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割舍不下的,就是那寧王子了。
這天地,看似寬敞,隻是,對於這司馬寧來說,又有多寬呢?特別是,當他打起了“清君側,振朝綱”的旗號。
此前,對於他的蹉跎歲月,我的內心深處,是頗有微詞的。而現在,他所要做的那件事情,卻又讓我如坐針氈、進退維穀……
或許,這也難怪他:他的先祖司馬攸,籠罩在一代雄主司馬炎的萬丈光芒之下。一百多年之後,作為司馬攸的後人,作為一個遠離權勢中心的落魄王子,他心有不甘,他試圖有所改變,也無可厚非。
於是,思忖再三,他想著要放手一搏?
這,這也沒有什麽好指責的吧?畢竟,人各有誌嘛。
隻可惜,他們的劍鋒所向,就是權傾當朝的劉大將軍。而我呢,偏偏又是劉大將軍的心腹!
如果,這世上還真有“冤家路窄”的說法,目前我和這寧王子的處境,就是其中之一了。我和他,就這樣狹路相逢。
或許,真有那麽一天,分道揚鑣都還隻是小事,最讓人揪心的,就是那針鋒相對、兵戎相見了。
當然,距離那樣的一幕,應該還有一段時間吧?我,我不妨拭目以待、靜觀其變。
如果能夠撇開其後的是非成敗不論,這個寧王子,確實是完成了自身的蛻變。隻是,這破繭成蝶的背後,究竟是脫胎換骨,還是萬劫不複,目前還說不準。此時此刻,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倒是有所改變了。至少,他不再滿足於此前的庸碌無為、無所事事……
千頭萬緒,一團亂麻。算了吧,和司馬寧相關的事情,就像那大江大河的水流,斬不斷,理還亂。
而到了第四天夜晚,前來遊說的人,變成了蕭正濤。
這位蕭世兄,據他自己所說,他是漢初名相蕭何的後人。
那已經是好幾百年前的事情了,他要怎麽說,那是他自己的事情,反正我是無從查考的了。
客套、寒暄一番之後,他這樣說道:“趙姑娘,你,你還是棄暗投明吧?”
我微微一笑:“你自稱是漢相蕭何的後人,而劉大將軍卻是劉邦兄弟的後人,這樣說來,你是不是也要棄暗投明呢?”
“這?這……”蕭正濤一時語塞。
“這‘明’和‘暗’,又從何說起呢?”我喃喃低語道。
沉默片刻之後,他這樣說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蕭某,蕭某也有著自己的苦衷……”
“是啊,有些事情,也有著身不由己的一麵……”我這樣寬慰道。
接下來,雙方一時倒不知說些什麽了。
至此,也不妨試想一下,如果孫複如願以償的話,那麽,這位蕭世兄就是他的“蕭何”了。而陸嘉呢,大致相當於“韓信”。這樣說來,一文一武都有了。隻是,到了那種時候,他們又將置司馬寧於何地呢?
由此看來,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團夥,也是各有各的小算盤的。既然是這樣,我再置身其中,豈不是去蹚渾水了?
唉,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小團夥裏麵,司馬寧其實也是勢單力薄的。既然是這樣,他的前景,又將如何呢?
寧王子,或許也隻是孫複心目之中的一塊跳板?
孫複所“複”,主要指的是多年以前的孫吳吧?
這,這是我想多了嗎?
人心隔肚皮,就憑直覺,我就覺得,孫複心懷鬼胎,表麵上是在擁立司馬寧,而實際上,想得更多的,則是此後如何興複東吳。跟他走得比較近的,是陸嘉。至於這蕭正濤嘛,就有點若即若離的樣子了。
“趙姑娘,”蕭正濤這樣說道,“走出大廳之際,我就想過,此番前來,也隻是略盡人事而已。”
看到他如此為自己開脫,我倒是有點不忍心了,反過來這樣寬慰他:“這世上的事情,多半都是盡人事而聽天命的。做人嘛,哪能事事周全?”
