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三承諾之後,打發走幾乎要立刻下拜求師的戴三春,朱塬讓小廝又把窗戶打開一些,看向艙外。
起了風,天空陰鬱未改,江麵上霧氣已然消散。
朱塬舉目眺望,大江北岸遠沒有後世的鱗次繁華,岸邊人家稀鬆寥落,冬日陰鬱籠罩的平原顯得原始而曠然,如同一幅墨色濃鬱的冷峻山水畫卷。
收迴視野,近處打量,這才發現,江麵上來往船隻都已經開始靠左而行,顯得涇渭分明。江心還有一些插著令旗的快槳小船來來往往,似乎在指揮交通。
這讓朱塬有些驚訝。
記得前世看過萬曆名臣張居正的一句話,具體忘了出處,大概是‘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
簡單說就是,道理大家都懂,但做不到啊。
所以有部電影裏有個姑娘還說:“從小聽了很多大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是如此。
而當下,隻看這短短兩天時間就能把一條規矩推行下去,朱元璋得天下就不算偶然。
隨即,朱塬又發現,自己乘坐的這艘福船速度是真快,隻是他短暫打量間,就已經超越了好幾艘大小不一的同向船隻。
“小官人,這風愈大了,還是關窗罷?”
耳邊傳來聲音,打破了朱塬的思緒。
是徐五。
朱塬收迴目光,見屋內諸人皆緊張模樣,隻得點頭,又提醒:“別關嚴實,有炭氣。”
徐五知道朱塬這一路上的小習慣,還是一邊拉緊了這邊的窗戶,一邊帶著笑說道:“小官人,我開前麵窗戶可好?”
你都差把窗戶焊上了,我還能說什麽?
內心無奈念叨一句,知道他們為自己身體著想,朱塬還是答應一聲,沒再說其他,低頭就著窗紙透入的光線開始翻書。
後續一路無話。
揚州到金陵約有一百五十裏水路,風向不對,還是逆水而行,緊行慢趕,抵達秦淮河口,天色也已經全黑,時間來到戌時初刻,換算是晚上七點鍾左右。
福船在金陵城南渡口停穩,朱塬被幾位隨從簇擁著走出船艙,立刻就被眼前情形鎮住。
顯然是北伐緣故,夜禁時刻也未到,碼頭四周依舊散布著燈火之下的繁忙身影。不過,最吸引朱塬的,卻是近處各類光亮照耀下的一幹等待人群和一路延伸到城門的火把長龍。
這……
陣仗有點大啊。
朱塬仔細分辯靠過來的人群,發現為首者是一個穿緋色官袍的中年人,放下心來。
不是朱元璋本人。
想來也不可能。
前世看過的朱元璋傳記,記載他曾親自出城一直到長江邊迎接投附的秦從龍,歸入朱氏麾下的第一位元朝進士,但那是創業之初。
現在,朱元璋登基在即,哪怕朱塬喊出的豪言有足夠吸引力,哪怕朱塬對自己給出的東西有足夠信心,卻也不太可能再讓老朱親自出麵迎接。
短暫驚訝,朱塬很快恢複平靜,再次來到他身邊的毛驤卻是震驚不已。
這當然不是朱元璋本人,但,這是吳王麾下禮部尚書崔亮。
西吳文臣之中僅僅數人之下的朝廷大員。
毛驤這一路行來一直覺得自家主上對某個少年過於看重,十幾歲的孩子,再奇異又能如何?見此陣仗,他才明白,自己還是低估了主上對朱塬的看重程度。
崔亮一行走近,朱塬也在侍從看護下沿著跳板來到岸邊,雙方開始見禮,依舊呆立船上的毛驤再一次五味雜陳。
甚至生出些陰暗心思。
這小少年被主上如此禮遇,想來多因那一句‘送五百年國祚’,然而,主上又是一個絕對容不下沽名釣譽之徒的人,如果接下來,對方奏對之時無法讓主上滿意,下場可想而知。
想到這裏,毛驤不由開始期待岸邊那少年人被高高捧起後又重重跌下的慘狀。
期待中,又難免自憐。
想想那已經成了宣國公的李善長,當年父親與之並列,若能活到此時,他也該是一位公侯世子,哪裏還需要親往戰陣博取功名?
