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森懷著忐忑的心情,跟在李行周的身後一步步走進了謹身殿,並不敢隨意抬頭張望。
說起來,如今的鄭森隻不過是一個年僅十八歲的青年,眉目間頗為英俊秀氣,不過由於他出身日本,在日本生活過了一段時間,自幼又飽讀詩書,看上去倒有一種非同尋常的氣質。
天啟三年,鄭芝龍在日本進行海貿時,同平戶藩主鬆浦交好,並且迎娶了當地女子田川氏,成為了自己的第二任妻子,並且在轉年生下了鄭森。
鄭森在六歲之前一直跟隨母親生活在平戶,一直等到鄭芝龍受大明朝廷招安任官之後,鄭森才被接迴了老家居住念書,並且在崇禎十一年考上了秀才,如今則是進入了南京國子監讀書,成功拜入江浙名儒錢謙益門下。
可以說,這是一個典型的二代子弟,但是本人卻非常勤勉努力。
“學生鄭森見過殿下。”
鄭森神情微微有些緊張,他跪倒在地上行了一個大禮。
朱慈熄微微一笑,臉上帶著幾分熱情,親自去扶起了這個年輕人,道:“大木,這一次來迴奔波,著實辛苦了,虞山先生的身體如何了?”
“有勞殿下掛念,先生如今身體尚且康健,每日裏能吃能睡,精氣神也頗為不錯。”
鄭森臉上掛起一絲笑容,他對錢謙益的感情的確非常不錯,繼續道:“此次來之前,先生曾經叮囑過學生,殿下能見學生一麵,是學生的福氣,要珍惜這一次機會...…”
林敬微微一笑,轉身迴到了自己的座椅上,示意鄭森也坐下,才慢吞吞地說道:“大木,你老師這個人才能還是有的,就是個人的私心重了一些....”
不等鄭森反駁,林敬伸出手攔在了他麵前,沉聲道:“人人都有私心,這原本實屬正常,可是唯獨一點,大明朝之所以到了今天這個地步,完全是因為人人的私心太重,以致於沒有人去真正為大局著想,一味隻考慮個人的利益,這樣下來大明朝如何不危險?”
“殿下教訓的是。”
鄭森頓時一個激靈,他知道麵前這個少年絕不能用尋常孩童來看待,話語中或許還有很多深意,是自己所不能理解——
林敬沒有揪著錢謙益過去的事情繼續說,畢竟他隻是希望提點一下,敲打一下,而不是去結仇,他很快便開門見山地說道:“大木,這一次張倉水推薦你來為我做事,你可願意?”
“殿下若是不嫌棄學生,學生自然願意。”
鄭森臉上頗為興奮,他畢竟隻是一個十八歲的青年,對於太子的招攬還是頗為感興趣的,當下便立馬答應了下來。
林敬見鄭森答應了下來,心裏也是微微鬆了一口氣,像這種不諳世事的年輕人還真是好忽悠,要是今天出現在他麵前的是鄭芝龍這種老油條,估計沒有任何希望。
當然,在對付鄭芝龍的時候,林敬所采取的的對策自然也就不一樣了。
在好生勸勉了一番後,林敬讓人將鄭森給送走了,不過總算是定下了名分,鄭森將會以東宮侍讀的身份出仕,不過這個官職的象征意義更大於實際意義,平日裏鄭森隻需要繼續在錢謙益那裏讀書即可,不用來東宮點卯。
倒不是林敬不想跟鄭森多談一談,而是此時鄭森的的確確是一個小白,談更多也沒有什麽意義——這是一條長線,不急於去操作。
眼下對於林敬而言,搭上鄭家這條線的最大意義,還是在於盤活江南的商業資源,更好的去實現出海貿易——當然,前期不可避免的會讓鄭家也能吃到一塊肥肉,不過這畢竟是必須要付出的代價,並不是不能接受。
相比起跟鄭家聯手吞下江南商貿這塊肥肉,眼下真正更困難的事情還是一點——那就是怎麽團結江南士紳們,將那些銀子從地裏挖出來,然後用到工商業上麵去呢?
