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多鐸大軍停駐在馬蘭峪,準備對明軍發起襲擊時,正站在寧遠城門處的吳三桂,卻開始在做出征覺華島的最後準備。


    此戰雖然規模並不算大,可是卻相對平日更加兇險,因此吳三桂一力堅持親自率領親軍護衛精銳進行進攻,一來可以更加有效率地奪下覺華島,二來也不至於讓清廷發現寧遠方向的異動。


    騎在馬上的吳三桂身上穿著一身重甲,他神情凝重地來到一名同樣披甲的老婦人身前,便徑自下馬抱拳行禮。


    “舅母大人還請在城中安歇便是,外甥自當奪下覺華島,獻給朝廷。”


    老婦人自然不是什麽簡單人物,她名叫左夫人,原本是祖大壽的妻子,雖然平日裏並不帶兵打仗,可是弓馬嫻熟,性情豪爽,在女流當中屬於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就算是祖大壽昔日麵對悍妻也頗為客氣。


    當年祖大壽在大淩河作戰被俘之後,後來假借勸降突圍返迴,而左夫人在見到歸來的丈夫後,便力勸祖大壽向朝廷秉明實情,聽候皇帝的處分,而祖大壽也真的聽了左夫人的話,將實情被俘經過上奏崇禎皇帝。看書喇


    後來崇禎皇帝得知了這件事以後,便特意赦免他的罪,仍叫他駐守錦州,而這件事在遼東也是許多人都知道,後來祖大壽兵圍錦州許久不得援兵,不得不再次選擇投降,而此時居住在京城的左夫人卻毅然決定返迴遼東,同建虜打仗,以贖其罪過。


    崇禎皇帝聽聞了左夫人的事跡後,也選擇了同意下來,因此左夫人這才來到了寧遠城,她雖然年過五旬,可每日裏依然能開勁弓,騎烈馬,甚至還率領府上的仆役常常出城練習騎射,使得吳三桂手中多了這麽一支精銳。


    如今吳三桂要打下覺華島,左夫人便毅然決定親自前往,可是吳三桂卻搖頭不甚同意,他擔心左夫人一旦有所冒失,到時候反而會徒增傷亡。


    見吳三桂不同意,左夫人便冷哼一聲道:“吳總兵,想來你也知道,老身麾下也有二百敢打敢衝的勇士,絕不讓你為難。若是真到了戰場上,誰救誰還不一定呢!”


    聽到左夫人這麽說,吳三桂隻得苦笑著點了點頭,便答應了下來。


    戰鼓隆隆作響,吳三桂親率五千四百精銳出了關城,他將從海麵上乘沙船幫的戰船,渡海進攻覺華島。


    太子殿下林敬的詔書已經在昨日抵達吳三桂的手中,他看完後心中也略微有些豪邁,這幾乎已經是最好的一次機會了,倘若等到建虜騰出手來,不要說覺華島,就是能不能再從容進出寧遠都會成為問題。


    為了這一戰,吳三桂已經不止一次親自率領親衛出城查探地理,甚至還抵近查看過覺華島的清軍防禦,他為了掩飾自己進攻覺華島的目的,還準備直接繞一個圈子,從距離覺華島更遙遠的一處岸上進行登陸。


    遙望著遠方海麵上的戰船,吳三桂的臉色略略有些沉重,他望向了站在身旁的遼東巡撫黎玉田和讚畫劉子政,將自己內心的擔憂說了出來。


    “此次渡海作戰,乃奉太子殿下鈞令,目的便是為重開東江鎮打下根基,因此必須要攻下覺華島,而渡海作戰最大難點便是在於能否一鼓作氣在島上站穩腳跟,能否將軍需物資準時運抵....此番本將雖心懷義無反顧之誌,但建虜根基未失,士氣未衰,惡戰隻怕是在所難免,唯有寧遠需得固守,我軍便還有一條退路,否則倘有閃失,則根基不在,全軍必將瓦解.......”


    遼東巡撫黎玉田沉聲道:“總鎮所言極是,老夫已經向朝廷請求援軍,怕是三兩日就會抵達了。”


    吳三桂點了點頭,也不再多言,隨後便率領大軍乘坐著三十幾艘戰船,載著五千四百多名精銳大軍,朝著覺華島的方向行進。


    此時駐守在覺華島上的建虜將領名叫阿思力,他原本隸屬於滿鑲黃旗下,後來得了皇太極的提拔,直接做了漢軍鑲黃旗的固山額真,率領數百鑲黃旗兵丁與兩千多名漢軍駐守在覺華島上。


    說起來,吳三桂這段時間常常派人前來偵察的消息,也傳到了阿思力的耳朵裏,他雖然不認為吳三桂有攻打覺華島的膽魄,可是也並非完全沒有做好準備,他早已經開始加緊訓練兵馬,並且還派人去給駐守在錦州的清軍送去了消息。


