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劇透曆史:從三國開始 作者:冷泡茶加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聽聞這絕島之礦後,孔明便拿著直尺起身。
將直尺貼在地圖上簡單丈量了一下長安與洛陽的距離,炭筆在尺子上打了記號。
然後挪動直尺向下,比來比去,孔明歎了口氣:
“從揚州起船至這絕島,往返至少有三萬裏之遙。”
其中意思也很清楚:咱們就暫時別惦記這個了。
劉備倒是很樂觀:
“如今我等隻需精研算學,試造新海船,隻需循序漸進,則海權之先機自可入手。”
”如此一來,莫說絕島,我等更是能以海師利艦巡視西洋,以傳漢名。”
畢竟那清王朝數十萬人敗於二十幾艘這個蓋倫船的戰績,便已經將戰艦的強勢之處展現的淋漓盡致。
而他們隻需要按部就班,內崇算學,外取西洋《原本》,上究天文,下察海理,興海師造強艦,則炎漢之興,便已近在眼前。
這是一個無比清晰,且觸手可及的未來。
這個未來龐統也心情激蕩,當即就想起來了孝武皇帝的自誇,並輕聲念了出來:
“際天接地,人跡所及,鹹盡賓服!”
彼時閩越國作亂,南越國乃是漢之臣屬,於是將此亂告於孝武皇帝。
淮南王引經據典勸阻孝武皇帝出兵,但“帝不聽”。
結果聽聞大漢出兵後,閩越舉國皆驚,發生內亂。
閩越王之頭被其屬下獻於孝武皇帝,以熄帝怒,
事後武帝傳旨將此事告知於淮南王,並將此語作為大漢的目標。
孔明同樣大笑,大聲吟誦出由大家班彪所書之文:
“漢秉威信,總率萬國,日月所照,皆為臣妾!”
在孔明看來,大漢一貫所求很簡單:
我的疆域,我說了算。
就因為這個最簡單的要求,漢繼四百載,誌士仁人前仆後踣,終滅匈奴,得北疆安寧。
而如今,孔明不才,願以綿薄之力,複承漢統。
開算學,興治學,製工學之統,揚科學之名。
為後世子孫,謀先發之機也。
於是成都府衙的氣氛愈發融洽。
張鬆說若是等益州之事忙完,一定要去這朱崖看看。
劉巴在一旁笑嘻嘻攛掇,稱都到朱崖了,何妨出海一觀?
比如,去看看那汪大淵去過的古裏地悶銀器有多好看?
張飛還在那邊難以置信這英人竟能將百萬土人屠戮一空。
龐統則很冷酷的指出,蠻種的族類之爭就是如此,夷族絕祀滅種據地。
不過旋即龐統就搖頭表示我華夏自不這麽野蠻,千年後也才不過百萬人而已,如今很可能也就幾萬人,處理方法多得是。
比如令其“認祖”,比如以富庶之地易之,比如將佛教徒扔過去等等等等。
不過詳細辦法龐統是沒打算和張飛說的,畢竟這事兒還挺遙遠。
不過由此龐統也下定決心:絕不能英年早逝!
……
甘露殿中李世民長籲了一口氣。
此前對於海洋到底有多富庶的疑問得到了解答。
但這個答案讓他對於這海洋的渴望再也按捺不住:
“千秋之業,自海而始。”
而此前因疆域太大而無法有效控製所產生的憂慮,在此刻也緩解不少。
讓西域成為大唐的走廊,讓南海成為大唐的內海。
隻要能成,這千秋之業,還有誰能與朕比肩?
想到激動之處,李世民的心情再也按捺不住,重重一拳砸在桌案上,讓同樣滿心期待的劉仁軌嚇了一跳。
“陛下?”
李世民擺擺手,略有不好意思,不過看著劉仁軌,眼神略有期待:
“正則能海戰揚名,可是少時有奇人授海戰之法?”
劉仁軌實誠的搖搖頭:
“陛下,臣乃汴州人,少時粗通水性,不懂水戰,更遑論海戰。”
李世民頓時有點失望。
劉仁軌無疑是一個令他驚喜的人才,但如今海上有如此宏圖,僅僅一個劉仁軌就有點不太夠用了。
故而隨口一問,便是想要看看是否有在野遺賢,但這麽看來果然還是多想了。
隨即李世民自嘲一笑,看那後世駁雜學識可見學無止境,哪有那麽多生而知之的賢才?
