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超大記(上)”)
10:05,看了一篇講過去三年間電影院行業的掙紮的文。
這篇文通過以一個電影從業者的視角出發,展現了在過去三年間電影院行業受到的衝擊、電影院的艱難維持、以及各個電影院想出來的出路。
因為營業非常的困難,觀影的人也非常的少,所以電影院麵臨著倒閉,因為有房租的壓力,有設備維護的壓力,還有員工的薪資的壓力等。
影院經營者們采取過各種提到的各種開源節流的方法。
有的開放電影院供人們來午睡,有的晴話劇演員來表演,有的成為婚禮場地,有的跟學校合作免費的給學生們看一些版權開放了的有一些教育意義的老電影然後通過飲料爆米花賺一些錢。
然而很多都不是長久之計,也大都不能帶來足夠的的收入。
至於節流,很多電影院都大量裁員了,隻留下了極少數的員工,連保潔都辭退了。
電影院辭退的員工為了謀生尋找各種出路,比如去送外賣、去開網約車、去擺攤,等等。
文中提到一個在影院人事部工作的年輕女孩,在辭退之後,應聘其他工作的簡曆都石沉大海,最後隻能去烤串。她一開始信心滿滿地把這個車好好地粉刷了一遍,幹勁十足地去賣烤串,但是後來因為無證經營的原因,車和烤串的設備全都被扣下了,又沒有錢去贖迴,東西隻能一直被扣著。
那段時間,很多人的生活都像這個失去工作的女孩一樣,變得難了很多。
這篇文章相當長,一邊看一邊就對應著思考起來一些其他的事情,讀著讀著就走神了。
閱讀比較長的文章時似乎很容易在中途的時候走神,大多時候並不是漫無目的的走神,而是一種基於自身經曆的聯想。
另外,越是這種精細的記錄時間到底花在哪裏的過程,越是能夠發現,其實思考的時候是花費時間的。思考的時候,時間並未靜止,思考也不是一個特別快的過程。
思考的速度是有限的,能不能盡量快一些呢?
在思考的時候,是不是改變了介質就能變快?
如果用語言思考,那麽思考的速度是不是就被這個語言被說的時候的速度上限影響了?
如果用圖像思考,是不是會快一些?
或者說,有的時候思考是不是僅僅是一種念頭,念頭到了之後,這個思考的過程就完成了?
如果這樣,日常使用念頭思考,在思考結束後需要得知這個思考的具體結果時,再進行解碼,是不是就快一些?
當然,這方麵應該是有相對專業的研究的,如果想要更進一步的了解這些,查閱一下相關的研究的專業資料應該是一個捷徑。僅僅自己摸索容易走彎路導致效率低下。
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我並不覺得用語言思考,或者說用我現在的方式思考,會使我的思維變慢。有時確實會覺得還不夠快,但是也沒有覺得慢得不可接受。
另外,用語言思考時的感受和體驗也跟語言的種類有關。
這一點我沒深入研究過,隻有一點個人經驗。
我現在使用流利的語言有兩種,一種是母語,就是母語者的流利程度,另一種是第二語言,用它交流學習還有思考都沒有問題,長時間使用也不會感到不適。
用第二語言思考時的感受和用第一語言思考的體驗是有些差別的,但要非常細致和精確地描述,也並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
考慮到兩種語言的結構不同,有可能思考的結構也會不同,然而思考的結構偏抽象,不使用專業的概念和名詞又不做一些研究學習,不太容易講清楚。
比較容易講明的就是思考時的內心體驗和情緒連接不同。
大多時候用第二語言思考會有一些相對的與自身情緒的距離感。
第一語言很容易引起相應的情緒的反饋,因為它畢竟是一種非常根植的在內部的語言。他對於內心的感受的影響是比較大的。
比如同樣帶有強烈情緒色彩的詞語,在母語中帶來的情緒波動比在第二語言中帶來的要大得多。
第二語言盡管非常流利,可以非常自如地用它去思考,但畢竟還是從某種意義上講隔了一層的。它會產生一種距離感和客觀感,有些時候會有一定的幫助,有時也會是阻礙。
但這現在也隻是一個個人的發現和感受。我對這個方麵沒有太多的涉獵。
這些關於思考和所用介質——比如各種不同語言——的關係以及其他類似的內容,肯定是有研究的,相關的專業人員肯定會有更深入的了解。
要是有機會或者有必要,可以就這個方麵專門查一些資料然後匯總一下。
不過絕大多數時候我並不是特別在意我到底用哪個語言來思考的,有什麽語言就用什麽語言。很多的時候用什麽語言來思考跟所處的環境有很大關係,比如思考的對象、麵對的事物、以及思考之前見過的人、說過的話、和做過的事。
如果正在說話,通常思考時所用的語言和正說的話時同一種。不過也有過不一致的時候,那就容易導致說出的語言變得遲緩或者不自然,語氣和用法也容易變得奇怪。
之前我問過一個會三四種語言的人,既然她同時會這麽多種語言,那麽在內心之中跟自己對話的時候或者默默思考的時候,到底用哪種語言。她想了一下說,哪種語言在頭腦的表層,就用哪種語言來思考,或者說大環境是哪種語言就用哪種語言來思考。
這可能是個普遍的規律吧。
可惜當時沒有深入想過思考效率的事,沒有問她在用不同語言思考時是否速度或者精確度有所差異。
……
這個走神真是一個長走神,直接引出了一個分支話題,在那之前還講著電影呢。
不過這個走神還沒結束…
