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諸位所料,父皇欲要拿下我所有職事,要不是我以大哥淫亂後宮為借口亂了父皇心神,這會兒怕已經沒了天策上將府了!”李世民有些後怕的唏噓道,隨後神情一肅,話音一轉:
“如今危難時期,還請諸位幫我!”
說著話的間隙,李世民起身向眾人深深一禮。
“大王何須如此,蒙大王不棄,我等本就是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為大王效力,正是份數應當!”眾人齊齊迴禮,房玄齡當先道。
“願為大王效死!”餘人皆應。
“好!有眾位弟兄鼎力相助,我等團結一心,眾誌成城,何懼不能成事!
隻是該如何謀劃,還請諸位教我!”李世民幾句話間,便將眾人捆綁在一起,同時激起眾人鬥誌,接下來就該討論具體應對辦法了。
“大王,為今之計,已是魚死網破之局麵,陛下不是要明早招大王與太子對質麽,我等正好提前於玄武門設伏,來個先下手為強,若能畢其功於一役,則大王大事可期!”房玄齡建議道。
“非得如此,別無他法了麽?”李世民還是有些於心不忍。
“大王,如今非常時刻,自該行非常之事,當斷不斷,殆矣!”杜如晦勸道。
“大王,還請大王調兵遣將!”長孫無忌拱火道。
“請大王發令!”侯君集,秦瓊等附和。
“罷!就依諸位所言,本王這就修書,再請賢才良將,共謀大事!”李世民終於下定決心。
信是發出去了,可應著卻不如李世民的意,隻有高士廉、張士貴、宇文士及、屈突通、段誌玄應約前來。
而李世民寄予厚望的李世,李靖卻迴信推脫了。
李世績原名徐世績,因功被賜姓李,後李世民上位又因為避諱其名,改為李績,原本為瓦崗舊將,他的迴信乃是李淵對其有大恩,不忍反叛。
李靖則是堅定的忠君思想擁護者,他降唐,也是因為在去舉報李淵造反的路上,被李世民俘獲了,因為多次在李世民麾下效力,讓李世民對其有了錯誤的判斷。
不過他也迴信說了,兩不相幫,這也算是挺不容易的決定。
李世民正自不爽呢,外間來報,程知節迴來了!
這可是意外之喜,要知道程咬金是被李建成他們搞到康州去了,康州那可是廣東地界,離長安可是太遠了,他能在這個關鍵時刻趕迴來,豈不是上天都在幫他李世民。
別看隻是一個程咬金,他的作用可是很大的,身為秦王府馬軍總管,他一迴來,玄甲軍可就有將領了,這意義有多大,自是不言而喻。
一番寒暄後,李世民直歎,程咬金乃是他的福將,將即將謀劃的事悉數托出,程咬金自然表示擁護。
既然人到齊了,計劃也已經定好了,李世民便開始點將。
“所謂未算勝先算敗,不管明日能不能功成,我等都要做好最壞的打算,所以後路不能沒有,因此秦瓊秦叔寶!”
“末將在!”秦瓊出列朗聲道。
“你為人機警素來穩重,我欲以洛陽作為我等退路,你對洛陽城又頗為熟悉,還請你火速趕往洛陽,拿我將令接管洛陽城防,以為我等後路!”
當年李世民率軍擊敗王世充竇建德,拿下洛陽,其鎮守之人自然是他軍中舊部,秦叔寶在投李世民前,便是洛陽王世充手下,對於洛陽城極為熟悉,派他前去正是人盡其才。
“末將領命!”
秦瓊也知道這事耽擱不得,果斷領命而去。
“屈突通!”
“臣在!”
“你為工部尚書,正好坐鎮南衙,帶我等起事,你要安撫宮衛,為我等拖延時間。”
“必不負大王所托!”屈突通領命道。
皇宮中自然也是有宿衛的,可要到達玄武門,必定要出南衙才行,能夠讓這些宿衛不參與進來,李世民的壓力自然輕鬆不少。
至於玄武門本來的宿衛,別忘了看守玄武門的常和那也是李世民的人。
“程知節、張士貴!”
“末將在!”
“你二人率三百玄甲軍於玄武門外三裏處埋伏,伺機接應!”
“諾!”
“安元壽!”
“卑下在!”
“你帶人守嘉猷門(太極宮與掖庭宮之間的門戶)”
“高士廉!你帶人守芳林門!”
“諾!”
“房玄齡、杜克明!”
“臣在!”
“你二人坐鎮秦王府!”
“是!”
“其餘人等隨我入玄武門,於臨湖殿設伏,功成與否就看明朝!”
