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南北之爭
穿越成了朱雄英的哥哥 作者:卿笑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其實不僅僅是小孩子記得的問題,還有一個就是他的態度會影響宮人對寶澄的態度。
“好了,不說了,你也累了一天了,咱們早些休息吧。”傅榮見他態度誠懇也就不再追究了。
“嗯。”朱長安應了一聲。
兩人洗漱過後便上床歇息了。
一三九六年(洪武二十九年)八月五日
慈幼院。
藍玉正黑著臉查驗傅敬送來的人。
而朱長安那個倒黴的四舅舅傅敬則是穿著常服,低眉順眼的站在一旁,一副恭恭敬敬的樣子。
周圍幫忙的人更是默不作聲,生怕這尊大神拿自己撒氣。
一個時辰後。
藍玉像是終於看完了傅敬給他的所有登記在冊的孩子,他丟掉手裏最後一份資料,看著麵前的孩子一言不發。
傅敬看著他不敢說話,知道他被陛下坑完又讓自家老爺子擺了一道,隻能低頭縮著脖子裝鵪鶉。
好在最終藍玉並沒有為難他隻是煩躁的撓了撓頭,然後拿起印章在冊子上加印:“行了,人我帶走了,煩死了。”
“是是是...多謝大將軍。”傅敬臉上的笑容在藍玉蓋好印章後頓時真誠了幾分。
很快藍玉就帶著人離開了慈幼院。
一個時辰後。
軍營。
藍玉站在校場,一臉生無可戀的看著麵前密密麻麻、整整齊齊的大姑娘們。
自洪武二十年慈幼院成立,沒兩年裏麵的孩子是成倍的上漲,主要是那些有點良心但不多的人們發現送去那裏的孩子是真養以後,送往那的孩子就和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
就跟捅了馬蜂窩似的,讓負責此事的傅敬每天都頭疼的不行。
從被迫搬去更大的地方到擴建再立分院。
一次又一次。
隨著規模越來越大被拖下水的人也越來越多。
比如藍玉,他從四年前第一次對傅友德伸出援助之手後,已經很久沒有感受過有錢的快樂了。
不隻是他,其他與朱長安交好的,最慘的就是那幾個以傅友德為首的姻親,掙點錢全燒那裏頭去了。
也就是這兩三年大孩子多了可以集體做些紡織一類的活進行補貼,這才讓慈幼院變得收支平衡。
此時他麵前的都是年齡偏大體格較好的姑娘。
差不多一個衛所的人,也就是五千六百人左右。
明年他跟著北伐隊伍的條件,除了照顧朱允熥就是讓這支隊伍見血,過幾年好用來給朱文堃做護衛。
朱長安給他的要求是能迴來一半就行了。
但對於他來說這要求屬實有點低了。
他覺得自己帶迴來十分之八九沒啥問題,雖然這是一群嗯.......
見鬼了,誰來救救他,藍玉有一瞬間覺得自己真是老了跟不上年輕人的想法。
“我現在和陛下說不去了還來得及嗎?”他神思有些恍惚的嘟囔著。
但是很快他就想起了還需要他照顧的朱允熥,頓時就歇了這個心思。
“唉,要老命了...o·(?w?)?o·?.”
一三九六年(洪武二十九年)十二月三日
因新帝登基而加恩科,其中次年科舉時間不變。
恩科於六月舉行鄉試,十一月舉行會試,十二月殿試。
禦書房。
朱長安木然的看著麵前的劉三吾幾人。
“你們確定嗎?”他沉默了一會兒再次問道。
“臣等確定......”幾人相視一眼,拱手再次說道。
看著這些看起來正氣凜然的人,尤其是聽到他們那句,北人文理不佳、語多犯忌,不可。
朱長安忽然笑了。
他越發明白了他阿爺為什麽常常殺人。
是誰給他們的勇氣,這些文人如此的自以為是究竟是哪來的自信?