毛驤正望著岸邊場景發呆,忽有一位戎裝小校目光找尋著繞過人群,踩著跳板快步來到船上,朝他抱拳道:“毛指揮,主上有令,著你先行快馬入宮,有話要問。”
毛驤頓時迴神,抱拳還著禮,跟隨那小校一起下了福船。
來到岸上,翻身上了早已準備好的快馬,不到半盞茶功夫,毛驤便來到距離城南聚寶門二裏許的吳王宮。
這裏最早曾是舊南唐皇宮,朱元璋奪取應天之前的元朝江南行禦史台府邸,後來朱元璋被韓宋朝廷封為吳王,這座府邸又順勢成為吳王宮。
毛驤下了馬,早有等待之人引著他一路來到王府前院西側的白虎殿,這裏是朱元璋日常辦公之所。
此時大殿內燈光通亮。
毛驤進殿,早沒了之前的雜亂心思,向坐在書案後的朱元璋大禮參拜,得到迴應,這才起身,餘光謹慎打量,發現主上正在低頭翻閱一份奏折,而大殿西側,與往日相比,突兀地多了一排寬大屏風,好像在遮擋什麽。
耳邊傳來朱元璋溫和中透著威嚴的聲音:“再與我說說?”
毛驤頓時肅立,微低頭顱道:“主上,如臣之前信中所報,那位小官人一路依舊讀書習字,不喜與人親近,是個沉默寡言的。這一路,抵達揚州之前,並無其他人與小官人接觸,除了今早,華高華大人借著道謝的名義前來拜訪……”
“華高?”
毛驤感受到那聲音的疑惑與不悅,下意識又低了些身子,不敢隱瞞,更不敢添油加醋,如實道:“華大人借了感謝小官人‘靠右行’計策之名,實則……實則是聽了小官人名頭,想要求醫,被小官人婉拒了。”
書案後,朱元璋沉默片刻,似乎壓著笑,低罵道:“這夯貨……”
顯然也明白華高求的什麽醫。
毛驤稍等片刻,又繼續道:“巳時登了船,戴太醫給小官人瞧病時,不知為何,小官人對戴太醫表字生出興趣,多聊了幾句。”
朱元璋也來了興致,想了下,說道:“是那戴三春罷,他甚麽表字?”
毛驤道:“戴太醫表字‘重生’,乃其父所取,或有‘妙手迴春’之意。”
朱元璋稍作斟酌,顯然沒能明白這‘重生’二字有什麽深奧,於是再道:“你接著說?”
毛驤繼續道:“再就一件了,戴太醫給小官人瞧過病,兩人談起醫理,小官人說自己不懂醫術,卻又提起,對戴醫生所惑諸多疾病之根由,他略知一二,卻又定了一個三年之期,說要戴太醫三年之後再問他。”
朱元璋這次語氣更加好奇:“為何是三年?”
毛驤搖頭:“臣不知。”
朱元璋沉默片刻,轉而道:“小秀才身邊人?”
