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見濟看了一眼這位年輕的國王,心裏冷笑了一聲,並無半分同情和可憐。
實際上,作為中國人,朱見濟對周邊國家真沒什麽好印象。
包括朝鮮。
除了後世被大肆宣揚的巴基斯坦。
有句話說的好,國家和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你強大了,能給大家分蛋糕,你就是永遠的老大哥。
你沒落了,成了蛋糕,曾經的小老弟就能來你家又吃又喝。
想一想,當年蘇聯老大哥差點用鋼鐵洪流從蒙古草原南下就明白這其中的道理了,要知道那個時代,蘇聯和中國是同一陣營,而且信仰相通。
就這,蘇聯老大哥為了它自身的利益,甚至都打算用核彈。
至於朝鮮和巴基斯坦。
那是利益使然,不得不跟在中國的屁股後麵。
何況此朝鮮非彼朝鮮。
當下的朝鮮是在高麗的基礎上成立的李氏王朝,包括了後世韓國的領域,首都在漢城,也就是後世韓國首都首爾,在後世被南韓改名首爾。
對當下這個朝鮮的認知,朱見濟其實印象不好,而且國史館那邊有大量書籍可以佐證,在決定今年對朝鮮出兵之前,朱見濟早就讓魏鐵坨坨調出檔冊查閱了。
知道了很多讓人不得不出兵朝鮮的事情!
大明當下和中後期的朝鮮確實聽話,但和後世的韓國一樣,也不是個省油的燈,洪武元年(1368年)的時候,太祖朱元璋北伐,元朝勢力退迴大漠,朝鮮當時還叫高麗。
趁著元明之戰,高麗國王派李成桂率領大軍迅速向北推進,侵占了鴨綠江到圖們江以南的區域,並不斷繼續北擴。
此時的東北地區局勢十分複雜,一個是元朝的殘餘勢力還比較強盛,另外朝鮮又不斷北擴,麵對大明的迅速推進,朝鮮開始和元朝殘餘勢力勾結了起來。洪武十四年(1382年),太祖朱元璋命令元朝降將胡拔都深入東北地區招撫女真各族,第二年,胡拔都進抵端州,女真首領金同不花投降。
此時李成桂……嗯,李成桂此時還不是朝鮮國王,隻是一個有兵有權的大臣,李成桂竟然率兵出擊明軍,雙方戰於吉州平。
結果明軍敗退。
洪武十六年(1384年),大明又派軍準備接管故元合蘭府轄區,高麗依然出兵抗拒,明軍因兵力單薄,還是被高麗軍擊退。
洪武十八年(1388年),太祖朱元璋決定在大同江以南設立鐵嶺衛,並命令戶部向高麗國王發出了外交通函:“以鐵嶺北東西之地舊屬開元,其土著軍民女直、韃靼、高麗人等,遼東統之;鐵嶺之南舊屬高麗,人民悉聽本國管屬。境疆既正,各安其守,不得複有侵越”。
然而高麗國王接到該外交通函後,歪曲曆史,狡辯道:“鐵嶺迤北,曆文、高、和、定、鹹諸州以至公山僉鎮,自來係本國之地。”
麵對高麗國的如此態度,太祖朱元璋決定使用強硬手段,派軍強建鐵嶺衛。
高麗認為大明和元朝勢力在東北難分難解,因此不可退讓,於是派遣全國八道精兵進攻遼東地區,同年,由李成桂率領5萬大軍(號稱10萬)渡過鴨綠江,準備進攻遼東。
不過大明早有防備,李成桂不敢貿然進攻,但也逼得明朝為了增強遼東的防禦,將鐵嶺衛後撤到遼河一帶。
洪武二十二年(1392年),李成桂終於軍變奪取了政權,建立李氏王朝,成為一代開國太祖,但鑒於明朝的強盛,李成桂也為了穩固統治,不得不主動要求和大明通好,向大明稱臣,並請求改國名為“朝鮮”。
看起來似乎懂事了?
