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我很失望
我,大明長生者,曆經十六帝 作者:青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厚熜無動於衷。
李青也知道這種在朱厚熜眼中威脅自身統治的事,朱厚熜是不會輕易答應的。
或許,強硬的姿態能迫使朱厚熜同意。
可結果必然是出工不出力,有人唱反調,朱厚熜必然順水推舟,導致,李青的主張早早流產。
必須要讓朱厚熜覺得這樣做,是對他好的,他才會死心塌地的去做。
李青深吸一口氣,說道:“曆來舊王朝被推翻,新王朝建立,往往會有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平穩期,這個時期具體體現百姓過的好了,朝廷財政收入高了,猶如嬰兒新生,哪哪都好。你可知為何?”
“兼並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朱厚熜不假思索的說。
不得不說,跟聰明人聊天就是省事。
李青點點頭,繼續道:“一個王朝之所以走到末路,皆因為兼並問題導致矛盾尖銳,百姓不得不反,不反就活不下去,元末暴政,太祖奮起反抗,也是基於此。這個兼並,不僅僅指土地兼並,其實,還有教育資源的逐漸被壟斷。當然了,這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
“如今,大明的百姓,已能足食,可教育資源卻並未有效得到平均分配。”李青道,“一個王朝若想存在的久,那麽對各種資源的分配,越是平均,越好能長久。”
“試想一下,同樣一萬畝耕地,是一個人擁有好,還是一百個,一千個人一起擁有好?”
朱厚熜:“自然後者,不僅能提高賦稅,還能少些亂子。”
頓了下,“可這跟讀書有何關係?”
“當然有,關係很大!”李青說道,“讀書的門檻越高,參與競爭人就越少,跟一萬畝耕地,一個人擁有,還是百人、千人擁有,難道不是一個道理?”
李青舉例道:“若不對教育資源進行平均分配,百年之後科舉做官的人,隻會是以下幾種人——地主,商紳,官僚子弟。”
“你可有想過,當上上下下都是這類群體,皇帝又當如何?”
“這……”
李青給出答案:“減農稅,減商稅,讓官僚子弟享受更大的福蔭,才是‘英主’所為,掌握巨大資源的他們,可以很輕鬆裹挾百姓,進而給皇帝施壓。屆時,隻怕就不是皇權不下鄉了,而是連京師都出不去。”
朱厚熜的臉色一下難看起來。
李青繼續輸出:“任何一個王朝,隨著時間推移,各種資源都會從多數人往少數人聚攏,譬如耕地,曆朝曆代為何都解決不了土地兼並問題?因為這是不可控因素,也是必然發生的現象。無一例外!”
“其實,我大明也是一樣,之所以立國一百六十餘年,還在上升期,並不是因為土地兼並抑製的太好,而是開海通商,進而造成的工商業大興。”李青說道,“歸根結底,是橘子多了,才無形中化解了本該出現的問題。”
頓了頓,“可問題必然會出現,原因剛我也說了,隨著時間推移,資源會不可避免的由多數人,流向少數人。”
“唿~”李青口幹舌燥,端起涼茶一飲而盡,喉頭一陣舒爽。
朱厚熜陷入沉思。
半晌,
“這個問題真就無解嗎?”
“無解!”李青的迴答簡潔幹脆,“哪怕現在,所有人都支持資源再分配,過個數十上百年還是會出現兼並問題,進而日漸嚴重。”
朱厚熜唿了口氣,緩緩道:“朕明白了,可朕還是覺得……風險太大了。”
李青無奈:“我剛不是說了嗎,讀書和生產並不是對立的,你幹嘛……”
“是了……”李青苦笑,“你還是認為自己跟百姓也是對立的,是吧?”
朱厚熜臉上一熱,訕訕道:“其實……本質上確是如此。”
李青有些失望。
哪怕明知朱厚熜的秉性,可從對方口中聽到這番話,仍是不免惱火。
“朕知道,大明有今日,先生居功至偉,先生之才說是經天緯地也不為過……”朱厚熜先是說了一連串奉承話,話鋒一轉,又道,“可曆來百姓對官僚,乃至整個統治階級,內心都是敵視的,曆朝曆代皆如此,非是朕小心眼兒。”
李青:“那就不管不顧,坐視兼並,進而重複曆史?”
