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大明根子上的巨大隱患
大明皇長孫:朱棣送我上皇位 作者:執筆見春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明皇長孫:朱棣送我上皇位》第246章大明根子上的巨大隱患
熱門推薦:
隨著朱英命令的確定,數十騎從京師出發。
為了保障信息的傳播速度,這次的人員,都有特批的加急文書,驛站通行。
在朱英的要求下,半月之內,必須將消息全部傳播到位。
兩日後。
朱元璋下了早朝,感覺到有些疲憊。
微微琢磨一番後,直奔坤寧宮而去。
“好你個大孫,咱在朝堂上累死累活的,你卻在這裏釣魚,你眼裏還有咱這個爺爺沒。”
剛入坤寧宮,朱元璋就看到大孫在院子裏,拿著釣竿釣魚。
另一旁是翰林院的李衛良,正在查看奏章。
當然,這件事朱元璋早就知道了,所以才特地過來。
“爺爺,孫兒正在陶怡情操呢,人呀,要勞逸結合才能心情愉悅,健康長壽。”
朱英笑著迴道,沒有絲毫被衝破的尷尬。
朱元璋聽到這話,氣不打一出來,道:“你才多大,不過十八歲的年紀,現在就講究養生,咱都六七十了,還在兢兢業業的。”
“咱早說了,讓你早點跟咱一起去早朝,怎的就這般備懶了。”
朱元璋嘴上這麽說,身體卻是很誠實的走到大孫旁邊坐了下來,而後向劉和揮揮手,劉和立即送過來一根魚竿。
爺孫倆就這般一同垂釣起來。
“爺爺別急呀,等孫兒的規劃完成,保管早朝上幾乎沒什麽事情了,現在從奏章上看,早朝上的那些事情,不過是些芝麻綠豆大小的繁瑣事。”
“有些困難的吧,也都是老生常談,拿出來說上一番,該解決不了的還是解決不了。”
“往民生方向說,不過便是錢,糧二字,往文官層麵說,便就是吏治清明。”
“內政,終究還是要以發展為主。”
朱英開始講述起來。
朱元璋道:“大孫說的這些,算是到點子上來,不過如何具體落實,才是事情的關鍵,很多事情,沒這般想象的簡單。”
“有些官呀,那就不是官,想盡辦法搞破壞,咱有時候,都不知道他們是如何想的,非得要咱動殺心,才能有所收斂。”
朱英點點頭,迴道:“就是想要多撈一點唄,爺爺也莫怪孫兒沒去管這些事情,這些事情,終究是處理不完的。”
“精力全部被牽扯進這些日常瑣事之中了,根本沒空幹點別的事情。孫兒覺得,看待事情,得跳出來看,將事情從根子上解決掉。”
朱元璋沒好氣的迴道:“咱還能不知道嘛,現在就等著大孫你送來的番薯那些作物成熟呢。”
“這天底下的事情呀,但凡是百姓溫飽的問題能夠初步的解決,其他的事情,都也就能過得去了。”
“好在是今年的秋收還不錯,你是沒看到,隨著秋糧過來,戶部那些人,在朝堂上說話都硬氣了很多,咱這心裏呀,也是安了心。”
“每年收糧的這兩次,都是整得提心吊膽的,若是大範圍災荒,誰的日子都不能過呢。”
朱英聞言,讚同說道:“爺爺說得在理,不過這天底下的土地,還是有太多在鄉紳的手裏,長久以往,可不是個好事情。”
說到這土地問題,朱英卻是多有感歎。
土地兼並,永遠都是各朝代一直需要處理的問題,卻又是一直無法處理。
不管怎麽去變革也好,變法也好,也都隻能說是治標不治本。
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是會有新的兼並方式出現。
朱元璋聽到大孫聊到這關於國家核心的問題,頓時就來了興趣。
他沒想到大孫在這方麵,竟然也有鑽研,連手中的魚杆的都放下來,問道:
“大孫給咱說說,
關於土地這塊,可是有什麽新奇的想法。”
“直管說就是了,不用擔心別的。”
說完後,看了看周邊,輕輕揮手。
劉和,蔣及宮女官宦們,依次退下。
涉及到這等國家大事,朱元璋自然要嚴格保密。
朱英微微沉吟後,開始說道:“孫兒在讀史書的時候,就發現土地對於國家,或者說田地對於任何朝代,都是想當的重要。”
“自中原文明的興起,前後經曆過土地公有,土地國有,一直到土地私有。”
“土地私有自春秋後,兩千年以來為主流,曆朝曆代麵臨的最大問題,便就是土地向著少數人的手裏開始集中。”
“越是王朝末期,鄉紳掌握的土地就越發多了起來,反觀朝廷的土地,百姓的土地,在不斷的減少,因此形成巨大的隱患。”
朱元璋聽到這裏,認同的點頭。
同時對大孫的表現也有些詫異,這幾乎是從農業之初開始講述了,足以說明大孫在這方麵,自然是研讀了不少的史書。
一般人,可沒這麽深入的了解。
“大孫的意思,咱清楚,便就是說大明往後,這個問題也會逐漸的出現。”
