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平之戰開始第696章戰國五雄新格局作為趙國的「鐵杆」盟友,自從長平之戰以來,魏國可以說是幾乎都一直跟在趙國的屁股後麵,雖然也還是吃了不少的虧,但至少沒有再像往日裏那樣動不動就割地求饒。
甚至,在領土麵積上,魏國還第一次地有了正向的收入。
應該說,跟著趙國這樣一個「好大哥」,雖然不是什麽完美的選擇,但也總要好過單打獨鬥,更要好過給秦國當狗的日子。
可是人嘛,總歸還是想要更進一步。
即便是當慣了小弟,可哪個小弟不想有朝一日能當大哥呢?更何況,魏國還曾經當過大哥。
因此,在秦國有意識的謀劃之下,魏國出現模棱兩可的倒戈,也就不奇怪了。
當然,這看似模棱兩可的倒戈,實際上已經是對趙國的背叛了。
所有人,包括魏王和信陵君,還有範睢都明白,距離真正的背叛,魏國隻需要一個契機,一個能夠將趙國踩下神壇,將魏國發展壯大的契機,而已。
自然,連魏國這樣的「鐵杆」盟友大都開始了背叛之旅,就更別說齊國這樣的牆頭草了。
不過,因為齊國體製的特殊性,幾乎齊王讚同的勢必遭到群臣的反對,群臣所讚同的勢必遭到齊王的反對。
因此即便屠賈在齊王那裏得到了肯定的答複,但實際上對秦國的幫助依舊是微乎其微。
但不管怎樣,經過數月的奔波,秦國的範睢和屠賈,還是不辱使命地拿到了來自兩個的國書,已經互盟的誠意。
當然,國書不代表著互盟,即便是互盟也不代表著會有多麽的堅定,一切的一切,才剛剛開始而已。
至此,秦國算是邁出了從「遠交近攻」的國策變更到「連橫抗趙」的國策的第一步。
不過,深知國與國之間隻有利益能夠綁定的範睢,也是在歸國之後,立即向秦王提出了與兩國展開貿易互惠的建議。
簡單來說,就是將齊國的鹽業、魏國的鐵礦以及秦國的軍工綜合利用起來。具體來說,就是用秦國打造好的成品軍械換取魏國的軍械和齊國的鹽業、財富。
這一招,還是跟趙括學的。
既然趙國可以用淘汰掉的軍械換取齊國和楚國的糧食,那秦國自然也能用自己淘汰掉的軍械,甚至是糧秣換取魏國的原材料鐵礦以及齊國的海鹽等物資。
一旦這樣的交易形成規模,魏國和齊國不僅能因此與秦國產生諸多的經濟來往,更在一定程度上會原來越依靠秦國。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旦齊、魏兩國在經濟基礎上對秦國產生了依靠,自然而然地,兩國也就會更加地親近秦國,甚至最終倒向秦國。
不過,秦國如此巨大的動作,自然也沒有瞞過趙國的眼睛。
隻是麵對著秦國這近乎陽謀的一招,即便是趙括所能應對的也不多。
好在的是,趙國還有楚國。
剛剛吞並了楚國陳都的秦國,再加上百年來的恩恩怨怨,自然是不可能跟楚國修好的。
這樣一來,在得知了秦國的動作後,趙括當即要向楚國派出使者。
隻是,趙括這邊還沒能行動呢,那邊的楚國卻是先派了使臣來到了趙國。
楚使的到來,先是對趙王親自率軍南下解圍的舉動表示了感謝,同時重申了楚趙聯盟一百年不動搖的宗旨,最重要的,楚使給趙國帶來了一份天大的禮物——周地。
是的,楚王要將去歲同魏國一道瓜分的三分之一的周朝之地,拱手送給趙國。
當得知了這個消息,趙括幾乎要在朝會上一蹦三尺高。
要知道,這周朝的三分之一的土地,對於出國而言,不過是雞肋之地,但對於趙國而
言,簡直不要太重要!
有這三分之一的地盤,趙國的上黨郡就可以與潁川郡勾連起來。
不需要進攻魏國,趙軍便能將兵力隨時而快速直接地投送道潁川。
困擾趙括已久的韓之地是守是棄的問題,卻是在楚國的手上給輕易的解決了。
毫不客氣地說,這區區的十數城之地,幾可抵十萬大軍。
自家的盟友這麽給力,趙括顯然也不能差事兒啊!
