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襄陽方麵的鼎力支持
挽明:從在野侯爵開始 作者:雪豹導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車隊在河南平原迅速行進,幾天後就到了湖廣境內。
一到湖廣真就不一樣了。
莊稼長勢特別好,還有許多牲畜。
河南有許多羊,湖廣則是經常能見到黝黑壯碩的水牛。
好幾頭大水牛,看起來非常巨大,平常就在溪流河道裏乘涼,吃水草的樣子看起來非常悠閑。
還有母牛帶著小牛,小牛歡快地戲水,看起來非常活潑幸福。
附近有人在田裏耕作,水牛大概是他家的。
李鐵柱很好奇:“養那麽多水牛,甘草不夠吧?”
“甘草?”老農稍微遲疑了一會,隨即笑了。
“那是北方種的吧?小夥子北方人吧?我們這不種穀子,種水稻和小麥。”
李鐵柱是天津衛人,當然熟悉北方耕種的情況,穀子收割後穀穗下麵的秸稈就是甘草,是甜的甘草,牲畜最愛吃了。甘是甜的意思,不是曬幹的幹,當然甘草也要曬幹。
】
如果沒有天然的草場,一般也就養羊、養驢。
因為牛吃得太多,光靠種植粟以後的甘草,養牛太吃力了。
所以他看到這麽多水牛,會很詫異覺得甘草不夠養這麽多牛。
老農給他們介紹,從河南進入到湖廣以後,由於水草豐盛,直接將牛趕到溪流、湖泊、河流旁就可以,平時吃鮮草,冬季吃些豆料、鮮草和幹草。
這個幹草就不是產小米的穀子,而是曬幹的草料了。
而且湖廣的冬天,有大量常青的灌木和草地,所以即使是冬天,水牛也有吃的。
老漢到田間清理雜草,暫時沒工夫和他們聊了。
李鐵柱跟著王宏宇繼續走在田野邊。
看到湖廣這邊農舍與河南相差不大,但是豬圈要大上不小。
湖廣這邊的豬圈跟居住的農舍完全分開,單獨一棟大小相當。
稍微觀察一會,就看到裏麵有近10頭豬,而不是河南那邊一般一家隻有幾頭。
李鐵柱去看人家家裏這麽多豬,結果家裏出來一個健壯農婦,大聲吆喝道:“看上哪頭了?我們直接賣。”
看見來者多高大強壯,有武夫的樣貌氣質,農婦直接就看到做生意的機會。
這倒真沒看錯,王宏宇一路上安排周義傑,以及從京城跟來的孟彪手下負責後勤。
但是在開封跟大哥家人匯合以後,被他們招待吃得不錯,自己卻沒有專門出錢迴饋,現在買些正合適。
河南那邊各家養得少,自己不好主動提出購買,免得因為權勢造成“強買”的局麵。
這裏人家養的多,還主動提了,當然可以。
“買幾頭?這幾頭豬該出欄了!”農婦見王宏宇有意,直接選中了3頭。
王宏宇知道明朝的時候不用專門稱豬為豚,不需要因為明朝皇帝姓朱,而專門迴避這個音,明朝皇帝自己都會這麽稱唿。唯一禁止養豬的明武宗朱厚照,在詔書中也直接寫“豬”這個字。
詔書如此,民間百姓家更是不用忌諱。
文字獄什麽的,除了明太祖朱元章打壓地主文人,其他各時期沒有所謂“文字獄”,與大清朝文字獄,殺人燒書禁言論,根本不是一迴事。
買了三頭豬,又見不遠處已完成收獲,正準備插秧。
湖廣氣候溫暖、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冬小麥的收獲時間都比河南、北直隸早一些。
此時早已收完冬小麥,現在地裏灌好了水,早已完成插秧。
王宏宇說看了看結束辛勞的農夫:“今年已收獲的麥子,畝產有望300斤吧?”