還是要往治學傾注心血啊!
心中沉吟著,李世民在甘露殿掃視了一圈,同時在心中將李世勣、劉仁軌、房玄齡、閻立德等人記在了心上。
後輩說的清楚,因此他大概也能梳理出來,想要建海師的話,海軍將士、算學研習、船舶改造,三者缺一不可。
若要出海,那海船便幹係甚大,再由將作監司掌造船就不太合適了,那……
增設靖海司?不,還是等待會兒將這幾人留下商議決定吧。
沉吟了一下,李世民抬頭才發現劉仁軌還在認真瞧著他,明顯還在疑惑皇帝為什麽這麽問。
將那些想法暫時驅散,李世民親切問道:
“那正則可懂算學?”
說到此劉仁軌略有不好意思:“不甚懂。”
李世民點點頭:
“既如此,便先入國子監修算學。”
劉仁軌自無異議,應承下來。
【英國在鴉片戰爭擊敗清政府後,李鴻章做出了一個判斷,認為此時的華夏乃是:
“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這個判斷沒錯,但實際上這個判斷來的實在是太晚了,這個大變局實際上開始的更早。
現代海權論中有一句被頻繁引用的話:
“誰控製了海洋,誰就控製了一切。”
同理,失去了對海洋的控製,也就會失去一切。
而東亞海洋的入口我們都熟悉,馬六甲海峽,而變故發生的時間其實也能猜得出來:大明時期。
宋朝時占據馬六甲海峽的國家為三佛齊,與宋朝一直保持著朝貢體係,建造了還算強盛的海軍。
後來帶宋自顧不暇,三佛齊也被馬來人攻滅。
等到明朝鄭和下西洋時,在馬六甲海峽建國的已經是滿剌加,跟馬六甲是一個音。
滿剌加控製港口,明朝為滿剌加提供外交和軍事保護,所以雙方建立了相當深厚的合作關係。
根據明史記載,從永樂元年開始,滿剌加在一百年的時間裏入貢32次,其中有五次是由滿剌加的國王王後帶領使團進行的大規模朝貢。
但這樣的親密關係是建立在雙方各取所需的前提下,後來的事兒咱們都知道,明朝下西洋停止,力量無法輻射過來了,雙方關係也自然疏遠。
足以寫進曆史的變故是1511年,葡萄牙人以七百名士兵、十六艘戰艦,以及當地數千雇傭軍攻滅滿剌加,占領海峽。
滿剌加的王族毫不懼怕:爺身後有大明,等死吧你們!
但滿剌加的求援信直到八年後才送到了豹房皇帝、風流天子、大慶法王、動物園園長、威武大將軍朱壽兼正德帝朱厚照手裏。
不過攻滅了滿剌加的葡萄牙人先一步到達了北京城,並大力發動銀元攻勢,效果斐然。
朱厚照身邊被買通太監一個勁兒的給葡萄牙唱讚歌刷好感,武宗甚至還召見過葡萄牙使團的人一起下棋,並約定派使團迴訪。
這種情況下,滿剌加的使者在北京直到與妻子全都病死,也沒求到大明的援軍。
大明唯一的反應就是在萬壽帝君登基後驅逐了葡萄牙的使團,但仍是沒有派一兵一卒,自己在煉丹房裏逍遙快活。
就此,西洋人徹底打開了東亞的海上門戶,葡萄牙人攻滅滿剌加的就是蓋倫船。
三百年後,英國人駕駛著隻是更大了一點的蓋倫船擊敗了清政府。
可以說從滿剌加淪陷於歐洲堅船利炮的那一刻起,華夏的海權旁落就已經成了定局,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由此開始,剩下的問題就是什麽時候挑破這層窗戶紙罷了。
但好在,如今隨著我們新中國的海洋力量崛起,華夏旁落的海權也終於被我們親手奪了迴來。
從一窮二白到海軍初成,從近海防禦到海軍護航編隊遠行非洲。
再到如今的遼寧艦和山東艦服役,以及福建艦列裝,我們也即將迎來三航母時代。
千年海權變更史,百年海權抗爭史。
華夏海軍英姿颯爽,海軍盛世必將到來。
那麽本期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孔明一直覺得,後世的後輩看待曆史是一種新奇的視角。
看上去是記錄在史冊中的死板的文字,但經過後世的史學家剖析以及講解,便頗有一種見微知著之感。
但相較於去抱怨曆史,這後世的後輩們,他們自有一番屬於自己的獨特風采。
奮鬥、抗爭這類詞語經常出現在他們的話語中,其中的驕傲之意溢於言表。
他們知曉如今一切的不易,他們清楚記著喪權辱國時的屈辱。
但最終並沒有在其中沉淪,而是猶如北海的蘇武,猶如長驅電掣的冠軍侯,猶如投筆從戎的班大家。
並無太多抱怨,而是勤勤懇懇埋頭做事,最終一鳴驚人,重展……
“好漢兒!”張飛大聲激讚。
但隨即張飛就搖搖頭。
後輩這種驕傲的語氣他是熟悉的,就像自己和二哥剛剛取得些許成就的時候。
這既是對成就的驕傲,也是對沒有屈服於艱苦時日的驕傲,張飛對此深有感歎。
而數月來讀書的也是有結果的,張飛登時便想起來了一句合適的先賢之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真是好漢兒!”