當即便將韓國國庫中的一大批奇珍異寶,外帶著韓之國的整個武庫,打包送給了楚國。
這些東西顯然是剛剛丟了陳都的楚國所急需的。
奇珍異寶可以充實還很破舊的壽春宮殿,而武庫則能讓丟盔棄甲的楚軍重新煥發生機。尤其韓之國的武器還以精良著稱。
有這批韓軍的武器裝備,楚軍在很短的時間裏就能暫時恢複元氣。
隻有楚軍恢複了元氣,秦軍才不敢輕易繼續南下。
而巧的是,這些事情對趙括和趙國而言,都屬於雞肋。
奇珍異寶自不必說,趙括對這些沒啥興趣,即便號稱天下第一美玉的和氏璧,在趙括看來也不過了了,更被說其他的所謂奇珍異寶了。
看慣了「國寶幫」的華麗塑料製品,這些樸實無華的東西,是真入不了趙括的眼睛。
至於韓之國的武器倒是精良,可一來與趙軍的製式到底有所不同,並不適合已經習慣了製式裝備的老君,二來上黨的兵工廠和采礦場如今早已經能夠滿足趙***工的自給自足,韓軍的這些東西,趙括本來也不稀罕。
隻是,彼之砒霜,吾之蜜糖。
楚國的使者在聽到趙王的慷慨贈與之後,也是欣喜若狂。不僅如此,趙括還承諾每年都想
當然除了這些實質上的支持之外,趙括更是秘密承諾楚王,將伺機向秦國發起進攻,為楚國奪迴陳都,甚至有可能的話,還要為楚國拿迴曾經的鄢郢之地。
如果說剛剛的贈與還隻是讓楚國使者欣喜若狂而已,那麽此時趙括的承諾無疑是給楚王畫下了一張巨餅。
趙國當然不可能去攻陳都啦。
想要拿下陳都,趙國起碼要動用一二十萬大軍,勞師遠征本來就軍中大忌,更何況還是為別人做嫁衣。
有這個兵力,掃清魏國這個阻礙不好嗎?甚至直接東進兵臨河東、河西,直抵達函穀關外,不好嗎?
就算是趙括熱心腸,底下的將士們也不可能任由趙括胡搞亂搞。
不過,巨大的利益,還是蒙蔽住了楚國使者的雙眼。
當然,這樣跟趙國一直的可靠承諾也分不開,畢竟趙括可是真刀真槍地親自下場去救援了楚國的。
而隨著三分之一的周地迴歸趙國,趙括大手一揮便將此十餘城納入了潁川郡內。
至此,戰國的形勢卻是再度在不知不覺間發生了悄然的變化。
首先是從軍事的角度出發,趙國實際上已經堵住了秦軍東出的幾乎所有出路。
換言之,除了繼續南下攻楚之外,秦國實際上已經沒有任何可以避開趙國而發動戰爭的可能了。
更重要的是,在幾乎所有的接壤之中,除了齊楚之間的接壤,兩國沒有太多的差距,其他的地方,幾乎都是趙優而秦劣。
從最上麵的河東與上黨之地,趙國占據的是天下屋脊的上黨,秦軍要攻,那就是佯攻,更需要麵對空倉領這樣的天險。
從河東到周地或是韓地,那就更別說了,趙國更是占據了崤函通道的鎖鑰位置,易守難攻那是肯定的;
若是趙國想要進攻秦國,則至少在遇到函穀關之前,幾乎都是暢通無阻的
。
可以說,僅僅從這在軍事形態上來看,趙國已經將秦國壓製得不成樣子了。
好在,隨著範睢和屠賈二人的出使,秦國在政治盟友的層麵上卻是超過了趙國。
明麵上來看,整個戰國已經呈現除了秦、魏、齊三國與趙、楚兩國之間的的對峙局麵。
當然,在暗潮湧動的私底下,其實魏、齊、楚三國也達成了共識,要聯合對抗秦、趙。
甚至,在新鄭之戰開啟前,秦國的使臣也跟趙括討論過「共分天下而決之」的建議。
戰國七雄變成了五雄,不僅沒有讓形勢變得更加的明朗,反而讓局麵撲朔迷離了起來,也讓更多的國家投鼠忌器了起來。
頗有五個人八個群的意思在其中。
好消息是,在這樣撲朔迷離的局麵下,也就注定了所有人都會更加慎重地選擇,同時,也就注定了未來的戰爭不會輕易地開啟。
很明顯,戰國開始進入了偃旗息鼓的發展階段。
當然,這個時間卻也並不會太長。
老秦人顯然也意識到了,如今的趙國已經不是長平之戰時候的在趙國了,僅僅憑借著廣袤的國土,繼續發展下去,秦國隻會越來越吃虧。
因此,秦國必須趁著趙國還沒有將韓之地和燕地徹底發展起來之前,先行發動進攻。
至於這個時間節點,趙括的猜測,很簡單——重騎兵訓練有成之日,便是大戰開啟之時。
甚至於戰場,趙括都已經為秦軍準備好了。
上黨當多山,自是不可能,周地狹長,自然也不是和騎兵馳騁。
唯有曾經的韓之地,如今的潁川郡,地勢廣闊最為適合騎兵的衝殺。
更重要的,秦軍曾在此地敗於趙軍的重騎兵,待自家重騎有成之日,當然想要在此一雪前恥......
