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京之中,依傍大運河的東都在這個季節比遙遙相對的西京稍顯得溫和濕潤,稀疏散布的大小湖泊眾星捧月般地將層迭巍峨的紫微宮拱於萬象山上。
薄薄的綿雪鋪在牆角墨綠的忍冬之上,赤紅瓦外斜出一枝含苞待放的梅枝,過了虔化門眼界霍然開朗,九十九階漢白玉梯台次第鋪起,直入被八十一根頂梁柱撐起的大殿之外,各角懸立的鴟吻迎著火紅的朝陽覆雪昂揚。
日光暖融了一頁瓦當上積雪,鬆鬆垮垮地垂落下來,恰好墜在簷下人的衣襟之上。雪水冰冷,順著那人後頸流入衣內,可他卻似分毫未覺,依舊巋然不動地跪在白玉階上。
鼓響九聲,恭禮門外依稀響起人聲。與西京一般,東都宮城外圍按著相同規製設立了各司官署,時辰一到各路人馬陸續到職,整座紫微宮逐漸添起了人煙生氣。鼓聲響過未多久,虔化門中安靜地走出一行人,為首之人白衣白袍,手持拂塵,麵無悲喜仿若已超然紅塵,不染世俗。他身後的是十餘名身著藏青道袍的道童,或捧藥匣或持膳盒,悄無聲息地跟隨著前方的青年男子。
路上所遇的宮娥黃門皆是紛紛垂首垂眸避讓開他們,有的大膽地等他們走後探目看到,小聲道:“這便是玉清子大人了,好生年輕啊。”
“噓,”將人往迴拉了拉的宮娥自己也忍不住迴首觀望了一眼,“當初我與你一樣,也以為玉清子是個鶴發童顏的老人家,第一眼見到也嚇了一跳哩。這個點來,怕是給陛下送丹藥的,聽說陛下昨夜又是一整夜未眠,這哪受得起啊。”
已行至丹陛之下的青年略一頓足,他身後的弟子明淨立時道:“師父,要不要迴去再取十丸太清養神丹來。”
“罷了。”玉清子微微擺首,“今次貢上的大還丹亦有安神之效,何況,太皇是心病,藥石無醫。”
緩緩沿階而上,跪立之人的筆挺身影映入玉清子眼簾,他稍稍詫異隨即手執拂塵欠身一禮:“微臣見過太子殿下。”
李纓額角與露出的脖頸都掛著細密的汗珠,唇色微微發白,對行禮的玉清子恍若未見。
玉清子對他的反應已經司空見慣,默然路過他身邊時停頓了片刻:“永清殿下的薨逝於太皇不啻於驚天霹靂,太皇年事已高,殿下不應在此時與她置氣。”
永清的名字入耳,李纓終於有所反應,卻也僅僅是漠然看了他一眼,那一眼裏閃現過諸多情緒,厭惡、輕蔑還有絲不易察覺的怒色。
玉清子歎了口氣,輕盈的袍擺如出岫之雲飄然而過,頃刻後不見了蹤影。
一刻過後,太皇貼身女官慕容提著膳盒從大殿一側拐出,福身給李纓行了個禮後又將膳盒送上:“殿下受苦了,太皇下令請殿下迴府休憩,這是她賜您的膳食。”她抿緊了唇角,低下聲來勸道,“殿下這是何苦來哉,左不過是選一個妃子而已,喜不與不喜都是殿下一念之間,何必為此惹太皇動怒。況且,永清殿下死因未明,太皇日夜不眠多日,正是氣頭上。”
李纓不言不語地朝著大殿俯身一拜,撩起衣袍起身後看了一眼片刻前才見過的膳盒,終是沉默接過,旋身而去。
中書省內,須發皆白的韋庭芳百般焦急地等候了許久,派去打探的人來迴走了三趟,正等得耐心全無時外間終究響起同僚們驚慌行禮聲,李纓撩了簾子而入,他連忙迎了上去,本想關懷兩句到嘴邊卻是重重一歎,甩袖道:“殿下此前來時老夫與殿下說過什麽,殿下難道全忘了嗎?皇後讓您來東都是為了撫慰太皇,而不是與她爭鋒相對,惹得她雷霆震怒。是,蕭家女兒入主東宮對今上皇後和對您都是大不利,但說到底不過一個女人罷了。”
李纓將膳盒隨手拋到角落裏,淡淡道:“舅爺,太皇也是女子,也出自蕭家。”
