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福祥在府城與婊*子們打成一片,過著沒羞沒臊的快樂生活,但趙家其他人在白沙門卻為趙家的將來累死累活做著貢獻。在穿越的時候,趙家人就召開過家庭會議,將未來的工作進行了分工。大家長趙誌寬主要負責工業,短期目標是在三年的時間內建成基本的規模工業,為趙家人提供基礎的安全保障。奶奶馬桂蘭負責農業,這個行業雖然在後世不怎麽吃香,但在明代可是比爺爺趙誌寬負責的工業還要重要,畢竟工業沒建起來的時候還可以使用冷兵器拚一下,但沒飯吃隊伍馬上就散了。父親趙福祥作為醬油角色沒什麽用處,所以與外界接觸的任務就交給了他,同時未來組建官僚團隊的任務也交給了趙福祥,怎麽說趙福祥也算體製內的老油條,還是比較了解官僚體製這一套的。媽媽孫晶醫生出身,自然如何延長明代人的壽命,保證趙家人的生命安全就成了她的任務。至於趙家人未來的希望,祖國未來的花朵,趙恆同學,因為是警校出身,受過幾天軍事化教育,在加上自認為對軍事十分了解,自然將來趙家帝國的暴力機關—軍隊,就歸趙恆訓練了。大家分工明確,在崇禎十七年的第一天馬上開始運作,經過十幾天的努力,趙誌寬搞的小磚窯紅紅火火,預計馬上就要出磚了。馬桂蘭將帶來的那些土豆青椒等作物種了下去,現在已經開始發芽,預估在三月份就會結出第一批果實。趙福祥負責的外貿也進行的不錯,大批工業化需要的物資源源不斷的運了進來,有力的保證了工業化的進程。同時趙福祥還自己獨立搞出了白糖,雖然這種提煉方式損耗極大,但擱在明代也屬於高精尖技術,所以趙家人在可預見的將來最起碼不用為錢發愁了。趙恆負責的是軍事,雖然早早就拉起自己的隊伍,雖然這支隊伍隻有五個大頭兵,但趙恆的革*命熱情很高,每天帶著這支小小隊伍訓練,搞的有聲有色。趙家其他人都在按照自己的預估奮鬥,就孫晶負責的醫療行業沒有一點進展。不過這也不能怨孫晶,明代因為人均壽命隻有三十多歲,所以很多慢性疾病沒等發作人就已經死了。還有因為明代嬰兒的成活率很低,整個白沙村未成年的孩子隻有五人,這讓兒科副主任醫師孫晶實在沒有用武之地。沒辦法孫晶隻好一邊培養幹女兒趙晶當自己的護士,一邊接手後勤工作,畢竟她以前也是在家做飯的主力,現在為一家老小做三頓飯也不是什麽難事。雖然孫晶將後勤保障的很好,但隨著趙誌寬雇工的增加,需要吃飯的人越來越多,孫晶碰到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一開始雇工食堂由趙誌寬負責,但趙誌寬主要的精力在磚窯上,食堂這種小事就交給了雇來的村婦負責。這些村婦十分聽話,按照趙誌寬的吩咐每天準備三頓飯,但菜隻是簡單的鹹菜加淡出水的清湯。這麽做飯雖然省力,但雇工都是大體力勞動,這種飲食結構隻是保持溫飽,要想讓雇工有體力幹活是不可能了。孫晶正好這時沒什麽事情,發現這個問題後決定接手這個雇工食堂。孫晶是兒科大夫,懂得一些營養學,一個人每天為了維持生存需要攝入2250大卡的熱量,當然這是後世普通人的標準,按照明代人的生活標準,低活動量隻需1800大卡的熱量就可以。磚窯絕對是重體力勞動,要保證工人的身體不受損害,必須要保證每天攝入4000大卡的熱量,後世為了保證這個攝入量需要提供大量的副食品,也就是高油高糖高鹽的食物。現在的磚窯想要保持這種食物供應根本不可能,副食不夠隻能主食來湊,為了保證工人每天有足夠的體力工作,孫晶經過計算每人必須要保證每天五斤大米。前期磚窯工人少還可以保證,但隨著工人的增加,大米的供應開始有些吃緊,沒辦法孫晶隻好增加副食品的供應。孫晶為工人搞出來的營養餐食為早上大米飯加醃漬白菜與小魚海帶湯,中午大米飯加一條鹹魚,或者換上一兩的鹹肉一塊,晚上因為沒有體力勞動,所以吃的是稀粥,菜也隻是鹹菜。這個菜譜一出,孫晶馬上成了工人嘴中善心的東家娘娘,明代不是沒有雇工,但基本上東主隻負責中午一頓飯,同時還隻是紅薯稀粥配鹹菜,像孫晶這種不計成本的保證工人體力,這種東家不說海南島,就是整個中國也沒有出現過。新食堂建立的好處立竿見影,工人的熱情大幅度提高,單位時間的生產效率也成倍提高。