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搞科研之人,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有著一種,對未知事物的瘋狂探索欲,人家聊得津津有味,宋應星豈能甘心旁聽?
若是別人打斷了李鴻飛裝逼,那李鴻飛早就跳起來懟迴去了,可宋應星是什麽人,那可是著名的科學家。
李鴻飛的見解雖然超前,但很多原理,都是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比如這雷汞,李鴻飛知道有這種東西,但卻不知道它乃是水銀(汞)化合物,更加不知道,它就是子彈的底火。
“宋大人這話見外了,您乃學識淵博的大賢,您能出言指點是小子的榮幸。”李鴻飛謙虛道。
“學無先後,達者為師,李大人的學識同樣淵博,而且老朽早已辭官,若大人不嫌棄,老朽便厚著臉皮,在大人麾下討份差事,好養家糊口。”宋應星說道。
宋應星這可不是拍馬屁,方才他可是站在一旁聽了許久,已經對在場兩人的學識做出了肯定,否則以他的脾氣與涵養,是絕對不會隨意打斷別人聊天的。
古代人辦事效率還是很高的,很多有才華之人,大多都喜歡毛遂自薦,同時古代人也是很高傲的,若是心裏不認可你,哪怕你是天王老子,也很難請得動對方。
所謂強扭的瓜不甜,一味強求,就算是迫於淫威屈服,最終也得不到對方的真心輔佐,尤其是這種科學家,隨便整點你不知道的套路,就能玩死你。
宋應星從最初的被迫,到之後的好奇,在到現在的主動投靠,完全是因為他在李鴻飛身上,看到了大明崛起的希望。
“宋先生不嫌棄小子這廟小,小子豈敢推辭?即日起,宋先生便與畢先生待遇一樣,同為從六品教授,蘇州重工研究部主任,相信大明軍工有你們二位加入,定能再創輝煌!”李鴻飛趕緊將事情定下來。
“老宋,你剛剛所說的水銀熔煉物,真能製成火器的底火?”畢懋康問道。
剛剛李鴻飛在與宋應星寒暄,一旁的畢懋康卻是一直在思索水銀熔煉物,這會兒等兩人條件談攏,便迫不及待地詢問起來。
“其實老朽很早之前,就一直對水銀的研究頗感興趣,偶然從一位阿拉伯煉金術士處,得到了一種提取硝石酸(硝酸)的方法,之後老朽將水銀與硝石酸多次融合,發現混入蒸餾提純的白酒(酒精、乙醇)之後,便能得到一種褐色粉末,而這種粉末對震動、撞擊和摩擦極為敏感,輕則起火,重則爆炸,其效果與李大人方才所說的底火,十分相似。隻是這種火藥極難運輸與儲存,製作時稍有不慎便會殉爆,本想著找到改良方法後,再將其寫入《天工開物》之中,沒想到西洋人竟然也掌握了此種火藥。”宋應星解釋道。
這尼瑪簡直就是妖獸啊!
雷汞可是1779年的英國人發現的,沒想到宋應星早就已經發現,並合成出了成品,這可比英國人,早了一百五十多年啊!
不過這並不稀奇,自古華夏並不缺乏大才,四大發明可比西方國家早了好幾百年,明朝的火器火藥技術,甚至都領先了西方世界上百年,若不是滿清閉關鎖國,打壓民間科學家,令華夏火器技術倒退百多年,華夏的科技水平,絕對不會是後世那般落後。
最簡單的兩個例子,其一便是,明朝已經出現了燧發槍,可兩百年後的清軍,與英國殖民者對戰,使用的卻是極為落後的火繩槍。
幾百年時間,武器非但沒有任何進展,反而還在倒退,難道真是華夏沒有人才麽?
第二個例子,則更為觸目驚心,因為就連《天工開物》這樣的曠世奇書,也被滿清列為禁書焚毀。
《天工開物》一書在崇禎十年初版發行後,很快就引起了學術界和刻書界的注意。
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識》較早地引用了《天工開物》的有關論述,還在明代末年,就有人刻了第二版,準備刊行。
由於朝代更替,《天工開物》在清代因為政治原因,並沒有得到發行,並很快在中國消逝。
一直到300多年後的民國初年,有人去查《雲南通誌》發現裏麵關於冶煉銅礦的敘述,引用到一本名叫《天工開物》的書,於是此人想看到這本書的全貌,便去北京的各個大圖書館搜尋這本書,結果一本都沒有找到,又去詢問各個藏書家,也沒有一個人知道這本書,也就是說在經過滿清將近三百年的統治之後,這本書已經幾乎在中國絕跡,連知道這本書的人幾乎都沒有!