他的臉上,湧上一絲訕笑:“既然是這樣,蕭某此前的話語,聽聽就好……”
“蕭世兄此語,”我接過他的話語,“甚是大方得體。民女雖說是見識短淺,對於他人的言辭,尚不至於全盤照搬。”
再閑聊了幾句之後,蕭正濤就起身離去了。
那麽,對於這蕭正濤,我又該如何看待呢?
幾天之前的酒宴,孫複和司馬寧是主角,話語較多,這些,都不難理解。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陸嘉跟孫複,比較親近。而蕭正濤呢,就要疏遠一些了。這位蕭世兄,說話倒是較為大方得體的,不願強人所難。如此說來,他跟孫陸二人,未必就是鐵板一塊吧?
而從目前的局勢來看,孫複更為看中的,是陸嘉將門之後的身份,因此,有意無意之中,對於自己親近陸嘉疏遠蕭正濤,也就不往深處想了。親疏之分,其實已經初現端倪了?
孫複的興複之計,也算是有備而來的吧?陸蕭二人,也就是他的左膀右臂了。要說他的大計,也算是發自內心的,我也不便於妄加非議。而事情的詭譎之處就在於,他們偏要扯起司馬寧這麵旗子。
這,這是不是某種“扯起虎皮當大旗”呢?畢竟,對於這三個人來說,相對於大晉,東吳的時代,那就太遙遠了。
以前,說起江南士族,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多半還是王謝庾桓,最近這二三十年,隨著劉大將軍的崛起,那些門閥世族,也就漸漸地衰落了。而如今我所“寓居”的這烏衣巷,就見證了一個時代的滄桑變遷……
隻是,也還有一些士族,比如說,目前我所知曉的孫陸蕭等族,真的就能夠等閑視之嗎?
這樣的一夥人,他們有想法,也在策劃著些什麽,而且,還有自己的部屬,真的是不容小覷。如果不是“有幸”被囚禁於此,對於這一切,我多半也隻能是一問三不知了。而且,對於那些南下的士族來說,他們也隱隱地意識到,此處是東吳故地,社稷宗廟之念,有別於江北。隻是,他們多半不能夠更深一步地察覺,對於一部分當地士族而言,他們的故土之思,甚至要從東吳時代算起。
自然,我所知悉的,也隻是冰山之一角。
平時我們所說的“滄海桑田”,有意無意之中,容易局限於山川河嶽的變遷,隻是,人世間的風雲變幻,隻會有過之而無不及吧?別的且不說,這百年之間,大江以北的那片故土,就上演了多少改朝換代的一幕幕?
淝水之戰,我大晉以少勝多,使得前秦大軍倉皇北返。此後,本朝的局勢,主要是外患方麵,就算不上是迫在眉睫了。這樣一來,朝野內外,又已經是暗流湧動了。
以前,對於這方麵的事情,我的所知所覺,是極為有限的。
最初的一點感觸,就來自劉大將軍在北伐上無功而返。對此,劉大將軍難掩憤懣的一麵,總覺得朝野內外有著某些掣肘因素。於是,對於新一輪的北伐,他就變得格外慎重起來。這種慎重,不光是軍事方麵的,也包含著對朝野內外局勢的關注。
此刻想來,劉大將軍對我青眼有加,倒是經過一番深謀遠慮的了。朝中文武大臣的動向,他還是較有把握的。隻是,一些邊緣人物,或是一些遺老遺少,也就有點琢磨不透了。因為,這一類的人物,極少在公開場合露麵,也很少去說些什麽。
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想到了我。
最初,我習慣於自稱民女,主要就是考慮到,自己沒有一官半職,充其量也就是毛遂之類的門客。說“門客”,就已經有點自高自大了,說是“食客”,倒是更為恰當一些吧?
當然,劉大將軍並不這樣看,因為,他所看中的人,自會有某些過人之處吧?是啊,如果是自己不識人,豈不是屍位素餐了?
於是,那一次,劉大將軍吩咐我,到外麵找點雞肉菌。
是啊,整天待在相府裏,視野畢竟還是有限的。
碰巧的是,我和青兒的這次外出,居然遇到了寧王子。
機緣湊巧,還是風雲際會?
