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試出榜後的一兩天,即三月初一日為殿試日,直到後麵的成化八年始,方才將殿試日改為三月十五。
會試錄取的“貢士”均需參加殿試,而由於殿試名義上是皇帝“親策於廷”,皇帝本人就是主考官,所有貢士都是天子的門生,因此隻設讀卷官和執事官若幹名。
讀卷官由內閣大學士和除禮部之外的其餘五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正官及詹事府、翰林院堂上官充任,提調官由禮部尚書、侍郎擔任,監試用監察禦史二人,其餘受卷、彌封、掌卷等官則由翰林、春坊等衙門官員充任,巡綽有錦衣衛,後勤供應由禮部和光祿寺,幾乎所有在京文職衙門都參與進了這三年一度的大典。
殿試隻考“時務策”一道,朱元璋曾禦製策問,但以後隻由翰林院學士,特別是內閣大學士預擬試題,呈皇帝圈定,對考生的要求隻有四個字,那便是“惟務直陳”,限一千字以上。
殿試的前一天,鴻臚寺官在奉天殿東室預設“策題案”,光祿寺則預備好貢士們的試桌,陳放於殿外東西兩廡。
新科貢士們在禮部官員的帶領下,來到奉天殿前丹墀內分東西兩群麵北站立,文武百官各具公服侍立在殿內外,而後鴻臚寺官員請皇帝升殿,鳴放鞭炮,百官行叩頭禮。
趙彥與其他貢士分列在丹墀兩側,還有監察禦史巡視前後,稍有差錯便會被其記上一筆,而後視情節輕重給予處罰,重者會以目無君上,無臣下之禮為由從重處罰,可以看作是朝廷上下給諸多新來的小弟們的下馬威,所以哪怕趙彥對四周很是好奇也不敢隨意打量。
老老實實的跟隨著其他人叩頭之後,執事官便舉著此次的策題案來到了殿中,隨後內侍官將策題交付禮部官員置於案上,外麵鴻臚寺官員已經帶著貢士們做好了跪拜準備。
執事官舉著策題案由左階而下,置於禦道中,貢士們朝案行五拜三叩頭禮,然後分東西侍立。執事官再將策題案舉到丹墀東,鴻臚寺官員奏告儀式結束,再放鞭炮。鞭炮聲中,皇帝退殿,文武百官也依次退出,接下來便是正式的考試環節了。
宮中的軍校將準備好的試桌在丹墀東西兩側麵北排列,禮部官散卷,貢士們列班跪接,叩頭就位,接著露天答卷。
殿試策論的題目稱為禦試策題,往往很長,例如南宋寶祐四年丙辰科,題目字數約有五百多字,大意是問治國強兵之道,再如明代萬曆年間的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也是講如何治國牧民之道的,而此次的策題則是問的帝王之政與帝王之心。
朕聞治本於道,道本於德,古今論治者必折衷於孔子。孔子告魯君,為政在九經,而歸本於三達德。至宋臣司馬光言,人君大德有三,曰仁曰明曰武。果與孔子合歟?光曆事三朝,三以其言獻,自謂至精至要矣……
洋洋灑灑近八百字,這就是此次殿試策論的題目,眾多貢士們甫一知曉便紛紛在心中叫苦,不帶這麽玩人的老大,你問問如何代天牧民、如果治國強兵多好,非得別出心裁的問人性,問政治,這讓我們怎麽答嘛!