毛驤會意,說道:“大將軍給了兩個親兵,臣安排了兩個拱衛司軍卒扮做小廝,還有兩個丫鬟,是破沂州後抄沒王家得來,臣一一查過,都是清白身世。”
朱元璋嗯了一聲,交代道:“那兩個親兵,讓他們迴大將軍身邊複命罷,其他留給小秀才。”
毛驤應聲記下。
朱元璋想想沒了其他事情,便說道:“你這一路奔波也是勞苦,俺記你一功,迴家去罷,這千裏征戰的,也看看你老娘妻兒。”
“謝主上,”毛驤躬身施禮,卻又道:“主上,前方大軍攻勢正急,臣想明日就啟程重返山東。”
“嗯,男兒上進是好事,你父親若能知道也會欣慰。然則做事要張弛有度,在家歇一日,後日再啟程罷。”
“尊主上令。”
等毛驤離開,大殿內恢複安靜。
書案後的朱元璋看向殿外,想要喚人問一問那人到了那裏,想想還是沒開口,重新低頭,看向手中這封兩旬來滿朝上下都在好奇的徐達手書。
這些時日,朱元璋自己也不知把這封信讀了多少遍。
“……”
“問及兵事,其人言韓宋北伐,謂之如流賊之躥也,章法全無。雖西破潼關、北克開平、東趨遼陽,銳不可當,然終無所成也。”
“今我西吳欲取天下,宜用蠶食之策,步步為營,徐徐而進也。此論與主公不謀而合也。”
“其人又有‘戰術’與‘戰略’之說,使臣豁然開朗也。戰術者,一城一地之攻防也。戰略者,一省一國之得失也。其人曰:古之取天下者,如漢之高祖,不計一城一地之得失,其必有攬全局而俯天下之戰略眼光也。”
“……”
“談及儒家,其人曰:儒家如無影之刀兵,護我華夏千年,此不世之功也。若無儒家‘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則我華夏此時或以胡服蠻語為規,騎射遊牧為距,德行崩壞,禮儀不存,臣甚以為然也。”
“……”
“說及黃河,其人言治患之法,有八字足矣,曰‘雙層堤壩,束水攻沙’。”
“其人又言,下遊治水,乃治標之策也。黃河水患之根本,在於關中。關中屢為霸業之基,周、秦、漢、唐皆定都於此。然沃野千裏亦難承千年之墾耗也。墾耗過甚,良田化為荒漠,以至滾滾黃沙順河而下,淤患中原。”
“……”
“長談至深夜,有衛士來報,臣方覺已是三更,迴憶其人所言種種,感獲良多。再記其人之豪言,問曰:“小先生有種種精妙之論,使達耳目一新,果大才也。然則,何敢放言‘送五百年國祚’也?”
“其人不答,索紙筆,須臾完成一圖,曰:千古興亡事,盡在此圖中。參破此圖,則可免國祚如漢唐宋元之反複輪迴,雖不敢言千秋萬世,使一朝添五百年國祚,綽綽有餘也。”
“臣觀此圖,略有感悟,及細問,其人笑言:此乃帝王之學也,汝果真要聽乎?”
“臣不敢再問,詳記此夜之所談,附其人所繪之圖,送與主公親處之。”
“達,頓首再拜。”
wap.
/94/94354/20914841.html
起了風,天空陰鬱未改,江麵上霧氣已然消散。
朱塬舉目眺望,大江北岸遠沒有後世的鱗次繁華,岸邊人家稀鬆寥落,冬日陰鬱籠罩的平原顯得原始而曠然,如同一幅墨色濃鬱的冷峻山水畫卷。
收迴視野,近處打量,這才發現,江麵上來往船隻都已經開始靠左而行,顯得涇渭分明。江心還有一些插著令旗的快槳小船來來往往,似乎在指揮交通。
這讓朱塬有些驚訝。
記得前世看過萬曆名臣張居正的一句話,具體忘了出處,大概是‘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
簡單說就是,道理大家都懂,但做不到啊。
所以有部電影裏有個姑娘還說:“從小聽了很多大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是如此。
而當下,隻看這短短兩天時間就能把一條規矩推行下去,朱元璋得天下就不算偶然。
隨即,朱塬又發現,自己乘坐的這艘福船速度是真快,隻是他短暫打量間,就已經超越了好幾艘大小不一的同向船隻。
“小官人,這風愈大了,還是關窗罷?”
耳邊傳來聲音,打破了朱塬的思緒。
是徐五。
朱塬收迴目光,見屋內諸人皆緊張模樣,隻得點頭,又提醒:“別關嚴實,有炭氣。”
徐五知道朱塬這一路上的小習慣,還是一邊拉緊了這邊的窗戶,一邊帶著笑說道:“小官人,我開前麵窗戶可好?”
你都差把窗戶焊上了,我還能說什麽?