在後世的曆史書上,林敬常常能看到一句話,那就是明末江南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很多人都會認為若非清廷的緣故,按照這麽發展下去,資本主義肯定會出現在明末的土地上——
然而等到林敬真正來到這個世界以後,經過了這麽多事情以後,他終於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按照這麽發展,江南永遠都無法自發形成真正的資本主義,萌芽將會永遠停留在萌芽的階段。
原因很簡單,無論是從政治角度還是從經濟角度而言,江南的發展模式都隻會停留在眼前這個框架下,伴隨江南市場經濟發展所孕育出來的這部分商人,他們並沒有孕育出具有自覺意識的資產階級,也沒有將自己作為一個獨特的階級、一個希望參與到政治活動之中的階級而看待。
那麽,這些商人在賺到錢以後,都在幹什麽呢?
很簡單,花錢買地,培養後代讀書,努力進入‘士’這一階層,這一模式已經得到了幾乎天下所有商人的認可,沒有人認為在華夏經商會被人看得起——唯有後代成為讀書人,考中科舉成為進士,才算真正改變了門楣。
在這種現實的局限下,林敬想要拔高商人的地位,保障商業活動的正當權益,毫無疑問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沒人會在意商人的想法,也沒人會在意商人的利益,甚至包括他們自己。
而在林敬的麵前,他所需要麵對的敵人則變成了官商一體的大地主階層,說白了就是有人,有地,有功名,還有靠山的士紳階層。
在沒有足夠的力量麵前,林敬不會貿然向他們發起進攻,否則死得應該是自己才對。
“告訴方拱乾,讓他組織海商的事情需要抓緊,咱們今年年內一定要打通到東洋、西洋和南洋的幾條商道!”
林敬聲音中帶著幾分堅定,道:“既然沒人真正站出來撐起商人這個階層,那就由我來培養一批好了...…”
淡淡的夕陽餘暉下,少年負著雙手望向遠方,那裏似乎出現了一縷真正的光。
說起來,如今的鄭森隻不過是一個年僅十八歲的青年,眉目間頗為英俊秀氣,不過由於他出身日本,在日本生活過了一段時間,自幼又飽讀詩書,看上去倒有一種非同尋常的氣質。
天啟三年,鄭芝龍在日本進行海貿時,同平戶藩主鬆浦交好,並且迎娶了當地女子田川氏,成為了自己的第二任妻子,並且在轉年生下了鄭森。
鄭森在六歲之前一直跟隨母親生活在平戶,一直等到鄭芝龍受大明朝廷招安任官之後,鄭森才被接迴了老家居住念書,並且在崇禎十一年考上了秀才,如今則是進入了南京國子監讀書,成功拜入江浙名儒錢謙益門下。
可以說,這是一個典型的二代子弟,但是本人卻非常勤勉努力。
“學生鄭森見過殿下。”
鄭森神情微微有些緊張,他跪倒在地上行了一個大禮。
朱慈熄微微一笑,臉上帶著幾分熱情,親自去扶起了這個年輕人,道:“大木,這一次來迴奔波,著實辛苦了,虞山先生的身體如何了?”
“有勞殿下掛念,先生如今身體尚且康健,每日裏能吃能睡,精氣神也頗為不錯。”
鄭森臉上掛起一絲笑容,他對錢謙益的感情的確非常不錯,繼續道:“此次來之前,先生曾經叮囑過學生,殿下能見學生一麵,是學生的福氣,要珍惜這一次機會...…”
林敬微微一笑,轉身迴到了自己的座椅上,示意鄭森也坐下,才慢吞吞地說道:“大木,你老師這個人才能還是有的,就是個人的私心重了一些....”
不等鄭森反駁,林敬伸出手攔在了他麵前,沉聲道:“人人都有私心,這原本實屬正常,可是唯獨一點,大明朝之所以到了今天這個地步,完全是因為人人的私心太重,以致於沒有人去真正為大局著想,一味隻考慮個人的利益,這樣下來大明朝如何不危險?”