“諸位是覺得皇爺年邁,而朕年幼好欺嗎。”朱長安看著他們說這話的時候語氣沒什麽變化依舊和往常一樣的溫柔。
但他們都能感受到他的情緒變化
“臣等不敢。”劉三吾等人連忙行禮。
“不敢?朕看你們敢得很。”
“臣等不敢。”幾人跪倒在地繼續道。
“嗬,不敢?朕看諸位膽子大得很啊。”
“不過沒關係你們也不用害怕。”
“我不是皇爺爺不喜歡殺人。”
“我隨他,但我不是他。”朱長安笑著看向幾人。
“所以朕不會殺你們。”
“你們忽悠朕,那朕就和你們好好玩玩。”
“此次所錄的五十一名進士,暫入翰林院修書。”
“待到下次考試讓他們跟著再考一次,考中者按舊曆安排官職,未中者斬首示眾家眷流千裏。”
“你們下去吧,休息幾個月,明年二月會試我會安排其他人為主考。”
朱長安的話太密幾人都插不上去,並且他說完後侍候在側的陳歡不給他們辯解的機會,趕緊就將他們拉了出去。
等他們走後,朱長安也不笑了,麵無表情的看著幾人離開的方向。
此時此刻他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陳歡。”
“奴婢在。”陳歡應道。
“傳傅敬,張嶸,鄧銓,孔希善......”
“是。”陳歡應了一聲。
一個時辰後。
“陛下,人到齊了。”陳歡低聲提醒看著奏疏發呆的朱長安。
“讓他們進來吧。”朱長安迴過神來放下手裏的奏疏說道。
很快傅敬等人走了進來朝他行禮。
“免禮吧,都坐。”朱長安溫和地說道。
“謝陛下。”眾人謝恩後依言坐下。
“四舅舅,劉三吾等人欺我年幼,我打算明年二月的會試以老師為主考你等為考試官負責此次會試。”朱長安看著他們說道。
幾人對視一眼,瞬間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另外你找舅姥爺幫忙組織考試,我記得慈幼院有六萬多人了吧。”朱長安看著傅敬說道。
“是,慈幼院現有六萬三千七八十九百人。”傅敬沒有多想便迴道。
“萬中取一,選六個出來,到時候會試我讓他們跟著一起。”朱長安點點頭繼續說道。
“啊?”
“這......會不會不太好?”傅敬猶豫了一下開口問道。
“有什麽不好,他們可是咱們辛辛苦苦培養了好幾年的人才,不用豈不是可惜了。”朱長安笑了笑說道。
“可是陛下,這樣肯定會讓人說閑話的。”
“況且這樣選的話裏麵肯定得有好幾個女孩。”
“這是不是不太好?”傅敬有些擔心的問道。
“有什麽不好的,這就是他們糊弄我的代價。”
“對了先生你為禮部侍郎做事會不會束手束腳。”對傅敬的話不以為意的朱長安又看向張嶸問道。
“迴陛下,臣如今所管之事皆由陛下決定,無甚約束。”被點名的張嶸趕忙迴道。
“是嘛,可我覺得禮部侍郎終究是有所製約,老師還是做禮部尚書吧,順便可以幫我做另一件事。”
“那鄭沂......”張嶸猶豫道。
“鄭沂年邁多病讓他在家中休養吧。”朱長安迴道。
張嶸雖然知道鄭沂精神著呢但也沒有反駁:“嗯,那陛下想讓我做什麽呢。”
“令九品及以上官員的女兒暫停婚嫁,讓所有適齡未嫁女參加考試,屆時前一百名一同參加會試。”朱長安說道。
此話一出,眾人都炸了。
“這......”張嶸實在是被朱長安的騷操作驚到了。
“老師覺得怎麽樣。”朱長安問道。
“陛下,這有些不妥。”張嶸苦笑道。
“是啊,這實在是太荒唐了。”
孔希善整個人都傻了,原本因為女兒為妃高高興興擠進這個圈子的他,此刻深恨自己為什麽還沒到五十歲。
要是到了五十歲他就不用跟去新都摻和這些荒唐事了。
“這要是傳出去,朝堂一定會亂成一團的。”鄧銓也跟著開口勸道。
“我知道荒唐,所以先告訴你們。”朱長安看著幾人笑吟吟的說道。
“陛下何故如此,若是您想要女子,那宮中多的是,何必如此大費周折。”想歪了的鄧銓忍不住開口勸道。