趙彥也被這道策論給難住了,雖說他對明代的曆史了解的不算少,可是那也隻是大方向上的大事件,像是什麽時候哪裏地震了,什麽時候哪裏發生了小叛亂了,某某皇帝在位時的考試題目啊,這些他自然不可能知道,當時也沒想到自己會穿越,誰有那個閑功夫去搜集這些東西啊,所以他此時隻能靠自己了。
趙彥首先想到正統皇帝為什麽要出這個題目,他的出發點在哪裏?真的是想要新科貢士們尋到他的施政漏洞從而批判他嗎?可正統皇帝是幼年繼位,真正親政的時間卻不長,以往內廷之事有張太皇太後決斷,外廷政事則由內閣三楊處理,此時正統皇帝雖然親政,卻根本無所作為,可是他也是一個人,還是一個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心中肯定也是充滿著雄心壯誌,想要讓大明在自己的統治下興盛繁榮,更甚者,心中未必沒有想在史書上超越他老祖宗朱元璋和朱棣的念頭。
發了一會兒呆,思路終於有了,剩下的就是遣詞造句構思文章了,趙彥心中振奮,正要在紙上打草稿,冷不防一名監試官巡視路過時淡淡說了一句:“再敢發呆,本官便取消你的應試資格。”
趙彥愕然,發呆也有錯?真是莫名其妙。
孰不知,方才發呆的時候,趙彥卻是無意識的扭過頭看著禁宮大內的方向,他自己沒有察覺,可是兩名巡視的監試官卻是早有察覺,本來看趙彥年輕,兩人都有愛才之意,路過時不是輕輕咳嗽一兩聲就是輕輕跺跺腳,想要提醒趙彥不可窺視皇宮,可是他心神根本不在外界,這對於那兩名監試官來說可真是對著瞎子拋媚眼——白費功夫了。
塗塗改改,一張草稿紙很快便被趙彥寫滿了文字,眼看時間已過大半,來不及再次審視,趙彥活動活動手腕,開始在正卷上開始謄抄。
臣對:臣聞帝王之臨馭宇內也,必有經理之實政,而後可以約束人群,錯綜萬機,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實心,而後可以淬勵百工,振刷庶務,有以臻郅隆之理。
何謂實政?立紀綱,飭法度,懸諸象魏之表,著乎令甲之中,首於岩廊朝寧,散於諸司百府,暨及於郡國海隅,經之緯之,鴻巨纖悉,莫不備具,充周嚴密,毫無滲漏者是也。何謂實心?振怠惰,勵精明,發乎淵微之內,起於宥密之間,始於宮闈穆清,風於輦轂邦畿,灌注於邊疆遐陬,淪之洽之,精神意慮,無不暢達,肌膚形骸,毫無壅閼者是也……
筆耕不輟,一氣嗬成,寫完之後趙彥也懶得去數有多少字,肯定是比一千字多就是了。
文章中,趙彥主要寫了三個方麵。其一是天人合一,此時的普世觀中皇帝是天,代替上天管理天下百姓和世間所有事物,皇帝擁有的權力是上天賜予的,因此王權是至高無上的。
其二是忠君思想與愛國愛民,不論是平民百姓還是朝廷官吏都應忠誠於君主,效忠於君主,為君主貢獻出自己的力量。與此同時,皇帝和朝廷官員都應該愛國愛民,善待自己的百姓。
其三就是依法治國,治理國家需要法令綱紀,要讓全國各地的百姓和官員都知法守法,根據法令行事。
是的,趙彥隻是適當的替朱祁鎮吹噓了一番,肯定了他君權天授的正統性,然後就是具體應該怎麽與百姓與官員們去互動,最後就是自商鞅打頭綿延兩千餘年的依法治國思想。
說實話,這三種思想其實就是萬金油,既不逾矩也言之有物,而組合起來之後,相對於正統年間的思潮來講還算是比較新穎,不至於泯然眾人。
考試終於結束了,貢士們將對策交往在東角門的受卷官處,並由此而出。受卷官將試卷送彌封官糊名。與鄉試、會試不同,殿試不另用朱筆謄錄,故糊名後直接由掌卷官送東閣讀卷官處,以定高下。讀卷官的工作是將試卷分成三等,即一、二、三甲,關鍵是定出送皇帝“欽定”的前十幾名,尤其是前三名。
殿試的第三天有一個“讀卷”儀式,通常在文華殿舉行。
這天早朝後,朱祁鎮來到文華殿,讀卷官們各持一份試卷,東西序立,然後按官職的高低依次跪在禦前讀卷。每讀完一份,即由司禮監官王振將試卷呈於禦案。以往隻讀三份,不過此次可以說是三楊故去後,朱祁鎮親政後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主持殿試,所以朱祁鎮一直讓讀卷官們讀了二十餘份,等讀卷結束後,讀卷官們退到門外候旨。
