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克林還談到:到蘇聯學習的義勇軍幹部大部分已經迴到東北。在撫順、本溪、鞍山有八路軍被俘人員2萬多人,他們已經組織了遊擊隊。國民黨的地下人員也從監獄裏出來了,到處活動,掛起牌子招收人馬。我們已經禁止國民黨的活動,但是現在我們的大批幹部還沒到,處處缺乏幹部。
曾克林還匯報了一批蘇軍在東北的情況。他指出:紅軍士兵生活艱苦,衣衫破爛不堪,紀律很壞,強殲婦女的事很多,我每天都去紅軍政治部報告蘇軍違犯紀律的事件。他們政治部主任說,這些部隊是從西線調來的,對法西斯十分痛恨。強殲曰本女人不好管,政治部已經下令槍斃了20人,扣押了380多人,還是無法維持。
整個匯報使[***]中央政治局成員們都很興奮。
在一個多小時的匯報中,[***]說:“東北是戰略要地,北靠蘇聯,東接朝鮮,西鄰蒙古,有山區,有大平原,進便於攻,退便於守,可以成為我國革命的重要戰略地區。東北交通便利,物產豐富,工業發達。國民黨十四年前出賣了東北,現在人民鬥爭勝利了,他們一定不會死心,會搶占東北,奪取勝利果實。我們要和他們針鋒相對,力爭這個戰略地區。我們的部隊先進去了,就站住了腳,就可以控製東北,我們掌握了東北,就能為[***]、周副主席在渝城談判創造有利地位。我們有了東北,就可以加速中國革命的進程。抗曰戰爭開始時,[***]就預料,曰本帝國主義是能夠戰勝的,最後勝利一定屬於中國人民,現在抗戰勝利了,隻要我們繼續戰鬥下去,一個和平明煮的新中國一定會建立起來。”
朱德告誡曾克林說:“東北人民受了曰本侵略者十幾年壓迫,要使他們感到我們黨的溫暖,感到黨和人民的軍隊是他們的靠山,使黨的影響深人人心,你們是第一批進入東北的部隊,責任更是重大。”
這次會議,使[***]中央政治局進一步了解蘇軍在東北隻占領中長路沿線的大城市,許多中小城市及廣大鄉村或為真空地區,或為匪偽盤踞。蘇軍雖礙於中蘇條約不允許八路軍在其撤退前進入東北,但不用八路軍番號即可得到默許。人民自治軍在東北擴兵極容易,每一號召都有數百人參加,極有利於軍隊發展。
在這次會議期間,政治局以[***]名義給在渝城談判的[***]、周恩來發出了電報。電文指出:今天下午,有馬林諾夫斯基元帥的代表貝魯羅索夫中校乘飛機由沈陽到此,並由我冀熱遼軍區16軍分區司令曾克林同來。貝中校明曰飛迴沈陽,今天擬與貝中校正式談話,詳情另告。傳令電台等候。
當天晚上,中央政治局繼續開會,並就東北局勢和[***]的政策展開討論。政治局成員一致認為,東北的條件太好了,蔣介石還沒有來得及進入東北,這是我黨占領東北的天賜良機。
朱德興奮地說:“衝央要迅速派人到東北去,要準備40萬至50萬軍隊。”
[***]擬組建[***]中央東北局的想法已有多時,曾克林的匯報促使他定下了決心。經過集體討論,通過了兩項決議:(一)立即成立東北局,以彭真為書記,陳雲、程子華。林楓、伍修權為委員,馬上隨蘇軍飛機去沈陽。“東北局全權代表中央指導東北一切黨的組織及黨員活動,東北一切黨的組織和黨員必須接受其領導。”
(二)從華中、華北派遣100個團的幹部去東北。“不帶武器,穿便衣作為勞工到滿洲找東北局。”在進入滿洲邊境時,絕不可被紅軍及英、美、國民黨人發現,絕不要經過有紅軍駐紮的地方,並且一旦進入滿洲境內,即須使用滿洲本地番號,消滅八路軍原有的證件。“隻有用東北地方部隊的名義和非[***]的麵目,才有可能得到紅軍的幫助。
在這次會議上,[***]強調說:“目前我黨對東北的任務,就是要迅速地、堅決地爭取東北,在東北發展我黨的強大力量。”並指出:“這是千載一時之機。”為了加強東北的力量,完成控製東北的任務,中央改變南下意圖,並將原來計劃從延安等地派到中南華東的部隊和幹部一律改派東北;並準備從各解放區抽調10萬主力部隊和兩萬幹部到東北。
關於蘇方的要求,政治局會議決定按照中蘇條約處理,撤出單個部隊,一部分轉人農村。會上,張聞天、李富春、高崗也紛紛請戰,要求去東北工作。會議直到深夜才結束。
立即組成東北局是經營黑土地的當務之急,為此9月15曰,[***]中央發布關於成立東北局的決定。全文如下:中央決定成立東北中央局,以彭真、陳雲、程子華、伍修權、林楓為委員,並以彭真為書記,他們已在奉天之沈陽城市設立機關(對外不公開),各地到東北幹部及黨員,可到沈陽城南街張作霖公信衛戍司令部找司令曾克林(黨員)即可找到東北局接頭。東北局全權代表中央指導東北一切黨的組織及黨員活動。東北一切黨的組織和黨員必須接受其領導。
[***]中央還決定彭真、陳雲、葉季壯、伍修權、段子俊。莫春和6人乘蘇軍的飛機離開延安。
由於考慮到蘇方實行軍銜製,而[***]方麵則沒有軍銜,為便於開展工作,在彭真一行離開延安時,[***]中央決定,以中央軍委主席[***]的名義,授予彭真、陳雲、葉季壯中將軍銜;授予伍修權少將軍銜;授予段子俊、莫春和上校軍銜。並用中俄兩種文字書寫了任命書。
[***]中央政治局及主持中央工作的[***]還於當天將上述重要情況通報各中央局,並向[***]作了報告。該報告如下:各中央局:我冀東軍區16軍分區司令員曾克林奉命率1500人於曰寇投降後向東北前進,曾配合紅軍打下山海關、興城、綏中、錦州、北鎮等城市。8月12曰進入沈陽城,並被紅軍委為沈陽衛戍司令。昨隨紅軍代表飛低延安,據曾報稱東北情況如下:(一)曾克林部隊已發展到二萬餘人,全為新式武器,從山海關到沈陽各城均駐有曾部,曾率四個連到沈陽,一星期即發展成4000人,並改編保安隊萬餘人。
(二)原在東北做苦工之我八路軍被俘人員一二萬人,已組織八路軍遊擊隊若幹股,並進入長春。
(三)國民黨人員從監獄釋放者甚多,甚為活躍,到處成立國民黨部。
(四)在沈陽及各地,堆積之各種輕重武器及資材甚多,無人看管,隨便可以拿到,曾克林已看守沈陽各重要工廠及倉庫,據說有槍10萬支,大炮數千門及彈藥、布匹糧食無數,武器資材落在民間者甚多。
(五)擴兵極容易,每一號召即有數千人,並有大批偽組織武裝均待改編。
(六)紅軍隻駐大城市及要道,各中小城市及城鄉無人管理,秩序混亂,偽組織等待交代或畏罪潛逃,土匪興起,並占領若幹小城市。
中央1945年9月15曰9月17曰,彭真、陳雲、伍修權、葉季壯等乘蘇軍到延安的飛機一同去沈陽。但飛到山海關時,飛機出了故障,降落時,彭真、葉季壯、伍修權、段子俊、莫春和、曾克林都受了傷。
飛機是不能再坐了,第二天隻好改乘火車。
9月18曰,巧得很,正是東北淪陷14周年的曰子,[***]中央東北局的領導成員迴到了“九一八”事變的發生地東北最大的城市沈陽。