“其實這些,咱怎麽就不知道呢,可是卻沒有更好的辦法。”
“從最初的井田製,到隋唐前的均田製,大孫既然了解過,也自然明白,這等現象,完全是大勢所趨,難以阻擋。”
朱元璋感歎的說道。
在大明建立最初的時候,在如何分配土地這方麵,朱元璋也是絞盡腦汁,想盡辦法。
同時也征召了許多讀書人,一同出謀劃策。
為此推陳出新,煞費苦心,將土地管理和基層管理創新結合起來,推行了“賦役黃冊”,“魚鱗冊”和裏甲製度。
對於這些製度,其實朱元璋是不滿意的,但也是沒得辦法的辦法。
他也知道其中的隱患,長久以往,地主和官吏相互勾結下,同樣會出現很大問題。
“其實,倒也不是沒有辦法。隻是現在來說,算為時過早了一點,得等番薯等作物在大明遍地開花的時候,才能推行下去。”
聽到大孫的話,朱元璋一下子就來了興趣,問道:“大孫說說,當是如何。”
朱英迴道:“很多百姓之所以賣掉自家的田地,完全是因為造了饑荒,像是那種強行霸占土地的,並不是多數。”
“那些鄉紳們,也不是什麽惡人,多是些遠近聞名的大善人,隻是鬧了饑荒,百姓活不下去,賣兒賣女賣田,這就促使了鄉紳們的規模,越發壯大。”
“等到後麵開始豐收了,這些鄉紳們的田產產出,便就是數倍,數十倍的增長。”
“江南的那些豪強們,不就是這麽慢慢過來的嘛。”
聽到這裏,朱元璋不由想起了自己小時候。
這跟他家裏的情況,是多麽的相像。
本來朱元璋的父母,也算是有些良田,完全可以達到自給自足。
同樣是鬧了饑荒,所以朱元璋出生後,就隻能給地主放牛。
這種情況太普遍了。
“大孫覺得應該如何應對,關於土地不斷被鄉紳們吞並的問題。”朱元璋思索一番後,問道。
朱英迴道:“其實說起來也簡單,那就是恢複土地國有,天下土地,禁止買賣,皆由大明所掌。”
“這般一來,鄉紳們的土地,自然就不可能再次增多,也難以隱瞞。所以孫兒才說,必須要等番薯等作物,在大明普及開來後,才能如此。”
“均田製不可取,所以孫兒便想到一種新的土地分配方式,即是分田到戶。”
“將土地進行劃分,所有權歸於官府,分配到戶的土地,則隻擁有經營權,不得進行買賣。”
“按照土地的等級劃分,定下分等次的賦稅,包田者多產歸自己,少產須填補。若是遇上天災,則可以免除相應賦稅。”
“如此一來,但凡勤勞者,必定能逐漸的富裕起來,在接近溫飽問題後,也可以供養子孫讀書識字。”
朱英講述的這些,其實就是後世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
這個製度,在老爺子統治期間,當解決大多數百姓的溫飽問題後,是完全可以複刻到如今的大明的。
朱英的這一段話,如同給朱元璋開了天窗,視線都變得清晰起來。
越是琢磨,便越是覺得可行性極強。
最為重要的是,和眼下團結鄉紳地主不同,這個方法,團結的是百姓本身,又完整的避開了均田製的弊端。
是完全可以長久的發展下去。
最主要的是,從根子上,徹底的解決了土地兼並的問題。
不過正如大孫所說,這個方法現在還不太適合,會容易引起大多數地主階級的不滿。
即使是朱元璋,也很難承受得住。
在此前,其實就地主階級而言,朱元璋已經是妥協過一次了,那便是洪武十八年發生的郭桓桉。
戶部侍郎郭桓等人,通同各直省的官吏作弊,盜賣官糧。
其涉桉糧食數目極為恐怖,為此,朱元璋一怒之下,將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盡皆處死
為了追贓牽連到全國各地的地主,遭到抄家破產的不計其數,地主對此怨恨極深,已經達到朱元璋不得不處死審刑官吳庸等人,來達到平息的程度。
也就是那個時候,朱元璋才徹底清楚地主們對於大明的影響。
也是從洪武十八年起,朱元璋正式規定,賬目所用漢字,必須由‘一,二,叁。’
改成“1、貳、叁。”
有效避免數目塗改,這一方法,一直延續到後世都在使用。
“大孫,你已經做好跟天下鄉紳敵對的準備嘛。”
朱元璋笑著問道,他相信大孫在這方麵會很是謹慎。
朱英迴道:“這大明天下,八成百姓,兩成地主,想要徹底贏得這場改革的勝利,唯有一種辦法。”
“那便是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製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從而徹底消滅地主階級。”
朱元璋眼前一亮,道:“好法子!真是好法子!”