再去想這些,意義都不大了。
重要的是,我和寧王子相遇了!
大幕緩緩拉開之後,其後的一切,也就順理成章了。
現如今,在這烏衣巷裏,可以將這一夥人再作一番條分縷析了吧?
寧王子的地位,看似最高,隻不過,更像是“孤家寡人”。因為,到目前為止,陸嘉、肖正濤,多半不會跟著他吧?當然,這兒是烏衣巷,不是寧王子的別墅。寧王子本身,是否也有自己的一套人馬,目前我也說不準。到頭來,寧王子若真是一事無成,就隻能怪自己平素裏不懂得積攢力量了。想著依仗別人的勢力來打天下,那是不現實的。
到目前為止,較為穩定的一個組合,應該就是孫公子和陸嘉了。這兩個家夥,步調較為一致,就是來遊說,也是結伴而來的。
至於肖正濤,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倒是有點若即若離的樣子。是啊,他是一個人前來的,迴到大廳之後,說什麽就憑他一張嘴,因為,沒有別人在場。而且,隻是“略盡人事”而已,又意味著什麽呢?
自己的遊說能否奏效,他說不準。這樣一來,“略盡人事”雲雲,也就是為自己找台階下了?當然,他也可以這樣說,你孫公子是這兒的主人,而且是跟著陸世兄一起去的,你們都敗興而歸了,我蕭某還能怎樣呢?
這樣一來,確實沒人能夠指責他了。
不過,更需要注意的是,肖正濤對於遊說的結果,處之泰然,或者說是絕不縈懷,倒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了。
孫陸二人盡管不成功,不過,態度似乎還是比較“認真”,至少,從不認為,自己的言詞是可有可無的。不難想象,對於如何說服我,這兩個人還是較為認真的,態度也是比較“誠懇”的。
而蕭正濤,則是迥然有別。
也就是說,在內心深處,蕭正濤另有一番考量?
從表麵上看,這烏衣巷是孫公子的地盤,他也隻是一個客人,因此,目前這件事情能否收到成效,也不是自己需要在意的。
然而,蕭正濤真的跟孫公子是一路人嗎?
這,這才是我需要側重考慮的。
是啊,既然自稱是蕭何的後人,為何要去為孫公子效命呢?
蕭正濤,他未必就會死忠於孫公子?
也就是說,對他,是可以爭取一下的。
分化、瓦解敵方的陣容,還是可以考慮一下的?
如果從細微處入手,那麽,蕭正濤為何會跟孫陸二人拉開一段距離呢?
或許,他也看到了,陸嘉跟孫公子走得比較近,屬於得勢、得寵的一方。既然陸嘉地位太牢固,那麽,自己就極有可能淪為邊緣人物。這樣的一幕,他自然不希望看到。
而且,他也沒想著,要跟陸嘉爭寵。
也就是說,在骨子裏,對於這個小團夥,蕭正濤已經不抱太大的希望了?於是,對於自己在其中的地位,他也就不再計較了。
那麽,為什麽會是這樣呢?
或許,蕭正濤也想到了,要跟劉大將軍較勁,孫公子一方勝算較小,而且,風險很大。這樣一來,不說熱心其中,就是以後選擇退出,那也沒什麽大驚小怪的。
而另一方麵,孫公子一方就算僥幸成功了,對於他蕭正濤而言,所能夠得到的,也是極為有限的。畢竟,無論如何,陸嘉都會排在自己前麵。如此一來,蕭正濤也就有點心灰意冷了。
當然,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我也希望,作為蕭何的後人,蕭正濤不要跟孫公子走得太近。
是啊,如果現在迴頭,也還來得及。
但願,蕭正濤能夠頭腦清醒一點,不要陷得太深了。
到了這樣一個夜晚,對於敵手的情況,我的了解,就有點撥開雲霧的感覺了。這個烏衣巷,原先的烏衣營,那神秘的麵紗,拉開了……
對此,對於以後的情形,也沒必要太消沉吧?
孫複、陸嘉、蕭正濤,熱衷於風雲事務;和他們相比,那位陶輝陶世兄,又將如何呢?