但新食堂也有一點壞處,就是太耗糧食了。每名工人每天需要五斤大米、一條鹹魚、一兩豬肉,在加上食鹽若幹,這種生活標準已經趕上府城外一些富農了。雖然可以提高工人生產熱情,但庫存糧食卻很快下降。趙福祥前期買來得一百石精米很快吃光了,這時黑心資本家趙福祥迴來了,他看到這麽吃也不是辦法,讓孫晶將精米都換成了糙米,同時在飯中加入了一半的紅薯。雖然糧食問題解決了,但副食品卻沒法保證,孫晶的意思是自己生產,反正村裏那些婦女閑著沒事情,讓她們打魚醃製鹹魚不就行了。趙福祥想了一下否決了這個主意,很簡單,孫晶的意思是搞以前那種企業終身製,也就是工人的生老病死企業都管了,雖然這種體製可以保證前期工人的積極性,但隨著企業的發展,很快就會顯現出僵化來,後世國企改革就是一個例子。所以趙福祥不準備在明代重走老路,而是一開始就是完全的市場化。經過趙福祥的勸說孫晶也很難能可貴的同意了一次,畢竟後世的例子擺在那裏。孫晶決定後開始在市場上收購鹹魚,因為采購量很大,很快就有商人上門提供,同時孫晶引進了後世的競標製度,保證鹹魚質量的同時還壓低了成本。雖然孫晶的采購價格比市場上低了兩成,但因為量很大,那個包姓商人還是咬牙答應下來。除了鹹魚,其他食品也走的這條路子,每種食品都有兩到三個供應商,如果發現食品有問題馬上更換供應商。那幾個商人雖然心中暗罵孫晶真是吃人不吐骨頭的地主婆,但為了賺取價值,隻能點頭答應。雖然現在這些商人心中大罵趙家黑心,但這些商人知道白沙村未來的情況,這時候估計睡覺都會被笑醒。雖然這種市場化采購增加了一些成本,但相對比卻省下了大量的人力成本,最起碼趙福祥不用為了上百人的吃飯問題每日出去采購了。隨著食堂慢慢走上正規化,孫晶的時間越發的多了起來,孫晶借著食堂形成的良好口碑,開始無償的為村民看病。明代窮人大部分疾病都是因為營養不良,孫晶有醫生的底子,在加上赤腳醫生手冊的加持,很快治好了幾個村民眼中的疑難雜症,就這樣孫晶又獲得了醫仙的頭銜。與風風火火幹事業的兒子兒媳不同,奶奶馬桂蘭負責的是農業,作為市農科站高級農藝師的馬桂蘭,對農業這一行太了解了。就算在科技大發展的後世,農業也是一項投入高產出低靠天吃飯的活計。馬桂蘭在穿越的第二天,就在距離海灘的二裏處開辟了一畝農田,同時將帶來的土豆切塊後種了下去,經過十多天的精心照顧,這些高產的土豆已經開始出苗了。土豆耐鹽堿耐寒,海甸島這種沙土地十分適合種植土豆。土豆利用塊莖無性繁殖時,種塊在土溫5~8度的條件下即可萌芽生長,海南島這時的夜間溫度在零度以上,白天的溫度在10度左右,正適合土豆塊莖發芽生長。為了伺候這些土豆祖宗,趙誌寬專門給馬桂蘭撥了兩個資深農婦,讓她們幫助馬桂蘭來種地,畢竟馬桂蘭已經六十七歲,指導一下沒問題,但身體力行實在幹不了。兩個三十多的健壯農婦,在馬桂蘭的指導下將土地深挖二十厘米,同時按照每畝五百公斤的比例施入底肥。接下來將切好的塊莖放入壟溝,按照行距70厘米、株距20厘米的距離排列,租後蓋上覆土。如果在後世,還要使用一些尿素或磷酸二氫鉀加快塊莖的發芽生長,但明代可沒有這些肥料,隻能這樣了事。最後一步就是澆水了,土豆雖然對土地沒什麽要求,但及其需要水分,特別是發芽與成長期,一畝土地從發芽到成熟需要澆灌15~20噸的水。好在海甸島這裏地處南渡江,雖然江水中含有大量有機物不適合飲用,但用來給土豆灌溉在適合不過了。一畝地土豆占了一半,剩下的馬桂蘭要種上帶來的青椒,雖然孫晶買來的青椒都沒有成熟,但經過馬桂蘭精心的培育,還是有幾株青椒苗開始發芽,看來趙家人未來的麻辣火鍋夢想能夠實現了。


    /89/89479/25714033.html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一家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有限無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有限無敵並收藏明末一家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