按照慣例,前三名的排名就看“禦筆”欽定了。如果內閣與皇帝及司禮監關係融洽,那麽最先由幾位大學士讀的卷子就為一、二、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所以許多人認為是“讀卷官取狀元”。如果皇帝要表示“乾綱獨斷”,則往往打破次序,但這種情況“十不一二”。
朱祁鎮雖然也想乾綱獨斷一迴,可是看了看門外候旨的一眾胡子花白的老臣們,到底還是沒有狠下心來,主要也是怕麻煩,哪怕有王振在旁邊幫襯也是一樣,事關科舉,此乃是國家之本,那些半隻腳踏進棺材板的老臣們可不會管你是不是皇帝,是不是權勢滔天的王振,該噴還是會噴,該死諫還是會死諫,所以朱祁鎮有些慫了,不過他也不肯任憑那些老臣們擺布。
拿起排名前三的文章看了看,又與會試結束後的排名對比片刻,竟是分毫不差,朱祁鎮心中暗怒,隻是這三人的文章確實做得好,他也不好做文章,賭氣之下便將第三名和第二名換了換,隨後又拿起一份文章,對身邊的王振低聲道:“先生,朕覺得此篇文章甚合朕意,朕有心將其擢為二甲第一,奈何字跡實在難登大雅之堂。”
會試錄取的“貢士”均需參加殿試,而由於殿試名義上是皇帝“親策於廷”,皇帝本人就是主考官,所有貢士都是天子的門生,因此隻設讀卷官和執事官若幹名。
讀卷官由內閣大學士和除禮部之外的其餘五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正官及詹事府、翰林院堂上官充任,提調官由禮部尚書、侍郎擔任,監試用監察禦史二人,其餘受卷、彌封、掌卷等官則由翰林、春坊等衙門官員充任,巡綽有錦衣衛,後勤供應由禮部和光祿寺,幾乎所有在京文職衙門都參與進了這三年一度的大典。
殿試隻考“時務策”一道,朱元璋曾禦製策問,但以後隻由翰林院學士,特別是內閣大學士預擬試題,呈皇帝圈定,對考生的要求隻有四個字,那便是“惟務直陳”,限一千字以上。
殿試的前一天,鴻臚寺官在奉天殿東室預設“策題案”,光祿寺則預備好貢士們的試桌,陳放於殿外東西兩廡。
新科貢士們在禮部官員的帶領下,來到奉天殿前丹墀內分東西兩群麵北站立,文武百官各具公服侍立在殿內外,而後鴻臚寺官員請皇帝升殿,鳴放鞭炮,百官行叩頭禮。
趙彥與其他貢士分列在丹墀兩側,還有監察禦史巡視前後,稍有差錯便會被其記上一筆,而後視情節輕重給予處罰,重者會以目無君上,無臣下之禮為由從重處罰,可以看作是朝廷上下給諸多新來的小弟們的下馬威,所以哪怕趙彥對四周很是好奇也不敢隨意打量。
老老實實的跟隨著其他人叩頭之後,執事官便舉著此次的策題案來到了殿中,隨後內侍官將策題交付禮部官員置於案上,外麵鴻臚寺官員已經帶著貢士們做好了跪拜準備。
執事官舉著策題案由左階而下,置於禦道中,貢士們朝案行五拜三叩頭禮,然後分東西侍立。執事官再將策題案舉到丹墀東,鴻臚寺官員奏告儀式結束,再放鞭炮。鞭炮聲中,皇帝退殿,文武百官也依次退出,接下來便是正式的考試環節了。
宮中的軍校將準備好的試桌在丹墀東西兩側麵北排列,禮部官散卷,貢士們列班跪接,叩頭就位,接著露天答卷。
殿試策論的題目稱為禦試策題,往往很長,例如南宋寶祐四年丙辰科,題目字數約有五百多字,大意是問治國強兵之道,再如明代萬曆年間的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也是講如何治國牧民之道的,而此次的策題則是問的帝王之政與帝王之心。
朕聞治本於道,道本於德,古今論治者必折衷於孔子。孔子告魯君,為政在九經,而歸本於三達德。至宋臣司馬光言,人君大德有三,曰仁曰明曰武。果與孔子合歟?光曆事三朝,三以其言獻,自謂至精至要矣……
洋洋灑灑近八百字,這就是此次殿試策論的題目,眾多貢士們甫一知曉便紛紛在心中叫苦,不帶這麽玩人的老大,你問問如何代天牧民、如果治國強兵多好,非得別出心裁的問人性,問政治,這讓我們怎麽答嘛!