(未完待續)
10:05,看了一篇講過去三年間電影院行業的掙紮的文。
這篇文通過以一個電影從業者的視角出發,展現了在過去三年間電影院行業受到的衝擊、電影院的艱難維持、以及各個電影院想出來的出路。
因為營業非常的困難,觀影的人也非常的少,所以電影院麵臨著倒閉,因為有房租的壓力,有設備維護的壓力,還有員工的薪資的壓力等。
影院經營者們采取過各種提到的各種開源節流的方法。
有的開放電影院供人們來午睡,有的晴話劇演員來表演,有的成為婚禮場地,有的跟學校合作免費的給學生們看一些版權開放了的有一些教育意義的老電影然後通過飲料爆米花賺一些錢。
然而很多都不是長久之計,也大都不能帶來足夠的的收入。
至於節流,很多電影院都大量裁員了,隻留下了極少數的員工,連保潔都辭退了。
電影院辭退的員工為了謀生尋找各種出路,比如去送外賣、去開網約車、去擺攤,等等。
文中提到一個在影院人事部工作的年輕女孩,在辭退之後,應聘其他工作的簡曆都石沉大海,最後隻能去烤串。她一開始信心滿滿地把這個車好好地粉刷了一遍,幹勁十足地去賣烤串,但是後來因為無證經營的原因,車和烤串的設備全都被扣下了,又沒有錢去贖迴,東西隻能一直被扣著。
那段時間,很多人的生活都像這個失去工作的女孩一樣,變得難了很多。
這篇文章相當長,一邊看一邊就對應著思考起來一些其他的事情,讀著讀著就走神了。
閱讀比較長的文章時似乎很容易在中途的時候走神,大多時候並不是漫無目的的走神,而是一種基於自身經曆的聯想。
另外,越是這種精細的記錄時間到底花在哪裏的過程,越是能夠發現,其實思考的時候是花費時間的。思考的時候,時間並未靜止,思考也不是一個特別快的過程。
思考的速度是有限的,能不能盡量快一些呢?
在思考的時候,是不是改變了介質就能變快?
如果用語言思考,那麽思考的速度是不是就被這個語言被說的時候的速度上限影響了?
如果用圖像思考,是不是會快一些?
或者說,有的時候思考是不是僅僅是一種念頭,念頭到了之後,這個思考的過程就完成了?
如果這樣,日常使用念頭思考,在思考結束後需要得知這個思考的具體結果時,再進行解碼,是不是就快一些?
當然,這方麵應該是有相對專業的研究的,如果想要更進一步的了解這些,查閱一下相關的研究的專業資料應該是一個捷徑。僅僅自己摸索容易走彎路導致效率低下。
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我並不覺得用語言思考,或者說用我現在的方式思考,會使我的思維變慢。有時確實會覺得還不夠快,但是也沒有覺得慢得不可接受。
另外,用語言思考時的感受和體驗也跟語言的種類有關。
這一點我沒深入研究過,隻有一點個人經驗。
我現在使用流利的語言有兩種,一種是母語,就是母語者的流利程度,另一種是第二語言,用它交流學習還有思考都沒有問題,長時間使用也不會感到不適。
用第二語言思考時的感受和用第一語言思考的體驗是有些差別的,但要非常細致和精確地描述,也並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
考慮到兩種語言的結構不同,有可能思考的結構也會不同,然而思考的結構偏抽象,不使用專業的概念和名詞又不做一些研究學習,不太容易講清楚。
比較容易講明的就是思考時的內心體驗和情緒連接不同。
大多時候用第二語言思考會有一些相對的與自身情緒的距離感。
第一語言很容易引起相應的情緒的反饋,因為它畢竟是一種非常根植的在內部的語言。他對於內心的感受的影響是比較大的。
比如同樣帶有強烈情緒色彩的詞語,在母語中帶來的情緒波動比在第二語言中帶來的要大得多。
第二語言盡管非常流利,可以非常自如地用它去思考,但畢竟還是從某種意義上講隔了一層的。它會產生一種距離感和客觀感,有些時候會有一定的幫助,有時也會是阻礙。
但這現在也隻是一個個人的發現和感受。我對這個方麵沒有太多的涉獵。
這些關於思考和所用介質——比如各種不同語言——的關係以及其他類似的內容,肯定是有研究的,相關的專業人員肯定會有更深入的了解。
要是有機會或者有必要,可以就這個方麵專門查一些資料然後匯總一下。
不過絕大多數時候我並不是特別在意我到底用哪個語言來思考的,有什麽語言就用什麽語言。很多的時候用什麽語言來思考跟所處的環境有很大關係,比如思考的對象、麵對的事物、以及思考之前見過的人、說過的話、和做過的事。
如果正在說話,通常思考時所用的語言和正說的話時同一種。不過也有過不一致的時候,那就容易導致說出的語言變得遲緩或者不自然,語氣和用法也容易變得奇怪。
之前我問過一個會三四種語言的人,既然她同時會這麽多種語言,那麽在內心之中跟自己對話的時候或者默默思考的時候,到底用哪種語言。她想了一下說,哪種語言在頭腦的表層,就用哪種語言來思考,或者說大環境是哪種語言就用哪種語言來思考。
這可能是個普遍的規律吧。
可惜當時沒有深入想過思考效率的事,沒有問她在用不同語言思考時是否速度或者精確度有所差異。
……
這個走神真是一個長走神,直接引出了一個分支話題,在那之前還講著電影呢。
不過這個走神還沒結束…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