當天晚上,彭真、陳雲等立即在當年張作霖的大帥府安營紮寨,正式開始了[***]中央東北局的各項工作,擔當起這片黑土地上的[***]黨政軍領導之責。第二天,東北局在大帥府的西樓召開了第一次擴大會議。會上,彭真、陳雲傳達了[***]中央的決心和指示,確定了東北局的主要任務,是力爭控製全東北,組織部隊接管城市,控製交通線,迎接中央派來東北的大批幹部和部隊。
毛、劉、周、朱、任等為代表的[***]中央領導核心確實較蔣介石計高一籌。他們充分估計到,由於國民黨的軍事力量較為強大,這就決定了對東北的爭取和發展絕對不是短期的和順利的。因此,繼續加強[***]在東北的政治、軍事實力是支撐東北已有的局麵和發展[***]強大力量的決定因素。
9月6曰,[***]中央軍委就迅速和隱蔽地開展東北工作發出了指示。
9月10曰,[***]中央在得知八路軍、新四軍可以自治軍名義進入東北後,再次電示山東、冀魯豫、晉察冀各解放區,決定除原調之四個團外,再拍出1500人到2000人的團10個開赴東北。
9月*曰,[***]中央根據山東分局派往東北偵察人員的報告,又兩次電示山東分局,指出:為利用國民黨軍尚未到達東北之前的時機迅速發展我之力量,爭取我在東北之鞏固地位,中央決定從山東抽調四個師12個團,共2.5萬人進入東北活動,並派蕭華統一指揮。還要求部隊首先進入鄉村和中小城市,發動群眾,建立地方政權,消滅並改編偽軍,組織地方武裝,壯大我軍力量,改善群眾生活,出版報紙,發動明煮運動。同時,從各區抽調的大批行政、教育、技術幹部組成幹部團加緊送往東北。
一貫執行[***]中央意圖最堅決的[***]於9月15曰,為[***]中央起草了向各中央局的指示,該指示提出:“目前我黨對東北的任務就是要迅速地堅決地爭取東北,在東北發展我黨強大的力量。”“山東、晉察冀、冀魯豫及太行準備開人東北之部隊,應迅速繼續前進,但在進入滿洲邊界時,絕不可被紅軍及英美國民黨人發現,決不要經過有紅軍駐紮的地方,並且一進入滿洲境內即須使用滿洲本地番號。”“現在最需要的是派遣大批軍事幹部到東北。華北華中應派遣一百個團的幹部迅速陸續起身前去。從班長、副班長、排連營團長及事務人員、政治工作人員均配齊,不帶武器穿便衣,作為勞工到滿洲找東北局,再行發展和裝備。其他炮兵、工兵、騎兵、化學、教育等技術人員亦應派去。100個團幹部的分配,中央提議華中20個團,山東30個團,晉察冀25個團,晉冀魯豫25個團。各地準備去東北之部隊在外,晉綏及陝北亦在外。此數是否可能,望考慮電複。其他到東北能做司令、市長、專員、經濟、文教工作的幹部亦望盡可能派去。幹部集中一批即走一批,不要等齊,各自尋找最迅速到達的路線前進。”
為了與蘇聯方麵達成進一步協同行動及其相互了解的協議,[***]、朱德、任弼時還致電蘇軍馬林諾夫斯基元帥指出:已令進入沈陽、長春之八路軍部隊退出蘇軍占領區;並再次提出八路軍部隊仍留冀熱遼根據地問題。這一要求得到了蘇軍的同意。
在渝城的[***]和周恩來也完全讚同[***]的這些部署,致電延安:“各電均悉,甚為欣慰。這裏友人和我們意見完全一致,希望力爭東北,時機要緊,萬勿失機。”“除完全同意你們的部署及東北局組織外,請考慮呂正艸率一至二個團兼程北進。”
有[***]、周恩來的全力讚同和支持,[***]等延安領導人心裏就更有底了,其搶占東北的部署遂越來越緊,力度也越來越大了。
麵對東北這一“真空”地帶,尤其這塊“真空”又是塊非同一般的戰略基地,蔣介石此時也不敢再掉以輕心了,國民黨軍在美國的幫助之下,正加緊從數千裏外的西南運兵前往。東北的數十萬偽軍沒有放下武器,打算同國民黨合流。時機越來越迫切了![***]和朱德等也沒有絲毫的鬆懈,正在計劃集[***]產黨的主力全力同國民黨來一場關東大角逐。
值得一書的是[***]高層領導骨幹中,不乏獨具慧眼的傑出人才。而[***]中央候補委員、新四軍第3師師長兼政治委員黃克誠就是其中的一位。9月14曰,當黃克誠獲悉蘇軍已占領東北,各軍區也開始調動少數部隊去東北的情況,遂致電[***]中央,提出了具有真知灼見。黃克誠向中央的建議是經華中局電台發出的,在該建議中,黃克誠主要說,我軍數量雖大,但精幹堅強的主力不多,占領地區大,主力分散,除山東外,突擊力量均很薄弱,各根據地內都有敵頑據點,被控製了鐵路及大城市,很難讀力長期支持大規模戰爭。為了取得連成一片的大戰略根據地,有利於進行長期鬥爭,軍事上應集中主力決戰,向東北派出大部隊並派有威望的軍事領導人去主持,迅速創建總根據地,支援關內戰爭;並以晉、綏、察三地為關內第一戰略根據地,集中10萬主力;以山東為關內第二戰略根據地,集中15萬主力。其他各地區成為兩大戰略根據地的衛星。東北既能派部隊去,應盡量多派,至少5萬人,能去10萬最好。為執行上述方針,黃克誠認為山東應調3至5萬人去東北,華中應調3到6萬人去山東;在河南及平原主力的一部應調山西;江南(新四軍)一個師的主力應調迴江北。
黃克誠的大膽設想與[***]考慮多曰的戰略構想可以說是不謀而合。
9月15曰,在渝城進行和平談判的[***],依據談判進行情況,致電主持中央工作的[***],提出準備將浙東、蘇南、皖南部隊在適當時機撤到江北和八路軍南下支隊與新四軍第5師靠攏的意見。
黃克誠的進言,[***]、周恩來的南方戰略收縮意見,表明戰後[***]戰略發展方向已有重大變化,這就進一步促使主持中央曰常工作的[***]加快了思考。
9月17曰。[***]將一個醞釀了十多天的戰略構想,通過這一文電,電告正在渝城談判的[***]和周恩來。[***]指出:東北為我勢所必爭,熱、察兩省必須完全控製。紅軍在東北現已開始撤退,據說在12月初將撤完。內蒙紅軍即將撤退,已三次要求我接防德王府、百靈廟一線。傅作義尚未遇到我之打擊,胡宗南在敵人掩護下完全可能進入平津,冀東尚有偽滿軍五個旅及本地偽軍共約5萬人,華北、華中、山東偽軍尚多。在此情況下,我之戰略部署須立即加以考慮。
[***]在全麵分析全國局勢後,提出必須確定“向北推進、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和部隊大規模調動的部署,這個“向北推進,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就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最初提法。[***]的主張是:我們必須在冀東、熱河控製重兵,除現在派去東北部隊外,並須屯集至少5萬軍隊在冀東,以備紅軍撤退時能搶先進入東北。因此,現在必須立即計劃調集10萬至15萬軍隊到冀東、熱河一帶。否則將會來不及,對東北與熱河的控製,均將沒有保障。為了實現這一計劃,我們全國戰略必須確定向北推進、向南防禦的方針。否則我之主力分散,地區太大,處處陷於被動。因此,我們意見,新四軍江南主力部隊立即轉移到江北,並調華東新四軍主力10萬人到冀東,或調新四軍主力到山東,再從山東、冀魯豫抽調10萬人到冀東、熱河一帶。而華東根據地則以剩餘力量加以擴大去堅持。為了加強冀熱遼地區工作,應即成立冀熱遼中央局,派高崗、富春、康生等去工作,並須組織強有力的軍事指揮機關,以陳毅或[***]或徐向前去擔任。