一句簡單的話,卻將如何改革的路線,徹底的定奪下來,等於這個事情,已經有了非常具體的方向。
在執行這個政策的時候,目的將會非常明確。
“有大孫這個法子,真正從根子上,接近千年以來,各朝各代難以處理的問題,如此一來,咱大明何愁不能千秋萬世!”
“真是咱的好大孫,如今想起來,大孫這些動作,可謂是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
“要是咱沒猜錯的話,這些所有的想法,大孫恐怕是早就想好了,就等著去安南開國實施吧。”
最後,朱元璋意識到了什麽,直接問道。
朱英輕輕點頭,沒有否認。
在最初的時候,他就是準備這樣去治理安南的。
現在很大程度上,不過是將曾經給安南準備好的法子,直接套到現在的大明過來。
唯一不同的是。
治理安南要親自動手,少不了一番血雨腥風。
在大明這裏就輕鬆多了,隻需要跟老爺子將明白了,後續一切就會變得簡單起來。
東南沿海這邊,在朱棣還有朱的強力打擊下。
沿海地區的倭寇,不管是假的還是真的,幾乎都被清剿一空。
更多海上的倭寇,也不在大明沿海了,而是向著對馬島,高麗那邊過去進行支援。
倭寇大多都是戰敗者,但他們對於倭國,也同樣有著感情。
小的國家,在情感似乎要更加的團結一點,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夠生存下去。
隨著倭寇們的離開,不管是朱棣還是朱,似乎已經完成了此次的任務。uu看書uukanshu
隻是如今對比起來,兩人似乎沒有太大的差距。
在功勞上,燕王朱棣這邊,反而還要多上一大筆。
朱倒是無所謂,沒事做的時候,就悠閑的去海邊釣魚。
反觀朱棣,就有點愁眉苦臉了。
按照慣例,這邊的事情告一段落後,他就必須班師迴朝。
京師的消息,朱棣也是有一定掌握的,尤其是跟朱英有關的。
雖然時間上有些推遲,但不難看出,如今的京師已經淪為了朱英的主場。
姚廣孝這邊,溷成國師還統帥十五萬大軍的消息,朱棣也知道了。
這邊的計策出了一半,現在連出謀劃策的人都沒了,朱棣也很是無奈心酸。
“即是已經到了這般地步,便就迴北平,好好待著吧。”
朱棣心中無奈的想到。
此時,恰好朝廷的諭旨,傳達過來。
朱棣懷著有些忐忑的心思去接旨,然而諭旨的內容,卻是讓他心生狂喜。
諭旨上表明,燕王朱棣,晉王朱將繼續在沿海屯兵,於明年開春後,共同出征倭國。
看到諭旨內容的朱棣,還有些不相信。
“這到底是父皇的意思,還是朱英那小子的意思,難道那小子,就這麽看不起本王嘛,覺得本王對他構不成任何威脅?”