“大王安排周詳,此戰必勝!”杜如晦道。
“必勝!”眾人唿應。
“好!借諸位吉言,今日便委屈諸位就在秦王府歇息,明日本王就看諸位大顯身手了,拜托!”李世民道。
“敢不效死命!”
這麽機密的事情自然要謹慎對待,雖然李世民對這些人都很信任,可也不想出現意外,留宿秦王府乃是應有之義,諸將也能理解。
次日一早,坊市還未開之際,李世民便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高士廉等人由玄武門進入。
武德五年時,李淵曾下令,李世民與李建成帶人入宮可持械,隻是不能著甲,因此這一行人進宮都是配帶兵器的。
按照昨日商量好的,高士廉依令前往了芳林門鎮守,防止宮衛或者其他單位救援。
屈突通往南衙阻止宮衛介入,安元壽在嘉猷門著甲守衛,防止宮人作亂,並負責將事先準備在兩宮的鎧甲負責發放給諸將。
李世民自帶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段誌玄,侯君集、張公瑾等將領,於臨湖殿埋伏。
同時玄武門守門士兵全部換成自己帶來的兵馬,一切都有條不紊的按照預先設計的計劃進行著,接下來就等李建成入套了。
相對於李建成來說,李世民所做的這一切他是不知道的,不過李世民誣陷他與張婕妤有染的事,他倒是知道。
倒不是李淵給他傳話了,而是聽了李世民的話,晚間李淵質問了張婕妤,遂而張婕妤差人給他報了信。
所以今日早朝前要與李世民就這個問題對質他是知道的,可他萬萬沒算到,李世民竟然有破釜沉舟的勇氣。
ps:關於秦二哥,有很多記載,有的說其參加了玄武門之變,功勞是替李淵宣讀聖旨,製止了宮衛繼續向李世民發動攻擊,有的幹脆就是參與了政變但功勞不詳,這兩者的理由都是,玄武門政變後,秦瓊升任左武衛大將軍,升官了自然是有功的。
另一種說法是秦瓊根本沒有參與玄武門之戰,理由是同為國公,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都是後來居上,實封一千三百戶,而秦瓊隻有七百戶,並且此後便一直以作戰過多,流血太甚稱病,直到真的病死。
本文采取的是參與了,隻是功勞不大,思來想去還是委托他準備後路合適,畢竟這麽大的事,李世民不可能不準備退路,這個退路自然是李長安不遠的洛陽最合適,既然是洛陽,那麽秦瓊肯定就是最合適的人選,我以為這才是最接近真相的史實!
“如今危難時期,還請諸位幫我!”
說著話的間隙,李世民起身向眾人深深一禮。
“大王何須如此,蒙大王不棄,我等本就是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為大王效力,正是份數應當!”眾人齊齊迴禮,房玄齡當先道。
“願為大王效死!”餘人皆應。
“好!有眾位弟兄鼎力相助,我等團結一心,眾誌成城,何懼不能成事!
隻是該如何謀劃,還請諸位教我!”李世民幾句話間,便將眾人捆綁在一起,同時激起眾人鬥誌,接下來就該討論具體應對辦法了。
“大王,為今之計,已是魚死網破之局麵,陛下不是要明早招大王與太子對質麽,我等正好提前於玄武門設伏,來個先下手為強,若能畢其功於一役,則大王大事可期!”房玄齡建議道。
“非得如此,別無他法了麽?”李世民還是有些於心不忍。
“大王,如今非常時刻,自該行非常之事,當斷不斷,殆矣!”杜如晦勸道。
“大王,還請大王調兵遣將!”長孫無忌拱火道。
“請大王發令!”侯君集,秦瓊等附和。
“罷!就依諸位所言,本王這就修書,再請賢才良將,共謀大事!”李世民終於下定決心。
信是發出去了,可應著卻不如李世民的意,隻有高士廉、張士貴、宇文士及、屈突通、段誌玄應約前來。
而李世民寄予厚望的李世,李靖卻迴信推脫了。
李世績原名徐世績,因功被賜姓李,後李世民上位又因為避諱其名,改為李績,原本為瓦崗舊將,他的迴信乃是李淵對其有大恩,不忍反叛。
李靖則是堅定的忠君思想擁護者,他降唐,也是因為在去舉報李淵造反的路上,被李世民俘獲了,因為多次在李世民麾下效力,讓李世民對其有了錯誤的判斷。
不過他也迴信說了,兩不相幫,這也算是挺不容易的決定。
李世民正自不爽呢,外間來報,程知節迴來了!