韋庭芳被他堵得一滯,仔細一想確實如此。蕭家的女兒從來都不是普通角色,當初的太皇蕭昭,才遇刺的永清公主,哪一個不是野心勃勃、翻雲覆雨的人物,但是,“永清公主看中的那個蕭徽我早遣人往幽州打聽過了,她從小生長在幽州,生性軟弱單純,對你而言不難掌握。”為了使李纓相信,他還特意補充了一句,“她與永清截然不同,說到底也不過是個尚未及笄的女孩兒。”
“是麽?”李纓看著坐席後的屏風,長安的中書省內有一架一模一樣的三開闊屏,隻不過那麵屏風上書寫的是太宗皇帝《治國論》,而這架上卻是一副與整個衙署風格迥異的簪花仕女圖,色調活潑而豔麗,右下角沒有落款而是戳了個小小的牡丹紋章。
韋庭芳似乎從李纓的眼中捕捉到一絲失落,待他定睛看去時李纓仍舊是那個李纓,他定定神後道:“舅爺何須騙你,你隻當養個貓兒養個狗兒地把她養在東宮便是。”老中書一貫笑眯眯的臉上沉下三分肅色,壓低了聲言,“你韜光養晦這麽多年,李氏中興全係於你一身,為了個女子前功盡棄萬萬不值。”
李纓閉上了眼再睜眼時已是一派清明篤穩:“舅爺說的是,明日本宮便請旨求太皇賜婚。”
“這便是了。”韋庭芳鬆了口氣,平心而論於公於私他都不願李纓娶蕭氏女,太皇登基之後幽州蕭氏自此平步青雲,族中子弟遍布朝內。數年前太皇雖還政於今上,今上也有意提拔栽培其他世家與布衣子弟,但終究還是時日過短。現如今再迎娶一位東宮妃,韋庭芳不得不承認,即便那位殿下死了也留給了他們一局好棋啊。
屏風之上簪花仕女執花迴眸一笑,嫵媚風情之中又自帶一抹天真活潑,李纓看著那雙眼睛,自嘲地笑了笑:“蕭氏女兒各個心高氣傲,願不願嫁入東宮尤未可知。”
┉┉∞∞┉┉┉┉∞∞┉┉┉
蕭徽自是不願意嫁入東宮的。
於情,即便從未挑明但彼此心知肚明那位太子爺時刻欲將她除之而後快,說不準這次她遇刺就是他破釜沉舟的大手筆;
於理,她是他的親姑姑,即便這具身體與他毫無關聯,但永清實在難以過去心裏那道坎。
怨不得李常青常說她矯情,明明比太子長不了幾歲,她卻時時愛端著自己長輩的架勢,撇去政敵立場,也難怪太子對她厭惡至極,從未有過好臉色。
想起李常青,蕭徽唿出的氣息凝固了一刹,她輕輕地吸口氣容留在肺腑中迴了暖,重又緩緩送出,浮在窗紙上化成一片細如毫針的水汽。突然黃紗紙猛地朝裏突起一片怪異扭曲的形狀,張牙舞爪嚇得蕭徽一個哆嗦險些沒將梳子丟掉,看清是人的五官後大約知道來者是誰,她翻了個白眼:“誰呀~?”
蕭徽的聲音與原本永清完全不同,永清的聲音是幹淨清透的,她的父皇曾誇過她泠泠之音,聲如凍泉。而蕭徽呢,明明生長於北方,卻天生一副南方姑娘家的糯米嗓音,柔柔軟軟,揚出聲兒來拖著一點甜甜的尾音。
她很沮喪,很懷念曾經不威自怒成熟穩重的自己。
“哈!我就說嘛,三娘這個時辰一定起了。”
竹窗被人從外掀開了半扇露出蕭輝的半張臉,他鬼鬼祟祟道:“我聽綠水她們說你已經能下床走動了,今兒聽你聲氣也比幾日前好多了。要不要出來走動走動,長汀岸邊開了一樹樹玉梅,東甌散人有詩言‘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三娘,這正和眼下的你呀~”
“你可歇著吧!”蕭瀚思沒好氣地一把按下他的頭,“三百遍家規沒抄出記性來?阿嬸隻應我們帶三娘在園子裏透透風,爽爽氣。按規矩,三娘是準東宮妃,除了內婦我們都不得見的。”
這個蕭瀚思瞧著比蕭輝小,可卻是個明白人兒嘛。不提也罷,一提東宮兩字蕭徽頓時悻悻的,她倚著妝台看著鏡中水靈靈裏外都透著稚氣的人,嘟囔著:“聖旨尚未下,提什麽東宮妃尚早吧。”
她其實心懷僥幸,以太子侄兒對她還有對蕭家的敵意,絕不會輕易妥協這樁婚事。
蕭輝與蕭瀚思對視了一眼,他咽咽口水小聲道:“三娘我告兒你,你可別急。五日前長安門下省已經發出聖旨,由太皇賜婚挑選的吉日,擇明年二月初八迎你入東宮。聽說,這還是那個怪胎親自向太皇求娶的。”