甚至,在領土麵積上,魏國還第一次地有了正向的收入。
應該說,跟著趙國這樣一個「好大哥」,雖然不是什麽完美的選擇,但也總要好過單打獨鬥,更要好過給秦國當狗的日子。
可是人嘛,總歸還是想要更進一步。
即便是當慣了小弟,可哪個小弟不想有朝一日能當大哥呢?更何況,魏國還曾經當過大哥。
因此,在秦國有意識的謀劃之下,魏國出現模棱兩可的倒戈,也就不奇怪了。
當然,這看似模棱兩可的倒戈,實際上已經是對趙國的背叛了。
所有人,包括魏王和信陵君,還有範睢都明白,距離真正的背叛,魏國隻需要一個契機,一個能夠將趙國踩下神壇,將魏國發展壯大的契機,而已。
自然,連魏國這樣的「鐵杆」盟友大都開始了背叛之旅,就更別說齊國這樣的牆頭草了。
不過,因為齊國體製的特殊性,幾乎齊王讚同的勢必遭到群臣的反對,群臣所讚同的勢必遭到齊王的反對。
因此即便屠賈在齊王那裏得到了肯定的答複,但實際上對秦國的幫助依舊是微乎其微。
但不管怎樣,經過數月的奔波,秦國的範睢和屠賈,還是不辱使命地拿到了來自兩個的國書,已經互盟的誠意。
當然,國書不代表著互盟,即便是互盟也不代表著會有多麽的堅定,一切的一切,才剛剛開始而已。
至此,秦國算是邁出了從「遠交近攻」的國策變更到「連橫抗趙」的國策的第一步。
不過,深知國與國之間隻有利益能夠綁定的範睢,也是在歸國之後,立即向秦王提出了與兩國展開貿易互惠的建議。
簡單來說,就是將齊國的鹽業、魏國的鐵礦以及秦國的軍工綜合利用起來。具體來說,就是用秦國打造好的成品軍械換取魏國的軍械和齊國的鹽業、財富。
這一招,還是跟趙括學的。
既然趙國可以用淘汰掉的軍械換取齊國和楚國的糧食,那秦國自然也能用自己淘汰掉的軍械,甚至是糧秣換取魏國的原材料鐵礦以及齊國的海鹽等物資。
一旦這樣的交易形成規模,魏國和齊國不僅能因此與秦國產生諸多的經濟來往,更在一定程度上會原來越依靠秦國。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旦齊、魏兩國在經濟基礎上對秦國產生了依靠,自然而然地,兩國也就會更加地親近秦國,甚至最終倒向秦國。
不過,秦國如此巨大的動作,自然也沒有瞞過趙國的眼睛。
隻是麵對著秦國這近乎陽謀的一招,即便是趙括所能應對的也不多。
好在的是,趙國還有楚國。
剛剛吞並了楚國陳都的秦國,再加上百年來的恩恩怨怨,自然是不可能跟楚國修好的。
這樣一來,在得知了秦國的動作後,趙括當即要向楚國派出使者。
隻是,趙括這邊還沒能行動呢,那邊的楚國卻是先派了使臣來到了趙國。
楚使的到來,先是對趙王親自率軍南下解圍的舉動表示了感謝,同時重申了楚趙聯盟一百年不動搖的宗旨,最重要的,楚使給趙國帶來了一份天大的禮物——周地。
是的,楚王要將去歲同魏國一道瓜分的三分之一的周朝之地,拱手送給趙國。
當得知了這個消息,趙括幾乎要在朝會上一蹦三尺高。
要知道,這周朝的三分之一的土地,對於出國而言,不過是雞肋之地,但對於趙國而
言,簡直不要太重要!
有這三分之一的地盤,趙國的上黨郡就可以與潁川郡勾連起來。
不需要進攻魏國,趙軍便能將兵力隨時而快速直接地投送道潁川。
困擾趙括已久的韓之地是守是棄的問題,卻是在楚國的手上給輕易的解決了。
毫不客氣地說,這區區的十數城之地,幾可抵十萬大軍。
自家的盟友這麽給力,趙括顯然也不能差事兒啊!
