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後,革左五營也得到了來自李自成的勸降書信,老迴迴馬裏應等人固然心有不甘,可是他也明白眼下大勢已去,來自闖營的大軍已經隱隱對革左五營形成了包圍,倘若繼續頑抗下去,隻怕也難以逃脫李自成的掌控。


    不得已之下,革左五營也隻能歸降於李自成,而李自成在又得到數萬軍隊之後,勢力頓時龐大到穩居義軍之首,已經不是張獻忠所能對付的了。


    當然,到了這一步的時候,天下其餘義軍對李自成的戒備之心到了一個頂點,甚至很多人都希望聯合張獻忠來對付李自成——固然張獻忠也是一匹餓狼,可是手段卻遠遠沒有李自成這般狠毒。


    在襄陽大殿之上,誌得意滿的李自成終於將目標指向了自己的下一個對手,那就是曾經背叛過他的小袁營首領袁時中。


    自從袁時中背叛了李自成之後,便一直盤踞在豫東和皖北,也就是歸州、亳州以及蒙間,麾下擁兵三萬餘人。


    誕我聖主,體仁好生。義旗一舉,海宇歸心。安官撫民,設將防邊,大業已定。......如袁賊執迷相拒,許爾紳民縛獻,不惟倍賞,且保各處生靈。”


    牛金星輕聲道:“王上的討袁檄文昨日便已經擬好,今日臣又跟林泉他們討論了一遍,改了幾個字,如今便送了過來,等王上確定之後,便可以頒發出去。”


    李自成點了點頭,示意牛金星坐下,他望向了一旁的宋獻策道:“這封檄文寫得不錯,在出征討伐袁賊之前可以廣發湖廣,另外等到出征後,可以將文告刻版印出,通告全軍上下,以彰我軍之誌向。”


    宋獻策連忙點了點頭,他似乎想起了什麽一般,神情凝重地說道:“明廷眼下似乎又起了幾分勢頭,就連東虜都給擊敗了,還請王上不得不防啊!”


    李自成輕輕點了點頭,歎息道:“一波未平且一波又起,眼下的湖廣著實有些太熱鬧了些......咱們在平定了袁時中之後,當與明廷來一次較量。”


    宋獻策讚同道:“如今我等同東虜雖不是友,但是卻有共同的敵人,倘若東虜受挫,明廷勢必會將矛頭指向我等,唇齒相依,不得不防。”


    李自成冷笑了一聲,“張獻忠隻以為我要同他相爭,卻根本不想想自己的處境。將來若是格局再變,此輩定將成為禍患。”


    說到這裏的時候,李自成似乎又想起了那個大明太子林敬,頓時陷入了沉思之中。


    崇禎十六年,陽春三月,草長鶯飛。


    在結束了大戰之後,林敬則是一頭紮進了對山東的經營當中。


    由於戰亂的緣故,大量來自京畿、河南的流民一波波來到了山東,在一方麵形成壓力的同時,可是也讓原本人口流失了許多的山東擁有了充沛的勞動力。


    林敬一邊安排流民們進行以工代賑,修複各地的城防工事,另一方麵便安排吳偉業開始準備興修官田水利,他準備將這些沒收的王田和其他無主田地,還有那些分配給有功將士的土地,都安排給流民們進行播種。


    當然,作為太子的林敬,自然不會收很重的租子,而是將租子定在了二成左右的水平,並且取消征收銀錢的方式,一律改成了征收糧食作物,這一舉動不僅僅大大減輕了流民的生活負擔,也使得山東各地原本蠢蠢欲動的民情頓時穩定了下來。


    在布置了這些事情之後,林敬卻忽然想起了一件事,那就是鄭家為了彌補鄭鴻逵這件事的缺失,他們已經派人來告訴了林敬,那就是原本一直在尋找的玉米、番薯和馬鈴薯已經找到,並且還從西班牙人的手中買下了一船的種子,已經啟程馬上就會運到山東來。


    林敬可是明白玉米、番薯和馬鈴薯的意義,在眼下這個明末小冰期時期,很多糧食作物的減產已經不可避免,糧食缺位帶來的饑荒也不是靠著賑災就能解決,說白了想要彌補這個糧食的缺口,要麽就是死亡大量的人口,重新恢複糧食和人口的平衡,要麽就是忽然提高糧食的產量。