“朕可沒打算讓她們進宮。”朱長安搖搖頭說道。
“那陛下是為了什麽?”傅敬也跟著問道。
“他們都說朕年幼,讓朕不要胡來,朕偏要胡來。”朱長安理直氣壯的說道。
“朕這次不僅要胡來,還要鬧得人盡皆知。”
幾人麵麵相覷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麽。
朱長安的騷操作讓在場的幾人都麻了,哪怕是被他霍霍慣了,腦子轉的最快的傅敬一時之間也不知道該說什麽了。
“陛下...陛下可想過此事結束那些女子.......”傅敬猶豫的再次勸道。
“四舅舅不用擔心,朕清楚自己在做什麽。”朱長安打斷了傅敬的話。
“宮中現有女官三百多人,待過完年搬去新都我隻會帶走小一半。”
“其中空缺可以由考上來的女子填補,甚至一些成績優異者...朕覺得可以把她們安排在你們手下帶一帶。”
“若是能於一眾男子中嶄露頭角,這樣的姑娘單單來宮中做女官太可惜了。”
“陛下是準備讓她們入六部做事?”聽到這話傅敬瞪大了眼睛。
“正是,四舅舅覺得怎麽樣。”朱長安笑吟吟的看著他。
“這不大合禮製......”傅敬憋了半天,就憋出了這一句話。
其他人都在沉默中消化著朱長安那天馬行空般的想法。
“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況且禮製還不都是人訂的。”朱長安笑了笑又說道。
“陛下何故如此看重這些女子。”孔希善苦笑道。
“孔待詔為何認為朕隻是在看重這些女子呢?”朱長安反問道。
“那陛下此舉意欲何為?”傅敬忽然意識到他們根本沒有摸透朱長安的想法。
“朕的目的,想必幾位應該已經猜到了。”朱長安笑了笑說道。
陳歡適時的給幾人添了茶。
幾人低頭喝茶誰也沒說話。
“科舉是為了給朕選拔人才,我若是讓女子入仕,你們覺得那些大臣會如何反對?”朱長安問道。
“那必然會群起而攻之。”傅敬迴道。
“是啊,群起而攻之。”
“可朕要的就是這個效果。”朱長安嘴角微微上揚。
“臣有些不明白。”張嶸說道。
“我若是讓這些女子入了六部,你覺得那些大臣會不會願意接受她們?”朱長安沒有迴答反而繼續問道。
“怕是不願意的居多。”張嶸委婉的迴道。
“若那是你的女兒呢?”朱長安又問。
“這......”張嶸頓時啞口無言。
“這便是朕的目的。”朱長安笑著說道。
“他們執著於南北之爭,欺上瞞下糊弄到我這,那我也折騰折騰他們。”
“隻女子參加科考這一項足以讓他們焦頭爛額無暇他顧,又或者團結起來,不過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南北士子都有了新的共同的敵人不是嗎。”
“自五代十國的後晉“兒皇帝”石敬瑭丟掉燕雲十六州開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數百年內先後淪為異族所統治,曆經五代十國、遼、金和蒙元等,近四百年的南北分裂,風俗語言變化甚大,兩邊已經很難算作同一類人了。”
“所以南北士子先天便有隔閡,可若朕讓女子與男子一同參加科考,那局麵又會如何呢?”朱長安自問自答道。
“這樣的話隻怕會罵聲一片,再無寧日。”傅敬有些苦澀的說道。
“不單如此,我是在用新的矛盾掩蓋舊的矛盾,你覺得他們會怎麽做。”朱長安看著幾人又問道。
“他們會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傅敬沉聲道。
“不錯。”
“元朝時期共十六次科舉分漢蒙兩榜,漢人榜能找到籍貫區分的大概有九名北狀元,三名南狀元。”
“在異族的統治下尚有狀元,結果到了自家治下就連進士都當不了.......”