“我大明如今……”
“大明如今是你的功勞?”李青嗤笑,“是,縱向對比的話,嘉靖朝是最為鼎盛,可這是你的功勞嗎?太祖、太宗打下夯實基礎,仁宗、宣宗發展民生,英宗是犯下大錯,可也有可取之處,中宗穩中求進,憲宗整肅官場、重振軍隊,孝宗雖讓文官勢大,卻也發展了國力民生,武宗擊潰韃靼,施行宗祿永額……”
李青毫不客氣的說:“但凡是個正常人接班,都不會差了。見過搶功勞的,沒見過你這麽搶功勞的,你咋不說,你超越了太祖、太宗啊?”
“我……”朱厚熜有些下不來台,卻無從反駁。
末了,悶悶道:“朕承認,教育兼並也會影響到江山社稷,可先生是否用力過猛了呢?”
李青:“好事,正確的事,自然要賣力,就如一條鞭法。”
朱厚熜:“認知越高,欲望越大,欲望得不到滿足,必當出亂子。”
李青:“有欲望並非是壞事,它也可稱之為進取心,人人上進,大明才會上進,獲益最大的是誰就不用我多說了吧?”
朱厚熜無言以對,卻總覺得哪裏不對。
一向自詡聰明的他,頭一次覺得跟不上李青的思維。
“你讓朕捋一捋。”
“可以。”
李青給他時間消化,又給自己倒了一杯涼茶,輕輕抿著。
良久,
朱厚熜歸納、總結道:“隨著時間推移,各種資源會不可避免的被少數人兼並,進而導致矛盾尖銳,以致王朝覆滅,新王朝建立之初,會有相當長的平穩上升期,是因為資源被平均分配,基於此,想要國祚綿長,就隻能不斷的重新分配資源……”
“對極了。”李青放下茶杯,輕輕頷首。
朱厚熜沒說話,又想了一陣兒,才道:“不可否認,先生之言字字珠璣,可……不夠。”
他正視李青,說道:“還不足以讓朕冒風險。”
“那我就再加一些好處。”李青清了清嗓子,說道,“內卷,你知道吧?”
“嗯,《大明軼聞錄》對此有專門解釋。”
“人才越多,越卷,越卷,人才質量越高。”李青說,“其次,百姓讀書認字還有一個好處,可以有效降低溝通成本,這不但更有利於朝廷對地方的掌控,且隨著溝通成本的降低,會迎來更高效的發展……”
李青正色道:“大明的絲綢、瓷器等商品,正在被人家學習、模仿,之後的蒸汽機也是一樣,等到人家都學會了,大明的優勢便不複存在了,想要一直保持競爭力,必須要不斷創新,可任何創新,都離不開人才。接受教育的人越多,人才才會越多,質量才會越高……”
“這些可夠!”
你再說不夠,老子可真要捶你了……李青眼底冰寒。
朱厚熜又是好久的沉思,才總算消化了李青之語。
“是夠了……”
“還有問題?”
朱厚熜歎道:“當初擴建學院,就有不少人反對,如今這般大規模的建立官辦學塾,隻怕會炸鍋啊……”
李青說道:“隻要堅定了信念,遇到困難,才可能解決困難,我會幫你。”
“好吧……”朱厚熜歎了口氣,“這得花多少錢啊……”
“……”李青強忍揍人的衝動,“這是投資,前人栽樹,後人才能乘涼。”
朱厚熜皺眉。
“眼光放長遠一些,你還年輕。”
朱厚熜眉頭舒展。
“那好吧……”
李青見他似還有些不情願,沉吟了下,給出最後一擊,“百姓明了理,才不會輕易被糊弄,看起來這不利於皇帝統治,可實際上,卻並不是如此。”
“哦?”朱厚熜頓時上心,“何也?”
“因為具體實施的是官員!”李青說,“我問你,你是想官員們為公多一些,還是為私多一些?”
“當然是為公!”朱厚熜脫口而出。
這話他說的真心,無他,天下都是他的。
正如李青當初說過的:為帝者,常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
“你想一想,百姓不好糊弄了,官員還敢肆無忌憚嗎?官員為公多一些,百姓就好過一些,日子好過,百姓還會鬧事兒嗎?”
朱厚熜醍醐灌頂,再沒有一絲絲遲疑,堅定道:“此事,朕必行!”
李青卻沒有多開心,輕歎道:“其實,這話我之所以沒一開始就說,是因為我想測一測,你究竟有多少為民之心。唉……”
“先生,其實朕……”
“我很失望。”李青搖頭,麵無表情道,“真不是我埋汰你,哪怕是‘半路出家’的中宗,哪怕中宗都放棄了讓親兒子繼承皇位,都還一心為百姓,可你……你是大明皇帝啊,你怎麽就……這般涼薄呢?”