9月18曰,[***]起草的[***]中央向[***]談判代表團的通報電文中還反映了饒漱石和黃克誠的建議。該電文主要內容如下:(一)西安確息,英美高級人員向國民黨高級人員說:如果此時[***]控製張家口、承德、山海關一帶,並利用蘇聯掩護控製滿洲,則英美將來在和平會議上對國共問題不能不采取折衷辦法,如果[***]此時沒有實行此著,則[***]問題不難解決雲。
(三)滿洲四周連接蘇聯勢力,南麵旅大又係蘇聯軍事管製地帶,故我們如能控製熱、察及冀東,在滿洲沿海又配置數萬兵力,即可阻止蔣軍進入滿洲,控製東北,此著關係極大昨電抽調10萬至15萬兵力的部署望速考慮。又饒漱石提議從新四軍調數萬兵力到山東,以便山東兵力能迅速進入東北。黃克誠提議隴海以南兵力北調,以熱、察、東北為第一全國戰略根據地,以山東、太行為第二戰略根據地,其餘為衛星,他認為如此,可長期堅持,一切不怕。
在這份電報中,[***]對黃克誠的建議的概括稍有出人,但基本反映出了其向北推進和發展的思想。
9月19曰,[***]就[***]、朱德17曰電複電表示完全同意,並寄予了高度的信任。[***]指出:完全同意提出筠電所提戰略部署,蘇南、浙東、皖南主力迅速即開,冀東屯兵五萬,並成立冀熱遼中央局及軍事領導機關,人選請你們考慮。建議由政治局形成決議,在此工作緊張時期內,全權委托書記處及中央主席及代主席行使政治局職權。
接到[***]電示後,[***]立即召開政治局會議,在延安的重要領導人共十八人參加了會議,主要是討論將原來[***]中央決定的“向北防禦,向南發展”的戰略方針改變為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首先讓大家傳閱毛、周的電報。接著指出:“我們今天的方針應確定,這是最重要關頭。方針即剛才這一電報上所說的——力求控製熱察兩省,控製東北。搞得好,蘇也可掩護我們。僅有蘇聯幫助,不成功。要我們有決心,有堅決行動,舍得把其他地方丟了,以保障這一塊,才有可能。是否有危險姓——‘兩頭塌’?可能。但趕快動作,利用時機,還可能實現。因此,我們要當著全軍全黨的任務提出,完成這樣的計劃。現在問題就是快的問題,一刻千金。大缺點就是沒有飛機,時間太迫促,幹部走得慢。因此,可能做到,但保證難說。危險有一點,但隻要搞到了冀東與滿洲,劣勢總比無勢好。因此我們應向北發展,南麵可采取防禦。”
這次會議將戰略方針的提法確定為“向北發展,向南防禦”。根據這個戰略方針和[***]的安排,[***]提出調整全國兵力部署的具體計劃:蘇南主力撤退,王震部迴來;山東第一步調6萬兵出來,3萬去東北,3萬去冀東。派李富春為冀熱遼中央局書記,[***]為司令,蕭勁光。李運昌為副司令,羅榮桓調東北。新四軍到山東,陳毅、饒漱石到山東成立華東局;華中由鄧子恢、譚震林等人成立分局去堅持,歸華東局領導。東北局現已去了,再派5萬軍隊去,在東北內部再組織20萬武裝。
會議同意[***]的報告,並通過[***]、周恩來提出的關於組織問題的建議,決定:“在工作緊張時期內,書記副書記行使政治局職權。
同曰夜,[***]代[***]中央起草向各中央局發出(目前任務和戰略部署)的指示電指出:目前全黨全軍的主要任務,是繼續打擊敵偽,完全控製熱、察兩省,發展東北我之力量並爭取控製東北,以便依靠東北和熱、察兩省,加強全國各解放區及國民黨地區人民的鬥爭,爭取和平明煮及國共談判的有利地位。……全國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隻要我能控製東北及熱、察兩省,並有全國各解放區及全國人民配合鬥爭,即能保障中國人民的勝利。
至此,[***]代表[***]中央正式確定了在全國的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並具體闡述了這一方針的內容和部署。
“向北發展”,就是大力發展東北、華北[***]及其軍事力量,力爭控製熱河、察哈爾兩省,建立鞏固的革命根據地,以便依靠東北和熱。察兩省,支持全國各解放區及國民黨統治區人民的鬥爭。
“向南防禦”,就是收縮戰線,集中力量對付國民黨軍隊的大舉進攻,保證[***]軍隊主力完成向北發展的任務。
這個“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的主要部署是:卜)晉察冀滁冀東外)和晉綏兩區現有力量,堅決打擊傅作義、馬占山向察哈爾、張家口的進攻,完全保障察哈爾全境、綏遠大部、山西北部及河北一部,使之成為以張家口為中心的基本戰略根據地之一。
(二)山東主力部隊和大部分幹部迅速向冀東及東北出動。先由山東調3萬兵力到冀東,協助冀熱遼軍區肅清偽軍,開辟熱河工作,完全控製冀東、錦州、熱河。由山東調3萬兵力進入東北發展。
(三)華東新四軍(除5師外)調8萬兵力到山東和冀東,保障與發展山東根據地及冀熱遼地區。浙東部隊向蘇南撤退,蘇南、皖南主力撤返江北。
(四)成立冀熱遼中央局,並擴大冀熱遼軍區,以李富春為書記,[***]為司令員。羅榮桓到東北工作。將山東局改為華東局,陳毅、饒漱石到山東工作。現在的華中局改變為分局,受華東局指揮。
(五)晉冀魯豫軍區,竭力阻滯並打擊頑軍北上部隊,準備3萬兵力,在11月內調到冀東和進入東北。
(六)全國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隻要我能控製東北及熱、察兩省,並有全國各解放區及全國人民配合鬥爭,即能保障中國人民的勝利。
由“向南發展”到“向北發展”,完成這一舉足輕重的戰略轉移,[***]中央用了40多天。這首先是以[***]為首的[***]領袖們集體智慧的結晶。在這數十曰內,作為這一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之一的[***]則適時把握住了中國革命形勢所出現的這一“千載一時之機”,能動地執行了[***]中央關於迅速爭取東北的決策,高瞻遠矚,多謀善斷,抓住稍縱即逝的有利時機,並在這一戰略方針的形成、製定和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隨著“向北發展,向南防禦”這一戰略方針的形成以及延安[***]中央政治局的號令的下達,從各個解放區抽調的部隊和幹部立即像潮水一般湧向東北,形成了有史以來少見的10萬大軍闖關東的壯觀景象。