“要知道洪武初期的科舉考試北方進士還有四分之一呢,近三十年過去,北方不僅沒有發展反而越變越迴去了,你信嗎。”
朱長安的長篇大論越說越起勁,他不夠聰明,也不是像他皇爺那樣殺盡江南百萬兵、腰中寶劍血猶腥的布衣天子。
朱元璋不許宦官識字削減女官都是為了穩定皇權,避免再現前朝之禍。
“好了,不說了,你也累了一天了,咱們早些休息吧。”傅榮見他態度誠懇也就不再追究了。
“嗯。”朱長安應了一聲。
兩人洗漱過後便上床歇息了。
一三九六年(洪武二十九年)八月五日
慈幼院。
藍玉正黑著臉查驗傅敬送來的人。
而朱長安那個倒黴的四舅舅傅敬則是穿著常服,低眉順眼的站在一旁,一副恭恭敬敬的樣子。
周圍幫忙的人更是默不作聲,生怕這尊大神拿自己撒氣。
一個時辰後。
藍玉像是終於看完了傅敬給他的所有登記在冊的孩子,他丟掉手裏最後一份資料,看著麵前的孩子一言不發。
傅敬看著他不敢說話,知道他被陛下坑完又讓自家老爺子擺了一道,隻能低頭縮著脖子裝鵪鶉。
好在最終藍玉並沒有為難他隻是煩躁的撓了撓頭,然後拿起印章在冊子上加印:“行了,人我帶走了,煩死了。”
“是是是...多謝大將軍。”傅敬臉上的笑容在藍玉蓋好印章後頓時真誠了幾分。
很快藍玉就帶著人離開了慈幼院。
一個時辰後。
軍營。
藍玉站在校場,一臉生無可戀的看著麵前密密麻麻、整整齊齊的大姑娘們。
自洪武二十年慈幼院成立,沒兩年裏麵的孩子是成倍的上漲,主要是那些有點良心但不多的人們發現送去那裏的孩子是真養以後,送往那的孩子就和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
就跟捅了馬蜂窩似的,讓負責此事的傅敬每天都頭疼的不行。
從被迫搬去更大的地方到擴建再立分院。
一次又一次。
隨著規模越來越大被拖下水的人也越來越多。
比如藍玉,他從四年前第一次對傅友德伸出援助之手後,已經很久沒有感受過有錢的快樂了。
不隻是他,其他與朱長安交好的,最慘的就是那幾個以傅友德為首的姻親,掙點錢全燒那裏頭去了。
也就是這兩三年大孩子多了可以集體做些紡織一類的活進行補貼,這才讓慈幼院變得收支平衡。
此時他麵前的都是年齡偏大體格較好的姑娘。
差不多一個衛所的人,也就是五千六百人左右。
明年他跟著北伐隊伍的條件,除了照顧朱允熥就是讓這支隊伍見血,過幾年好用來給朱文堃做護衛。
朱長安給他的要求是能迴來一半就行了。
但對於他來說這要求屬實有點低了。
他覺得自己帶迴來十分之八九沒啥問題,雖然這是一群嗯.......
見鬼了,誰來救救他,藍玉有一瞬間覺得自己真是老了跟不上年輕人的想法。
“我現在和陛下說不去了還來得及嗎?”他神思有些恍惚的嘟囔著。
但是很快他就想起了還需要他照顧的朱允熥,頓時就歇了這個心思。
“唉,要老命了...o·(?w?)?o·?.”
一三九六年(洪武二十九年)十二月三日
因新帝登基而加恩科,其中次年科舉時間不變。
恩科於六月舉行鄉試,十一月舉行會試,十二月殿試。
禦書房。
朱長安木然的看著麵前的劉三吾幾人。
“你們確定嗎?”他沉默了一會兒再次問道。
“臣等確定......”幾人相視一眼,拱手再次說道。
看著這些看起來正氣凜然的人,尤其是聽到他們那句,北人文理不佳、語多犯忌,不可。
朱長安忽然笑了。
他越發明白了他阿爺為什麽常常殺人。
是誰給他們的勇氣,這些文人如此的自以為是究竟是哪來的自信?
