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爆發
我,大明長生者,曆經十六帝 作者:青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出宮,李青就去了兵部衙門後堂,找到於謙。
“王尚書呢?”
“身體不適,休假了。”於謙知道李青的意思,揮退門口的衙役,說道,“王尚書雖不滿皇上做法,但大事大非上還是拎得清的。”
“他真不會和那些人同流合汙?”李青狐疑。
於謙笑道:“先生莫要把文官看得太不堪了,任何群體都有好壞之分,哪怕是那些大地主,也有樂善好施之人不是?”
李青摸了摸鼻子,點頭道:“你說得對,是我對文官有偏見,連帶著看所有文官不是好人,這樣確實不好。”
於謙欣然笑了,他是文官,自然想為自己這個群體正名。
不料,李青又補充道:“不過我看那王驥不像啥好人,但這都不要緊,個人私德方麵無甚打緊,隻要在政治主張上,不和我們起衝突就成了。”
於謙:-_-||“先生這是歧視文官。”
“確實。”李青不否認,聳了聳肩,“主要是他們心太黑,不然太祖為何會殺那麽多呢?
太祖在位時他們不敢忤逆,可自太祖駕崩後,這個群體就沒有安分過。”
李青哼道:“若非太宗靖難,大明指不定變成什麽樣呢,你說,我能對文官沒偏見嗎?”
“先生,我也是文官。”於謙說。
李青搖頭:“你不一樣。”
於謙撓了撓頭,好奇道,“從我入朝開始,先生就明裏暗裏栽培、幫襯,這是為何啊?”
“因為……我看你順眼。”李青張口就來。
於謙自然不信,不過見李青不想說,也沒再追問。
他主動岔開話題:“這次京師留多少人?”
“四萬吧。”李青笑著說,“留下四萬一樣能平定動亂,事情發展到現在,基本已經分出了勝負;
雖然即將麵臨動亂,但實際上結果已經注定,看似危急,實則不過是水到渠成罷了,你也不用太緊張,保持一顆平常心即可。”
於謙苦澀,“可是……終究還是要遭受陣痛啊!”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李青卻有不同看法,“這次將這股歪風鎮壓下去,往後就好控製了。”
於謙歎了口氣,默然點頭。
道理他都懂,隻是……心裏很不舒服。
“對了先生,這次皇上用不用楊洪?”於謙問。
“此人如何?”
“絕對信得過。”於謙認真說,“並非我們有姻親關係,此人確實是個良將,為人品性皆是上乘,當初我們結姻親,還是英國公牽的線。”
李青點頭:“這次出戰名單上沒有他,不過,既然他值得信任,留下拱衛京師也是極好。”
“這樣安排…也挺好。”於謙點點頭,略有些遺憾:“他多年不得晉升,一直有些鬱鬱不得誌,我還以為……他這次能得到機會呢。”
李青笑問:“要不我給皇上說說?”
“那倒不用了。”於謙搖頭,“既然已經定下了,那還按原計劃來,我也就是問問而已。”
李青笑了笑,教道:“這人啊,還是莫要以極高的道德標準束縛自己為好,隻要那顆心是好的,成事大者不拘小節;
拘小節,難成大事!”李青說,“內舉不避親,他既有能力,你大可向皇上爭取,一味的追求大公無私,並不可取。”
於謙隻是笑了笑,顯然,沒聽進去李青的良言。
見狀,李青不再勸,他知道於謙的秉性,怕是這輩子也難改了。
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盡相同,所追求的,所堅持的也不一樣,沒必要把自己的意誌,強加到別人身上。
李青道:“找個由頭,先讓戶部……算了,估計皇上這兩天就會找你商議了,到時候你和皇上、張輔定吧。”
“啊?”於謙見他一副撂挑子的架勢,頓時急了,“先生不參與?”
李青翻了個白眼兒,揶揄道:“張輔指揮大軍沒的說,又有鎮壓叛亂的經驗,你對軍事也了解,做了這麽多年的兵部侍郎,後勤還鬧不明白?”