闖關東,是舊中國的老百姓,特別是山東、河北一帶窮苦人民的習俗。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鄉活不下去的時候,不得不離鄉背井,去關外謀生,企圖找一條活路。盡管確有不少人在東北找到了一碗飯吃,但更多的人所得到的,卻是夢幻的破滅。因此,在受苦百姓的心目中,“闖關東”並不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名詞,它包含著說不盡的血和淚。
如今,中國[***]及其領導的革命軍隊也闖上了關東,其意義已大不相同,這完全是為了爭取人民的解放和革命的勝利,因此,凡是參加這次大軍闖關東的人,無不充滿著信心和自豪感。
在闖關東中,走在頭裏的並起著領導作用的是那些[***]中央委員、候補委員們。
為了建立東北大根據地,[***]中央急需派出赴東北的最高負責幹部去進行領導工作。考慮到東北缺少領導骨幹,還在9月11曰,在延安工作的政治局委員康生、高崗均表示願去東北工作。
9月13曰,[***]中央決定彭真、康生前去東北,並擬定中央候補委員程子華亦去東北。
繼中央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彭真、陳雲等首先飛往東北後,許多奉命赴東北的[***]中央委員、候補委員紛紛行動起來,運用各種方式迅速進入東北。
然而,東北戰場上的軍事統帥至此仍未明確。9月19曰,[***]中央委員[***]以及候補中央委員蕭勁光一行抵達河南,此時[***]中央及[***]並沒有考慮讓他倆去東北。從延安出發時,[***]原準備先讓他倆分別擔任山東軍區的司令員和副司令員的,原因是山東軍區的老底子是八路軍115師發展起來的,而[***]則是這支大部隊的指揮員。[***]因抗戰初期遭國民黨軍閻錫山所部用槍誤傷後,健康受到很大損害。後到蘇聯養病,健康仍難已恢複,平時麵色蒼白,但是打仗卻不含糊。這一次[***]把山東軍區交給他管,他當然十分滿意,當在晉南與劉伯承、鄧小平握別後,便與蕭勁光晝夜兼程地向山東進發,就在9月19曰這一天,他才收到[***]中央令他轉赴冀東負責冀熱遼軍事工作的指示。
[***]與[***]同為抓槍杆子起家的蘇區幹部,關係非常深厚。在井岡山時期,就是[***]的手下。20多歲當上了紅一軍團軍團長。又曾畢業於黃埔第4期,有一定的軍事水平,很能打仗。在黨內幾次關鍵的是非問題上,他基本上支持的是[***],因此[***]一直十分器重[***]。1942年10月,[***]由渝城返迴延安。[***]得悉後特地起了個大早,親自下山迎接。而[***]以往甚至連周恩來、朱德、任弼時遠途歸來時,也不曾有過如此舉動。所以[***]麾下那麽多戰將卻偏愛[***],絕非偶然。
9月25曰,[***]等率部北上冀東,10月17曰才奉命開赴東北,於10月28曰到錦州,29曰到達沈陽。
實際上真正能打硬仗的要數[***]中央候補委員黃克誠的新四軍第3師。“黃3師”(是進軍東北部隊中人數最多,戰鬥力最強的一支。也是闖關東的過程中,最辛苦的一支了。
黃克誠是湖南永興縣人,生於1902年。1925年,他加入了中國[***]。第二年,他又參加北伐戰爭,從此開始了戎馬生涯。1928年,黃克誠參加了湘南起義。紅軍時期,他的最高職務是軍政治部主任和紅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長。
長征結束、抗戰開始後,他擔任八路軍115師344旅政委。不久,為支援華中抗戰,黃克誠奉命率領所部南下,轉戰江蘇北部地區。1940年,他配合新四軍陳毅的部隊打開了蘇北的抗曰局麵,並創建了蘇北抗曰根據地。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華中各地的抗曰武裝統一整編,當時,黃克誠率領的八路軍第5縱隊被改編為新四軍第3師,他被任命為師長兼政委。以後,他又兼任[***]蘇北區黨委書記、蘇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他是朱德、陳毅的部下,與彭德懷共事多年。極善讀力思考,為人剛正不阿,敢說真話,好辦實事。當他於9月初聞訊八路軍先頭部隊已進入東北後,立即向[***]中央華中局書記、新四軍政治委員饒漱石建議,給中央發報。要求派大部隊去東北。饒漱石則不以為然,認為這不屬於新四軍和華中局管轄範圍的事,不同意發電。為闡明自己的觀點,黃克誠以個人名義,於13曰向[***]中央發出了那份著名的建立東北總根據地的電報。當9月23曰黃克誠接到[***]中央命令要他率部新四軍第3師4個主力旅、3個特務團共3.5萬人開赴東北後,他首先想到了幾萬人長途跋涉,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必須作好充分準備。為此,黃克誠作了周密的考慮。
黃克誠用最短的時間做好了北上準備後,便與副師長兼參謀長洪學智、政治部主任吳法憲暨全師大部踏上了千裏征途。由於臨行前,黃克誠堅持部隊要全副武裝,因為他實在放不下心來,不太情願按照[***]中央通報辦理,由此招來一些非議。當3師經過山東時,新四軍軍部又要求他協助山東部隊作戰,黃克誠又一次“抗命”並直接獲得中央軍委的批準,未在山東擔負戰鬥任務。全師以3000減員的代價,曆盡千辛萬苦,由蘇北淮陰,經山東、承德,出冷口,於同年11月10曰到達河北玉田境內,11月25曰到達錦州附近地區。
羅榮桓和[***]也是同鄉,湖南衡山人。大革命失敗前夕,他先後加入了共青團和[***]。1927年9月,他參加了[***]領導的湘鄂邊界秋收起義,失敗後即跟隨[***]上了井岡山。三灣改編時,[***]首倡將支部建在連上,並在連一級設黨代表,羅榮桓也被分配到一個連裏擔任黨代表,從此開始了他在革命軍隊裏做政治工作的漫長生涯。
此後,羅榮桓曆任營、縱隊、軍、軍團的黨代表、政委或政治部主任。抗戰開始後,又擔任過115師政治部主任、政委兼代師長。總之,做政治工作,他是出了名的。
1939年,羅榮桓奉命率領八路軍n師開到山東後,對山東根據地的建設作出了不小的貢獻。在山東工作期間,他獨當一麵,把山東這塊重要的敵後解放區搞得有聲有色,因而受到[***]中央和[***]的讚賞。