    不過由於多鐸大軍已經趕往馬蘭峪的緣故,錦州方麵的清軍將領沒有辦法支援覺華島,隻能一步步將消息傳到了盛京,而此時盛京方向又因為諸事鬧得不可開交,這條消息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阿思力雖然沒有得到應有的援助,可是他自己每日裏也多加小心,派人監視海麵的情況,特別是寧遠方向的海麵,更是有人晝夜不停地輪流觀望——隻是這一次吳三桂選擇繞了一個圈子來攻覺華島,因此清軍並沒有第一時間發現吳三桂大軍的蹤跡。


    等到戰船距離覺華島隻剩下三四裏左右的時候,阿思力這才得到了屬下的稟告,他便立刻組織起了大軍,準備抵擋關寧軍的進攻。


    吳三桂原本心裏未必沒有打一個突襲的想法,眼下見到覺華島守軍十分機警,他隻能歎了一口氣,收拾好內心的失望,並不打算打清軍一個措手不及,而是開始有條不紊地登陸上岸。


    阿思力原本還想裹挾著兩千多名兵丁,將正在登陸的明軍給驅趕下海,可是沒想到等他們接近過來的時候,沙船幫艦船上的火器齊齊發作,震耳轟鳴,當場瞬間打死了數十名清廷兵丁,其中甚至還包括阿思力本人的親衛一名。


    見明軍戰船火器兇猛,阿思力兵力上又不占優勢,他十分果斷地放棄了驅趕明軍下海,而是命令各軍搶先掘壕立寨,步步為營,此外他還派人乘坐小舟北上,伺機前往錦州請求支援。


    待到傍晚時,吳三桂大軍便俱已登陸上岸,他也不急於在天黑的情況繼續發動進攻,而是小心駐紮在戰艦附近,派遣士卒進行四處巡視,提防清軍可能會發起的夜襲。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第二天,明軍騎兵才在吳三桂的率領下出了大營,不過他們並沒有匯聚在一起出兵,而是選擇分兵三處,圍繞著清軍的陣地開始繞著圈子——這一次衝擊敵軍是假,偵察虛實才是真,不過為了營造假象,明軍營中也開始擂鼓助威,釀成好大聲勢。


    然而,阿思力也早早想好了不能死守,因此當明軍騎兵衝近清營時,清營營門忽然大開,從裏麵馳援出一支五百人的騎兵,他們雖然不及吳三桂三路騎兵的規模,可是卻比每一路的人數都要多一些,很快就將前來窺探的明軍騎兵殺散。


    見明軍騎兵開始後撤,清軍氣勢甚銳,便一路追擊不放,阿思力心中雖然感覺隱隱有些不妥,可是此時他也無法攔住衝鋒的清軍騎兵,隻得率領騎兵一路追擊下去,然而就在接近明軍營地的時候,一時間四處火炮齊發,箭如雨下,清軍死傷慘重,隻能狼狽逃竄。


    站在陣後的吳三桂也沒有想到自己隻是略施計策,就將阿思力的騎兵給引誘了出來,他便立刻率軍追擊,準備直接奪下清軍的營地——由於覺華島並不大,雙方實際上發揮的空間十分有限,因此明軍很快就遇到了清軍先前掘開的壕溝。


    這些壕溝不僅被挖掘得又寬又深,裏麵還填埋了許多木刺樁,一時間不少明軍士卒跌落進了壕溝當中,被木樁刺死,而吳三桂見此情形,便立刻命人負土填埋壕溝,而先前通過木板逃過去的清軍士卒們則又乘機發起反擊,雙方鏖戰許久,各自死傷慘重。


    逃迴營地的阿思力則離開清點了人數,發現光是今日這一戰下來便折損了二百多人,心中頓時一沉,他知道清軍善攻不善守,倘若這麽守下去,隻怕二千多人根本守不了幾天時間,一時間陷入了為難之中。


    吳三桂則不一樣,他已經從這一戰之中看到了勝利的希望,即便明軍同樣死傷二百多人,損失同樣慘重,可是對於他來說,這一點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他麾下的兵力畢竟更多,而清軍的援軍則遙遙無期,隻要將覺華島上的生力軍消耗殆盡,則此島便完全能被攻下。


    很快,次日明軍再一次發動了進攻,而這一次吳三桂寄予了深深的希望,他不僅親赴各緊要去處鼓勵將士們,甚至還準備親自帶著自己的精銳骨幹力量——夷丁突騎,對清軍大營展開進攻。


    要知道,吳三桂手下的關寧軍本身就能算得上明軍中的精銳,而夷丁突騎則屬於精銳中的精銳,其兵員一方麵來自吳襄多年培養的精銳家丁,這些人都是由吳襄的子弟、子弟的諸兄弟、親屬等組成,人人在外皆有數百畝莊田,受此厚賞自然全力為吳家效死力。而另一部分則是來自於北方少數民族,同樣是精銳骨幹力量,加在一起全軍也不過一千人左右。


    即便是在先前的鬆錦大戰中,吳三桂都沒有舍得貿然動用這樣的精銳力量,可見其在吳三桂心中的分量也多重。


    為了覺華島乃至於將來的東江開鎮,吳三桂已經將自己的底牌都給扔出去當了籌碼,可見其誌在必得之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到明朝當舉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黎明之卿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黎明之卿並收藏穿越到明朝當舉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