孔明啞然,不過也是欣慰看著光幕,翼德話語簡單,但深得孔明之心,他也再無其他話。
此時光幕還未結束,隨著話語的悄然無聲,光幕上的內容還在持續播送。
先是黑白色並晃動的非常厲害的畫麵,他聽到一個聲音在感慨: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而很快,這個聲音變得鏗鏘有力,似是在與人爭論,也似是在痛歎:
“爭太平洋之海權,即爭中國之門戶權耳。”
最終這個聲音變得蒼老,但依然還在心心念念:
“中國之海軍……不能過百隻,設不幸有外侮,則中國危矣。”
而很快一聲炮響振聾發聵,孔明一副發黃的地圖上,那倭島化作一張巨手,朝著華夏之徒攫取而來,但很快一個拳頭就將其砸得粉碎。
隨後這隻手提起來了一支毛筆,用筆尖在倭島的殘骸中蘸滿了墨,隨後筆走龍蛇,寫下了一句話:
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海軍,這支海軍要能保衛我們的海防,有效地防禦帝國主義可能的侵略。
隨後字跡慢慢淡去,孔明看到的是一支蹣跚學步,都是小艦艇的海軍。
背景音則是伴隨著滴滴噠噠聲的清脆女聲:
“一切外國飛機和軍用船舶,未經中國政府許可,不得進入中國領海及其上空。”
最終這一切都淡去,畫麵色彩逐漸變得鮮豔,熟悉的視角拉升,隨後遍布海麵的艦隊映入了孔明的雙眼。
而在看到的第一時間,孔明便知曉了哪個是航母!
航母航母,航空利器之母船!
原來這便是那移動的領土!
孔明睜大眼睛還能看到那航母上的軍人,隻需略略估算,這航母大概尺寸便列於孔明心中:
前後至少三百餘步!左右也有近百步!真乃龐然大物是也!
至此,孔明也真心實意的發出了感歎:
“後世漢兒,殊為堅韌,殊為聰慧,殊為……不易。”
從一窮二白到艦隊滿海,從任人欺侮到爭得海權。
孔明至今還清楚記得後世第一次聊到航母時候的語氣:
“我們也掌握了人類巔峰的軍事力量!”
後輩多不易,吾心甚知之。
這股驕傲之感,借助著同文同種的聯係,孔明亦能感同身受。
“漢兒……長大了啊。”
龐統感歎的聲音同樣蘊含著千般複雜的情緒。
孔明扭頭看了過去,兩人對視一眼又幾乎同時笑了出來:
“漢兒如此甚好!”
“吾漢有幸甚善!”
……
甘露殿中同樣沉默的看著這一切。
前麵的糾結與砥礪奮鬥讓李世民揪心,但最終廣闊的艦隊遠景又讓李世民失言。
但最終在李世民心頭迴蕩的反而是一開始那個鏗鏘有力的聲音:
“世界潮流,浩浩湯湯。”
他的眼前仿佛能看到一條江水,無數族群在其中浮沉。
“何為順?何為逆?”
“我唐須引順流步步為先,開西洋彼輩之千年變局,踏浪翻波!”