趙彥也被這道策論給難住了,雖說他對明代的曆史了解的不算少,可是那也隻是大方向上的大事件,像是什麽時候哪裏地震了,什麽時候哪裏發生了小叛亂了,某某皇帝在位時的考試題目啊,這些他自然不可能知道,當時也沒想到自己會穿越,誰有那個閑功夫去搜集這些東西啊,所以他此時隻能靠自己了。
趙彥首先想到正統皇帝為什麽要出這個題目,他的出發點在哪裏?真的是想要新科貢士們尋到他的施政漏洞從而批判他嗎?可正統皇帝是幼年繼位,真正親政的時間卻不長,以往內廷之事有張太皇太後決斷,外廷政事則由內閣三楊處理,此時正統皇帝雖然親政,卻根本無所作為,可是他也是一個人,還是一個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心中肯定也是充滿著雄心壯誌,想要讓大明在自己的統治下興盛繁榮,更甚者,心中未必沒有想在史書上超越他老祖宗朱元璋和朱棣的念頭。
發了一會兒呆,思路終於有了,剩下的就是遣詞造句構思文章了,趙彥心中振奮,正要在紙上打草稿,冷不防一名監試官巡視路過時淡淡說了一句:“再敢發呆,本官便取消你的應試資格。”
趙彥愕然,發呆也有錯?真是莫名其妙。
孰不知,方才發呆的時候,趙彥卻是無意識的扭過頭看著禁宮大內的方向,他自己沒有察覺,可是兩名巡視的監試官卻是早有察覺,本來看趙彥年輕,兩人都有愛才之意,路過時不是輕輕咳嗽一兩聲就是輕輕跺跺腳,想要提醒趙彥不可窺視皇宮,可是他心神根本不在外界,這對於那兩名監試官來說可真是對著瞎子拋媚眼——白費功夫了。
塗塗改改,一張草稿紙很快便被趙彥寫滿了文字,眼看時間已過大半,來不及再次審視,趙彥活動活動手腕,開始在正卷上開始謄抄。
臣對:臣聞帝王之臨馭宇內也,必有經理之實政,而後可以約束人群,錯綜萬機,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實心,而後可以淬勵百工,振刷庶務,有以臻郅隆之理。
何謂實政?立紀綱,飭法度,懸諸象魏之表,著乎令甲之中,首於岩廊朝寧,散於諸司百府,暨及於郡國海隅,經之緯之,鴻巨纖悉,莫不備具,充周嚴密,毫無滲漏者是也。何謂實心?振怠惰,勵精明,發乎淵微之內,起於宥密之間,始於宮闈穆清,風於輦轂邦畿,灌注於邊疆遐陬,淪之洽之,精神意慮,無不暢達,肌膚形骸,毫無壅閼者是也……
筆耕不輟,一氣嗬成,寫完之後趙彥也懶得去數有多少字,肯定是比一千字多就是了。
文章中,趙彥主要寫了三個方麵。其一是天人合一,此時的普世觀中皇帝是天,代替上天管理天下百姓和世間所有事物,皇帝擁有的權力是上天賜予的,因此王權是至高無上的。
其二是忠君思想與愛國愛民,不論是平民百姓還是朝廷官吏都應忠誠於君主,效忠於君主,為君主貢獻出自己的力量。與此同時,皇帝和朝廷官員都應該愛國愛民,善待自己的百姓。
其三就是依法治國,治理國家需要法令綱紀,要讓全國各地的百姓和官員都知法守法,根據法令行事。
是的,趙彥隻是適當的替朱祁鎮吹噓了一番,肯定了他君權天授的正統性,然後就是具體應該怎麽與百姓與官員們去互動,最後就是自商鞅打頭綿延兩千餘年的依法治國思想。
說實話,這三種思想其實就是萬金油,既不逾矩也言之有物,而組合起來之後,相對於正統年間的思潮來講還算是比較新穎,不至於泯然眾人。
考試終於結束了,貢士們將對策交往在東角門的受卷官處,並由此而出。受卷官將試卷送彌封官糊名。與鄉試、會試不同,殿試不另用朱筆謄錄,故糊名後直接由掌卷官送東閣讀卷官處,以定高下。讀卷官的工作是將試卷分成三等,即一、二、三甲,關鍵是定出送皇帝“欽定”的前十幾名,尤其是前三名。
殿試的第三天有一個“讀卷”儀式,通常在文華殿舉行。
這天早朝後,朱祁鎮來到文華殿,讀卷官們各持一份試卷,東西序立,然後按官職的高低依次跪在禦前讀卷。每讀完一份,即由司禮監官王振將試卷呈於禦案。以往隻讀三份,不過此次可以說是三楊故去後,朱祁鎮親政後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主持殿試,所以朱祁鎮一直讓讀卷官們讀了二十餘份,等讀卷結束後,讀卷官們退到門外候旨。
按照慣例,前三名的排名就看“禦筆”欽定了。如果內閣與皇帝及司禮監關係融洽,那麽最先由幾位大學士讀的卷子就為一、二、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所以許多人認為是“讀卷官取狀元”。如果皇帝要表示“乾綱獨斷”,則往往打破次序,但這種情況“十不一二”。
朱祁鎮雖然也想乾綱獨斷一迴,可是看了看門外候旨的一眾胡子花白的老臣們,到底還是沒有狠下心來,主要也是怕麻煩,哪怕有王振在旁邊幫襯也是一樣,事關科舉,此乃是國家之本,那些半隻腳踏進棺材板的老臣們可不會管你是不是皇帝,是不是權勢滔天的王振,該噴還是會噴,該死諫還是會死諫,所以朱祁鎮有些慫了,不過他也不肯任憑那些老臣們擺布。
拿起排名前三的文章看了看,又與會試結束後的排名對比片刻,竟是分毫不差,朱祁鎮心中暗怒,隻是這三人的文章確實做得好,他也不好做文章,賭氣之下便將第三名和第二名換了換,隨後又拿起一份文章,對身邊的王振低聲道:“先生,朕覺得此篇文章甚合朕意,朕有心將其擢為二甲第一,奈何字跡實在難登大雅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