    而玉米、番薯和馬鈴薯這三種農作物,便是大大的利器。


    首先,長江流域以南的山丘荒野地帶和不宜種植水稻的旱地,在過去的時候通常都會被閑置下來,黃河以北則是因為缺水的緣故,種植的農作物產量都不高,而像這些地方都很適合種植對土地要求不高的玉米,且產量也非常不錯。


    至於番薯和馬鈴薯就更是一種對土地要求極低的農作物,具備易種、耐寒、耐瘠的特點,像那些土壤貧瘠、氣溫較低、連玉米都養不活的高寒山區,都可以種植馬鈴薯,且產量也都非常不錯,因此完全可以成為當地百姓的活命法寶。


    不過在原本曆史上,由於這幾種農作物都是來自美洲,因此直到明末清初才來到華夏,且沒有得到大規模推廣。


    一直到乾隆年間,這三種農作物才開始得到廣泛推廣,而華夏百姓也從乾隆六年的一億四千萬人口,增長到道光三十年的四億三千萬人口,中間隻經過了一百多年的時間,而耕地麵積則隻增長不到百分之三十。


    林敬作為一名穿越者,他自然不能忽視這些神器帶來的巨大作用,他很早就開始想方設法去搜尋到這三種作物的種子,如今終於有了結果,他心裏自然是無比興奮。


    不過有一點,那就是光是得到了種子還不夠,想要進行大規模的推廣,還需要進一步進行栽培才可以。


    原本林敬心中有一個很理想的人選,那就是明末時期的農學家——王象晉,若是由他來負責這件事,大事自然已定。


    此人原本是山東濟南新城縣的名士,萬曆三十二年得中進士,隻是因為一些事情得罪了朝廷權貴,導致仕途坎坷,而他本人則將一身的才華都灌注在農作物上,自號農居士。


    後來王象晉雖然重新起複,可是也時時不忘農本要義,經常尋找機會到農村了解各種農作物的栽培技術及生產情況,常常還親自下田去獲取第一手的農業資料,甚至還自己專門開辟了一塊園地,親自動手種植花木和農作物,並且還花了十年時間,寫了一本農業著作《群芳譜》。


    這名字聽上去雖然有些不太正經,但卻是一本真正的農學著作,堪稱匯聚了天下農學大成,裏麵按照天、穀、蔬、果、茶竹、桑麻葛棉、藥、木、歲、花、卉、鶴魚等12個譜分類,並且詳細記載了每一種植物的形態特征、栽培、利用、典故和藝文,堪稱是一本真正的寶庫。


    在這一本書當中,甚至還記載了番薯的種植方式,原本番薯在萬曆年間就已經傳入了福建,而王象晉獲悉後即多方設法引入栽培、試驗,裏麵記載了關於種植番薯的一係列方法,甚至還有貯藏需要注意的事項。


    在原本曆史上,王象晉一路官至浙江右布政使,直到崇禎十一年,古稀之年的他才辭官迴到家鄉。後來明廷滅亡之後,王象晉的次子王與胤、三子王與朋都為國殉難,而他本人傷心欲絕便從此歸隱田園,不見外客。


    此外還有一點,大名鼎鼎的王士鎮便是王象晉的孫子。


    原本像這樣的一個人才,正是林敬目前最合適的人選。


    但問題就在於,盡管王象晉眼下在山東新城老家隱居,可是他本人是嘉靖四十年的生人,到如今已經有八十三歲了,放在古人裏麵已經是祥瑞級別了,還能不能折騰得動還是一個問題呢。


    想到這裏,林敬便微微有些頭疼,不過他很快也做出了決定,那就是親自上門看看,這位老廉頗還能不能上陣廝殺。


    不過林敬也做了二手準備,便派人將左中允林增誌喚了過來。


    林增誌自從到了山東之後,便一直紮根在衙署之中,協助吳偉業協調地方政務,整個人都忙得脫了相,因此當林敬見到他的時候,卻頓時嚇了一跳。


    “任先,這段日子辛苦你了。”


    對於自己的心腹大臣,米慈娘一向不吝嗇言語上的誇獎。


    林增誌輕輕歎了一口氣,道:“殿下如此誇獎下臣,臣實在心有慚愧,如今山東地方凋敝,百姓民生也都陷入了困境,若說臣無動於衷,實在是良心讓狗給吃了......因此,臣不覺得勞累,隻覺得為百姓做的事情實在太少。”