這章卡文卡的厲害,給觀眾姥爺磕頭了。
(本章完)
將直尺貼在地圖上簡單丈量了一下長安與洛陽的距離,炭筆在尺子上打了記號。
然後挪動直尺向下,比來比去,孔明歎了口氣:
“從揚州起船至這絕島,往返至少有三萬裏之遙。”
其中意思也很清楚:咱們就暫時別惦記這個了。
劉備倒是很樂觀:
“如今我等隻需精研算學,試造新海船,隻需循序漸進,則海權之先機自可入手。”
”如此一來,莫說絕島,我等更是能以海師利艦巡視西洋,以傳漢名。”
畢竟那清王朝數十萬人敗於二十幾艘這個蓋倫船的戰績,便已經將戰艦的強勢之處展現的淋漓盡致。
而他們隻需要按部就班,內崇算學,外取西洋《原本》,上究天文,下察海理,興海師造強艦,則炎漢之興,便已近在眼前。
這是一個無比清晰,且觸手可及的未來。
這個未來龐統也心情激蕩,當即就想起來了孝武皇帝的自誇,並輕聲念了出來:
“際天接地,人跡所及,鹹盡賓服!”
彼時閩越國作亂,南越國乃是漢之臣屬,於是將此亂告於孝武皇帝。
淮南王引經據典勸阻孝武皇帝出兵,但“帝不聽”。
結果聽聞大漢出兵後,閩越舉國皆驚,發生內亂。
閩越王之頭被其屬下獻於孝武皇帝,以熄帝怒,
事後武帝傳旨將此事告知於淮南王,並將此語作為大漢的目標。
孔明同樣大笑,大聲吟誦出由大家班彪所書之文:
“漢秉威信,總率萬國,日月所照,皆為臣妾!”
在孔明看來,大漢一貫所求很簡單:
我的疆域,我說了算。
就因為這個最簡單的要求,漢繼四百載,誌士仁人前仆後踣,終滅匈奴,得北疆安寧。
而如今,孔明不才,願以綿薄之力,複承漢統。
開算學,興治學,製工學之統,揚科學之名。
為後世子孫,謀先發之機也。
於是成都府衙的氣氛愈發融洽。
張鬆說若是等益州之事忙完,一定要去這朱崖看看。
劉巴在一旁笑嘻嘻攛掇,稱都到朱崖了,何妨出海一觀?
比如,去看看那汪大淵去過的古裏地悶銀器有多好看?
張飛還在那邊難以置信這英人竟能將百萬土人屠戮一空。
龐統則很冷酷的指出,蠻種的族類之爭就是如此,夷族絕祀滅種據地。
不過旋即龐統就搖頭表示我華夏自不這麽野蠻,千年後也才不過百萬人而已,如今很可能也就幾萬人,處理方法多得是。
比如令其“認祖”,比如以富庶之地易之,比如將佛教徒扔過去等等等等。
不過詳細辦法龐統是沒打算和張飛說的,畢竟這事兒還挺遙遠。
不過由此龐統也下定決心:絕不能英年早逝!
……
甘露殿中李世民長籲了一口氣。
此前對於海洋到底有多富庶的疑問得到了解答。
但這個答案讓他對於這海洋的渴望再也按捺不住:
“千秋之業,自海而始。”
而此前因疆域太大而無法有效控製所產生的憂慮,在此刻也緩解不少。
讓西域成為大唐的走廊,讓南海成為大唐的內海。
隻要能成,這千秋之業,還有誰能與朕比肩?
想到激動之處,李世民的心情再也按捺不住,重重一拳砸在桌案上,讓同樣滿心期待的劉仁軌嚇了一跳。
“陛下?”
李世民擺擺手,略有不好意思,不過看著劉仁軌,眼神略有期待:
“正則能海戰揚名,可是少時有奇人授海戰之法?”
劉仁軌實誠的搖搖頭:
“陛下,臣乃汴州人,少時粗通水性,不懂水戰,更遑論海戰。”
李世民頓時有點失望。
劉仁軌無疑是一個令他驚喜的人才,但如今海上有如此宏圖,僅僅一個劉仁軌就有點不太夠用了。
故而隨口一問,便是想要看看是否有在野遺賢,但這麽看來果然還是多想了。
隨即李世民自嘲一笑,看那後世駁雜學識可見學無止境,哪有那麽多生而知之的賢才?