於謙臉上一熱,訕訕道:“先生足智多謀,有你在,我心安。”
人嘛,總想有個靠頭兒,亦或說想有個兜底兒的,這是一種惰性。
於謙倒不是非讓李青做些什麽,哪怕李青什麽都不幹,隻要往哪兒一站,他心裏就踏實。
“先生,這麽大的事,你還是全程參與為好。”於謙訕笑道,“哪怕隻是監督也行啊,別再三天打魚……咳咳,現在特殊情況嘛。”
李青好笑道:“這次不是什麽謀劃算計,拚的是實力,京師三大營豈非浪得虛名,隻要穩紮穩打,我們沒輸的可能。”
“但要是計劃周祥,可以把損失降得更低,不是嗎?”於謙說。
“行吧行吧,我不鹹魚就是了。”李青無奈答應。
於謙笑著點頭,見李青轉身就要走,問:“先生去哪兒?”
“這兩天連續早朝、午朝的上,我有些累,迴去歇歇。”李青揮了揮手,頭也不迴地離去。
於謙:“……”
——
次日,朝堂上。
君臣之間劍拔弩張的氣氛愈發濃烈,就連站班太監都覺得不對頭,空氣中彌漫著濃鬱的火藥味。
君臣奏對一如從前,但處處透著違和。
朱祁鎮毫不在意,最壞的打算都做好了,他還有什麽可怕的。
早朝時間結束,朱祁鎮卻故意留堂,群臣心中惱火,但又無可奈何。
朱祁鎮歎道:“近些年來,國庫收入逐年減少,甚至到了入不敷出的境地,糧食雖夠用,但金銀儲備卻縮水嚴重……”
群臣靜靜聽著,也不接話茬,故意晾著他。
朱祁鎮毫不自覺,一點也不感到尷尬,依舊自說自話,等鋪墊到位,祭出終極大招:
“所以,朕決定重開銀礦,增加國庫收入!”
這下,不接話茬不行了。
明麵上,銀礦都停止了開采,但實際上一直在采,隻不過是偷偷的開采,地方官兒、京官上下其手,將這些銀子都揣進了自己口袋。
一旦重開,他們的財路又斷了一條。
做貿易還有較高成本,但開采銀礦可不同,簡直就是在撿錢。
宣德一朝,十年時間共計開采出二百三十餘萬兩,而正統五年時間,隻開采出了兩萬一千兩。
這些人貪了多少,可想而知。
眼下,小皇帝雄心勃勃,一旦銀礦重開,他們哪還能撈到這麽大的油水。
甚至毛都撈不到一根,到時候負責監督開采之人,十有八九是太監。
“皇上是萬民共主,富有四海,何以在乎這些蠅頭小利?”內閣陳山出班,“銀課能為大明增加收入不假,但少得可憐;
況且,礦產開采十分兇險,為此丟掉性命的勞工不在少數,望皇上三思。”
“臣附議。”工部尚書王巹出班,“皇上豈可為小利,而舍大義,棄百姓不顧?”
王質出班,“君為舟,民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皇上此舉非明君所為,萬一激起民怨,後果不堪設想。”
這麽快就開始鋪墊了嗎……朱祁鎮心中冷笑,淡淡道:“太宗、宣宗時期,銀課每年都是十幾數十萬兩,那麽高強度的開采,也沒聽說死了多少勞工;
朕登基後每年銀課多少,你們心裏沒點兒數?
亦或說,你們的意思是,太宗皇帝、宣宗皇帝,皆不是明君?”
這一大口鍋扣下來,沒人敢接。
誰敢說個不是,朱祁鎮分分鍾剁了他,他們可以反駁,甚至詈罵活著的皇帝,最少還能占個‘忠言逆耳’的理;
但要是說死去皇帝的不是,那性質就不一樣了,說是反大明也不為過!
朱祁鎮斷然道:“諸卿莫要再勸,朕意已決!散朝!”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群臣行禮,很聽話的沒有再勸。
因為沒必要了,事態已經發展到這兒了,唯有一場大震蕩,方能有人妥協。
…
自這日朝會過後,朝堂更加壓抑,朝會上說話的人都少了。
以至於很多人寧願留折,也不願在朝堂開口。
日子一天天的過,君臣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最後更是到了整個朝會下來,群臣的話加在一起,還及不上朱祁鎮一人說話多的地步。
一個月後,福.建來報,倭寇橫行、百姓生計艱難,落草為寇者不在少數,礦場開采不順,一連鬧出了十數條人命……
皇權不下鄉,地方官紳的可操作性太大了。
而地方官紳,又和京官關係密切,可以說,這些個京官能做到遙控指揮。
當然,這種情況不是大明才有,曆朝曆代皆有,且之前更加跋扈。
這也是自古皇帝,皆奉行天子與士大夫共天下的根本原因。
非不願,實不能也。
宋太祖之所以發下誓言,不殺言官,不殺大臣,不殺士大夫,並不是因為禮賢下士,也不是因為仁厚;
是他做不到!