然而李成桂稱臣納貢不過是為了緩和和大明的緊張關係,成為大明的藩屬國之後,李氏王朝依然推行“北進”政策。
在朝鮮武力威脅和懷柔的兩麵政策之下,原元代合蘭府一帶被朝鮮所占領。
但是朝鮮還並沒有得到滿足。
1401年朝鮮太宗李芳果繼位後,他向大明提出將三散、秀魯兀等個地方劃入朝鮮,當時剛登基的建文帝朱允炆拒絕了朝鮮的無理要求。
但是此時大明內部的“靖難之役”正進入關鍵時期,建文帝因此無暇外顧,而永樂大帝朱棣登基後,朝鮮又向大明上書,要求將鴨綠江和圖們江以南的“十處女真”劃給朝鮮,並認為“俱係本國之地”。
朱棣當時剛剛登基,諸事繁忙,一邊要應付方孝孺這般的讀書人,一邊還要派人去找消失了的建文帝,所以在沒有仔細參照遼金版圖的情況下,輕信了朝鮮國的說法,於是發布詔令“朝鮮之地,亦聯度內,聯何爭焉,今準其請”。
不過後來朱棣還是反應過來了。
大明開始大規模向東北進軍,加強了對東北的控製。
永樂七年(1409年),奴兒幹都司設置,整個黑龍江流域納入了大明的版圖,然而由於大明已經將鴨綠江和圖們江以南地區劃給了朝鮮,使得朝鮮可以大肆在這一帶進行擴張。
1416年~1449年,朝鮮在對這裏的女真族恩威並施,最終在鴨綠江南設置了“西北四郡”,在圖們江南岸地區設置“東北六鎮”。
從此之後,中國的朝鮮的邊界就維持在了鴨綠江和圖們江一線。
以上諸多資料,朱見濟早就查閱詳盡了。
就這樣的朝鮮,和後世的韓國有什麽差別,因為他們本來就是一個民族,有著銘刻在骨子裏的基因,這樣的朝鮮,它表麵上的聽話,能讓人相信麽?
朱見濟反正是不相信的。
而且作為天子,信不信朝鮮,朝鮮聽不聽話,都不影響朱見濟對國家戰略的決策,一切都以國家利益為標準。
其他的都是扯淡。
而陸瑜、何健等九卿們,作為老臣又是飽讀史書的讀書人,即使不查資料,他們也都知道這些事,所以朱見濟提出對朝鮮用兵的時候,大家都不反對。
隻不過這些年朝鮮作為藩屬國,確實很聽大明的話。
別的不說,哪一次選秀朝鮮沒送幾個女人給大明的天子玩玩?尤其是當下,從朝鮮過來的秀女韓彩英不僅是大明的貴妃,還給廣安帝生了個三皇子。
而大明太子、皇後、太後、天子的生誕乃至於其他應該朝奉的節慶日,朝鮮哪一次沒帶來厚禮?
做得很到位!
或者說,舔大明舔的很到位。
中國兵家有個說法,打仗嘛,就怕師出無名,占不著理,大明士卒廝殺起來,心裏想法不一樣,就會影響軍心和戰力。
所以還是要有足夠的出兵理由。
實際上,作為中國人,朱見濟對周邊國家真沒什麽好印象。
包括朝鮮。
除了後世被大肆宣揚的巴基斯坦。
有句話說的好,國家和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你強大了,能給大家分蛋糕,你就是永遠的老大哥。
你沒落了,成了蛋糕,曾經的小老弟就能來你家又吃又喝。
想一想,當年蘇聯老大哥差點用鋼鐵洪流從蒙古草原南下就明白這其中的道理了,要知道那個時代,蘇聯和中國是同一陣營,而且信仰相通。
就這,蘇聯老大哥為了它自身的利益,甚至都打算用核彈。
至於朝鮮和巴基斯坦。
那是利益使然,不得不跟在中國的屁股後麵。
何況此朝鮮非彼朝鮮。
當下的朝鮮是在高麗的基礎上成立的李氏王朝,包括了後世韓國的領域,首都在漢城,也就是後世韓國首都首爾,在後世被南韓改名首爾。
對當下這個朝鮮的認知,朱見濟其實印象不好,而且國史館那邊有大量書籍可以佐證,在決定今年對朝鮮出兵之前,朱見濟早就讓魏鐵坨坨調出檔冊查閱了。
知道了很多讓人不得不出兵朝鮮的事情!