內心無奈念叨一句,知道他們為自己身體著想,朱塬還是答應一聲,沒再說其他,低頭就著窗紙透入的光線開始翻書。
後續一路無話。
揚州到金陵約有一百五十裏水路,風向不對,還是逆水而行,緊行慢趕,抵達秦淮河口,天色也已經全黑,時間來到戌時初刻,換算是晚上七點鍾左右。
福船在金陵城南渡口停穩,朱塬被幾位隨從簇擁著走出船艙,立刻就被眼前情形鎮住。
顯然是北伐緣故,夜禁時刻也未到,碼頭四周依舊散布著燈火之下的繁忙身影。不過,最吸引朱塬的,卻是近處各類光亮照耀下的一幹等待人群和一路延伸到城門的火把長龍。
這……
陣仗有點大啊。
朱塬仔細分辯靠過來的人群,發現為首者是一個穿緋色官袍的中年人,放下心來。
不是朱元璋本人。
想來也不可能。
前世看過的朱元璋傳記,記載他曾親自出城一直到長江邊迎接投附的秦從龍,歸入朱氏麾下的第一位元朝進士,但那是創業之初。
現在,朱元璋登基在即,哪怕朱塬喊出的豪言有足夠吸引力,哪怕朱塬對自己給出的東西有足夠信心,卻也不太可能再讓老朱親自出麵迎接。
短暫驚訝,朱塬很快恢複平靜,再次來到他身邊的毛驤卻是震驚不已。
這當然不是朱元璋本人,但,這是吳王麾下禮部尚書崔亮。
西吳文臣之中僅僅數人之下的朝廷大員。
毛驤這一路行來一直覺得自家主上對某個少年過於看重,十幾歲的孩子,再奇異又能如何?見此陣仗,他才明白,自己還是低估了主上對朱塬的看重程度。
崔亮一行走近,朱塬也在侍從看護下沿著跳板來到岸邊,雙方開始見禮,依舊呆立船上的毛驤再一次五味雜陳。
甚至生出些陰暗心思。
這小少年被主上如此禮遇,想來多因那一句‘送五百年國祚’,然而,主上又是一個絕對容不下沽名釣譽之徒的人,如果接下來,對方奏對之時無法讓主上滿意,下場可想而知。
想到這裏,毛驤不由開始期待岸邊那少年人被高高捧起後又重重跌下的慘狀。
期待中,又難免自憐。
想想那已經成了宣國公的李善長,當年父親與之並列,若能活到此時,他也該是一位公侯世子,哪裏還需要親往戰陣博取功名?
毛驤正望著岸邊場景發呆,忽有一位戎裝小校目光找尋著繞過人群,踩著跳板快步來到船上,朝他抱拳道:“毛指揮,主上有令,著你先行快馬入宮,有話要問。”
毛驤頓時迴神,抱拳還著禮,跟隨那小校一起下了福船。
來到岸上,翻身上了早已準備好的快馬,不到半盞茶功夫,毛驤便來到距離城南聚寶門二裏許的吳王宮。
這裏最早曾是舊南唐皇宮,朱元璋奪取應天之前的元朝江南行禦史台府邸,後來朱元璋被韓宋朝廷封為吳王,這座府邸又順勢成為吳王宮。
毛驤下了馬,早有等待之人引著他一路來到王府前院西側的白虎殿,這裏是朱元璋日常辦公之所。
此時大殿內燈光通亮。
毛驤進殿,早沒了之前的雜亂心思,向坐在書案後的朱元璋大禮參拜,得到迴應,這才起身,餘光謹慎打量,發現主上正在低頭翻閱一份奏折,而大殿西側,與往日相比,突兀地多了一排寬大屏風,好像在遮擋什麽。
耳邊傳來朱元璋溫和中透著威嚴的聲音:“再與我說說?”
毛驤頓時肅立,微低頭顱道:“主上,如臣之前信中所報,那位小官人一路依舊讀書習字,不喜與人親近,是個沉默寡言的。這一路,抵達揚州之前,並無其他人與小官人接觸,除了今早,華高華大人借著道謝的名義前來拜訪……”
“華高?”
毛驤感受到那聲音的疑惑與不悅,下意識又低了些身子,不敢隱瞞,更不敢添油加醋,如實道:“華大人借了感謝小官人‘靠右行’計策之名,實則……實則是聽了小官人名頭,想要求醫,被小官人婉拒了。”
書案後,朱元璋沉默片刻,似乎壓著笑,低罵道:“這夯貨……”
顯然也明白華高求的什麽醫。
毛驤稍等片刻,又繼續道:“巳時登了船,戴太醫給小官人瞧病時,不知為何,小官人對戴太醫表字生出興趣,多聊了幾句。”
朱元璋也來了興致,想了下,說道:“是那戴三春罷,他甚麽表字?”