這可是意外之喜,要知道程咬金是被李建成他們搞到康州去了,康州那可是廣東地界,離長安可是太遠了,他能在這個關鍵時刻趕迴來,豈不是上天都在幫他李世民。
別看隻是一個程咬金,他的作用可是很大的,身為秦王府馬軍總管,他一迴來,玄甲軍可就有將領了,這意義有多大,自是不言而喻。
一番寒暄後,李世民直歎,程咬金乃是他的福將,將即將謀劃的事悉數托出,程咬金自然表示擁護。
既然人到齊了,計劃也已經定好了,李世民便開始點將。
“所謂未算勝先算敗,不管明日能不能功成,我等都要做好最壞的打算,所以後路不能沒有,因此秦瓊秦叔寶!”
“末將在!”秦瓊出列朗聲道。
“你為人機警素來穩重,我欲以洛陽作為我等退路,你對洛陽城又頗為熟悉,還請你火速趕往洛陽,拿我將令接管洛陽城防,以為我等後路!”
當年李世民率軍擊敗王世充竇建德,拿下洛陽,其鎮守之人自然是他軍中舊部,秦叔寶在投李世民前,便是洛陽王世充手下,對於洛陽城極為熟悉,派他前去正是人盡其才。
“末將領命!”
秦瓊也知道這事耽擱不得,果斷領命而去。
“屈突通!”
“臣在!”
“你為工部尚書,正好坐鎮南衙,帶我等起事,你要安撫宮衛,為我等拖延時間。”
“必不負大王所托!”屈突通領命道。
皇宮中自然也是有宿衛的,可要到達玄武門,必定要出南衙才行,能夠讓這些宿衛不參與進來,李世民的壓力自然輕鬆不少。
至於玄武門本來的宿衛,別忘了看守玄武門的常和那也是李世民的人。
“程知節、張士貴!”
“末將在!”
“你二人率三百玄甲軍於玄武門外三裏處埋伏,伺機接應!”
“諾!”
“安元壽!”
“卑下在!”
“你帶人守嘉猷門(太極宮與掖庭宮之間的門戶)”
“高士廉!你帶人守芳林門!”
“諾!”
“房玄齡、杜克明!”
“臣在!”
“你二人坐鎮秦王府!”
“是!”
“其餘人等隨我入玄武門,於臨湖殿設伏,功成與否就看明朝!”
“大王安排周詳,此戰必勝!”杜如晦道。
“必勝!”眾人唿應。
“好!借諸位吉言,今日便委屈諸位就在秦王府歇息,明日本王就看諸位大顯身手了,拜托!”李世民道。
“敢不效死命!”
這麽機密的事情自然要謹慎對待,雖然李世民對這些人都很信任,可也不想出現意外,留宿秦王府乃是應有之義,諸將也能理解。
次日一早,坊市還未開之際,李世民便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高士廉等人由玄武門進入。
武德五年時,李淵曾下令,李世民與李建成帶人入宮可持械,隻是不能著甲,因此這一行人進宮都是配帶兵器的。
按照昨日商量好的,高士廉依令前往了芳林門鎮守,防止宮衛或者其他單位救援。
屈突通往南衙阻止宮衛介入,安元壽在嘉猷門著甲守衛,防止宮人作亂,並負責將事先準備在兩宮的鎧甲負責發放給諸將。
李世民自帶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段誌玄,侯君集、張公瑾等將領,於臨湖殿埋伏。
同時玄武門守門士兵全部換成自己帶來的兵馬,一切都有條不紊的按照預先設計的計劃進行著,接下來就等李建成入套了。
相對於李建成來說,李世民所做的這一切他是不知道的,不過李世民誣陷他與張婕妤有染的事,他倒是知道。
倒不是李淵給他傳話了,而是聽了李世民的話,晚間李淵質問了張婕妤,遂而張婕妤差人給他報了信。
所以今日早朝前要與李世民就這個問題對質他是知道的,可他萬萬沒算到,李世民竟然有破釜沉舟的勇氣。
ps:關於秦二哥,有很多記載,有的說其參加了玄武門之變,功勞是替李淵宣讀聖旨,製止了宮衛繼續向李世民發動攻擊,有的幹脆就是參與了政變但功勞不詳,這兩者的理由都是,玄武門政變後,秦瓊升任左武衛大將軍,升官了自然是有功的。
另一種說法是秦瓊根本沒有參與玄武門之戰,理由是同為國公,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都是後來居上,實封一千三百戶,而秦瓊隻有七百戶,並且此後便一直以作戰過多,流血太甚稱病,直到真的病死。
本文采取的是參與了,隻是功勞不大,思來想去還是委托他準備後路合適,畢竟這麽大的事,李世民不可能不準備退路,這個退路自然是李長安不遠的洛陽最合適,既然是洛陽,那麽秦瓊肯定就是最合適的人選,我以為這才是最接近真相的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