“諸位是覺得皇爺年邁,而朕年幼好欺嗎。”朱長安看著他們說這話的時候語氣沒什麽變化依舊和往常一樣的溫柔。
但他們都能感受到他的情緒變化
“臣等不敢。”劉三吾等人連忙行禮。
“不敢?朕看你們敢得很。”
“臣等不敢。”幾人跪倒在地繼續道。
“嗬,不敢?朕看諸位膽子大得很啊。”
“不過沒關係你們也不用害怕。”
“我不是皇爺爺不喜歡殺人。”
“我隨他,但我不是他。”朱長安笑著看向幾人。
“所以朕不會殺你們。”
“你們忽悠朕,那朕就和你們好好玩玩。”
“此次所錄的五十一名進士,暫入翰林院修書。”
“待到下次考試讓他們跟著再考一次,考中者按舊曆安排官職,未中者斬首示眾家眷流千裏。”
“你們下去吧,休息幾個月,明年二月會試我會安排其他人為主考。”
朱長安的話太密幾人都插不上去,並且他說完後侍候在側的陳歡不給他們辯解的機會,趕緊就將他們拉了出去。
等他們走後,朱長安也不笑了,麵無表情的看著幾人離開的方向。
此時此刻他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陳歡。”
“奴婢在。”陳歡應道。
“傳傅敬,張嶸,鄧銓,孔希善......”
“是。”陳歡應了一聲。
一個時辰後。
“陛下,人到齊了。”陳歡低聲提醒看著奏疏發呆的朱長安。
“讓他們進來吧。”朱長安迴過神來放下手裏的奏疏說道。
很快傅敬等人走了進來朝他行禮。
“免禮吧,都坐。”朱長安溫和地說道。
“謝陛下。”眾人謝恩後依言坐下。
“四舅舅,劉三吾等人欺我年幼,我打算明年二月的會試以老師為主考你等為考試官負責此次會試。”朱長安看著他們說道。
幾人對視一眼,瞬間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另外你找舅姥爺幫忙組織考試,我記得慈幼院有六萬多人了吧。”朱長安看著傅敬說道。
“是,慈幼院現有六萬三千七八十九百人。”傅敬沒有多想便迴道。
“萬中取一,選六個出來,到時候會試我讓他們跟著一起。”朱長安點點頭繼續說道。
“啊?”
“這......會不會不太好?”傅敬猶豫了一下開口問道。
“有什麽不好,他們可是咱們辛辛苦苦培養了好幾年的人才,不用豈不是可惜了。”朱長安笑了笑說道。
“可是陛下,這樣肯定會讓人說閑話的。”
“況且這樣選的話裏麵肯定得有好幾個女孩。”
“這是不是不太好?”傅敬有些擔心的問道。
“有什麽不好的,這就是他們糊弄我的代價。”
“對了先生你為禮部侍郎做事會不會束手束腳。”對傅敬的話不以為意的朱長安又看向張嶸問道。
“迴陛下,臣如今所管之事皆由陛下決定,無甚約束。”被點名的張嶸趕忙迴道。
“是嘛,可我覺得禮部侍郎終究是有所製約,老師還是做禮部尚書吧,順便可以幫我做另一件事。”
“那鄭沂......”張嶸猶豫道。
“鄭沂年邁多病讓他在家中休養吧。”朱長安迴道。
張嶸雖然知道鄭沂精神著呢但也沒有反駁:“嗯,那陛下想讓我做什麽呢。”
“令九品及以上官員的女兒暫停婚嫁,讓所有適齡未嫁女參加考試,屆時前一百名一同參加會試。”朱長安說道。
此話一出,眾人都炸了。
“這......”張嶸實在是被朱長安的騷操作驚到了。
“老師覺得怎麽樣。”朱長安問道。
“陛下,這有些不妥。”張嶸苦笑道。
“是啊,這實在是太荒唐了。”
孔希善整個人都傻了,原本因為女兒為妃高高興興擠進這個圈子的他,此刻深恨自己為什麽還沒到五十歲。
要是到了五十歲他就不用跟去新都摻和這些荒唐事了。
“這要是傳出去,朝堂一定會亂成一團的。”鄧銓也跟著開口勸道。
“我知道荒唐,所以先告訴你們。”朱長安看著幾人笑吟吟的說道。
“陛下何故如此,若是您想要女子,那宮中多的是,何必如此大費周折。”想歪了的鄧銓忍不住開口勸道。
“朕可沒打算讓她們進宮。”朱長安搖搖頭說道。
“那陛下是為了什麽?”傅敬也跟著問道。
“他們都說朕年幼,讓朕不要胡來,朕偏要胡來。”朱長安理直氣壯的說道。