“……”
薄薄的綿雪鋪在牆角墨綠的忍冬之上,赤紅瓦外斜出一枝含苞待放的梅枝,過了虔化門眼界霍然開朗,九十九階漢白玉梯台次第鋪起,直入被八十一根頂梁柱撐起的大殿之外,各角懸立的鴟吻迎著火紅的朝陽覆雪昂揚。
日光暖融了一頁瓦當上積雪,鬆鬆垮垮地垂落下來,恰好墜在簷下人的衣襟之上。雪水冰冷,順著那人後頸流入衣內,可他卻似分毫未覺,依舊巋然不動地跪在白玉階上。
鼓響九聲,恭禮門外依稀響起人聲。與西京一般,東都宮城外圍按著相同規製設立了各司官署,時辰一到各路人馬陸續到職,整座紫微宮逐漸添起了人煙生氣。鼓聲響過未多久,虔化門中安靜地走出一行人,為首之人白衣白袍,手持拂塵,麵無悲喜仿若已超然紅塵,不染世俗。他身後的是十餘名身著藏青道袍的道童,或捧藥匣或持膳盒,悄無聲息地跟隨著前方的青年男子。
路上所遇的宮娥黃門皆是紛紛垂首垂眸避讓開他們,有的大膽地等他們走後探目看到,小聲道:“這便是玉清子大人了,好生年輕啊。”
“噓,”將人往迴拉了拉的宮娥自己也忍不住迴首觀望了一眼,“當初我與你一樣,也以為玉清子是個鶴發童顏的老人家,第一眼見到也嚇了一跳哩。這個點來,怕是給陛下送丹藥的,聽說陛下昨夜又是一整夜未眠,這哪受得起啊。”
已行至丹陛之下的青年略一頓足,他身後的弟子明淨立時道:“師父,要不要迴去再取十丸太清養神丹來。”
“罷了。”玉清子微微擺首,“今次貢上的大還丹亦有安神之效,何況,太皇是心病,藥石無醫。”
緩緩沿階而上,跪立之人的筆挺身影映入玉清子眼簾,他稍稍詫異隨即手執拂塵欠身一禮:“微臣見過太子殿下。”
李纓額角與露出的脖頸都掛著細密的汗珠,唇色微微發白,對行禮的玉清子恍若未見。
玉清子對他的反應已經司空見慣,默然路過他身邊時停頓了片刻:“永清殿下的薨逝於太皇不啻於驚天霹靂,太皇年事已高,殿下不應在此時與她置氣。”
永清的名字入耳,李纓終於有所反應,卻也僅僅是漠然看了他一眼,那一眼裏閃現過諸多情緒,厭惡、輕蔑還有絲不易察覺的怒色。
玉清子歎了口氣,輕盈的袍擺如出岫之雲飄然而過,頃刻後不見了蹤影。
一刻過後,太皇貼身女官慕容提著膳盒從大殿一側拐出,福身給李纓行了個禮後又將膳盒送上:“殿下受苦了,太皇下令請殿下迴府休憩,這是她賜您的膳食。”她抿緊了唇角,低下聲來勸道,“殿下這是何苦來哉,左不過是選一個妃子而已,喜不與不喜都是殿下一念之間,何必為此惹太皇動怒。況且,永清殿下死因未明,太皇日夜不眠多日,正是氣頭上。”
李纓不言不語地朝著大殿俯身一拜,撩起衣袍起身後看了一眼片刻前才見過的膳盒,終是沉默接過,旋身而去。
中書省內,須發皆白的韋庭芳百般焦急地等候了許久,派去打探的人來迴走了三趟,正等得耐心全無時外間終究響起同僚們驚慌行禮聲,李纓撩了簾子而入,他連忙迎了上去,本想關懷兩句到嘴邊卻是重重一歎,甩袖道:“殿下此前來時老夫與殿下說過什麽,殿下難道全忘了嗎?皇後讓您來東都是為了撫慰太皇,而不是與她爭鋒相對,惹得她雷霆震怒。是,蕭家女兒入主東宮對今上皇後和對您都是大不利,但說到底不過一個女人罷了。”
李纓將膳盒隨手拋到角落裏,淡淡道:“舅爺,太皇也是女子,也出自蕭家。”
韋庭芳被他堵得一滯,仔細一想確實如此。蕭家的女兒從來都不是普通角色,當初的太皇蕭昭,才遇刺的永清公主,哪一個不是野心勃勃、翻雲覆雨的人物,但是,“永清公主看中的那個蕭徽我早遣人往幽州打聽過了,她從小生長在幽州,生性軟弱單純,對你而言不難掌握。”為了使李纓相信,他還特意補充了一句,“她與永清截然不同,說到底也不過是個尚未及笄的女孩兒。”