還是要往治學傾注心血啊!
心中沉吟著,李世民在甘露殿掃視了一圈,同時在心中將李世勣、劉仁軌、房玄齡、閻立德等人記在了心上。
後輩說的清楚,因此他大概也能梳理出來,想要建海師的話,海軍將士、算學研習、船舶改造,三者缺一不可。
若要出海,那海船便幹係甚大,再由將作監司掌造船就不太合適了,那……
增設靖海司?不,還是等待會兒將這幾人留下商議決定吧。
沉吟了一下,李世民抬頭才發現劉仁軌還在認真瞧著他,明顯還在疑惑皇帝為什麽這麽問。
將那些想法暫時驅散,李世民親切問道:
“那正則可懂算學?”
說到此劉仁軌略有不好意思:“不甚懂。”
李世民點點頭:
“既如此,便先入國子監修算學。”
劉仁軌自無異議,應承下來。
【英國在鴉片戰爭擊敗清政府後,李鴻章做出了一個判斷,認為此時的華夏乃是:
“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這個判斷沒錯,但實際上這個判斷來的實在是太晚了,這個大變局實際上開始的更早。
現代海權論中有一句被頻繁引用的話:
“誰控製了海洋,誰就控製了一切。”
同理,失去了對海洋的控製,也就會失去一切。
而東亞海洋的入口我們都熟悉,馬六甲海峽,而變故發生的時間其實也能猜得出來:大明時期。
宋朝時占據馬六甲海峽的國家為三佛齊,與宋朝一直保持著朝貢體係,建造了還算強盛的海軍。
後來帶宋自顧不暇,三佛齊也被馬來人攻滅。
等到明朝鄭和下西洋時,在馬六甲海峽建國的已經是滿剌加,跟馬六甲是一個音。
滿剌加控製港口,明朝為滿剌加提供外交和軍事保護,所以雙方建立了相當深厚的合作關係。
根據明史記載,從永樂元年開始,滿剌加在一百年的時間裏入貢32次,其中有五次是由滿剌加的國王王後帶領使團進行的大規模朝貢。
但這樣的親密關係是建立在雙方各取所需的前提下,後來的事兒咱們都知道,明朝下西洋停止,力量無法輻射過來了,雙方關係也自然疏遠。
足以寫進曆史的變故是1511年,葡萄牙人以七百名士兵、十六艘戰艦,以及當地數千雇傭軍攻滅滿剌加,占領海峽。
滿剌加的王族毫不懼怕:爺身後有大明,等死吧你們!
但滿剌加的求援信直到八年後才送到了豹房皇帝、風流天子、大慶法王、動物園園長、威武大將軍朱壽兼正德帝朱厚照手裏。
不過攻滅了滿剌加的葡萄牙人先一步到達了北京城,並大力發動銀元攻勢,效果斐然。
朱厚照身邊被買通太監一個勁兒的給葡萄牙唱讚歌刷好感,武宗甚至還召見過葡萄牙使團的人一起下棋,並約定派使團迴訪。
這種情況下,滿剌加的使者在北京直到與妻子全都病死,也沒求到大明的援軍。
大明唯一的反應就是在萬壽帝君登基後驅逐了葡萄牙的使團,但仍是沒有派一兵一卒,自己在煉丹房裏逍遙快活。
就此,西洋人徹底打開了東亞的海上門戶,葡萄牙人攻滅滿剌加的就是蓋倫船。
三百年後,英國人駕駛著隻是更大了一點的蓋倫船擊敗了清政府。
可以說從滿剌加淪陷於歐洲堅船利炮的那一刻起,華夏的海權旁落就已經成了定局,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由此開始,剩下的問題就是什麽時候挑破這層窗戶紙罷了。
但好在,如今隨著我們新中國的海洋力量崛起,華夏旁落的海權也終於被我們親手奪了迴來。
從一窮二白到海軍初成,從近海防禦到海軍護航編隊遠行非洲。
再到如今的遼寧艦和山東艦服役,以及福建艦列裝,我們也即將迎來三航母時代。
千年海權變更史,百年海權抗爭史。
華夏海軍英姿颯爽,海軍盛世必將到來。
那麽本期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孔明一直覺得,後世的後輩看待曆史是一種新奇的視角。
看上去是記錄在史冊中的死板的文字,但經過後世的史學家剖析以及講解,便頗有一種見微知著之感。
但相較於去抱怨曆史,這後世的後輩們,他們自有一番屬於自己的獨特風采。
奮鬥、抗爭這類詞語經常出現在他們的話語中,其中的驕傲之意溢於言表。
他們知曉如今一切的不易,他們清楚記著喪權辱國時的屈辱。
但最終並沒有在其中沉淪,而是猶如北海的蘇武,猶如長驅電掣的冠軍侯,猶如投筆從戎的班大家。
並無太多抱怨,而是勤勤懇懇埋頭做事,最終一鳴驚人,重展……
“好漢兒!”張飛大聲激讚。
但隨即張飛就搖搖頭。
後輩這種驕傲的語氣他是熟悉的,就像自己和二哥剛剛取得些許成就的時候。
這既是對成就的驕傲,也是對沒有屈服於艱苦時日的驕傲,張飛對此深有感歎。
而數月來讀書的也是有結果的,張飛登時便想起來了一句合適的先賢之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真是好漢兒!”