老農迴答:“謝謝您的吉言,今年年份好,麥子有望能產240斤。”
果然,即使是大明產糧的核心,沒有科學探索和技術進步,畝產也上不去。
“如果不出意外,今年稻子能衝一衝300斤。”
對啊~
湖廣是水稻、小麥輪種。
冬小麥畝產240斤,水稻畝產300斤,這是大豐年了。
真要是論畝產往上衝,還數水稻潛力最大。
袁爺爺千古,和一代代水稻技術探索者千古。
這個時代搞不了雜交稻,但是也有各種優勢稻種,尤其是東南亞。所以要盡快搞定糧食這一關,這樣就能在工礦、技術和軍事方麵養更多的人。
七月的天氣越來越熱,隔三差五還下一次雨,空氣濕度增大了。
大哥周敦吉遺體用石灰做了防腐處理,但在夏天逐漸熱了起來,還是會有腐敗的風險。
接下來需要加快腳步。
第二天到了漢水,王宏宇派周敦吉的大哥周兆安保護靈柩坐船趕往鄖陽,渾河軍也全部坐船保護。
剛過了河,後麵就又過來一條船,來了一位老朋友。
艾友芝。
“我一路追,終於在襄陽追上了~”
他見了王宏宇立刻攀談起來。
此時艾友芝已經升官為襄陽府同知,比之前主事更高一級。
與他同來的還有首輔葉向高,以及戶部、兵部在艾友芝赴任前接到朝廷的公文,王宏宇的渾河軍在鄖陽期間的糧草均由襄陽府、鄖陽府兩地承擔。
襄陽產糧眾多,鄖陽則是在山裏,當然要有艾友芝這個老朋友,出任二把手全力支持了。
艾友芝對這位在最困難的時候幫助過自己的朋友充滿了期待,不僅會處理好糧草,還準備與王宏宇深度合作。
鄖陽的山貨對襄陽、乃至整個湖廣的上層很有吸引力。
以前沒有統一的組織,鄖陽的山民依靠背簍、扁擔難以把用山貨換取的大米運迴去,兩地隻有零星的交易。
好友再相會,商討襄陽與鄖陽協同發展,尤其是漢水航運非常方便兩地物資流通。
王宏宇則想得更多,聽周兆安他們說,鄖陽周圍各個縣本地人口不多。多年來周圍幾個省的流民聚集在鄖陽大山裏的人遠遠多於本地人。
因為耕地少,糧食產出有限,存在許多隱患,要發展鄖陽首先就是吃飯問題,解決糧食問題是關鍵。
大山裏最不缺的東西就是竹木、藥材、山貨。至於具體如何發展還的實地考察以後在確定發展方向。
第二批周家人到達湖廣的襄陽府,他們也是從後麵趕過來的。王宏宇讓他們分一半人坐船從漢水逆流而上追趕護靈柩隊伍去鄖縣。
另一半人準備跟隨王宏宇走陸路作調查,計劃的路線是從穀城縣去均縣途經武當山。
這一半人多數是周敦吉的戰友,他們在武當山、鄖陽各地都有散落的老兵,本就都有聯係。
此時跟隨周敦吉的大英雄義弟進山考察,出一些人力是感到自豪的,跟著這位少年將軍都感覺自己又煥發了青春。
一到湖廣真就不一樣了。
莊稼長勢特別好,還有許多牲畜。
河南有許多羊,湖廣則是經常能見到黝黑壯碩的水牛。
好幾頭大水牛,看起來非常巨大,平常就在溪流河道裏乘涼,吃水草的樣子看起來非常悠閑。
還有母牛帶著小牛,小牛歡快地戲水,看起來非常活潑幸福。
附近有人在田裏耕作,水牛大概是他家的。
李鐵柱很好奇:“養那麽多水牛,甘草不夠吧?”
“甘草?”老農稍微遲疑了一會,隨即笑了。
“那是北方種的吧?小夥子北方人吧?我們這不種穀子,種水稻和小麥。”
李鐵柱是天津衛人,當然熟悉北方耕種的情況,穀子收割後穀穗下麵的秸稈就是甘草,是甜的甘草,牲畜最愛吃了。甘是甜的意思,不是曬幹的幹,當然甘草也要曬幹。
】
如果沒有天然的草場,一般也就養羊、養驢。
因為牛吃得太多,光靠種植粟以後的甘草,養牛太吃力了。
所以他看到這麽多水牛,會很詫異覺得甘草不夠養這麽多牛。
老農給他們介紹,從河南進入到湖廣以後,由於水草豐盛,直接將牛趕到溪流、湖泊、河流旁就可以,平時吃鮮草,冬季吃些豆料、鮮草和幹草。
這個幹草就不是產小米的穀子,而是曬幹的草料了。
而且湖廣的冬天,有大量常青的灌木和草地,所以即使是冬天,水牛也有吃的。
老漢到田間清理雜草,暫時沒工夫和他們聊了。
李鐵柱跟著王宏宇繼續走在田野邊。
看到湖廣這邊農舍與河南相差不大,但是豬圈要大上不小。
湖廣這邊的豬圈跟居住的農舍完全分開,單獨一棟大小相當。
稍微觀察一會,就看到裏麵有近10頭豬,而不是河南那邊一般一家隻有幾頭。