毛驤道:“戴太醫表字‘重生’,乃其父所取,或有‘妙手迴春’之意。”
朱元璋稍作斟酌,顯然沒能明白這‘重生’二字有什麽深奧,於是再道:“你接著說?”
毛驤繼續道:“再就一件了,戴太醫給小官人瞧過病,兩人談起醫理,小官人說自己不懂醫術,卻又提起,對戴醫生所惑諸多疾病之根由,他略知一二,卻又定了一個三年之期,說要戴太醫三年之後再問他。”
朱元璋這次語氣更加好奇:“為何是三年?”
毛驤搖頭:“臣不知。”
朱元璋沉默片刻,轉而道:“小秀才身邊人?”
毛驤會意,說道:“大將軍給了兩個親兵,臣安排了兩個拱衛司軍卒扮做小廝,還有兩個丫鬟,是破沂州後抄沒王家得來,臣一一查過,都是清白身世。”
朱元璋嗯了一聲,交代道:“那兩個親兵,讓他們迴大將軍身邊複命罷,其他留給小秀才。”
毛驤應聲記下。
朱元璋想想沒了其他事情,便說道:“你這一路奔波也是勞苦,俺記你一功,迴家去罷,這千裏征戰的,也看看你老娘妻兒。”
“謝主上,”毛驤躬身施禮,卻又道:“主上,前方大軍攻勢正急,臣想明日就啟程重返山東。”
“嗯,男兒上進是好事,你父親若能知道也會欣慰。然則做事要張弛有度,在家歇一日,後日再啟程罷。”
“尊主上令。”
等毛驤離開,大殿內恢複安靜。
書案後的朱元璋看向殿外,想要喚人問一問那人到了那裏,想想還是沒開口,重新低頭,看向手中這封兩旬來滿朝上下都在好奇的徐達手書。
這些時日,朱元璋自己也不知把這封信讀了多少遍。
“……”
“問及兵事,其人言韓宋北伐,謂之如流賊之躥也,章法全無。雖西破潼關、北克開平、東趨遼陽,銳不可當,然終無所成也。”
“今我西吳欲取天下,宜用蠶食之策,步步為營,徐徐而進也。此論與主公不謀而合也。”
“其人又有‘戰術’與‘戰略’之說,使臣豁然開朗也。戰術者,一城一地之攻防也。戰略者,一省一國之得失也。其人曰:古之取天下者,如漢之高祖,不計一城一地之得失,其必有攬全局而俯天下之戰略眼光也。”
“……”
“談及儒家,其人曰:儒家如無影之刀兵,護我華夏千年,此不世之功也。若無儒家‘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則我華夏此時或以胡服蠻語為規,騎射遊牧為距,德行崩壞,禮儀不存,臣甚以為然也。”
“……”
“說及黃河,其人言治患之法,有八字足矣,曰‘雙層堤壩,束水攻沙’。”
“其人又言,下遊治水,乃治標之策也。黃河水患之根本,在於關中。關中屢為霸業之基,周、秦、漢、唐皆定都於此。然沃野千裏亦難承千年之墾耗也。墾耗過甚,良田化為荒漠,以至滾滾黃沙順河而下,淤患中原。”
“……”
“長談至深夜,有衛士來報,臣方覺已是三更,迴憶其人所言種種,感獲良多。再記其人之豪言,問曰:“小先生有種種精妙之論,使達耳目一新,果大才也。然則,何敢放言‘送五百年國祚’也?”
“其人不答,索紙筆,須臾完成一圖,曰:千古興亡事,盡在此圖中。參破此圖,則可免國祚如漢唐宋元之反複輪迴,雖不敢言千秋萬世,使一朝添五百年國祚,綽綽有餘也。”
“臣觀此圖,略有感悟,及細問,其人笑言:此乃帝王之學也,汝果真要聽乎?”
“臣不敢再問,詳記此夜之所談,附其人所繪之圖,送與主公親處之。”
“達,頓首再拜。”
wap.
/94/94354/20914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