試問,哪個皇帝不想手握生殺大權?
非宋太祖無能,而是宋朝和明朝的政治土壤不一樣,明朝是推到元朝重建,宋朝卻不是,至少不完全是。
宋朝建立之初,士大夫就十分強大,宋太祖是沒辦法。
而宋朝短命的根本原因也就在這兒,因為大多資源都沒有得到重新分配。
當資源分配極度不均衡,下層百姓活不下去時,天下就會大亂,而後建立一個新的王朝,重新分配資源;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資源還是會向少部分人集中,再次走向分配不均衡的模式,這是曆史必然,也是曆代王朝興衰的原因。
幸賴,大明比宋朝要好不少。
不過,大明的官紳卻覺得不好,他們羨慕宋朝的士大夫,也想和他們一樣,並為此努力。
福.建亂了後的第五天,江浙沿海也鬧起了倭寇,不過相較福.建好上不少,至少沒有大量百姓落草為寇的現象發生。
一切都是那麽巧合,又在意料之中。
朱祁鎮早有準備,但這一刻真正到來之時,他仍是不可避免的驚怒交加。
這一次,他深刻意識到,什麽九五之尊,什麽天下共主,不過是粉飾雕琢罷了,沒有實權的皇帝,真就是一吉祥物。
乾清宮。
朱祁鎮眸光冷冽,寒聲道:“既然王道不行,那朕就用霸道!”
“王振!”
“奴婢在。”王振上前拜倒,恭聲道,“請皇上吩咐。”
“去,宣李青、張輔、於謙,即刻來乾清宮見朕!”
“是。”王振重重一抱拳,倒有幾分武將做派,“奴婢告退。”
朱祁鎮站起身,胸中激情澎湃,眸中戰意盎然。
——
ps:那個啥,今兒過節,就兩章了哈,畢竟……誰還不是個寶寶了(`へ′*)ノ
“王尚書呢?”
“身體不適,休假了。”於謙知道李青的意思,揮退門口的衙役,說道,“王尚書雖不滿皇上做法,但大事大非上還是拎得清的。”
“他真不會和那些人同流合汙?”李青狐疑。
於謙笑道:“先生莫要把文官看得太不堪了,任何群體都有好壞之分,哪怕是那些大地主,也有樂善好施之人不是?”
李青摸了摸鼻子,點頭道:“你說得對,是我對文官有偏見,連帶著看所有文官不是好人,這樣確實不好。”
於謙欣然笑了,他是文官,自然想為自己這個群體正名。
不料,李青又補充道:“不過我看那王驥不像啥好人,但這都不要緊,個人私德方麵無甚打緊,隻要在政治主張上,不和我們起衝突就成了。”
於謙:-_-||“先生這是歧視文官。”
“確實。”李青不否認,聳了聳肩,“主要是他們心太黑,不然太祖為何會殺那麽多呢?
太祖在位時他們不敢忤逆,可自太祖駕崩後,這個群體就沒有安分過。”
李青哼道:“若非太宗靖難,大明指不定變成什麽樣呢,你說,我能對文官沒偏見嗎?”
“先生,我也是文官。”於謙說。
李青搖頭:“你不一樣。”
於謙撓了撓頭,好奇道,“從我入朝開始,先生就明裏暗裏栽培、幫襯,這是為何啊?”
“因為……我看你順眼。”李青張口就來。
於謙自然不信,不過見李青不想說,也沒再追問。
他主動岔開話題:“這次京師留多少人?”
“四萬吧。”李青笑著說,“留下四萬一樣能平定動亂,事情發展到現在,基本已經分出了勝負;
雖然即將麵臨動亂,但實際上結果已經注定,看似危急,實則不過是水到渠成罷了,你也不用太緊張,保持一顆平常心即可。”
於謙苦澀,“可是……終究還是要遭受陣痛啊!”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李青卻有不同看法,“這次將這股歪風鎮壓下去,往後就好控製了。”
於謙歎了口氣,默然點頭。
道理他都懂,隻是……心裏很不舒服。
“對了先生,這次皇上用不用楊洪?”於謙問。
“此人如何?”