“殿下教訓的是。”
鄭森頓時一個激靈,他知道麵前這個少年絕不能用尋常孩童來看待,話語中或許還有很多深意,是自己所不能理解——
林敬沒有揪著錢謙益過去的事情繼續說,畢竟他隻是希望提點一下,敲打一下,而不是去結仇,他很快便開門見山地說道:“大木,這一次張倉水推薦你來為我做事,你可願意?”
“殿下若是不嫌棄學生,學生自然願意。”
鄭森臉上頗為興奮,他畢竟隻是一個十八歲的青年,對於太子的招攬還是頗為感興趣的,當下便立馬答應了下來。
林敬見鄭森答應了下來,心裏也是微微鬆了一口氣,像這種不諳世事的年輕人還真是好忽悠,要是今天出現在他麵前的是鄭芝龍這種老油條,估計沒有任何希望。
當然,在對付鄭芝龍的時候,林敬所采取的的對策自然也就不一樣了。
在好生勸勉了一番後,林敬讓人將鄭森給送走了,不過總算是定下了名分,鄭森將會以東宮侍讀的身份出仕,不過這個官職的象征意義更大於實際意義,平日裏鄭森隻需要繼續在錢謙益那裏讀書即可,不用來東宮點卯。
倒不是林敬不想跟鄭森多談一談,而是此時鄭森的的確確是一個小白,談更多也沒有什麽意義——這是一條長線,不急於去操作。
眼下對於林敬而言,搭上鄭家這條線的最大意義,還是在於盤活江南的商業資源,更好的去實現出海貿易——當然,前期不可避免的會讓鄭家也能吃到一塊肥肉,不過這畢竟是必須要付出的代價,並不是不能接受。
相比起跟鄭家聯手吞下江南商貿這塊肥肉,眼下真正更困難的事情還是一點——那就是怎麽團結江南士紳們,將那些銀子從地裏挖出來,然後用到工商業上麵去呢?
在後世的曆史書上,林敬常常能看到一句話,那就是明末江南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很多人都會認為若非清廷的緣故,按照這麽發展下去,資本主義肯定會出現在明末的土地上——
然而等到林敬真正來到這個世界以後,經過了這麽多事情以後,他終於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按照這麽發展,江南永遠都無法自發形成真正的資本主義,萌芽將會永遠停留在萌芽的階段。
原因很簡單,無論是從政治角度還是從經濟角度而言,江南的發展模式都隻會停留在眼前這個框架下,伴隨江南市場經濟發展所孕育出來的這部分商人,他們並沒有孕育出具有自覺意識的資產階級,也沒有將自己作為一個獨特的階級、一個希望參與到政治活動之中的階級而看待。
那麽,這些商人在賺到錢以後,都在幹什麽呢?
很簡單,花錢買地,培養後代讀書,努力進入‘士’這一階層,這一模式已經得到了幾乎天下所有商人的認可,沒有人認為在華夏經商會被人看得起——唯有後代成為讀書人,考中科舉成為進士,才算真正改變了門楣。
在這種現實的局限下,林敬想要拔高商人的地位,保障商業活動的正當權益,毫無疑問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沒人會在意商人的想法,也沒人會在意商人的利益,甚至包括他們自己。
而在林敬的麵前,他所需要麵對的敵人則變成了官商一體的大地主階層,說白了就是有人,有地,有功名,還有靠山的士紳階層。
在沒有足夠的力量麵前,林敬不會貿然向他們發起進攻,否則死得應該是自己才對。
“告訴方拱乾,讓他組織海商的事情需要抓緊,咱們今年年內一定要打通到東洋、西洋和南洋的幾條商道!”
林敬聲音中帶著幾分堅定,道:“既然沒人真正站出來撐起商人這個階層,那就由我來培養一批好了...…”
淡淡的夕陽餘暉下,少年負著雙手望向遠方,那裏似乎出現了一縷真正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