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件事,不論側福晉與宋格格信不信,長春宮裏搜出毒物,且有侍衛宮人及惠妃親眼見證,已是板上釘釘不容置疑。
數日後,袁答應招供認罪,自稱記恨惠妃阻撓她得到皇帝恩寵,並刻薄對待,袁答應熬不住失寵辛苦的日子,事發前又曾遭惠妃訓斥,這才起了殺意。
她本意要對付惠妃,不想竟害了大福晉與敏妃,自知罪逆深重。
這是朝廷給出的說法,然而袁答應何處尋來毒物,又是如何在寧壽宮下手,並無詳細的解釋,自然,也不必向世人解釋,犯人既已認罪,案子也就結了。
結案前幾日,毓溪因犯了頭疼之症,在家休養,這天身上才好些,有精神聽孩子們背詩,母子三人正嬉鬧時,青蓮帶來消息,大福晉與敏妃一案,結了。
毓溪打發了孩子們,才道:“那袁答應,活不成了吧。”
青蓮道:“這是必然的,奴婢派人打聽過,袁氏本就不是什麽好人,早年去過幾迴乾清宮後,就目中無人,一個小小答應,居然敢對啟祥宮不敬。至於她與惠妃的糾葛,那也是惠妃自作自受,聽說這袁答應本就是她自己挑了放在後院。”
毓溪微微皺眉:“是想栽培一個年輕的,與當年在翊坤宮的敏妃一樣?”
青蓮點頭:“錯不了,您別忘了,覺禪貴人就是她最早的棋子,可覺禪貴人清冷高傲,縱然身份低微,也敢對抗惠妃。這一個沒成,就琢磨下一個,誰知挑來挑去,挑了塊爛泥扶不上牆。”
“真真造孽……”
“奴婢覺著,袁氏本就有什麽不可饒恕之罪,握在萬歲爺手裏,趁著這次機會,就給辦了。”
毓溪自行從匣子裏取了藥丸來服,青蓮忙給端水,待吃過藥,毓溪才繼續道:“即便袁氏本就罪孽在身,之前不殺不罰,意味著她有什麽罪過,皇阿瑪並不在乎。今次之事,倘若她隻是替罪羊,那麽皇阿瑪找上她,就不單單是想盡快結案了。”
青蓮點頭,輕聲道:“這件事,大阿哥與惠妃本是無辜的,可皇上卻借此事,再壓了他們母子一重,如今判定禍從長春宮出,惠妃身為主位,難辭其咎,母子二人找誰說理去。”
毓溪不禁想起那日在永和宮,額娘對她說的話,額娘說好些事已經有了定數,要胤禛和她放手去闖,這下,都應驗了。
皇阿瑪的“狠心”,朝臣權貴們必定比他們看得更清楚,對惠妃母子無形的打壓,對三阿哥毫不留情的貶謫,至於太子,更是人人心知肚明,隻是誰也不挑破那層紙罷了。
兄長們的前程,已然一眼望盡,哪怕是太子。
“往後,就是弟弟們的天下了。”
“福晉您說什麽?”
毓溪淡淡一笑,提起精神道:“明兒我該進宮看看,歇了那麽多天,不能讓額娘擔心。”
時隔多日再進宮,紫禁城上下又和從前沒兩樣,唯一不同的是,往年這會兒該備著過中秋,但因敏妃之故,宮內暫不行節慶之事。
毓溪隨宮人往永和宮走,遇上從景陽宮出來的太子妃,彼此相見皆是歡喜,太子妃道是替太後來看一眼榮妃,這就要去複命,毓溪想著不如先向皇祖母請安,二人便結伴同行。
太子妃道:“瞧著清瘦不少,這幾日越發寒涼,要添衣進補,聽聞你犯了頭疼之症,可好些了?”