朱厚熜脖子都紅了,卻是無言辯駁。
“朕以後……改。”
李青也知道這種在朱厚熜眼中威脅自身統治的事,朱厚熜是不會輕易答應的。
或許,強硬的姿態能迫使朱厚熜同意。
可結果必然是出工不出力,有人唱反調,朱厚熜必然順水推舟,導致,李青的主張早早流產。
必須要讓朱厚熜覺得這樣做,是對他好的,他才會死心塌地的去做。
李青深吸一口氣,說道:“曆來舊王朝被推翻,新王朝建立,往往會有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平穩期,這個時期具體體現百姓過的好了,朝廷財政收入高了,猶如嬰兒新生,哪哪都好。你可知為何?”
“兼並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朱厚熜不假思索的說。
不得不說,跟聰明人聊天就是省事。
李青點點頭,繼續道:“一個王朝之所以走到末路,皆因為兼並問題導致矛盾尖銳,百姓不得不反,不反就活不下去,元末暴政,太祖奮起反抗,也是基於此。這個兼並,不僅僅指土地兼並,其實,還有教育資源的逐漸被壟斷。當然了,這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
“如今,大明的百姓,已能足食,可教育資源卻並未有效得到平均分配。”李青道,“一個王朝若想存在的久,那麽對各種資源的分配,越是平均,越好能長久。”
“試想一下,同樣一萬畝耕地,是一個人擁有好,還是一百個,一千個人一起擁有好?”
朱厚熜:“自然後者,不僅能提高賦稅,還能少些亂子。”
頓了下,“可這跟讀書有何關係?”
“當然有,關係很大!”李青說道,“讀書的門檻越高,參與競爭人就越少,跟一萬畝耕地,一個人擁有,還是百人、千人擁有,難道不是一個道理?”
李青舉例道:“若不對教育資源進行平均分配,百年之後科舉做官的人,隻會是以下幾種人——地主,商紳,官僚子弟。”
“你可有想過,當上上下下都是這類群體,皇帝又當如何?”
“這……”
李青給出答案:“減農稅,減商稅,讓官僚子弟享受更大的福蔭,才是‘英主’所為,掌握巨大資源的他們,可以很輕鬆裹挾百姓,進而給皇帝施壓。屆時,隻怕就不是皇權不下鄉了,而是連京師都出不去。”
朱厚熜的臉色一下難看起來。
李青繼續輸出:“任何一個王朝,隨著時間推移,各種資源都會從多數人往少數人聚攏,譬如耕地,曆朝曆代為何都解決不了土地兼並問題?因為這是不可控因素,也是必然發生的現象。無一例外!”
“其實,我大明也是一樣,之所以立國一百六十餘年,還在上升期,並不是因為土地兼並抑製的太好,而是開海通商,進而造成的工商業大興。”李青說道,“歸根結底,是橘子多了,才無形中化解了本該出現的問題。”
頓了頓,“可問題必然會出現,原因剛我也說了,隨著時間推移,資源會不可避免的由多數人,流向少數人。”
“唿~”李青口幹舌燥,端起涼茶一飲而盡,喉頭一陣舒爽。
朱厚熜陷入沉思。
半晌,
“這個問題真就無解嗎?”
“無解!”李青的迴答簡潔幹脆,“哪怕現在,所有人都支持資源再分配,過個數十上百年還是會出現兼並問題,進而日漸嚴重。”
朱厚熜唿了口氣,緩緩道:“朕明白了,可朕還是覺得……風險太大了。”
李青無奈:“我剛不是說了嗎,讀書和生產並不是對立的,你幹嘛……”
“是了……”李青苦笑,“你還是認為自己跟百姓也是對立的,是吧?”
朱厚熜臉上一熱,訕訕道:“其實……本質上確是如此。”
李青有些失望。
哪怕明知朱厚熜的秉性,可從對方口中聽到這番話,仍是不免惱火。
“朕知道,大明有今日,先生居功至偉,先生之才說是經天緯地也不為過……”朱厚熜先是說了一連串奉承話,話鋒一轉,又道,“可曆來百姓對官僚,乃至整個統治階級,內心都是敵視的,曆朝曆代皆如此,非是朕小心眼兒。”
李青:“那就不管不顧,坐視兼並,進而重複曆史?”