朱棣的心中有些憤慨,藩王問題,其實都清楚。
若是朱英對他嚴防死守,他也覺得正常。
但這樣子對他加以信任,就令他心中不爽了,好像現在的他,都不配被朱英視作對手一般。
/64/64001/17999721.html
熱門推薦:
隨著朱英命令的確定,數十騎從京師出發。
為了保障信息的傳播速度,這次的人員,都有特批的加急文書,驛站通行。
在朱英的要求下,半月之內,必須將消息全部傳播到位。
兩日後。
朱元璋下了早朝,感覺到有些疲憊。
微微琢磨一番後,直奔坤寧宮而去。
“好你個大孫,咱在朝堂上累死累活的,你卻在這裏釣魚,你眼裏還有咱這個爺爺沒。”
剛入坤寧宮,朱元璋就看到大孫在院子裏,拿著釣竿釣魚。
另一旁是翰林院的李衛良,正在查看奏章。
當然,這件事朱元璋早就知道了,所以才特地過來。
“爺爺,孫兒正在陶怡情操呢,人呀,要勞逸結合才能心情愉悅,健康長壽。”
朱英笑著迴道,沒有絲毫被衝破的尷尬。
朱元璋聽到這話,氣不打一出來,道:“你才多大,不過十八歲的年紀,現在就講究養生,咱都六七十了,還在兢兢業業的。”
“咱早說了,讓你早點跟咱一起去早朝,怎的就這般備懶了。”
朱元璋嘴上這麽說,身體卻是很誠實的走到大孫旁邊坐了下來,而後向劉和揮揮手,劉和立即送過來一根魚竿。
爺孫倆就這般一同垂釣起來。
“爺爺別急呀,等孫兒的規劃完成,保管早朝上幾乎沒什麽事情了,現在從奏章上看,早朝上的那些事情,不過是些芝麻綠豆大小的繁瑣事。”
“有些困難的吧,也都是老生常談,拿出來說上一番,該解決不了的還是解決不了。”
“往民生方向說,不過便是錢,糧二字,往文官層麵說,便就是吏治清明。”
“內政,終究還是要以發展為主。”
朱英開始講述起來。
朱元璋道:“大孫說的這些,算是到點子上來,不過如何具體落實,才是事情的關鍵,很多事情,沒這般想象的簡單。”
“有些官呀,那就不是官,想盡辦法搞破壞,咱有時候,都不知道他們是如何想的,非得要咱動殺心,才能有所收斂。”
朱英點點頭,迴道:“就是想要多撈一點唄,爺爺也莫怪孫兒沒去管這些事情,這些事情,終究是處理不完的。”
“精力全部被牽扯進這些日常瑣事之中了,根本沒空幹點別的事情。孫兒覺得,看待事情,得跳出來看,將事情從根子上解決掉。”
朱元璋沒好氣的迴道:“咱還能不知道嘛,現在就等著大孫你送來的番薯那些作物成熟呢。”
“這天底下的事情呀,但凡是百姓溫飽的問題能夠初步的解決,其他的事情,都也就能過得去了。”
“好在是今年的秋收還不錯,你是沒看到,隨著秋糧過來,戶部那些人,在朝堂上說話都硬氣了很多,咱這心裏呀,也是安了心。”
“每年收糧的這兩次,都是整得提心吊膽的,若是大範圍災荒,誰的日子都不能過呢。”
朱英聞言,讚同說道:“爺爺說得在理,不過這天底下的土地,還是有太多在鄉紳的手裏,長久以往,可不是個好事情。”
說到這土地問題,朱英卻是多有感歎。
土地兼並,永遠都是各朝代一直需要處理的問題,卻又是一直無法處理。
不管怎麽去變革也好,變法也好,也都隻能說是治標不治本。
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是會有新的兼並方式出現。
朱元璋聽到大孫聊到這關於國家核心的問題,頓時就來了興趣。
他沒想到大孫在這方麵,竟然也有鑽研,連手中的魚杆的都放下來,問道:
“大孫給咱說說,
關於土地這塊,可是有什麽新奇的想法。”
“直管說就是了,不用擔心別的。”
說完後,看了看周邊,輕輕揮手。
劉和,蔣及宮女官宦們,依次退下。
涉及到這等國家大事,朱元璋自然要嚴格保密。
朱英微微沉吟後,開始說道:“孫兒在讀史書的時候,就發現土地對於國家,或者說田地對於任何朝代,都是想當的重要。”
“自中原文明的興起,前後經曆過土地公有,土地國有,一直到土地私有。”
“土地私有自春秋後,兩千年以來為主流,曆朝曆代麵臨的最大問題,便就是土地向著少數人的手裏開始集中。”
“越是王朝末期,鄉紳掌握的土地就越發多了起來,反觀朝廷的土地,百姓的土地,在不斷的減少,因此形成巨大的隱患。”
朱元璋聽到這裏,認同的點頭。
同時對大孫的表現也有些詫異,這幾乎是從農業之初開始講述了,足以說明大孫在這方麵,自然是研讀了不少的史書。
一般人,可沒這麽深入的了解。
“大孫的意思,咱清楚,便就是說大明往後,這個問題也會逐漸的出現。”
“其實這些,咱怎麽就不知道呢,可是卻沒有更好的辦法。”