這天地,看似寬敞,隻是,對於這司馬寧來說,又有多寬呢?特別是,當他打起了“清君側,振朝綱”的旗號。
此前,對於他的蹉跎歲月,我的內心深處,是頗有微詞的。而現在,他所要做的那件事情,卻又讓我如坐針氈、進退維穀……
或許,這也難怪他:他的先祖司馬攸,籠罩在一代雄主司馬炎的萬丈光芒之下。一百多年之後,作為司馬攸的後人,作為一個遠離權勢中心的落魄王子,他心有不甘,他試圖有所改變,也無可厚非。
於是,思忖再三,他想著要放手一搏?
這,這也沒有什麽好指責的吧?畢竟,人各有誌嘛。
隻可惜,他們的劍鋒所向,就是權傾當朝的劉大將軍。而我呢,偏偏又是劉大將軍的心腹!
如果,這世上還真有“冤家路窄”的說法,目前我和這寧王子的處境,就是其中之一了。我和他,就這樣狹路相逢。
或許,真有那麽一天,分道揚鑣都還隻是小事,最讓人揪心的,就是那針鋒相對、兵戎相見了。
當然,距離那樣的一幕,應該還有一段時間吧?我,我不妨拭目以待、靜觀其變。
如果能夠撇開其後的是非成敗不論,這個寧王子,確實是完成了自身的蛻變。隻是,這破繭成蝶的背後,究竟是脫胎換骨,還是萬劫不複,目前還說不準。此時此刻,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倒是有所改變了。至少,他不再滿足於此前的庸碌無為、無所事事……
千頭萬緒,一團亂麻。算了吧,和司馬寧相關的事情,就像那大江大河的水流,斬不斷,理還亂。
而到了第四天夜晚,前來遊說的人,變成了蕭正濤。
這位蕭世兄,據他自己所說,他是漢初名相蕭何的後人。
那已經是好幾百年前的事情了,他要怎麽說,那是他自己的事情,反正我是無從查考的了。
客套、寒暄一番之後,他這樣說道:“趙姑娘,你,你還是棄暗投明吧?”
我微微一笑:“你自稱是漢相蕭何的後人,而劉大將軍卻是劉邦兄弟的後人,這樣說來,你是不是也要棄暗投明呢?”
“這?這……”蕭正濤一時語塞。
“這‘明’和‘暗’,又從何說起呢?”我喃喃低語道。
沉默片刻之後,他這樣說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蕭某,蕭某也有著自己的苦衷……”
“是啊,有些事情,也有著身不由己的一麵……”我這樣寬慰道。
接下來,雙方一時倒不知說些什麽了。
至此,也不妨試想一下,如果孫複如願以償的話,那麽,這位蕭世兄就是他的“蕭何”了。而陸嘉呢,大致相當於“韓信”。這樣說來,一文一武都有了。隻是,到了那種時候,他們又將置司馬寧於何地呢?
由此看來,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團夥,也是各有各的小算盤的。既然是這樣,我再置身其中,豈不是去蹚渾水了?
唉,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小團夥裏麵,司馬寧其實也是勢單力薄的。既然是這樣,他的前景,又將如何呢?
寧王子,或許也隻是孫複心目之中的一塊跳板?
孫複所“複”,主要指的是多年以前的孫吳吧?
這,這是我想多了嗎?
人心隔肚皮,就憑直覺,我就覺得,孫複心懷鬼胎,表麵上是在擁立司馬寧,而實際上,想得更多的,則是此後如何興複東吳。跟他走得比較近的,是陸嘉。至於這蕭正濤嘛,就有點若即若離的樣子了。
“趙姑娘,”蕭正濤這樣說道,“走出大廳之際,我就想過,此番前來,也隻是略盡人事而已。”
看到他如此為自己開脫,我倒是有點不忍心了,反過來這樣寬慰他:“這世上的事情,多半都是盡人事而聽天命的。做人嘛,哪能事事周全?”
