一畝三分地,就算是富農了,剩餘的田地,都是那些地主的。
好心點的地主,會與你三七分,倘若一名佃農,一年種出六十石糧食,地主則要收走七成,佃農隻能得到三成,也就是十八石糧食,而這僅有的十八石,也不會全歸你,你還得給朝廷繳稅。
明朝對農業的稅收,實際上也不高,除掉各種苛捐雜稅,真正的農業稅,最高時才僅僅百分之十,也就是說,六十石糧食,朝廷隻征收六石。
可這六石糧食,找誰征收呢?
地主才不會那麽好心,替佃農繳稅,按照他們的思想,那就是誰種地誰繳稅,於是這六石糧食的稅收,最終還得由佃農自己支付。
按照正常算法,十八石糧食,再去六石,最終能留下十二石,也算是比那些工人強上不少。
隻可惜,稅率不是這樣算的,朝廷改革貨幣政策後,佃農繳稅,不是上繳糧食,而是支付銀子,他們手上沒有銀子該怎麽辦?
那就賣糧食換銀子唄!
於是每到糧食收獲,繳稅的那段日子,因為大量糧食出手,導致各地糧價都會猛跌,加上商人收購糧食,肯定要賺取差價的,所以佃農們將手上的糧食賣給商人,一石最多能得三錢銀子。
雖然朝廷收稅,也會按照當時銀子與糧食兌換價格進行收取,可佃農也需要留點餘錢,買各種日用品啊!
所以即便是收成最好的時候,佃農們留下足夠一年生活的糧食後,能拿到手的銀子,基本不超過二兩,而那些在作坊裏打工的工人,在購買了基本生活的糧食後,差不多也能省下一兩銀錢,兩邊的收入都差不多。
而成為作坊工人,相對來說容易一點,佃農則需要隨時跟地主搞好關係,逢年過節還得送禮,不然地主若不將這地租給你,或者少租幾畝地,來年佃農的收入,將會直線下滑。
原本作坊工人,與佃農的收入水平相差不大,可如今的改革政策一出爐,工人的最低工資翻倍,如此一來,每年除掉基本生活開支後,將能省下足足六七兩銀子,這樣的工資調整,令整個蘇州境內的老百姓都沸騰了!
不少農民甚至在考慮,要不要去給那些作坊打工,省的在為了幾畝本就不屬於自己的田地,去看那些地主老財的臉色。
不過這種事情,也就是想想而已,畢竟很多農民耕了一輩子地,沒幾個願意輕易改行的,何況現在的日子雖然緊巴巴,但勉強還能過活。
然而下一道命令,則徹底引爆了周圍的人群:“關於農業方麵,即日起,凡一家擁有田地超過百畝者,按照當年平均產糧率,每畝加收一成農耕稅,超過兩百畝,每畝加收兩成,以此類推,最高每畝加收五成農耕稅,另,誰有地,誰繳稅,任何農耕稅,皆與佃農無關,佃農無需代繳!”
“好!這個規矩,實在是太好了!”最後一句話一出,立即有人開始叫好。
見一眾老百姓還沒搞清楚狀況,這叫好之人趕緊解釋道:“李大人這招妙極了,以前我們辛辛苦苦種地主的田,本就隻能得到兩三成糧食,可那些地主們,僅僅提供了土地,便要拿走七八成收益,甚至連朝廷的稅務,也是由咱們種地之人上繳,這根本就是欺負我們農民!”
“看看那些給商人做事的工匠,這些商品,很多都出自工匠之手,商人們卻沒有讓工匠繳稅,難道我們農民,連工匠都比不上嗎?”
“李大人這是在幫我們老百姓說話,老百姓給地主種田,從此除了交租,便不用再繳稅了,李大人可真是青天大老爺啊!”
說話之人,實際上是李鴻飛派往各地造勢的舌頭,既然是打輿論戰,當然得讓各地老百姓明白,李鴻飛的一係列改革措施,究竟是為了什麽啊!
“什麽嘛!李大人明顯是在害我們,原本好好的地租,再上交一定的稅收,剩餘都是我們的,可如今這樣一改,那些地主老爺還不將氣撒在我們身上,地主老爺若是要繳稅,那給我們的租金定然會降低,以前能拿三成的,今後說不定隻能拿兩成,或者一成,羊毛出在羊身上,我們隻是佃農,惹惱了這些地主老爺,要是不給我們地種,又該如何?”有人開始唱“反調”。
製造輿論,定然需要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李鴻飛隻規定了佃農不用交稅,可沒說佃農不用給地主交租,以前說是隻給地主交七成,可實際加上朝廷稅收,等於是給地主繳了八成。
若真按照現在的改革方針,那些擁有百畝以上田地的地主們,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還不死命壓榨這些佃農啊!
甚至人群中,已有幾名地主,聽到這個方法後,不由得眼前一亮。
“你們難道忘了前麵的商業改革麽?若是地主不租給你們土地,你們就去商人作坊打工,反正給作坊打工,一個月最少也能掙到一兩銀子,比以前種地還翻了一倍。”唱白臉的解釋道。
“那大家都去打工了,誰來種地,沒有糧食,我們吃什麽?”唱紅臉的繼續反駁。
“是啊!都去打工了,誰來種地?”有人跟著附和。
“李大人不是說了嘛!誰有地,誰繳稅,而且是按照當年平均產糧來交租,哪怕這蘇州境內,沒有一人種地,別的地方,還是有人在種地的,隻需要找別的省份,弄一份產糧記錄,李大人就能去找這些地主收租,沒有糧食,就算是花錢買,也得買來,否則占了田地不種糧,李大人還不收了他們的地!你們就將心放在肚子裏吧,若是那些地主敢多收地租,你們直接甩手不幹,那麽多田地,他們根本種不過來!”唱白臉的給出了有力的反擊。
李鴻飛提高作坊工人的待遇,除了籠絡人心之外,更重要的,就是給農民一個選擇權,給農民一個,跟地主叫板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