“從最初的井田製,到隋唐前的均田製,大孫既然了解過,也自然明白,這等現象,完全是大勢所趨,難以阻擋。”
朱元璋感歎的說道。
在大明建立最初的時候,在如何分配土地這方麵,朱元璋也是絞盡腦汁,想盡辦法。
同時也征召了許多讀書人,一同出謀劃策。
為此推陳出新,煞費苦心,將土地管理和基層管理創新結合起來,推行了“賦役黃冊”,“魚鱗冊”和裏甲製度。
對於這些製度,其實朱元璋是不滿意的,但也是沒得辦法的辦法。
他也知道其中的隱患,長久以往,地主和官吏相互勾結下,同樣會出現很大問題。
“其實,倒也不是沒有辦法。隻是現在來說,算為時過早了一點,得等番薯等作物在大明遍地開花的時候,才能推行下去。”
聽到大孫的話,朱元璋一下子就來了興趣,問道:“大孫說說,當是如何。”
朱英迴道:“很多百姓之所以賣掉自家的田地,完全是因為造了饑荒,像是那種強行霸占土地的,並不是多數。”
“那些鄉紳們,也不是什麽惡人,多是些遠近聞名的大善人,隻是鬧了饑荒,百姓活不下去,賣兒賣女賣田,這就促使了鄉紳們的規模,越發壯大。”
“等到後麵開始豐收了,這些鄉紳們的田產產出,便就是數倍,數十倍的增長。”
“江南的那些豪強們,不就是這麽慢慢過來的嘛。”
聽到這裏,朱元璋不由想起了自己小時候。
這跟他家裏的情況,是多麽的相像。
本來朱元璋的父母,也算是有些良田,完全可以達到自給自足。
同樣是鬧了饑荒,所以朱元璋出生後,就隻能給地主放牛。
這種情況太普遍了。
“大孫覺得應該如何應對,關於土地不斷被鄉紳們吞並的問題。”朱元璋思索一番後,問道。
朱英迴道:“其實說起來也簡單,那就是恢複土地國有,天下土地,禁止買賣,皆由大明所掌。”
“這般一來,鄉紳們的土地,自然就不可能再次增多,也難以隱瞞。所以孫兒才說,必須要等番薯等作物,在大明普及開來後,才能如此。”
“均田製不可取,所以孫兒便想到一種新的土地分配方式,即是分田到戶。”
“將土地進行劃分,所有權歸於官府,分配到戶的土地,則隻擁有經營權,不得進行買賣。”
“按照土地的等級劃分,定下分等次的賦稅,包田者多產歸自己,少產須填補。若是遇上天災,則可以免除相應賦稅。”
“如此一來,但凡勤勞者,必定能逐漸的富裕起來,在接近溫飽問題後,也可以供養子孫讀書識字。”
朱英講述的這些,其實就是後世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
這個製度,在老爺子統治期間,當解決大多數百姓的溫飽問題後,是完全可以複刻到如今的大明的。
朱英的這一段話,如同給朱元璋開了天窗,視線都變得清晰起來。
越是琢磨,便越是覺得可行性極強。
最為重要的是,和眼下團結鄉紳地主不同,這個方法,團結的是百姓本身,又完整的避開了均田製的弊端。
是完全可以長久的發展下去。
最主要的是,從根子上,徹底的解決了土地兼並的問題。
不過正如大孫所說,這個方法現在還不太適合,會容易引起大多數地主階級的不滿。
即使是朱元璋,也很難承受得住。
在此前,其實就地主階級而言,朱元璋已經是妥協過一次了,那便是洪武十八年發生的郭桓桉。
戶部侍郎郭桓等人,通同各直省的官吏作弊,盜賣官糧。
其涉桉糧食數目極為恐怖,為此,朱元璋一怒之下,將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盡皆處死
為了追贓牽連到全國各地的地主,遭到抄家破產的不計其數,地主對此怨恨極深,已經達到朱元璋不得不處死審刑官吳庸等人,來達到平息的程度。
也就是那個時候,朱元璋才徹底清楚地主們對於大明的影響。
也是從洪武十八年起,朱元璋正式規定,賬目所用漢字,必須由‘一,二,叁。’
改成“1、貳、叁。”
有效避免數目塗改,這一方法,一直延續到後世都在使用。
“大孫,你已經做好跟天下鄉紳敵對的準備嘛。”
朱元璋笑著問道,他相信大孫在這方麵會很是謹慎。
朱英迴道:“這大明天下,八成百姓,兩成地主,想要徹底贏得這場改革的勝利,唯有一種辦法。”
“那便是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製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從而徹底消滅地主階級。”
朱元璋眼前一亮,道:“好法子!真是好法子!”