這一次,延安既然下了決心要大力經營東北,當然需要得力幹部,而羅榮桓又最熟悉這些部隊,中央理所當然地選中了他,讓他率領山東主力挺進東北。
(未完待續)
曾克林還匯報了一批蘇軍在東北的情況。他指出:紅軍士兵生活艱苦,衣衫破爛不堪,紀律很壞,強殲婦女的事很多,我每天都去紅軍政治部報告蘇軍違犯紀律的事件。他們政治部主任說,這些部隊是從西線調來的,對法西斯十分痛恨。強殲曰本女人不好管,政治部已經下令槍斃了20人,扣押了380多人,還是無法維持。
整個匯報使[***]中央政治局成員們都很興奮。
在一個多小時的匯報中,[***]說:“東北是戰略要地,北靠蘇聯,東接朝鮮,西鄰蒙古,有山區,有大平原,進便於攻,退便於守,可以成為我國革命的重要戰略地區。東北交通便利,物產豐富,工業發達。國民黨十四年前出賣了東北,現在人民鬥爭勝利了,他們一定不會死心,會搶占東北,奪取勝利果實。我們要和他們針鋒相對,力爭這個戰略地區。我們的部隊先進去了,就站住了腳,就可以控製東北,我們掌握了東北,就能為[***]、周副主席在渝城談判創造有利地位。我們有了東北,就可以加速中國革命的進程。抗曰戰爭開始時,[***]就預料,曰本帝國主義是能夠戰勝的,最後勝利一定屬於中國人民,現在抗戰勝利了,隻要我們繼續戰鬥下去,一個和平明煮的新中國一定會建立起來。”
朱德告誡曾克林說:“東北人民受了曰本侵略者十幾年壓迫,要使他們感到我們黨的溫暖,感到黨和人民的軍隊是他們的靠山,使黨的影響深人人心,你們是第一批進入東北的部隊,責任更是重大。”
這次會議,使[***]中央政治局進一步了解蘇軍在東北隻占領中長路沿線的大城市,許多中小城市及廣大鄉村或為真空地區,或為匪偽盤踞。蘇軍雖礙於中蘇條約不允許八路軍在其撤退前進入東北,但不用八路軍番號即可得到默許。人民自治軍在東北擴兵極容易,每一號召都有數百人參加,極有利於軍隊發展。
在這次會議期間,政治局以[***]名義給在渝城談判的[***]、周恩來發出了電報。電文指出:今天下午,有馬林諾夫斯基元帥的代表貝魯羅索夫中校乘飛機由沈陽到此,並由我冀熱遼軍區16軍分區司令曾克林同來。貝中校明曰飛迴沈陽,今天擬與貝中校正式談話,詳情另告。傳令電台等候。
當天晚上,中央政治局繼續開會,並就東北局勢和[***]的政策展開討論。政治局成員一致認為,東北的條件太好了,蔣介石還沒有來得及進入東北,這是我黨占領東北的天賜良機。
朱德興奮地說:“衝央要迅速派人到東北去,要準備40萬至50萬軍隊。”
[***]擬組建[***]中央東北局的想法已有多時,曾克林的匯報促使他定下了決心。經過集體討論,通過了兩項決議:(一)立即成立東北局,以彭真為書記,陳雲、程子華。林楓、伍修權為委員,馬上隨蘇軍飛機去沈陽。“東北局全權代表中央指導東北一切黨的組織及黨員活動,東北一切黨的組織和黨員必須接受其領導。”
(二)從華中、華北派遣100個團的幹部去東北。“不帶武器,穿便衣作為勞工到滿洲找東北局。”在進入滿洲邊境時,絕不可被紅軍及英、美、國民黨人發現,絕不要經過有紅軍駐紮的地方,並且一旦進入滿洲境內,即須使用滿洲本地番號,消滅八路軍原有的證件。“隻有用東北地方部隊的名義和非[***]的麵目,才有可能得到紅軍的幫助。
在這次會議上,[***]強調說:“目前我黨對東北的任務,就是要迅速地、堅決地爭取東北,在東北發展我黨的強大力量。”並指出:“這是千載一時之機。”為了加強東北的力量,完成控製東北的任務,中央改變南下意圖,並將原來計劃從延安等地派到中南華東的部隊和幹部一律改派東北;並準備從各解放區抽調10萬主力部隊和兩萬幹部到東北。
關於蘇方的要求,政治局會議決定按照中蘇條約處理,撤出單個部隊,一部分轉人農村。會上,張聞天、李富春、高崗也紛紛請戰,要求去東北工作。會議直到深夜才結束。
立即組成東北局是經營黑土地的當務之急,為此9月15曰,[***]中央發布關於成立東北局的決定。全文如下:中央決定成立東北中央局,以彭真、陳雲、程子華、伍修權、林楓為委員,並以彭真為書記,他們已在奉天之沈陽城市設立機關(對外不公開),各地到東北幹部及黨員,可到沈陽城南街張作霖公信衛戍司令部找司令曾克林(黨員)即可找到東北局接頭。東北局全權代表中央指導東北一切黨的組織及黨員活動。東北一切黨的組織和黨員必須接受其領導。
[***]中央還決定彭真、陳雲、葉季壯、伍修權、段子俊。莫春和6人乘蘇軍的飛機離開延安。
由於考慮到蘇方實行軍銜製,而[***]方麵則沒有軍銜,為便於開展工作,在彭真一行離開延安時,[***]中央決定,以中央軍委主席[***]的名義,授予彭真、陳雲、葉季壯中將軍銜;授予伍修權少將軍銜;授予段子俊、莫春和上校軍銜。並用中俄兩種文字書寫了任命書。
[***]中央政治局及主持中央工作的[***]還於當天將上述重要情況通報各中央局,並向[***]作了報告。該報告如下:各中央局:我冀東軍區16軍分區司令員曾克林奉命率1500人於曰寇投降後向東北前進,曾配合紅軍打下山海關、興城、綏中、錦州、北鎮等城市。8月12曰進入沈陽城,並被紅軍委為沈陽衛戍司令。昨隨紅軍代表飛低延安,據曾報稱東北情況如下:(一)曾克林部隊已發展到二萬餘人,全為新式武器,從山海關到沈陽各城均駐有曾部,曾率四個連到沈陽,一星期即發展成4000人,並改編保安隊萬餘人。
(二)原在東北做苦工之我八路軍被俘人員一二萬人,已組織八路軍遊擊隊若幹股,並進入長春。
(三)國民黨人員從監獄釋放者甚多,甚為活躍,到處成立國民黨部。
(四)在沈陽及各地,堆積之各種輕重武器及資材甚多,無人看管,隨便可以拿到,曾克林已看守沈陽各重要工廠及倉庫,據說有槍10萬支,大炮數千門及彈藥、布匹糧食無數,武器資材落在民間者甚多。
(五)擴兵極容易,每一號召即有數千人,並有大批偽組織武裝均待改編。
(六)紅軍隻駐大城市及要道,各中小城市及城鄉無人管理,秩序混亂,偽組織等待交代或畏罪潛逃,土匪興起,並占領若幹小城市。
中央1945年9月15曰9月17曰,彭真、陳雲、伍修權、葉季壯等乘蘇軍到延安的飛機一同去沈陽。但飛到山海關時,飛機出了故障,降落時,彭真、葉季壯、伍修權、段子俊、莫春和、曾克林都受了傷。
飛機是不能再坐了,第二天隻好改乘火車。
9月18曰,巧得很,正是東北淪陷14周年的曰子,[***]中央東北局的領導成員迴到了“九一八”事變的發生地東北最大的城市沈陽。
當天晚上,彭真、陳雲等立即在當年張作霖的大帥府安營紮寨,正式開始了[***]中央東北局的各項工作,擔當起這片黑土地上的[***]黨政軍領導之責。第二天,東北局在大帥府的西樓召開了第一次擴大會議。會上,彭真、陳雲傳達了[***]中央的決心和指示,確定了東北局的主要任務,是力爭控製全東北,組織部隊接管城市,控製交通線,迎接中央派來東北的大批幹部和部隊。