    林敬輕聲歎口氣道:“任先啊,你能這麽想就已經很好了,眼下想要改變百姓們的處境,絕非一朝一夕的時候,飯要一口口吃,事情也要一步步做,隻要還在往正確的方向前進,那麽遲早有一天局麵會發生變化的。”


    林增誌抱拳道:“殿下教訓的是。”


    朱慈熄繼續道:“眼下倒是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關係到天下百姓的口糧問題,還需要你來做。”


    緊著這,林敬便將新作物的推廣簡單講述了一遍,然後才歎氣道:“我準備明日去新城縣拜見王公,隻是事情還需要你先去做,目前暫時可以先安排在一些邊角地以及貧瘠的土地試種,不必一下子將規模放得太大。”看書溂


    林增誌若有所思地說道:“殿下說得是,新作物到底能不能種出效果現在還無法判斷,不適宜用來冒險,還請殿下放心,這件事臣馬上去統計山東各縣的貧瘠耕地,也好做到心中有數。”


    次日清晨,林敬攜帶一眾侍衛隨從前往新城縣,陪他一同前往的官員便隻有林增誌一人,這一次主要還是以探訪為主,倒不適合大張旗鼓。


    新城縣就位於濟南府以東,距離新城縣不到兩百裏,在一眾隨從騎馬全力趕路下,還沒到天黑就已經抵達了新城縣。


    而對於林敬的來訪,新城縣令蓋渝則是嚇了一大跳,他原本還不敢相信,後來在確認了林敬的身份後,連忙跪在了地上。


    “下官新城縣令蓋渝見過殿下,殿下千歲萬安。”


    新城縣衙大堂內,林敬伸手接過來下屬準備好的熱毛巾擦了一把臉,這是他平日裏的一個習慣,也能減輕不少疲憊感,讓人變得精神一些。


    “蓋縣令,你先起來吧,我這次突然前來,倒不是為了故意嚇你,實在是為了王家而來。”


    林敬將毛巾遞給了身旁的下屬,才望向一旁跪下的蓋渝,意味深長地說道:“蓋縣令在新城做了好幾年的官,應該對當地了解不少。”


    一聽說太子殿下對王家感興趣,蓋渝內心的緊張頓時減輕了不少,便連忙爬起來虛虛地坐在了一張凳子上,屁股都不敢完全放下去,老老實實地開始介紹著王家的來由。


    根據蓋渝的介紹,新城王家何止是新城的傳奇,簡直就是齊魯名門望族之意,被稱為“江北青箱”,原因便是因為這一家出的科舉人才實在太多,堪稱是數不勝數。


    王家的先祖王貴原本是青州人,後來才遷居到了新城,他的孫子王麟十四歲便被保送到京城國子監就讀,雖然沒有考中科舉,但是卻開啟了家中的儒學之風,甚至便定下了家訓:存道義之心,行道義之事,友讀書之人,言讀書之言。


    等到第四世時,王家的王重光成為了第一個進士,並且在萬曆年間病退,而後王家努力培養後世子弟,出現了王之垣、王之猷、王之都、王之棟、王之輔等一係列人才,像王之垣官至戶部左侍郎;王之猷則是曆河南左參政、浙江按察使;王之都則是官至開封府知府。


    等到了第五代就更加顯赫,其中王象乾官至兵部尚書,追封太子太師;王象晉官至浙江右布政使;王象蒙曆江西道監察禦史、光祿寺少卿;王象恆曆右金都禦史、巡撫。


    此外,王家同東林一黨的關係也非常密切,像東林黨魁錢謙益便給世叔王象乾寫過墓誌銘,王象晉本人的次子王與胤同樣也是複社巨頭,正是此人拉攏江北匡社等八家文社與江南應社合為一體,組成了複社。


    而且王家還同淄川畢氏有姻親關係,像畢氏也出了畢自嚴和畢自肅這一對兄弟,堪稱顯赫無比。


    在王家最為鼎盛時期,家族中先後有十餘人進士及第,同朝為官,世人稱為“\"科甲之盛,海內新城王氏第一”。


    即便不為了王象晉這個人,林敬想要治理好山東,也很難避開新城王家。此外在原本曆史上,新城王家始終都堅持效忠大明,家族成員死了三十多人,僅僅隻保存了王象晉這一支,因此林敬內心裏還是希望能夠拉攏王家為自己所用。


    隻是,想要搞定王家,並不比搞定藩王更容易,至少一味硬來肯定是不行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到明朝當舉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黎明之卿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黎明之卿並收藏穿越到明朝當舉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