他的臉上,湧上一絲訕笑:“既然是這樣,蕭某此前的話語,聽聽就好……”
“蕭世兄此語,”我接過他的話語,“甚是大方得體。民女雖說是見識短淺,對於他人的言辭,尚不至於全盤照搬。”
再閑聊了幾句之後,蕭正濤就起身離去了。
那麽,對於這蕭正濤,我又該如何看待呢?
幾天之前的酒宴,孫複和司馬寧是主角,話語較多,這些,都不難理解。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陸嘉跟孫複,比較親近。而蕭正濤呢,就要疏遠一些了。這位蕭世兄,說話倒是較為大方得體的,不願強人所難。如此說來,他跟孫陸二人,未必就是鐵板一塊吧?
而從目前的局勢來看,孫複更為看中的,是陸嘉將門之後的身份,因此,有意無意之中,對於自己親近陸嘉疏遠蕭正濤,也就不往深處想了。親疏之分,其實已經初現端倪了?
孫複的興複之計,也算是有備而來的吧?陸蕭二人,也就是他的左膀右臂了。要說他的大計,也算是發自內心的,我也不便於妄加非議。而事情的詭譎之處就在於,他們偏要扯起司馬寧這麵旗子。
這,這是不是某種“扯起虎皮當大旗”呢?畢竟,對於這三個人來說,相對於大晉,東吳的時代,那就太遙遠了。
以前,說起江南士族,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多半還是王謝庾桓,最近這二三十年,隨著劉大將軍的崛起,那些門閥世族,也就漸漸地衰落了。而如今我所“寓居”的這烏衣巷,就見證了一個時代的滄桑變遷……
隻是,也還有一些士族,比如說,目前我所知曉的孫陸蕭等族,真的就能夠等閑視之嗎?
這樣的一夥人,他們有想法,也在策劃著些什麽,而且,還有自己的部屬,真的是不容小覷。如果不是“有幸”被囚禁於此,對於這一切,我多半也隻能是一問三不知了。而且,對於那些南下的士族來說,他們也隱隱地意識到,此處是東吳故地,社稷宗廟之念,有別於江北。隻是,他們多半不能夠更深一步地察覺,對於一部分當地士族而言,他們的故土之思,甚至要從東吳時代算起。
自然,我所知悉的,也隻是冰山之一角。
平時我們所說的“滄海桑田”,有意無意之中,容易局限於山川河嶽的變遷,隻是,人世間的風雲變幻,隻會有過之而無不及吧?別的且不說,這百年之間,大江以北的那片故土,就上演了多少改朝換代的一幕幕?
淝水之戰,我大晉以少勝多,使得前秦大軍倉皇北返。此後,本朝的局勢,主要是外患方麵,就算不上是迫在眉睫了。這樣一來,朝野內外,又已經是暗流湧動了。
以前,對於這方麵的事情,我的所知所覺,是極為有限的。
最初的一點感觸,就來自劉大將軍在北伐上無功而返。對此,劉大將軍難掩憤懣的一麵,總覺得朝野內外有著某些掣肘因素。於是,對於新一輪的北伐,他就變得格外慎重起來。這種慎重,不光是軍事方麵的,也包含著對朝野內外局勢的關注。
此刻想來,劉大將軍對我青眼有加,倒是經過一番深謀遠慮的了。朝中文武大臣的動向,他還是較有把握的。隻是,一些邊緣人物,或是一些遺老遺少,也就有點琢磨不透了。因為,這一類的人物,極少在公開場合露麵,也很少去說些什麽。
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想到了我。
最初,我習慣於自稱民女,主要就是考慮到,自己沒有一官半職,充其量也就是毛遂之類的門客。說“門客”,就已經有點自高自大了,說是“食客”,倒是更為恰當一些吧?
當然,劉大將軍並不這樣看,因為,他所看中的人,自會有某些過人之處吧?是啊,如果是自己不識人,豈不是屍位素餐了?
於是,那一次,劉大將軍吩咐我,到外麵找點雞肉菌。
是啊,整天待在相府裏,視野畢竟還是有限的。
碰巧的是,我和青兒的這次外出,居然遇到了寧王子。
機緣湊巧,還是風雲際會?