後來這個人偶然在一個日本朋友家發現這本書的日文版,於是他到日本的圖書館去查,這一查不要緊,發現這本書居然英國,俄國,德國,日本,法國都有翻譯本,而且法國的還有全譯本,後來他在法國的國家圖書館裏,找到《天工開物》明朝時期最初的原刻本,而這個原刻本是所有版本中印製最精美的。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巨大的諷刺,明朝科學家撰寫的書籍,在幾百年後,成為了各國科學家,真相學習的範本,而在當時的華夏,卻連手抄本都找不到。
清朝,可謂是華夏後世,幾百年屈辱史的罪魁禍首。
李鴻飛既然來到了明朝,既然同時找到了這兩位偉大的科學家,那麽他就要憑借自己的努力,改變這個時代,不要讓另一個空間的屈辱曆史,在這個時空再次發生!
而宋應星的著作,在幾百年後,成為了各國科學家學習的範本,那足以證明他的能力。
若說搞個原子彈,tnt這類的,可能有些驚世駭俗了,但一個小小的雷汞,還真算不得什麽妖獸,人家確實有這個本事。
而且宋應星也說了,他是發現這種火藥極其不穩定,屬於半成品,很難應用到軍事之中,故而才沒有發表在《天工開物》一書中。
這才讓一百五十年後的英國人,撿了個大便宜。
如今有了李鴻飛這種思維超前之人,加上畢懋康這類火器應用專家,再配合宋應星這種化學天才,想研究個領先世界一兩百年的軍用產品,需要的隻是時間問題。
於是原本蘇州重工第一支燧發槍慶功宴,變成了三人的學術討論會。
李鴻飛也算是人精,他並不參與具體的技術問題討論,隻是提出對各種新事物的看法,以及對火器的發展前景展望,等於是給今後的武器發展方向,畫了一個大致輪廓,比如線膛槍,比如金屬彈殼,比如錐形彈頭,比如步兵群殺利器手榴彈、地雷、炸藥包等等...........
至於如何將這些設想,變成實物,那就是眼前這兩位科學家的事情了。
後膛槍底火的事情有了眉目,但具體完善,以及實踐操作,並非一朝一夕,所以燧發槍還是得照常生產,甚至為了應對隨時有可能發生的戰爭,燧發槍的生產速度還得加快。
為此,李鴻飛將招募過來的匠人,分成了三隊,實行二十四小時三班製,並將流水作業引入軍器局,讓每一名匠人,專門負責一個部件的製造打磨。
這樣一來匠人們熟能生巧,不僅能快速製造燧發槍,更是大大提高了每個零部件的合格率,有效降低了材料的損耗情況。
如此有效的工作方法,令周福仁直唿奇妙,甚至直接讓家族的各大企業作坊,紛紛效仿李鴻飛的流水作業.......
若是別人打斷了李鴻飛裝逼,那李鴻飛早就跳起來懟迴去了,可宋應星是什麽人,那可是著名的科學家。
李鴻飛的見解雖然超前,但很多原理,都是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比如這雷汞,李鴻飛知道有這種東西,但卻不知道它乃是水銀(汞)化合物,更加不知道,它就是子彈的底火。
“宋大人這話見外了,您乃學識淵博的大賢,您能出言指點是小子的榮幸。”李鴻飛謙虛道。
“學無先後,達者為師,李大人的學識同樣淵博,而且老朽早已辭官,若大人不嫌棄,老朽便厚著臉皮,在大人麾下討份差事,好養家糊口。”宋應星說道。
宋應星這可不是拍馬屁,方才他可是站在一旁聽了許久,已經對在場兩人的學識做出了肯定,否則以他的脾氣與涵養,是絕對不會隨意打斷別人聊天的。
古代人辦事效率還是很高的,很多有才華之人,大多都喜歡毛遂自薦,同時古代人也是很高傲的,若是心裏不認可你,哪怕你是天王老子,也很難請得動對方。
所謂強扭的瓜不甜,一味強求,就算是迫於淫威屈服,最終也得不到對方的真心輔佐,尤其是這種科學家,隨便整點你不知道的套路,就能玩死你。
宋應星從最初的被迫,到之後的好奇,在到現在的主動投靠,完全是因為他在李鴻飛身上,看到了大明崛起的希望。
“宋先生不嫌棄小子這廟小,小子豈敢推辭?即日起,宋先生便與畢先生待遇一樣,同為從六品教授,蘇州重工研究部主任,相信大明軍工有你們二位加入,定能再創輝煌!”李鴻飛趕緊將事情定下來。
“老宋,你剛剛所說的水銀熔煉物,真能製成火器的底火?”畢懋康問道。
剛剛李鴻飛在與宋應星寒暄,一旁的畢懋康卻是一直在思索水銀熔煉物,這會兒等兩人條件談攏,便迫不及待地詢問起來。
“其實老朽很早之前,就一直對水銀的研究頗感興趣,偶然從一位阿拉伯煉金術士處,得到了一種提取硝石酸(硝酸)的方法,之後老朽將水銀與硝石酸多次融合,發現混入蒸餾提純的白酒(酒精、乙醇)之後,便能得到一種褐色粉末,而這種粉末對震動、撞擊和摩擦極為敏感,輕則起火,重則爆炸,其效果與李大人方才所說的底火,十分相似。隻是這種火藥極難運輸與儲存,製作時稍有不慎便會殉爆,本想著找到改良方法後,再將其寫入《天工開物》之中,沒想到西洋人竟然也掌握了此種火藥。”宋應星解釋道。
這尼瑪簡直就是妖獸啊!