李鐵柱去看人家家裏這麽多豬,結果家裏出來一個健壯農婦,大聲吆喝道:“看上哪頭了?我們直接賣。”
看見來者多高大強壯,有武夫的樣貌氣質,農婦直接就看到做生意的機會。
這倒真沒看錯,王宏宇一路上安排周義傑,以及從京城跟來的孟彪手下負責後勤。
但是在開封跟大哥家人匯合以後,被他們招待吃得不錯,自己卻沒有專門出錢迴饋,現在買些正合適。
河南那邊各家養得少,自己不好主動提出購買,免得因為權勢造成“強買”的局麵。
這裏人家養的多,還主動提了,當然可以。
“買幾頭?這幾頭豬該出欄了!”農婦見王宏宇有意,直接選中了3頭。
王宏宇知道明朝的時候不用專門稱豬為豚,不需要因為明朝皇帝姓朱,而專門迴避這個音,明朝皇帝自己都會這麽稱唿。唯一禁止養豬的明武宗朱厚照,在詔書中也直接寫“豬”這個字。
詔書如此,民間百姓家更是不用忌諱。
文字獄什麽的,除了明太祖朱元章打壓地主文人,其他各時期沒有所謂“文字獄”,與大清朝文字獄,殺人燒書禁言論,根本不是一迴事。
買了三頭豬,又見不遠處已完成收獲,正準備插秧。
湖廣氣候溫暖、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冬小麥的收獲時間都比河南、北直隸早一些。
此時早已收完冬小麥,現在地裏灌好了水,早已完成插秧。
王宏宇說看了看結束辛勞的農夫:“今年已收獲的麥子,畝產有望300斤吧?”
老農迴答:“謝謝您的吉言,今年年份好,麥子有望能產240斤。”
果然,即使是大明產糧的核心,沒有科學探索和技術進步,畝產也上不去。
“如果不出意外,今年稻子能衝一衝300斤。”
對啊~
湖廣是水稻、小麥輪種。
冬小麥畝產240斤,水稻畝產300斤,這是大豐年了。
真要是論畝產往上衝,還數水稻潛力最大。
袁爺爺千古,和一代代水稻技術探索者千古。
這個時代搞不了雜交稻,但是也有各種優勢稻種,尤其是東南亞。所以要盡快搞定糧食這一關,這樣就能在工礦、技術和軍事方麵養更多的人。
七月的天氣越來越熱,隔三差五還下一次雨,空氣濕度增大了。
大哥周敦吉遺體用石灰做了防腐處理,但在夏天逐漸熱了起來,還是會有腐敗的風險。
接下來需要加快腳步。
第二天到了漢水,王宏宇派周敦吉的大哥周兆安保護靈柩坐船趕往鄖陽,渾河軍也全部坐船保護。
剛過了河,後麵就又過來一條船,來了一位老朋友。
艾友芝。
“我一路追,終於在襄陽追上了~”
他見了王宏宇立刻攀談起來。
此時艾友芝已經升官為襄陽府同知,比之前主事更高一級。
與他同來的還有首輔葉向高,以及戶部、兵部在艾友芝赴任前接到朝廷的公文,王宏宇的渾河軍在鄖陽期間的糧草均由襄陽府、鄖陽府兩地承擔。
襄陽產糧眾多,鄖陽則是在山裏,當然要有艾友芝這個老朋友,出任二把手全力支持了。
艾友芝對這位在最困難的時候幫助過自己的朋友充滿了期待,不僅會處理好糧草,還準備與王宏宇深度合作。
鄖陽的山貨對襄陽、乃至整個湖廣的上層很有吸引力。
以前沒有統一的組織,鄖陽的山民依靠背簍、扁擔難以把用山貨換取的大米運迴去,兩地隻有零星的交易。
好友再相會,商討襄陽與鄖陽協同發展,尤其是漢水航運非常方便兩地物資流通。
王宏宇則想得更多,聽周兆安他們說,鄖陽周圍各個縣本地人口不多。多年來周圍幾個省的流民聚集在鄖陽大山裏的人遠遠多於本地人。
因為耕地少,糧食產出有限,存在許多隱患,要發展鄖陽首先就是吃飯問題,解決糧食問題是關鍵。
大山裏最不缺的東西就是竹木、藥材、山貨。至於具體如何發展還的實地考察以後在確定發展方向。
第二批周家人到達湖廣的襄陽府,他們也是從後麵趕過來的。王宏宇讓他們分一半人坐船從漢水逆流而上追趕護靈柩隊伍去鄖縣。
另一半人準備跟隨王宏宇走陸路作調查,計劃的路線是從穀城縣去均縣途經武當山。
這一半人多數是周敦吉的戰友,他們在武當山、鄖陽各地都有散落的老兵,本就都有聯係。
此時跟隨周敦吉的大英雄義弟進山考察,出一些人力是感到自豪的,跟著這位少年將軍都感覺自己又煥發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