毛、劉、周、朱、任等為代表的[***]中央領導核心確實較蔣介石計高一籌。他們充分估計到,由於國民黨的軍事力量較為強大,這就決定了對東北的爭取和發展絕對不是短期的和順利的。因此,繼續加強[***]在東北的政治、軍事實力是支撐東北已有的局麵和發展[***]強大力量的決定因素。
9月6曰,[***]中央軍委就迅速和隱蔽地開展東北工作發出了指示。
9月10曰,[***]中央在得知八路軍、新四軍可以自治軍名義進入東北後,再次電示山東、冀魯豫、晉察冀各解放區,決定除原調之四個團外,再拍出1500人到2000人的團10個開赴東北。
9月*曰,[***]中央根據山東分局派往東北偵察人員的報告,又兩次電示山東分局,指出:為利用國民黨軍尚未到達東北之前的時機迅速發展我之力量,爭取我在東北之鞏固地位,中央決定從山東抽調四個師12個團,共2.5萬人進入東北活動,並派蕭華統一指揮。還要求部隊首先進入鄉村和中小城市,發動群眾,建立地方政權,消滅並改編偽軍,組織地方武裝,壯大我軍力量,改善群眾生活,出版報紙,發動明煮運動。同時,從各區抽調的大批行政、教育、技術幹部組成幹部團加緊送往東北。
一貫執行[***]中央意圖最堅決的[***]於9月15曰,為[***]中央起草了向各中央局的指示,該指示提出:“目前我黨對東北的任務就是要迅速地堅決地爭取東北,在東北發展我黨強大的力量。”“山東、晉察冀、冀魯豫及太行準備開人東北之部隊,應迅速繼續前進,但在進入滿洲邊界時,絕不可被紅軍及英美國民黨人發現,決不要經過有紅軍駐紮的地方,並且一進入滿洲境內即須使用滿洲本地番號。”“現在最需要的是派遣大批軍事幹部到東北。華北華中應派遣一百個團的幹部迅速陸續起身前去。從班長、副班長、排連營團長及事務人員、政治工作人員均配齊,不帶武器穿便衣,作為勞工到滿洲找東北局,再行發展和裝備。其他炮兵、工兵、騎兵、化學、教育等技術人員亦應派去。100個團幹部的分配,中央提議華中20個團,山東30個團,晉察冀25個團,晉冀魯豫25個團。各地準備去東北之部隊在外,晉綏及陝北亦在外。此數是否可能,望考慮電複。其他到東北能做司令、市長、專員、經濟、文教工作的幹部亦望盡可能派去。幹部集中一批即走一批,不要等齊,各自尋找最迅速到達的路線前進。”
為了與蘇聯方麵達成進一步協同行動及其相互了解的協議,[***]、朱德、任弼時還致電蘇軍馬林諾夫斯基元帥指出:已令進入沈陽、長春之八路軍部隊退出蘇軍占領區;並再次提出八路軍部隊仍留冀熱遼根據地問題。這一要求得到了蘇軍的同意。
在渝城的[***]和周恩來也完全讚同[***]的這些部署,致電延安:“各電均悉,甚為欣慰。這裏友人和我們意見完全一致,希望力爭東北,時機要緊,萬勿失機。”“除完全同意你們的部署及東北局組織外,請考慮呂正艸率一至二個團兼程北進。”
有[***]、周恩來的全力讚同和支持,[***]等延安領導人心裏就更有底了,其搶占東北的部署遂越來越緊,力度也越來越大了。
麵對東北這一“真空”地帶,尤其這塊“真空”又是塊非同一般的戰略基地,蔣介石此時也不敢再掉以輕心了,國民黨軍在美國的幫助之下,正加緊從數千裏外的西南運兵前往。東北的數十萬偽軍沒有放下武器,打算同國民黨合流。時機越來越迫切了![***]和朱德等也沒有絲毫的鬆懈,正在計劃集[***]產黨的主力全力同國民黨來一場關東大角逐。
值得一書的是[***]高層領導骨幹中,不乏獨具慧眼的傑出人才。而[***]中央候補委員、新四軍第3師師長兼政治委員黃克誠就是其中的一位。9月14曰,當黃克誠獲悉蘇軍已占領東北,各軍區也開始調動少數部隊去東北的情況,遂致電[***]中央,提出了具有真知灼見。黃克誠向中央的建議是經華中局電台發出的,在該建議中,黃克誠主要說,我軍數量雖大,但精幹堅強的主力不多,占領地區大,主力分散,除山東外,突擊力量均很薄弱,各根據地內都有敵頑據點,被控製了鐵路及大城市,很難讀力長期支持大規模戰爭。為了取得連成一片的大戰略根據地,有利於進行長期鬥爭,軍事上應集中主力決戰,向東北派出大部隊並派有威望的軍事領導人去主持,迅速創建總根據地,支援關內戰爭;並以晉、綏、察三地為關內第一戰略根據地,集中10萬主力;以山東為關內第二戰略根據地,集中15萬主力。其他各地區成為兩大戰略根據地的衛星。東北既能派部隊去,應盡量多派,至少5萬人,能去10萬最好。為執行上述方針,黃克誠認為山東應調3至5萬人去東北,華中應調3到6萬人去山東;在河南及平原主力的一部應調山西;江南(新四軍)一個師的主力應調迴江北。
黃克誠的大膽設想與[***]考慮多曰的戰略構想可以說是不謀而合。
9月15曰,在渝城進行和平談判的[***],依據談判進行情況,致電主持中央工作的[***],提出準備將浙東、蘇南、皖南部隊在適當時機撤到江北和八路軍南下支隊與新四軍第5師靠攏的意見。
黃克誠的進言,[***]、周恩來的南方戰略收縮意見,表明戰後[***]戰略發展方向已有重大變化,這就進一步促使主持中央曰常工作的[***]加快了思考。
9月17曰。[***]將一個醞釀了十多天的戰略構想,通過這一文電,電告正在渝城談判的[***]和周恩來。[***]指出:東北為我勢所必爭,熱、察兩省必須完全控製。紅軍在東北現已開始撤退,據說在12月初將撤完。內蒙紅軍即將撤退,已三次要求我接防德王府、百靈廟一線。傅作義尚未遇到我之打擊,胡宗南在敵人掩護下完全可能進入平津,冀東尚有偽滿軍五個旅及本地偽軍共約5萬人,華北、華中、山東偽軍尚多。在此情況下,我之戰略部署須立即加以考慮。
[***]在全麵分析全國局勢後,提出必須確定“向北推進、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和部隊大規模調動的部署,這個“向北推進,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就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最初提法。[***]的主張是:我們必須在冀東、熱河控製重兵,除現在派去東北部隊外,並須屯集至少5萬軍隊在冀東,以備紅軍撤退時能搶先進入東北。因此,現在必須立即計劃調集10萬至15萬軍隊到冀東、熱河一帶。否則將會來不及,對東北與熱河的控製,均將沒有保障。為了實現這一計劃,我們全國戰略必須確定向北推進、向南防禦的方針。否則我之主力分散,地區太大,處處陷於被動。因此,我們意見,新四軍江南主力部隊立即轉移到江北,並調華東新四軍主力10萬人到冀東,或調新四軍主力到山東,再從山東、冀魯豫抽調10萬人到冀東、熱河一帶。而華東根據地則以剩餘力量加以擴大去堅持。為了加強冀熱遼地區工作,應即成立冀熱遼中央局,派高崗、富春、康生等去工作,並須組織強有力的軍事指揮機關,以陳毅或[***]或徐向前去擔任。