毓溪道:“前些日子累了些,靜養這些天,托二嫂嫂的福,都好了。”
太子妃輕輕歎:“本以為高高興興為五妹妹辦婚事,熱熱鬧鬧過中秋,誰知會鬧成這樣,逝者已矣,不說不敬的話,可五公主的婚事,也太曲折了。”
毓溪說:“這人世間,來來去去本是常景,二嫂嫂,咱們活著的人,好好活著就是了,五妹妹的婚事好不好,不在這幾天,在往後與額駙的朝朝暮暮。”
太子妃很是讚同:“說的好,這日子,終究還得自己過。”
毓溪細細留意太子妃,見她氣色極好,想必近日過得順心,而她的順心,多半來自太子的順意。
看來這一次的事,即便索額圖一派難逃幹係,皇帝與太子之間,是有默契與信任在,太子高興了,太子妃自然就好。
太子妃又道:“妹妹們不在寧壽宮,我來時聽太後說,是去阿哥所為十三阿哥、十四阿哥挑選屋子,弟弟們就快搬出去住,你可知道。”
毓溪點頭:“略知一些,弟弟們都長大了,一個比一個高,繼續留在內宮,的確不合適。”
太子妃想了想:“一會兒見了皇祖母,你若不急著去見娘娘,咱們一起到阿哥所,探望蘇麻喇嬤嬤可好,這不就要過中秋了,而我也想四處走走。”
毓溪欠身:“聽二嫂嫂的,本是進宮請安,並無要事,額娘不會計較。”
此刻阿哥所裏,溫憲和宸兒已為弟弟們選好了屋子,正等著內務府領人來,好再為他們挑幾個伺候的小太監,一時空著,就來蘇麻喇嬤嬤身邊喝茶吃果子。
時近中秋,尚未嚴寒,孩子們穿得不厚重,四處逛逛身上便熱乎乎的,但嬤嬤年事已高,身上再無熱血,這個時節,已裹上了厚厚的棉衣,仿佛入了隆冬。
太子妃與四福晉到來,嬤嬤十分高興,要起身行禮,自然是被妯娌二人攔下,皇帝跟前都不必行禮的老人家,她們如何受得起。
看著年輕明媚的孩子們,蘇麻喇嬤嬤笑道:“奴婢雖已耳聾眼瞎,可還有幾分精神氣在,還和年輕時候一樣愛熱鬧,太子妃娘娘和福晉,還有公主們來,奴婢這身上也不覺著冷了。”
太子妃則問宮女:“為何不為嬤嬤燒地龍,縱然內務府燒火有時日,嬤嬤高壽,就不能例外?”
宮女忙應道:“內務府的奴才可來了兩迴,要給嬤嬤將屋子燒暖和些,是嬤嬤不讓。”
毓溪問道:“嬤嬤何必推辭呢?”
蘇麻喇嬤嬤慈愛溫和地笑著:“多一件棉衣就好的事,不願太折騰。若屋子裏太熱,外頭還不冷,這些孩子進出照顧我,身上忽冷忽熱,豈不著涼召病,她們伺候奴婢多年,也該有人疼才是。”
溫憲湊到四嫂嫂耳邊,輕聲說:“額娘吩咐過,一切以嬤嬤的心思為準,伺候得嬤嬤高興就好,不要讓老人家顧慮重重。”
毓溪點了點頭,還是額娘周到。
蘇麻喇嬤嬤又道:“太子妃娘娘和福晉既然來了,一起去看看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的屋子,若有不妥當的,奴婢再吩咐他們置辦。”
妯娌二人便上前攙扶嬤嬤,蘇麻喇嬤嬤說了聲不敢當後,還是順從地由著年輕孩子們照顧。
然而毓溪隔著棉衣攙上嬤嬤的胳膊,竟是摸不到半分皮肉,棉衣裏唯剩一把骨頭似的,叫她心底一震,不是滋味。
不久後,辭過嬤嬤,太子妃迴東宮,溫憲和宸兒去寧壽宮,毓溪獨自往永和宮來,繞過影壁牆,就見額娘在屋簷下喂鳥。
“額娘吉祥。”
“這孩子,進宮大半天,四處轉悠,單把婆婆撂在這裏。”
毓溪忙笑著上前,從宮女手裏端過水盆,伺候額娘洗手,又親自捧著手巾為婆婆擦拭,德妃則細細看兒媳婦的眉眼,心疼她瘦了。
“太醫院開的丸藥,你吃著可好?”
“比湯藥好入口,我自己就惦記著吃,前日就不疼了,又多養一日才來看您。”
德妃拉了毓溪的手進門,說道:“你還那麽年輕,總犯暈眩如何使得,再不能像前陣子那般四處奔波,自己要保重。”
毓溪道:“額娘,媳婦從阿哥所來,扶著蘇麻喇嬤嬤一起看了弟弟們之後要住的殿閣,屋子自然是好的,可嬤嬤……”
德妃擔心地問:“嬤嬤怎麽了?”