孔明啞然,不過也是欣慰看著光幕,翼德話語簡單,但深得孔明之心,他也再無其他話。
此時光幕還未結束,隨著話語的悄然無聲,光幕上的內容還在持續播送。
先是黑白色並晃動的非常厲害的畫麵,他聽到一個聲音在感慨: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而很快,這個聲音變得鏗鏘有力,似是在與人爭論,也似是在痛歎:
“爭太平洋之海權,即爭中國之門戶權耳。”
最終這個聲音變得蒼老,但依然還在心心念念:
“中國之海軍……不能過百隻,設不幸有外侮,則中國危矣。”
而很快一聲炮響振聾發聵,孔明一副發黃的地圖上,那倭島化作一張巨手,朝著華夏之徒攫取而來,但很快一個拳頭就將其砸得粉碎。
隨後這隻手提起來了一支毛筆,用筆尖在倭島的殘骸中蘸滿了墨,隨後筆走龍蛇,寫下了一句話:
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海軍,這支海軍要能保衛我們的海防,有效地防禦帝國主義可能的侵略。
隨後字跡慢慢淡去,孔明看到的是一支蹣跚學步,都是小艦艇的海軍。
背景音則是伴隨著滴滴噠噠聲的清脆女聲:
“一切外國飛機和軍用船舶,未經中國政府許可,不得進入中國領海及其上空。”
最終這一切都淡去,畫麵色彩逐漸變得鮮豔,熟悉的視角拉升,隨後遍布海麵的艦隊映入了孔明的雙眼。
而在看到的第一時間,孔明便知曉了哪個是航母!
航母航母,航空利器之母船!
原來這便是那移動的領土!
孔明睜大眼睛還能看到那航母上的軍人,隻需略略估算,這航母大概尺寸便列於孔明心中:
前後至少三百餘步!左右也有近百步!真乃龐然大物是也!
至此,孔明也真心實意的發出了感歎:
“後世漢兒,殊為堅韌,殊為聰慧,殊為……不易。”
從一窮二白到艦隊滿海,從任人欺侮到爭得海權。
孔明至今還清楚記得後世第一次聊到航母時候的語氣:
“我們也掌握了人類巔峰的軍事力量!”
後輩多不易,吾心甚知之。
這股驕傲之感,借助著同文同種的聯係,孔明亦能感同身受。
“漢兒……長大了啊。”
龐統感歎的聲音同樣蘊含著千般複雜的情緒。
孔明扭頭看了過去,兩人對視一眼又幾乎同時笑了出來:
“漢兒如此甚好!”
“吾漢有幸甚善!”
……
甘露殿中同樣沉默的看著這一切。
前麵的糾結與砥礪奮鬥讓李世民揪心,但最終廣闊的艦隊遠景又讓李世民失言。
但最終在李世民心頭迴蕩的反而是一開始那個鏗鏘有力的聲音:
“世界潮流,浩浩湯湯。”
他的眼前仿佛能看到一條江水,無數族群在其中浮沉。
“何為順?何為逆?”
“我唐須引順流步步為先,開西洋彼輩之千年變局,踏浪翻波!”
這章卡文卡的厲害,給觀眾姥爺磕頭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