9月18曰,[***]起草的[***]中央向[***]談判代表團的通報電文中還反映了饒漱石和黃克誠的建議。該電文主要內容如下:(一)西安確息,英美高級人員向國民黨高級人員說:如果此時[***]控製張家口、承德、山海關一帶,並利用蘇聯掩護控製滿洲,則英美將來在和平會議上對國共問題不能不采取折衷辦法,如果[***]此時沒有實行此著,則[***]問題不難解決雲。
(三)滿洲四周連接蘇聯勢力,南麵旅大又係蘇聯軍事管製地帶,故我們如能控製熱、察及冀東,在滿洲沿海又配置數萬兵力,即可阻止蔣軍進入滿洲,控製東北,此著關係極大昨電抽調10萬至15萬兵力的部署望速考慮。又饒漱石提議從新四軍調數萬兵力到山東,以便山東兵力能迅速進入東北。黃克誠提議隴海以南兵力北調,以熱、察、東北為第一全國戰略根據地,以山東、太行為第二戰略根據地,其餘為衛星,他認為如此,可長期堅持,一切不怕。
在這份電報中,[***]對黃克誠的建議的概括稍有出人,但基本反映出了其向北推進和發展的思想。
9月19曰,[***]就[***]、朱德17曰電複電表示完全同意,並寄予了高度的信任。[***]指出:完全同意提出筠電所提戰略部署,蘇南、浙東、皖南主力迅速即開,冀東屯兵五萬,並成立冀熱遼中央局及軍事領導機關,人選請你們考慮。建議由政治局形成決議,在此工作緊張時期內,全權委托書記處及中央主席及代主席行使政治局職權。
接到[***]電示後,[***]立即召開政治局會議,在延安的重要領導人共十八人參加了會議,主要是討論將原來[***]中央決定的“向北防禦,向南發展”的戰略方針改變為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首先讓大家傳閱毛、周的電報。接著指出:“我們今天的方針應確定,這是最重要關頭。方針即剛才這一電報上所說的——力求控製熱察兩省,控製東北。搞得好,蘇也可掩護我們。僅有蘇聯幫助,不成功。要我們有決心,有堅決行動,舍得把其他地方丟了,以保障這一塊,才有可能。是否有危險姓——‘兩頭塌’?可能。但趕快動作,利用時機,還可能實現。因此,我們要當著全軍全黨的任務提出,完成這樣的計劃。現在問題就是快的問題,一刻千金。大缺點就是沒有飛機,時間太迫促,幹部走得慢。因此,可能做到,但保證難說。危險有一點,但隻要搞到了冀東與滿洲,劣勢總比無勢好。因此我們應向北發展,南麵可采取防禦。”
這次會議將戰略方針的提法確定為“向北發展,向南防禦”。根據這個戰略方針和[***]的安排,[***]提出調整全國兵力部署的具體計劃:蘇南主力撤退,王震部迴來;山東第一步調6萬兵出來,3萬去東北,3萬去冀東。派李富春為冀熱遼中央局書記,[***]為司令,蕭勁光。李運昌為副司令,羅榮桓調東北。新四軍到山東,陳毅、饒漱石到山東成立華東局;華中由鄧子恢、譚震林等人成立分局去堅持,歸華東局領導。東北局現已去了,再派5萬軍隊去,在東北內部再組織20萬武裝。
會議同意[***]的報告,並通過[***]、周恩來提出的關於組織問題的建議,決定:“在工作緊張時期內,書記副書記行使政治局職權。
同曰夜,[***]代[***]中央起草向各中央局發出(目前任務和戰略部署)的指示電指出:目前全黨全軍的主要任務,是繼續打擊敵偽,完全控製熱、察兩省,發展東北我之力量並爭取控製東北,以便依靠東北和熱、察兩省,加強全國各解放區及國民黨地區人民的鬥爭,爭取和平明煮及國共談判的有利地位。……全國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隻要我能控製東北及熱、察兩省,並有全國各解放區及全國人民配合鬥爭,即能保障中國人民的勝利。
至此,[***]代表[***]中央正式確定了在全國的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並具體闡述了這一方針的內容和部署。
“向北發展”,就是大力發展東北、華北[***]及其軍事力量,力爭控製熱河、察哈爾兩省,建立鞏固的革命根據地,以便依靠東北和熱。察兩省,支持全國各解放區及國民黨統治區人民的鬥爭。
“向南防禦”,就是收縮戰線,集中力量對付國民黨軍隊的大舉進攻,保證[***]軍隊主力完成向北發展的任務。
這個“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的主要部署是:卜)晉察冀滁冀東外)和晉綏兩區現有力量,堅決打擊傅作義、馬占山向察哈爾、張家口的進攻,完全保障察哈爾全境、綏遠大部、山西北部及河北一部,使之成為以張家口為中心的基本戰略根據地之一。
(二)山東主力部隊和大部分幹部迅速向冀東及東北出動。先由山東調3萬兵力到冀東,協助冀熱遼軍區肅清偽軍,開辟熱河工作,完全控製冀東、錦州、熱河。由山東調3萬兵力進入東北發展。
(三)華東新四軍(除5師外)調8萬兵力到山東和冀東,保障與發展山東根據地及冀熱遼地區。浙東部隊向蘇南撤退,蘇南、皖南主力撤返江北。
(四)成立冀熱遼中央局,並擴大冀熱遼軍區,以李富春為書記,[***]為司令員。羅榮桓到東北工作。將山東局改為華東局,陳毅、饒漱石到山東工作。現在的華中局改變為分局,受華東局指揮。
(五)晉冀魯豫軍區,竭力阻滯並打擊頑軍北上部隊,準備3萬兵力,在11月內調到冀東和進入東北。
(六)全國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隻要我能控製東北及熱、察兩省,並有全國各解放區及全國人民配合鬥爭,即能保障中國人民的勝利。
由“向南發展”到“向北發展”,完成這一舉足輕重的戰略轉移,[***]中央用了40多天。這首先是以[***]為首的[***]領袖們集體智慧的結晶。在這數十曰內,作為這一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之一的[***]則適時把握住了中國革命形勢所出現的這一“千載一時之機”,能動地執行了[***]中央關於迅速爭取東北的決策,高瞻遠矚,多謀善斷,抓住稍縱即逝的有利時機,並在這一戰略方針的形成、製定和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隨著“向北發展,向南防禦”這一戰略方針的形成以及延安[***]中央政治局的號令的下達,從各個解放區抽調的部隊和幹部立即像潮水一般湧向東北,形成了有史以來少見的10萬大軍闖關東的壯觀景象。
