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之前運河島對“乾隆十三年(1748年)陳焱主修、俞荔編zuǎn《詠福縣誌》10卷。為本縣第二部縣誌。”這段記錄的理解不對。


    此處的第二部縣誌是指時間上的第二部,不是有一部的同時想補充信息於是又選了個名字再添了一個第二部。


    之前看過的,清朝的《詠泰縣誌》,就是百科中引用的,清乾隆時期的《詠福縣誌》!


    可是這也很奇怪。


    網站上的這篇清朝的《詠泰縣誌》非常簡略,通篇隻有1406個子,包括標點。怎麽看都不像是能有10卷的樣子。


    每卷隻有140個字有什麽意義呢,又不是要發微博。


    更重要的是,和現代版本比起來,這份清代版本十分不完整,就像是隻抽取了其中一部分一樣。所有的記錄都是偏“事件”的,像是一部年代大事記。其餘信息比如人文地理,風俗習慣,一直於生產生活幾乎完全沒有涉及。


    如果不是因為它這麽簡略,運河島之前也不會生出同一時期有兩本一繁一簡的不同名字的縣誌的想法。


    這些沒出現的信息是沒有收錄,已經流失,還是無法用當前的辦法查到?


    不同年代的人文地理風俗信息總不能像軟件更新一樣舊的被新的覆蓋了吧?


    這資料想要找起來難度巨大。就連確認它還能不能查到都不太容易。繼續讀讀別的記錄吧。


    明代的《詠泰縣誌》更簡短,性質和清代版本很類似,隻記錄了大事。比較有趣的是,裏麵記載了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李樹生桃。這算什麽…準確性存疑還是古代嫁接?或者是用隱晦的方法記錄了別的什麽事?


    之後一年記錄有倭寇來襲,令人不快,1559年就鬧倭寇了啊。知縣周煥不屈戰死,之後倭寇大肆搶掠。


    讀完之後再看下一條,居然是…


    題目是“宋《詠泰縣誌》”。因為第一本《詠泰縣誌》是明代編的,所以這一記錄要麽是於宋代編寫的其他縣的縣誌,要麽是摘自其他版本的屬於宋代的部分。


    這篇記錄中有一處寫道,“崇寧元年(1102年)因避哲宗泰陵諱,改詠泰縣為詠福縣。”所以隻能是第二個可能了。也不知道是摘自哪個朝代哪一版。


    不過這麽一看,有可能網站中的記錄的題目一直是這個風格,由此或許可以猜測或者認為,之前讀的清《詠泰縣誌》並不是清代版的《詠泰縣誌》,也不是摘錄,而是從更新的版本中摘錄出來的清代發生的事件。


    如果這樣的話,運河島其實自始至終都沒有讀到過清乾隆時期的《詠泰縣誌》。


    現在想來,似乎之前也有端倪,因為那清代篇的記載的最後一條是發生在宣統年間的。之前運河島沒覺得可疑,是因為他對編寫過程存在誤解。他下意識的以為,一本縣誌是動態更新的,開個頭之後就放好,有大事發生了後人就填上去。然而情況並非如此,這一點可以從新版本的縣誌中沒有任何1988年或者以後的記錄這個現象中得出。


    運河島整體的思維方式太受時代影響了,無論是網絡小說,公眾號,和新聞,還是社交媒體,視頻平台,和各種軟件,都是動態更新的,結果他竟以為一本寫於古代的縣誌是不斷更新的。


    真是時代的局限性。


    這話用在現代人身上也合適。


    ……


    再次略過多條各種各樣的記錄,包括但不限於地熱養鰻,土地肥力,電力工業,以及賦稅,運河島看到了新時代篇的《詠泰縣誌》。這一篇和清代的縣誌類似,以時間順序記錄了大量事件。這一篇的記錄和之前的比起來簡直詳實無比,一年中就有數條記錄,事件發生的時間精確到日,而不是月。記錄始於1949年10月1日,截止於1987年12月。記錄中沒有找到新版縣誌的編寫時間。


    下一篇是民國時期的記錄,從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開始,到民國38年(1949年)10月結束。也是主要記載了發生的事件,精確到具體日期。信息量太大,隻能和現代篇的記錄一樣快速掃過。根據記錄,民國6年(1917年)時,“王紹沂應縣知事董秉清聘請,負責總zuǎn《詠泰縣誌》,於民國19年脫稿。”


    咦?怎麽寫了這麽長時間?


    有點迷惑。


    這是時寫時停呢,還是和寫史書似的,一邊考據一邊寫呢?但不管怎樣,隻是記錄一個縣的情況,寫了14年實在奇怪。


    民國版本的縣誌和明萬曆版與清乾隆版的一樣無法在這網站上看到,也不知道都寫了些什麽,不過應該不會直接記載菜籃公的。即便記載了,應該也是轉述了更早年代的記錄,所以應該還是清代版的縣誌。


    ……


    運河島覺得有點頭痛。這本縣誌真正的清代版本能查到嗎?或者說還在不在?


    他仔細地迴顧了一下,又重新找迴之前對於《詠福縣誌》的搜索結果。裏麵有對明萬曆版和清乾隆版記載的內容的描述,而且是細節上的,比如水稻種類。所以說,在當前版本的縣誌被編纂的時候,明萬曆版和清乾隆版是有留存的。根據現代保存文獻的可靠性,現在應該也是有留存的。


    不過存在並不意味著運河島能查得到。這種古代版本的縣誌應該屬於專業而又相對冷僻的文獻,沒準連電子版都未必有。有的話,應該也隻在相對專業的學術網站上能查到。


    不過既然這文獻有,就肯定有人能查到,也就意味著有人能徹底對著書指出,菜籃公的故事在這本書裏沒有曆史依據。


    其實也差不太多,因為清代版本的縣誌沒有第12卷,即使查到了原版也沒法指著第12卷說這裏沒有菜籃公的記載。


    運河島的注意力終於再次迴到日記上。接著之前停下的地方繼續讀。


    這一天的晚些時候,日記作者從園子裏摘了三個桃子,結果發現兩個都被蟲蛀了,尤其是最好的那個已經被蟲子蛀穿了,真可惜。不過味道很好,脆甜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運河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運河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運河島並收藏運河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