當即便將韓國國庫中的一大批奇珍異寶,外帶著韓之國的整個武庫,打包送給了楚國。
這些東西顯然是剛剛丟了陳都的楚國所急需的。
奇珍異寶可以充實還很破舊的壽春宮殿,而武庫則能讓丟盔棄甲的楚軍重新煥發生機。尤其韓之國的武器還以精良著稱。
有這批韓軍的武器裝備,楚軍在很短的時間裏就能暫時恢複元氣。
隻有楚軍恢複了元氣,秦軍才不敢輕易繼續南下。
而巧的是,這些事情對趙括和趙國而言,都屬於雞肋。
奇珍異寶自不必說,趙括對這些沒啥興趣,即便號稱天下第一美玉的和氏璧,在趙括看來也不過了了,更被說其他的所謂奇珍異寶了。
看慣了「國寶幫」的華麗塑料製品,這些樸實無華的東西,是真入不了趙括的眼睛。
至於韓之國的武器倒是精良,可一來與趙軍的製式到底有所不同,並不適合已經習慣了製式裝備的老君,二來上黨的兵工廠和采礦場如今早已經能夠滿足趙***工的自給自足,韓軍的這些東西,趙括本來也不稀罕。
隻是,彼之砒霜,吾之蜜糖。
楚國的使者在聽到趙王的慷慨贈與之後,也是欣喜若狂。不僅如此,趙括還承諾每年都想
當然除了這些實質上的支持之外,趙括更是秘密承諾楚王,將伺機向秦國發起進攻,為楚國奪迴陳都,甚至有可能的話,還要為楚國拿迴曾經的鄢郢之地。
如果說剛剛的贈與還隻是讓楚國使者欣喜若狂而已,那麽此時趙括的承諾無疑是給楚王畫下了一張巨餅。
趙國當然不可能去攻陳都啦。
想要拿下陳都,趙國起碼要動用一二十萬大軍,勞師遠征本來就軍中大忌,更何況還是為別人做嫁衣。
有這個兵力,掃清魏國這個阻礙不好嗎?甚至直接東進兵臨河東、河西,直抵達函穀關外,不好嗎?
就算是趙括熱心腸,底下的將士們也不可能任由趙括胡搞亂搞。
不過,巨大的利益,還是蒙蔽住了楚國使者的雙眼。
當然,這樣跟趙國一直的可靠承諾也分不開,畢竟趙括可是真刀真槍地親自下場去救援了楚國的。
而隨著三分之一的周地迴歸趙國,趙括大手一揮便將此十餘城納入了潁川郡內。
至此,戰國的形勢卻是再度在不知不覺間發生了悄然的變化。
首先是從軍事的角度出發,趙國實際上已經堵住了秦軍東出的幾乎所有出路。
換言之,除了繼續南下攻楚之外,秦國實際上已經沒有任何可以避開趙國而發動戰爭的可能了。
更重要的是,在幾乎所有的接壤之中,除了齊楚之間的接壤,兩國沒有太多的差距,其他的地方,幾乎都是趙優而秦劣。
從最上麵的河東與上黨之地,趙國占據的是天下屋脊的上黨,秦軍要攻,那就是佯攻,更需要麵對空倉領這樣的天險。
從河東到周地或是韓地,那就更別說了,趙國更是占據了崤函通道的鎖鑰位置,易守難攻那是肯定的;
若是趙國想要進攻秦國,則至少在遇到函穀關之前,幾乎都是暢通無阻的
。
可以說,僅僅從這在軍事形態上來看,趙國已經將秦國壓製得不成樣子了。
好在,隨著範睢和屠賈二人的出使,秦國在政治盟友的層麵上卻是超過了趙國。
明麵上來看,整個戰國已經呈現除了秦、魏、齊三國與趙、楚兩國之間的的對峙局麵。
當然,在暗潮湧動的私底下,其實魏、齊、楚三國也達成了共識,要聯合對抗秦、趙。
甚至,在新鄭之戰開啟前,秦國的使臣也跟趙括討論過「共分天下而決之」的建議。
戰國七雄變成了五雄,不僅沒有讓形勢變得更加的明朗,反而讓局麵撲朔迷離了起來,也讓更多的國家投鼠忌器了起來。
頗有五個人八個群的意思在其中。
好消息是,在這樣撲朔迷離的局麵下,也就注定了所有人都會更加慎重地選擇,同時,也就注定了未來的戰爭不會輕易地開啟。
很明顯,戰國開始進入了偃旗息鼓的發展階段。
當然,這個時間卻也並不會太長。
老秦人顯然也意識到了,如今的趙國已經不是長平之戰時候的在趙國了,僅僅憑借著廣袤的國土,繼續發展下去,秦國隻會越來越吃虧。
因此,秦國必須趁著趙國還沒有將韓之地和燕地徹底發展起來之前,先行發動進攻。
至於這個時間節點,趙括的猜測,很簡單——重騎兵訓練有成之日,便是大戰開啟之時。
甚至於戰場,趙括都已經為秦軍準備好了。
上黨當多山,自是不可能,周地狹長,自然也不是和騎兵馳騁。
唯有曾經的韓之地,如今的潁川郡,地勢廣闊最為適合騎兵的衝殺。
更重要的,秦軍曾在此地敗於趙軍的重騎兵,待自家重騎有成之日,當然想要在此一雪前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