毓溪說:“嬤嬤枯瘦得厲害,媳婦攙扶她老人家,隔著厚厚的棉衣,隻摸著一把骨頭,我嚇了一跳,又難受又害怕。”
德妃安撫孩子:“不妨事,嬤嬤年輕時就清瘦,但額娘明白你的感受,當年我日日伺候在太皇太後身邊,錦衣華服下,會遮掩不少歲月,太皇太後又是通達樂觀之人,直到有一天,我和你們皇阿瑪忽然發現,攙扶太皇太後的胳膊,隻摸著骨頭,叫人心碎。”
“額娘莫傷心,我不該勾起您的傷心事。”
“傻孩子,這怎麽是傷心事呢。”德妃道,“額娘記得那會兒,皇上瞧著我難過,問我緣故,聽罷後皇上說,縱然祖母老去,可他已然能撐起大清,不辜負,便足矣。”
數日後,袁答應招供認罪,自稱記恨惠妃阻撓她得到皇帝恩寵,並刻薄對待,袁答應熬不住失寵辛苦的日子,事發前又曾遭惠妃訓斥,這才起了殺意。
她本意要對付惠妃,不想竟害了大福晉與敏妃,自知罪逆深重。
這是朝廷給出的說法,然而袁答應何處尋來毒物,又是如何在寧壽宮下手,並無詳細的解釋,自然,也不必向世人解釋,犯人既已認罪,案子也就結了。
結案前幾日,毓溪因犯了頭疼之症,在家休養,這天身上才好些,有精神聽孩子們背詩,母子三人正嬉鬧時,青蓮帶來消息,大福晉與敏妃一案,結了。
毓溪打發了孩子們,才道:“那袁答應,活不成了吧。”
青蓮道:“這是必然的,奴婢派人打聽過,袁氏本就不是什麽好人,早年去過幾迴乾清宮後,就目中無人,一個小小答應,居然敢對啟祥宮不敬。至於她與惠妃的糾葛,那也是惠妃自作自受,聽說這袁答應本就是她自己挑了放在後院。”
毓溪微微皺眉:“是想栽培一個年輕的,與當年在翊坤宮的敏妃一樣?”
青蓮點頭:“錯不了,您別忘了,覺禪貴人就是她最早的棋子,可覺禪貴人清冷高傲,縱然身份低微,也敢對抗惠妃。這一個沒成,就琢磨下一個,誰知挑來挑去,挑了塊爛泥扶不上牆。”
“真真造孽……”
“奴婢覺著,袁氏本就有什麽不可饒恕之罪,握在萬歲爺手裏,趁著這次機會,就給辦了。”
毓溪自行從匣子裏取了藥丸來服,青蓮忙給端水,待吃過藥,毓溪才繼續道:“即便袁氏本就罪孽在身,之前不殺不罰,意味著她有什麽罪過,皇阿瑪並不在乎。今次之事,倘若她隻是替罪羊,那麽皇阿瑪找上她,就不單單是想盡快結案了。”
青蓮點頭,輕聲道:“這件事,大阿哥與惠妃本是無辜的,可皇上卻借此事,再壓了他們母子一重,如今判定禍從長春宮出,惠妃身為主位,難辭其咎,母子二人找誰說理去。”
毓溪不禁想起那日在永和宮,額娘對她說的話,額娘說好些事已經有了定數,要胤禛和她放手去闖,這下,都應驗了。
皇阿瑪的“狠心”,朝臣權貴們必定比他們看得更清楚,對惠妃母子無形的打壓,對三阿哥毫不留情的貶謫,至於太子,更是人人心知肚明,隻是誰也不挑破那層紙罷了。
兄長們的前程,已然一眼望盡,哪怕是太子。
“往後,就是弟弟們的天下了。”
“福晉您說什麽?”
毓溪淡淡一笑,提起精神道:“明兒我該進宮看看,歇了那麽多天,不能讓額娘擔心。”
時隔多日再進宮,紫禁城上下又和從前沒兩樣,唯一不同的是,往年這會兒該備著過中秋,但因敏妃之故,宮內暫不行節慶之事。
毓溪隨宮人往永和宮走,遇上從景陽宮出來的太子妃,彼此相見皆是歡喜,太子妃道是替太後來看一眼榮妃,這就要去複命,毓溪想著不如先向皇祖母請安,二人便結伴同行。
太子妃道:“瞧著清瘦不少,這幾日越發寒涼,要添衣進補,聽聞你犯了頭疼之症,可好些了?”