一句簡單的話,卻將如何改革的路線,徹底的定奪下來,等於這個事情,已經有了非常具體的方向。
在執行這個政策的時候,目的將會非常明確。
“有大孫這個法子,真正從根子上,接近千年以來,各朝各代難以處理的問題,如此一來,咱大明何愁不能千秋萬世!”
“真是咱的好大孫,如今想起來,大孫這些動作,可謂是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
“要是咱沒猜錯的話,這些所有的想法,大孫恐怕是早就想好了,就等著去安南開國實施吧。”
最後,朱元璋意識到了什麽,直接問道。
朱英輕輕點頭,沒有否認。
在最初的時候,他就是準備這樣去治理安南的。
現在很大程度上,不過是將曾經給安南準備好的法子,直接套到現在的大明過來。
唯一不同的是。
治理安南要親自動手,少不了一番血雨腥風。
在大明這裏就輕鬆多了,隻需要跟老爺子將明白了,後續一切就會變得簡單起來。
東南沿海這邊,在朱棣還有朱的強力打擊下。
沿海地區的倭寇,不管是假的還是真的,幾乎都被清剿一空。
更多海上的倭寇,也不在大明沿海了,而是向著對馬島,高麗那邊過去進行支援。
倭寇大多都是戰敗者,但他們對於倭國,也同樣有著感情。
小的國家,在情感似乎要更加的團結一點,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夠生存下去。
隨著倭寇們的離開,不管是朱棣還是朱,似乎已經完成了此次的任務。uu看書uukanshu
隻是如今對比起來,兩人似乎沒有太大的差距。
在功勞上,燕王朱棣這邊,反而還要多上一大筆。
朱倒是無所謂,沒事做的時候,就悠閑的去海邊釣魚。
反觀朱棣,就有點愁眉苦臉了。
按照慣例,這邊的事情告一段落後,他就必須班師迴朝。
京師的消息,朱棣也是有一定掌握的,尤其是跟朱英有關的。
雖然時間上有些推遲,但不難看出,如今的京師已經淪為了朱英的主場。
姚廣孝這邊,溷成國師還統帥十五萬大軍的消息,朱棣也知道了。
這邊的計策出了一半,現在連出謀劃策的人都沒了,朱棣也很是無奈心酸。
“即是已經到了這般地步,便就迴北平,好好待著吧。”
朱棣心中無奈的想到。
此時,恰好朝廷的諭旨,傳達過來。
朱棣懷著有些忐忑的心思去接旨,然而諭旨的內容,卻是讓他心生狂喜。
諭旨上表明,燕王朱棣,晉王朱將繼續在沿海屯兵,於明年開春後,共同出征倭國。
看到諭旨內容的朱棣,還有些不相信。
“這到底是父皇的意思,還是朱英那小子的意思,難道那小子,就這麽看不起本王嘛,覺得本王對他構不成任何威脅?”
朱棣的心中有些憤慨,藩王問題,其實都清楚。
若是朱英對他嚴防死守,他也覺得正常。
但這樣子對他加以信任,就令他心中不爽了,好像現在的他,都不配被朱英視作對手一般。
/64/64001/17999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