大明當下和中後期的朝鮮確實聽話,但和後世的韓國一樣,也不是個省油的燈,洪武元年(1368年)的時候,太祖朱元璋北伐,元朝勢力退迴大漠,朝鮮當時還叫高麗。
趁著元明之戰,高麗國王派李成桂率領大軍迅速向北推進,侵占了鴨綠江到圖們江以南的區域,並不斷繼續北擴。
此時的東北地區局勢十分複雜,一個是元朝的殘餘勢力還比較強盛,另外朝鮮又不斷北擴,麵對大明的迅速推進,朝鮮開始和元朝殘餘勢力勾結了起來。洪武十四年(1382年),太祖朱元璋命令元朝降將胡拔都深入東北地區招撫女真各族,第二年,胡拔都進抵端州,女真首領金同不花投降。
此時李成桂……嗯,李成桂此時還不是朝鮮國王,隻是一個有兵有權的大臣,李成桂竟然率兵出擊明軍,雙方戰於吉州平。
結果明軍敗退。
洪武十六年(1384年),大明又派軍準備接管故元合蘭府轄區,高麗依然出兵抗拒,明軍因兵力單薄,還是被高麗軍擊退。
洪武十八年(1388年),太祖朱元璋決定在大同江以南設立鐵嶺衛,並命令戶部向高麗國王發出了外交通函:“以鐵嶺北東西之地舊屬開元,其土著軍民女直、韃靼、高麗人等,遼東統之;鐵嶺之南舊屬高麗,人民悉聽本國管屬。境疆既正,各安其守,不得複有侵越”。
然而高麗國王接到該外交通函後,歪曲曆史,狡辯道:“鐵嶺迤北,曆文、高、和、定、鹹諸州以至公山僉鎮,自來係本國之地。”
麵對高麗國的如此態度,太祖朱元璋決定使用強硬手段,派軍強建鐵嶺衛。
高麗認為大明和元朝勢力在東北難分難解,因此不可退讓,於是派遣全國八道精兵進攻遼東地區,同年,由李成桂率領5萬大軍(號稱10萬)渡過鴨綠江,準備進攻遼東。
不過大明早有防備,李成桂不敢貿然進攻,但也逼得明朝為了增強遼東的防禦,將鐵嶺衛後撤到遼河一帶。
洪武二十二年(1392年),李成桂終於軍變奪取了政權,建立李氏王朝,成為一代開國太祖,但鑒於明朝的強盛,李成桂也為了穩固統治,不得不主動要求和大明通好,向大明稱臣,並請求改國名為“朝鮮”。
看起來似乎懂事了?
然而李成桂稱臣納貢不過是為了緩和和大明的緊張關係,成為大明的藩屬國之後,李氏王朝依然推行“北進”政策。
在朝鮮武力威脅和懷柔的兩麵政策之下,原元代合蘭府一帶被朝鮮所占領。
但是朝鮮還並沒有得到滿足。
1401年朝鮮太宗李芳果繼位後,他向大明提出將三散、秀魯兀等個地方劃入朝鮮,當時剛登基的建文帝朱允炆拒絕了朝鮮的無理要求。
但是此時大明內部的“靖難之役”正進入關鍵時期,建文帝因此無暇外顧,而永樂大帝朱棣登基後,朝鮮又向大明上書,要求將鴨綠江和圖們江以南的“十處女真”劃給朝鮮,並認為“俱係本國之地”。
朱棣當時剛剛登基,諸事繁忙,一邊要應付方孝孺這般的讀書人,一邊還要派人去找消失了的建文帝,所以在沒有仔細參照遼金版圖的情況下,輕信了朝鮮國的說法,於是發布詔令“朝鮮之地,亦聯度內,聯何爭焉,今準其請”。
不過後來朱棣還是反應過來了。
大明開始大規模向東北進軍,加強了對東北的控製。
永樂七年(1409年),奴兒幹都司設置,整個黑龍江流域納入了大明的版圖,然而由於大明已經將鴨綠江和圖們江以南地區劃給了朝鮮,使得朝鮮可以大肆在這一帶進行擴張。
1416年~1449年,朝鮮在對這裏的女真族恩威並施,最終在鴨綠江南設置了“西北四郡”,在圖們江南岸地區設置“東北六鎮”。
從此之後,中國的朝鮮的邊界就維持在了鴨綠江和圖們江一線。
以上諸多資料,朱見濟早就查閱詳盡了。
就這樣的朝鮮,和後世的韓國有什麽差別,因為他們本來就是一個民族,有著銘刻在骨子裏的基因,這樣的朝鮮,它表麵上的聽話,能讓人相信麽?
朱見濟反正是不相信的。
而且作為天子,信不信朝鮮,朝鮮聽不聽話,都不影響朱見濟對國家戰略的決策,一切都以國家利益為標準。
其他的都是扯淡。
而陸瑜、何健等九卿們,作為老臣又是飽讀史書的讀書人,即使不查資料,他們也都知道這些事,所以朱見濟提出對朝鮮用兵的時候,大家都不反對。
隻不過這些年朝鮮作為藩屬國,確實很聽大明的話。
別的不說,哪一次選秀朝鮮沒送幾個女人給大明的天子玩玩?尤其是當下,從朝鮮過來的秀女韓彩英不僅是大明的貴妃,還給廣安帝生了個三皇子。
而大明太子、皇後、太後、天子的生誕乃至於其他應該朝奉的節慶日,朝鮮哪一次沒帶來厚禮?
做得很到位!
或者說,舔大明舔的很到位。
中國兵家有個說法,打仗嘛,就怕師出無名,占不著理,大明士卒廝殺起來,心裏想法不一樣,就會影響軍心和戰力。
所以還是要有足夠的出兵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