“朕這次不僅要胡來,還要鬧得人盡皆知。”
幾人麵麵相覷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麽。
朱長安的騷操作讓在場的幾人都麻了,哪怕是被他霍霍慣了,腦子轉的最快的傅敬一時之間也不知道該說什麽了。
“陛下...陛下可想過此事結束那些女子.......”傅敬猶豫的再次勸道。
“四舅舅不用擔心,朕清楚自己在做什麽。”朱長安打斷了傅敬的話。
“宮中現有女官三百多人,待過完年搬去新都我隻會帶走小一半。”
“其中空缺可以由考上來的女子填補,甚至一些成績優異者...朕覺得可以把她們安排在你們手下帶一帶。”
“若是能於一眾男子中嶄露頭角,這樣的姑娘單單來宮中做女官太可惜了。”
“陛下是準備讓她們入六部做事?”聽到這話傅敬瞪大了眼睛。
“正是,四舅舅覺得怎麽樣。”朱長安笑吟吟的看著他。
“這不大合禮製......”傅敬憋了半天,就憋出了這一句話。
其他人都在沉默中消化著朱長安那天馬行空般的想法。
“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況且禮製還不都是人訂的。”朱長安笑了笑又說道。
“陛下何故如此看重這些女子。”孔希善苦笑道。
“孔待詔為何認為朕隻是在看重這些女子呢?”朱長安反問道。
“那陛下此舉意欲何為?”傅敬忽然意識到他們根本沒有摸透朱長安的想法。
“朕的目的,想必幾位應該已經猜到了。”朱長安笑了笑說道。
陳歡適時的給幾人添了茶。
幾人低頭喝茶誰也沒說話。
“科舉是為了給朕選拔人才,我若是讓女子入仕,你們覺得那些大臣會如何反對?”朱長安問道。
“那必然會群起而攻之。”傅敬迴道。
“是啊,群起而攻之。”
“可朕要的就是這個效果。”朱長安嘴角微微上揚。
“臣有些不明白。”張嶸說道。
“我若是讓這些女子入了六部,你覺得那些大臣會不會願意接受她們?”朱長安沒有迴答反而繼續問道。
“怕是不願意的居多。”張嶸委婉的迴道。
“若那是你的女兒呢?”朱長安又問。
“這......”張嶸頓時啞口無言。
“這便是朕的目的。”朱長安笑著說道。
“他們執著於南北之爭,欺上瞞下糊弄到我這,那我也折騰折騰他們。”
“隻女子參加科考這一項足以讓他們焦頭爛額無暇他顧,又或者團結起來,不過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南北士子都有了新的共同的敵人不是嗎。”
“自五代十國的後晉“兒皇帝”石敬瑭丟掉燕雲十六州開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數百年內先後淪為異族所統治,曆經五代十國、遼、金和蒙元等,近四百年的南北分裂,風俗語言變化甚大,兩邊已經很難算作同一類人了。”
“所以南北士子先天便有隔閡,可若朕讓女子與男子一同參加科考,那局麵又會如何呢?”朱長安自問自答道。
“這樣的話隻怕會罵聲一片,再無寧日。”傅敬有些苦澀的說道。
“不單如此,我是在用新的矛盾掩蓋舊的矛盾,你覺得他們會怎麽做。”朱長安看著幾人又問道。
“他們會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傅敬沉聲道。
“不錯。”
“元朝時期共十六次科舉分漢蒙兩榜,漢人榜能找到籍貫區分的大概有九名北狀元,三名南狀元。”
“在異族的統治下尚有狀元,結果到了自家治下就連進士都當不了.......”
“要知道洪武初期的科舉考試北方進士還有四分之一呢,近三十年過去,北方不僅沒有發展反而越變越迴去了,你信嗎。”
朱長安的長篇大論越說越起勁,他不夠聰明,也不是像他皇爺那樣殺盡江南百萬兵、腰中寶劍血猶腥的布衣天子。
朱元璋不許宦官識字削減女官都是為了穩定皇權,避免再現前朝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