毓溪道:“前些日子累了些,靜養這些天,托二嫂嫂的福,都好了。”
太子妃輕輕歎:“本以為高高興興為五妹妹辦婚事,熱熱鬧鬧過中秋,誰知會鬧成這樣,逝者已矣,不說不敬的話,可五公主的婚事,也太曲折了。”
毓溪說:“這人世間,來來去去本是常景,二嫂嫂,咱們活著的人,好好活著就是了,五妹妹的婚事好不好,不在這幾天,在往後與額駙的朝朝暮暮。”
太子妃很是讚同:“說的好,這日子,終究還得自己過。”
毓溪細細留意太子妃,見她氣色極好,想必近日過得順心,而她的順心,多半來自太子的順意。
看來這一次的事,即便索額圖一派難逃幹係,皇帝與太子之間,是有默契與信任在,太子高興了,太子妃自然就好。
太子妃又道:“妹妹們不在寧壽宮,我來時聽太後說,是去阿哥所為十三阿哥、十四阿哥挑選屋子,弟弟們就快搬出去住,你可知道。”
毓溪點頭:“略知一些,弟弟們都長大了,一個比一個高,繼續留在內宮,的確不合適。”
太子妃想了想:“一會兒見了皇祖母,你若不急著去見娘娘,咱們一起到阿哥所,探望蘇麻喇嬤嬤可好,這不就要過中秋了,而我也想四處走走。”
毓溪欠身:“聽二嫂嫂的,本是進宮請安,並無要事,額娘不會計較。”
此刻阿哥所裏,溫憲和宸兒已為弟弟們選好了屋子,正等著內務府領人來,好再為他們挑幾個伺候的小太監,一時空著,就來蘇麻喇嬤嬤身邊喝茶吃果子。
時近中秋,尚未嚴寒,孩子們穿得不厚重,四處逛逛身上便熱乎乎的,但嬤嬤年事已高,身上再無熱血,這個時節,已裹上了厚厚的棉衣,仿佛入了隆冬。
太子妃與四福晉到來,嬤嬤十分高興,要起身行禮,自然是被妯娌二人攔下,皇帝跟前都不必行禮的老人家,她們如何受得起。
看著年輕明媚的孩子們,蘇麻喇嬤嬤笑道:“奴婢雖已耳聾眼瞎,可還有幾分精神氣在,還和年輕時候一樣愛熱鬧,太子妃娘娘和福晉,還有公主們來,奴婢這身上也不覺著冷了。”
太子妃則問宮女:“為何不為嬤嬤燒地龍,縱然內務府燒火有時日,嬤嬤高壽,就不能例外?”
宮女忙應道:“內務府的奴才可來了兩迴,要給嬤嬤將屋子燒暖和些,是嬤嬤不讓。”
毓溪問道:“嬤嬤何必推辭呢?”
蘇麻喇嬤嬤慈愛溫和地笑著:“多一件棉衣就好的事,不願太折騰。若屋子裏太熱,外頭還不冷,這些孩子進出照顧我,身上忽冷忽熱,豈不著涼召病,她們伺候奴婢多年,也該有人疼才是。”
溫憲湊到四嫂嫂耳邊,輕聲說:“額娘吩咐過,一切以嬤嬤的心思為準,伺候得嬤嬤高興就好,不要讓老人家顧慮重重。”
毓溪點了點頭,還是額娘周到。
蘇麻喇嬤嬤又道:“太子妃娘娘和福晉既然來了,一起去看看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的屋子,若有不妥當的,奴婢再吩咐他們置辦。”
妯娌二人便上前攙扶嬤嬤,蘇麻喇嬤嬤說了聲不敢當後,還是順從地由著年輕孩子們照顧。
然而毓溪隔著棉衣攙上嬤嬤的胳膊,竟是摸不到半分皮肉,棉衣裏唯剩一把骨頭似的,叫她心底一震,不是滋味。
不久後,辭過嬤嬤,太子妃迴東宮,溫憲和宸兒去寧壽宮,毓溪獨自往永和宮來,繞過影壁牆,就見額娘在屋簷下喂鳥。
“額娘吉祥。”
“這孩子,進宮大半天,四處轉悠,單把婆婆撂在這裏。”
毓溪忙笑著上前,從宮女手裏端過水盆,伺候額娘洗手,又親自捧著手巾為婆婆擦拭,德妃則細細看兒媳婦的眉眼,心疼她瘦了。
“太醫院開的丸藥,你吃著可好?”
“比湯藥好入口,我自己就惦記著吃,前日就不疼了,又多養一日才來看您。”
德妃拉了毓溪的手進門,說道:“你還那麽年輕,總犯暈眩如何使得,再不能像前陣子那般四處奔波,自己要保重。”
毓溪道:“額娘,媳婦從阿哥所來,扶著蘇麻喇嬤嬤一起看了弟弟們之後要住的殿閣,屋子自然是好的,可嬤嬤……”
德妃擔心地問:“嬤嬤怎麽了?”
毓溪說:“嬤嬤枯瘦得厲害,媳婦攙扶她老人家,隔著厚厚的棉衣,隻摸著一把骨頭,我嚇了一跳,又難受又害怕。”
德妃安撫孩子:“不妨事,嬤嬤年輕時就清瘦,但額娘明白你的感受,當年我日日伺候在太皇太後身邊,錦衣華服下,會遮掩不少歲月,太皇太後又是通達樂觀之人,直到有一天,我和你們皇阿瑪忽然發現,攙扶太皇太後的胳膊,隻摸著骨頭,叫人心碎。”
“額娘莫傷心,我不該勾起您的傷心事。”
“傻孩子,這怎麽是傷心事呢。”德妃道,“額娘記得那會兒,皇上瞧著我難過,問我緣故,聽罷後皇上說,縱然祖母老去,可他已然能撐起大清,不辜負,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