“絕對信得過。”於謙認真說,“並非我們有姻親關係,此人確實是個良將,為人品性皆是上乘,當初我們結姻親,還是英國公牽的線。”
李青點頭:“這次出戰名單上沒有他,不過,既然他值得信任,留下拱衛京師也是極好。”
“這樣安排…也挺好。”於謙點點頭,略有些遺憾:“他多年不得晉升,一直有些鬱鬱不得誌,我還以為……他這次能得到機會呢。”
李青笑問:“要不我給皇上說說?”
“那倒不用了。”於謙搖頭,“既然已經定下了,那還按原計劃來,我也就是問問而已。”
李青笑了笑,教道:“這人啊,還是莫要以極高的道德標準束縛自己為好,隻要那顆心是好的,成事大者不拘小節;
拘小節,難成大事!”李青說,“內舉不避親,他既有能力,你大可向皇上爭取,一味的追求大公無私,並不可取。”
於謙隻是笑了笑,顯然,沒聽進去李青的良言。
見狀,李青不再勸,他知道於謙的秉性,怕是這輩子也難改了。
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盡相同,所追求的,所堅持的也不一樣,沒必要把自己的意誌,強加到別人身上。
李青道:“找個由頭,先讓戶部……算了,估計皇上這兩天就會找你商議了,到時候你和皇上、張輔定吧。”
“啊?”於謙見他一副撂挑子的架勢,頓時急了,“先生不參與?”
李青翻了個白眼兒,揶揄道:“張輔指揮大軍沒的說,又有鎮壓叛亂的經驗,你對軍事也了解,做了這麽多年的兵部侍郎,後勤還鬧不明白?”
於謙臉上一熱,訕訕道:“先生足智多謀,有你在,我心安。”
人嘛,總想有個靠頭兒,亦或說想有個兜底兒的,這是一種惰性。
於謙倒不是非讓李青做些什麽,哪怕李青什麽都不幹,隻要往哪兒一站,他心裏就踏實。
“先生,這麽大的事,你還是全程參與為好。”於謙訕笑道,“哪怕隻是監督也行啊,別再三天打魚……咳咳,現在特殊情況嘛。”
李青好笑道:“這次不是什麽謀劃算計,拚的是實力,京師三大營豈非浪得虛名,隻要穩紮穩打,我們沒輸的可能。”
“但要是計劃周祥,可以把損失降得更低,不是嗎?”於謙說。
“行吧行吧,我不鹹魚就是了。”李青無奈答應。
於謙笑著點頭,見李青轉身就要走,問:“先生去哪兒?”
“這兩天連續早朝、午朝的上,我有些累,迴去歇歇。”李青揮了揮手,頭也不迴地離去。
於謙:“……”
——
次日,朝堂上。
君臣之間劍拔弩張的氣氛愈發濃烈,就連站班太監都覺得不對頭,空氣中彌漫著濃鬱的火藥味。
君臣奏對一如從前,但處處透著違和。
朱祁鎮毫不在意,最壞的打算都做好了,他還有什麽可怕的。
早朝時間結束,朱祁鎮卻故意留堂,群臣心中惱火,但又無可奈何。
朱祁鎮歎道:“近些年來,國庫收入逐年減少,甚至到了入不敷出的境地,糧食雖夠用,但金銀儲備卻縮水嚴重……”
群臣靜靜聽著,也不接話茬,故意晾著他。
朱祁鎮毫不自覺,一點也不感到尷尬,依舊自說自話,等鋪墊到位,祭出終極大招:
“所以,朕決定重開銀礦,增加國庫收入!”
這下,不接話茬不行了。
明麵上,銀礦都停止了開采,但實際上一直在采,隻不過是偷偷的開采,地方官兒、京官上下其手,將這些銀子都揣進了自己口袋。
一旦重開,他們的財路又斷了一條。
做貿易還有較高成本,但開采銀礦可不同,簡直就是在撿錢。
宣德一朝,十年時間共計開采出二百三十餘萬兩,而正統五年時間,隻開采出了兩萬一千兩。
這些人貪了多少,可想而知。
眼下,小皇帝雄心勃勃,一旦銀礦重開,他們哪還能撈到這麽大的油水。
甚至毛都撈不到一根,到時候負責監督開采之人,十有八九是太監。
“皇上是萬民共主,富有四海,何以在乎這些蠅頭小利?”內閣陳山出班,“銀課能為大明增加收入不假,但少得可憐;
況且,礦產開采十分兇險,為此丟掉性命的勞工不在少數,望皇上三思。”
“臣附議。”工部尚書王巹出班,“皇上豈可為小利,而舍大義,棄百姓不顧?”