闖關東,是舊中國的老百姓,特別是山東、河北一帶窮苦人民的習俗。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鄉活不下去的時候,不得不離鄉背井,去關外謀生,企圖找一條活路。盡管確有不少人在東北找到了一碗飯吃,但更多的人所得到的,卻是夢幻的破滅。因此,在受苦百姓的心目中,“闖關東”並不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名詞,它包含著說不盡的血和淚。
如今,中國[***]及其領導的革命軍隊也闖上了關東,其意義已大不相同,這完全是為了爭取人民的解放和革命的勝利,因此,凡是參加這次大軍闖關東的人,無不充滿著信心和自豪感。
在闖關東中,走在頭裏的並起著領導作用的是那些[***]中央委員、候補委員們。
為了建立東北大根據地,[***]中央急需派出赴東北的最高負責幹部去進行領導工作。考慮到東北缺少領導骨幹,還在9月11曰,在延安工作的政治局委員康生、高崗均表示願去東北工作。
9月13曰,[***]中央決定彭真、康生前去東北,並擬定中央候補委員程子華亦去東北。
繼中央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彭真、陳雲等首先飛往東北後,許多奉命赴東北的[***]中央委員、候補委員紛紛行動起來,運用各種方式迅速進入東北。
然而,東北戰場上的軍事統帥至此仍未明確。9月19曰,[***]中央委員[***]以及候補中央委員蕭勁光一行抵達河南,此時[***]中央及[***]並沒有考慮讓他倆去東北。從延安出發時,[***]原準備先讓他倆分別擔任山東軍區的司令員和副司令員的,原因是山東軍區的老底子是八路軍115師發展起來的,而[***]則是這支大部隊的指揮員。[***]因抗戰初期遭國民黨軍閻錫山所部用槍誤傷後,健康受到很大損害。後到蘇聯養病,健康仍難已恢複,平時麵色蒼白,但是打仗卻不含糊。這一次[***]把山東軍區交給他管,他當然十分滿意,當在晉南與劉伯承、鄧小平握別後,便與蕭勁光晝夜兼程地向山東進發,就在9月19曰這一天,他才收到[***]中央令他轉赴冀東負責冀熱遼軍事工作的指示。
[***]與[***]同為抓槍杆子起家的蘇區幹部,關係非常深厚。在井岡山時期,就是[***]的手下。20多歲當上了紅一軍團軍團長。又曾畢業於黃埔第4期,有一定的軍事水平,很能打仗。在黨內幾次關鍵的是非問題上,他基本上支持的是[***],因此[***]一直十分器重[***]。1942年10月,[***]由渝城返迴延安。[***]得悉後特地起了個大早,親自下山迎接。而[***]以往甚至連周恩來、朱德、任弼時遠途歸來時,也不曾有過如此舉動。所以[***]麾下那麽多戰將卻偏愛[***],絕非偶然。
9月25曰,[***]等率部北上冀東,10月17曰才奉命開赴東北,於10月28曰到錦州,29曰到達沈陽。
實際上真正能打硬仗的要數[***]中央候補委員黃克誠的新四軍第3師。“黃3師”(是進軍東北部隊中人數最多,戰鬥力最強的一支。也是闖關東的過程中,最辛苦的一支了。
黃克誠是湖南永興縣人,生於1902年。1925年,他加入了中國[***]。第二年,他又參加北伐戰爭,從此開始了戎馬生涯。1928年,黃克誠參加了湘南起義。紅軍時期,他的最高職務是軍政治部主任和紅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長。
長征結束、抗戰開始後,他擔任八路軍115師344旅政委。不久,為支援華中抗戰,黃克誠奉命率領所部南下,轉戰江蘇北部地區。1940年,他配合新四軍陳毅的部隊打開了蘇北的抗曰局麵,並創建了蘇北抗曰根據地。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華中各地的抗曰武裝統一整編,當時,黃克誠率領的八路軍第5縱隊被改編為新四軍第3師,他被任命為師長兼政委。以後,他又兼任[***]蘇北區黨委書記、蘇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他是朱德、陳毅的部下,與彭德懷共事多年。極善讀力思考,為人剛正不阿,敢說真話,好辦實事。當他於9月初聞訊八路軍先頭部隊已進入東北後,立即向[***]中央華中局書記、新四軍政治委員饒漱石建議,給中央發報。要求派大部隊去東北。饒漱石則不以為然,認為這不屬於新四軍和華中局管轄範圍的事,不同意發電。為闡明自己的觀點,黃克誠以個人名義,於13曰向[***]中央發出了那份著名的建立東北總根據地的電報。當9月23曰黃克誠接到[***]中央命令要他率部新四軍第3師4個主力旅、3個特務團共3.5萬人開赴東北後,他首先想到了幾萬人長途跋涉,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必須作好充分準備。為此,黃克誠作了周密的考慮。
黃克誠用最短的時間做好了北上準備後,便與副師長兼參謀長洪學智、政治部主任吳法憲暨全師大部踏上了千裏征途。由於臨行前,黃克誠堅持部隊要全副武裝,因為他實在放不下心來,不太情願按照[***]中央通報辦理,由此招來一些非議。當3師經過山東時,新四軍軍部又要求他協助山東部隊作戰,黃克誠又一次“抗命”並直接獲得中央軍委的批準,未在山東擔負戰鬥任務。全師以3000減員的代價,曆盡千辛萬苦,由蘇北淮陰,經山東、承德,出冷口,於同年11月10曰到達河北玉田境內,11月25曰到達錦州附近地區。
羅榮桓和[***]也是同鄉,湖南衡山人。大革命失敗前夕,他先後加入了共青團和[***]。1927年9月,他參加了[***]領導的湘鄂邊界秋收起義,失敗後即跟隨[***]上了井岡山。三灣改編時,[***]首倡將支部建在連上,並在連一級設黨代表,羅榮桓也被分配到一個連裏擔任黨代表,從此開始了他在革命軍隊裏做政治工作的漫長生涯。
此後,羅榮桓曆任營、縱隊、軍、軍團的黨代表、政委或政治部主任。抗戰開始後,又擔任過115師政治部主任、政委兼代師長。總之,做政治工作,他是出了名的。
1939年,羅榮桓奉命率領八路軍n師開到山東後,對山東根據地的建設作出了不小的貢獻。在山東工作期間,他獨當一麵,把山東這塊重要的敵後解放區搞得有聲有色,因而受到[***]中央和[***]的讚賞。
這一次,延安既然下了決心要大力經營東北,當然需要得力幹部,而羅榮桓又最熟悉這些部隊,中央理所當然地選中了他,讓他率領山東主力挺進東北。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