雷汞可是1779年的英國人發現的,沒想到宋應星早就已經發現,並合成出了成品,這可比英國人,早了一百五十多年啊!
不過這並不稀奇,自古華夏並不缺乏大才,四大發明可比西方國家早了好幾百年,明朝的火器火藥技術,甚至都領先了西方世界上百年,若不是滿清閉關鎖國,打壓民間科學家,令華夏火器技術倒退百多年,華夏的科技水平,絕對不會是後世那般落後。
最簡單的兩個例子,其一便是,明朝已經出現了燧發槍,可兩百年後的清軍,與英國殖民者對戰,使用的卻是極為落後的火繩槍。
幾百年時間,武器非但沒有任何進展,反而還在倒退,難道真是華夏沒有人才麽?
第二個例子,則更為觸目驚心,因為就連《天工開物》這樣的曠世奇書,也被滿清列為禁書焚毀。
《天工開物》一書在崇禎十年初版發行後,很快就引起了學術界和刻書界的注意。
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識》較早地引用了《天工開物》的有關論述,還在明代末年,就有人刻了第二版,準備刊行。
由於朝代更替,《天工開物》在清代因為政治原因,並沒有得到發行,並很快在中國消逝。
一直到300多年後的民國初年,有人去查《雲南通誌》發現裏麵關於冶煉銅礦的敘述,引用到一本名叫《天工開物》的書,於是此人想看到這本書的全貌,便去北京的各個大圖書館搜尋這本書,結果一本都沒有找到,又去詢問各個藏書家,也沒有一個人知道這本書,也就是說在經過滿清將近三百年的統治之後,這本書已經幾乎在中國絕跡,連知道這本書的人幾乎都沒有!
後來這個人偶然在一個日本朋友家發現這本書的日文版,於是他到日本的圖書館去查,這一查不要緊,發現這本書居然英國,俄國,德國,日本,法國都有翻譯本,而且法國的還有全譯本,後來他在法國的國家圖書館裏,找到《天工開物》明朝時期最初的原刻本,而這個原刻本是所有版本中印製最精美的。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巨大的諷刺,明朝科學家撰寫的書籍,在幾百年後,成為了各國科學家,真相學習的範本,而在當時的華夏,卻連手抄本都找不到。
清朝,可謂是華夏後世,幾百年屈辱史的罪魁禍首。
李鴻飛既然來到了明朝,既然同時找到了這兩位偉大的科學家,那麽他就要憑借自己的努力,改變這個時代,不要讓另一個空間的屈辱曆史,在這個時空再次發生!
而宋應星的著作,在幾百年後,成為了各國科學家學習的範本,那足以證明他的能力。
若說搞個原子彈,tnt這類的,可能有些驚世駭俗了,但一個小小的雷汞,還真算不得什麽妖獸,人家確實有這個本事。
而且宋應星也說了,他是發現這種火藥極其不穩定,屬於半成品,很難應用到軍事之中,故而才沒有發表在《天工開物》一書中。
這才讓一百五十年後的英國人,撿了個大便宜。
如今有了李鴻飛這種思維超前之人,加上畢懋康這類火器應用專家,再配合宋應星這種化學天才,想研究個領先世界一兩百年的軍用產品,需要的隻是時間問題。
於是原本蘇州重工第一支燧發槍慶功宴,變成了三人的學術討論會。
李鴻飛也算是人精,他並不參與具體的技術問題討論,隻是提出對各種新事物的看法,以及對火器的發展前景展望,等於是給今後的武器發展方向,畫了一個大致輪廓,比如線膛槍,比如金屬彈殼,比如錐形彈頭,比如步兵群殺利器手榴彈、地雷、炸藥包等等...........
至於如何將這些設想,變成實物,那就是眼前這兩位科學家的事情了。
後膛槍底火的事情有了眉目,但具體完善,以及實踐操作,並非一朝一夕,所以燧發槍還是得照常生產,甚至為了應對隨時有可能發生的戰爭,燧發槍的生產速度還得加快。
為此,李鴻飛將招募過來的匠人,分成了三隊,實行二十四小時三班製,並將流水作業引入軍器局,讓每一名匠人,專門負責一個部件的製造打磨。
這樣一來匠人們熟能生巧,不僅能快速製造燧發槍,更是大大提高了每個零部件的合格率,有效降低了材料的損耗情況。
如此有效的工作方法,令周福仁直唿奇妙,甚至直接讓家族的各大企業作坊,紛紛效仿李鴻飛的流水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