王質出班,“君為舟,民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皇上此舉非明君所為,萬一激起民怨,後果不堪設想。”
這麽快就開始鋪墊了嗎……朱祁鎮心中冷笑,淡淡道:“太宗、宣宗時期,銀課每年都是十幾數十萬兩,那麽高強度的開采,也沒聽說死了多少勞工;
朕登基後每年銀課多少,你們心裏沒點兒數?
亦或說,你們的意思是,太宗皇帝、宣宗皇帝,皆不是明君?”
這一大口鍋扣下來,沒人敢接。
誰敢說個不是,朱祁鎮分分鍾剁了他,他們可以反駁,甚至詈罵活著的皇帝,最少還能占個‘忠言逆耳’的理;
但要是說死去皇帝的不是,那性質就不一樣了,說是反大明也不為過!
朱祁鎮斷然道:“諸卿莫要再勸,朕意已決!散朝!”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群臣行禮,很聽話的沒有再勸。
因為沒必要了,事態已經發展到這兒了,唯有一場大震蕩,方能有人妥協。
…
自這日朝會過後,朝堂更加壓抑,朝會上說話的人都少了。
以至於很多人寧願留折,也不願在朝堂開口。
日子一天天的過,君臣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最後更是到了整個朝會下來,群臣的話加在一起,還及不上朱祁鎮一人說話多的地步。
一個月後,福.建來報,倭寇橫行、百姓生計艱難,落草為寇者不在少數,礦場開采不順,一連鬧出了十數條人命……
皇權不下鄉,地方官紳的可操作性太大了。
而地方官紳,又和京官關係密切,可以說,這些個京官能做到遙控指揮。
當然,這種情況不是大明才有,曆朝曆代皆有,且之前更加跋扈。
這也是自古皇帝,皆奉行天子與士大夫共天下的根本原因。
非不願,實不能也。
宋太祖之所以發下誓言,不殺言官,不殺大臣,不殺士大夫,並不是因為禮賢下士,也不是因為仁厚;
是他做不到!
試問,哪個皇帝不想手握生殺大權?
非宋太祖無能,而是宋朝和明朝的政治土壤不一樣,明朝是推到元朝重建,宋朝卻不是,至少不完全是。
宋朝建立之初,士大夫就十分強大,宋太祖是沒辦法。
而宋朝短命的根本原因也就在這兒,因為大多資源都沒有得到重新分配。
當資源分配極度不均衡,下層百姓活不下去時,天下就會大亂,而後建立一個新的王朝,重新分配資源;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資源還是會向少部分人集中,再次走向分配不均衡的模式,這是曆史必然,也是曆代王朝興衰的原因。
幸賴,大明比宋朝要好不少。
不過,大明的官紳卻覺得不好,他們羨慕宋朝的士大夫,也想和他們一樣,並為此努力。
福.建亂了後的第五天,江浙沿海也鬧起了倭寇,不過相較福.建好上不少,至少沒有大量百姓落草為寇的現象發生。
一切都是那麽巧合,又在意料之中。
朱祁鎮早有準備,但這一刻真正到來之時,他仍是不可避免的驚怒交加。
這一次,他深刻意識到,什麽九五之尊,什麽天下共主,不過是粉飾雕琢罷了,沒有實權的皇帝,真就是一吉祥物。
乾清宮。
朱祁鎮眸光冷冽,寒聲道:“既然王道不行,那朕就用霸道!”
“王振!”
“奴婢在。”王振上前拜倒,恭聲道,“請皇上吩咐。”
“去,宣李青、張輔、於謙,即刻來乾清宮見朕!”
“是。”王振重重一抱拳,倒有幾分武將做派,“奴婢告退。”
朱祁鎮站起身,胸中激情澎湃,眸中戰意盎然。
——
ps:那個啥,今兒過節,就兩章了哈,畢竟……誰還不是個寶寶了(`へ′*)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