“是麽?”李纓看著坐席後的屏風,長安的中書省內有一架一模一樣的三開闊屏,隻不過那麵屏風上書寫的是太宗皇帝《治國論》,而這架上卻是一副與整個衙署風格迥異的簪花仕女圖,色調活潑而豔麗,右下角沒有落款而是戳了個小小的牡丹紋章。
韋庭芳似乎從李纓的眼中捕捉到一絲失落,待他定睛看去時李纓仍舊是那個李纓,他定定神後道:“舅爺何須騙你,你隻當養個貓兒養個狗兒地把她養在東宮便是。”老中書一貫笑眯眯的臉上沉下三分肅色,壓低了聲言,“你韜光養晦這麽多年,李氏中興全係於你一身,為了個女子前功盡棄萬萬不值。”
李纓閉上了眼再睜眼時已是一派清明篤穩:“舅爺說的是,明日本宮便請旨求太皇賜婚。”
“這便是了。”韋庭芳鬆了口氣,平心而論於公於私他都不願李纓娶蕭氏女,太皇登基之後幽州蕭氏自此平步青雲,族中子弟遍布朝內。數年前太皇雖還政於今上,今上也有意提拔栽培其他世家與布衣子弟,但終究還是時日過短。現如今再迎娶一位東宮妃,韋庭芳不得不承認,即便那位殿下死了也留給了他們一局好棋啊。
屏風之上簪花仕女執花迴眸一笑,嫵媚風情之中又自帶一抹天真活潑,李纓看著那雙眼睛,自嘲地笑了笑:“蕭氏女兒各個心高氣傲,願不願嫁入東宮尤未可知。”
┉┉∞∞┉┉┉┉∞∞┉┉┉
蕭徽自是不願意嫁入東宮的。
於情,即便從未挑明但彼此心知肚明那位太子爺時刻欲將她除之而後快,說不準這次她遇刺就是他破釜沉舟的大手筆;
於理,她是他的親姑姑,即便這具身體與他毫無關聯,但永清實在難以過去心裏那道坎。
怨不得李常青常說她矯情,明明比太子長不了幾歲,她卻時時愛端著自己長輩的架勢,撇去政敵立場,也難怪太子對她厭惡至極,從未有過好臉色。
想起李常青,蕭徽唿出的氣息凝固了一刹,她輕輕地吸口氣容留在肺腑中迴了暖,重又緩緩送出,浮在窗紙上化成一片細如毫針的水汽。突然黃紗紙猛地朝裏突起一片怪異扭曲的形狀,張牙舞爪嚇得蕭徽一個哆嗦險些沒將梳子丟掉,看清是人的五官後大約知道來者是誰,她翻了個白眼:“誰呀~?”
蕭徽的聲音與原本永清完全不同,永清的聲音是幹淨清透的,她的父皇曾誇過她泠泠之音,聲如凍泉。而蕭徽呢,明明生長於北方,卻天生一副南方姑娘家的糯米嗓音,柔柔軟軟,揚出聲兒來拖著一點甜甜的尾音。
她很沮喪,很懷念曾經不威自怒成熟穩重的自己。
“哈!我就說嘛,三娘這個時辰一定起了。”
竹窗被人從外掀開了半扇露出蕭輝的半張臉,他鬼鬼祟祟道:“我聽綠水她們說你已經能下床走動了,今兒聽你聲氣也比幾日前好多了。要不要出來走動走動,長汀岸邊開了一樹樹玉梅,東甌散人有詩言‘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三娘,這正和眼下的你呀~”
“你可歇著吧!”蕭瀚思沒好氣地一把按下他的頭,“三百遍家規沒抄出記性來?阿嬸隻應我們帶三娘在園子裏透透風,爽爽氣。按規矩,三娘是準東宮妃,除了內婦我們都不得見的。”
這個蕭瀚思瞧著比蕭輝小,可卻是個明白人兒嘛。不提也罷,一提東宮兩字蕭徽頓時悻悻的,她倚著妝台看著鏡中水靈靈裏外都透著稚氣的人,嘟囔著:“聖旨尚未下,提什麽東宮妃尚早吧。”
她其實心懷僥幸,以太子侄兒對她還有對蕭家的敵意,絕不會輕易妥協這樁婚事。
蕭輝與蕭瀚思對視了一眼,他咽咽口水小聲道:“三娘我告兒你,你可別急。五日前長安門下省已經發出聖旨,由太皇賜婚挑選的吉日,擇明年二月初八迎你入東宮。聽說,這還是那個怪胎親自向太皇求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