“我大明如今……”
“大明如今是你的功勞?”李青嗤笑,“是,縱向對比的話,嘉靖朝是最為鼎盛,可這是你的功勞嗎?太祖、太宗打下夯實基礎,仁宗、宣宗發展民生,英宗是犯下大錯,可也有可取之處,中宗穩中求進,憲宗整肅官場、重振軍隊,孝宗雖讓文官勢大,卻也發展了國力民生,武宗擊潰韃靼,施行宗祿永額……”
李青毫不客氣的說:“但凡是個正常人接班,都不會差了。見過搶功勞的,沒見過你這麽搶功勞的,你咋不說,你超越了太祖、太宗啊?”
“我……”朱厚熜有些下不來台,卻無從反駁。
末了,悶悶道:“朕承認,教育兼並也會影響到江山社稷,可先生是否用力過猛了呢?”
李青:“好事,正確的事,自然要賣力,就如一條鞭法。”
朱厚熜:“認知越高,欲望越大,欲望得不到滿足,必當出亂子。”
李青:“有欲望並非是壞事,它也可稱之為進取心,人人上進,大明才會上進,獲益最大的是誰就不用我多說了吧?”
朱厚熜無言以對,卻總覺得哪裏不對。
一向自詡聰明的他,頭一次覺得跟不上李青的思維。
“你讓朕捋一捋。”
“可以。”
李青給他時間消化,又給自己倒了一杯涼茶,輕輕抿著。
良久,
朱厚熜歸納、總結道:“隨著時間推移,各種資源會不可避免的被少數人兼並,進而導致矛盾尖銳,以致王朝覆滅,新王朝建立之初,會有相當長的平穩上升期,是因為資源被平均分配,基於此,想要國祚綿長,就隻能不斷的重新分配資源……”
“對極了。”李青放下茶杯,輕輕頷首。
朱厚熜沒說話,又想了一陣兒,才道:“不可否認,先生之言字字珠璣,可……不夠。”
他正視李青,說道:“還不足以讓朕冒風險。”
“那我就再加一些好處。”李青清了清嗓子,說道,“內卷,你知道吧?”
“嗯,《大明軼聞錄》對此有專門解釋。”
“人才越多,越卷,越卷,人才質量越高。”李青說,“其次,百姓讀書認字還有一個好處,可以有效降低溝通成本,這不但更有利於朝廷對地方的掌控,且隨著溝通成本的降低,會迎來更高效的發展……”
李青正色道:“大明的絲綢、瓷器等商品,正在被人家學習、模仿,之後的蒸汽機也是一樣,等到人家都學會了,大明的優勢便不複存在了,想要一直保持競爭力,必須要不斷創新,可任何創新,都離不開人才。接受教育的人越多,人才才會越多,質量才會越高……”
“這些可夠!”
你再說不夠,老子可真要捶你了……李青眼底冰寒。
朱厚熜又是好久的沉思,才總算消化了李青之語。
“是夠了……”
“還有問題?”
朱厚熜歎道:“當初擴建學院,就有不少人反對,如今這般大規模的建立官辦學塾,隻怕會炸鍋啊……”
李青說道:“隻要堅定了信念,遇到困難,才可能解決困難,我會幫你。”
“好吧……”朱厚熜歎了口氣,“這得花多少錢啊……”
“……”李青強忍揍人的衝動,“這是投資,前人栽樹,後人才能乘涼。”
朱厚熜皺眉。
“眼光放長遠一些,你還年輕。”
朱厚熜眉頭舒展。
“那好吧……”
李青見他似還有些不情願,沉吟了下,給出最後一擊,“百姓明了理,才不會輕易被糊弄,看起來這不利於皇帝統治,可實際上,卻並不是如此。”
“哦?”朱厚熜頓時上心,“何也?”
“因為具體實施的是官員!”李青說,“我問你,你是想官員們為公多一些,還是為私多一些?”
“當然是為公!”朱厚熜脫口而出。
這話他說的真心,無他,天下都是他的。
正如李青當初說過的:為帝者,常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
“你想一想,百姓不好糊弄了,官員還敢肆無忌憚嗎?官員為公多一些,百姓就好過一些,日子好過,百姓還會鬧事兒嗎?”
朱厚熜醍醐灌頂,再沒有一絲絲遲疑,堅定道:“此事,朕必行!”
李青卻沒有多開心,輕歎道:“其實,這話我之所以沒一開始就說,是因為我想測一測,你究竟有多少為民之心。唉……”
“先生,其實朕……”
“我很失望。”李青搖頭,麵無表情道,“真不是我埋汰你,哪怕是‘半路出家’的中宗,哪怕中宗都放棄了讓親兒子繼承皇位,都還一心為百姓,可你……你是大明皇帝啊,你怎麽就……這般涼薄呢?”
朱厚熜脖子都紅了,卻是無言辯駁。
“朕以後……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