再去想這些,意義都不大了。
重要的是,我和寧王子相遇了!
大幕緩緩拉開之後,其後的一切,也就順理成章了。
現如今,在這烏衣巷裏,可以將這一夥人再作一番條分縷析了吧?
寧王子的地位,看似最高,隻不過,更像是“孤家寡人”。因為,到目前為止,陸嘉、肖正濤,多半不會跟著他吧?當然,這兒是烏衣巷,不是寧王子的別墅。寧王子本身,是否也有自己的一套人馬,目前我也說不準。到頭來,寧王子若真是一事無成,就隻能怪自己平素裏不懂得積攢力量了。想著依仗別人的勢力來打天下,那是不現實的。
到目前為止,較為穩定的一個組合,應該就是孫公子和陸嘉了。這兩個家夥,步調較為一致,就是來遊說,也是結伴而來的。
至於肖正濤,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倒是有點若即若離的樣子。是啊,他是一個人前來的,迴到大廳之後,說什麽就憑他一張嘴,因為,沒有別人在場。而且,隻是“略盡人事”而已,又意味著什麽呢?
自己的遊說能否奏效,他說不準。這樣一來,“略盡人事”雲雲,也就是為自己找台階下了?當然,他也可以這樣說,你孫公子是這兒的主人,而且是跟著陸世兄一起去的,你們都敗興而歸了,我蕭某還能怎樣呢?
這樣一來,確實沒人能夠指責他了。
不過,更需要注意的是,肖正濤對於遊說的結果,處之泰然,或者說是絕不縈懷,倒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了。
孫陸二人盡管不成功,不過,態度似乎還是比較“認真”,至少,從不認為,自己的言詞是可有可無的。不難想象,對於如何說服我,這兩個人還是較為認真的,態度也是比較“誠懇”的。
而蕭正濤,則是迥然有別。
也就是說,在內心深處,蕭正濤另有一番考量?
從表麵上看,這烏衣巷是孫公子的地盤,他也隻是一個客人,因此,目前這件事情能否收到成效,也不是自己需要在意的。
然而,蕭正濤真的跟孫公子是一路人嗎?
這,這才是我需要側重考慮的。
是啊,既然自稱是蕭何的後人,為何要去為孫公子效命呢?
蕭正濤,他未必就會死忠於孫公子?
也就是說,對他,是可以爭取一下的。
分化、瓦解敵方的陣容,還是可以考慮一下的?
如果從細微處入手,那麽,蕭正濤為何會跟孫陸二人拉開一段距離呢?
或許,他也看到了,陸嘉跟孫公子走得比較近,屬於得勢、得寵的一方。既然陸嘉地位太牢固,那麽,自己就極有可能淪為邊緣人物。這樣的一幕,他自然不希望看到。
而且,他也沒想著,要跟陸嘉爭寵。
也就是說,在骨子裏,對於這個小團夥,蕭正濤已經不抱太大的希望了?於是,對於自己在其中的地位,他也就不再計較了。
那麽,為什麽會是這樣呢?
或許,蕭正濤也想到了,要跟劉大將軍較勁,孫公子一方勝算較小,而且,風險很大。這樣一來,不說熱心其中,就是以後選擇退出,那也沒什麽大驚小怪的。
而另一方麵,孫公子一方就算僥幸成功了,對於他蕭正濤而言,所能夠得到的,也是極為有限的。畢竟,無論如何,陸嘉都會排在自己前麵。如此一來,蕭正濤也就有點心灰意冷了。
當然,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我也希望,作為蕭何的後人,蕭正濤不要跟孫公子走得太近。
是啊,如果現在迴頭,也還來得及。
但願,蕭正濤能夠頭腦清醒一點,不要陷得太深了。
到了這樣一個夜晚,對於敵手的情況,我的了解,就有點撥開雲霧的感覺了。這個烏衣巷,原先的烏衣營,那神秘的麵紗,拉開了……
對此,對於以後的情形,也沒必要太消沉吧?
孫複、陸嘉、蕭正濤,熱衷於風雲事務;和他們相比,那位陶輝陶世兄,又將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