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銅錢管理非常混亂。朱元璋曾規定過1兩金=4兩銀;1兩銀=1石糧=1000枚銅錢。


    如果按明代一石糧重94.4公斤計算,這一文錢相當於現在的4元錢左右,但是實際市場卻不是這樣的,朱元璋還印製了大量的寶鈔,最後也趨於作廢。後來寶鈔無法實行,慢慢淡出市場,銅錢開始啟用,但銅錢的管理仍然跟不上。


    明代中期,政府公認的鑄錢的水平不如民間,嘉靖和萬曆年間曾幾度下旨“行錢但隨民便。”有時官方規定一兩銀子兌換700文銅錢,但民間卻是一兩=6000文,不法奸商趁機轉賣取利。


    到了張居正以後,銀子普通使用,但銀子也不是很穩定的貨幣,所以,銅錢的價值也無法估計。


    萬曆以後,京師的糧價在每石0.3-0.5兩之間,一兩銀市價在1200-1400枚銅錢之間。那麽,一石糧在500枚銅錢左右,相當於一枚銅錢可以買現在4兩的米。以此估測,明代的銅錢似乎可以認為是相當於現在的一元人民幣的價格。


    但是,這裏每一步都是估測的數字,僅是推論出來的結果,與現實應該還存在較大的變數,僅供參考而已。


    在下寫的是小說,是虛構的,我也不怎麽懂金融,正統皇帝朱祁鎮在太祖朱八八與萬曆朱翊鈞之間,所以我的推理如下:


    正統年間生產的糧食肯定比國初要多,所以按500文買一石大米算,一石約為現在的200斤,也就是當時一斤大米是2.5文錢。現代大米市價不等,就按普通大米算,一斤按5塊錢算,也就是2.5文錢=5元人民幣,1文錢=2元人民幣。


    當然,現代的糧食肯定比明朝出產的多得多,所以價格比當時要便宜很多,不過這是小說,將就一下吧。


    所以書中設定:一兩銀子=1000文銅錢,1文銅錢=2元人民幣,一兩銀子就是2000塊人民幣,也就是說在明朝1000元可以買200斤大米。


    另外,關於寶鈔,正統年間就按1貫寶鈔=5文錢算吧,推斷如下:


    洪武二十二年前後,紙幣時貶時升,江西、福建一帶二貫紙鈔隻能換銅錢五百文;


    永樂二年(1404年),米一石一度值鈔一百貫;


    永樂五年米一石值鈔三十貫;


    宣德初年,米價已達到寶鈔伍拾貫;


    宣德七年(1432年),寶鈔一貫隻值銅錢5文;


    正統九年(1444年),米價漲到寶鈔一百貫,明鈔已不能通行,“積之市肆,過者不顧”;


    正德年間,寶鈔實際已經廢止。此後,明朝不再發行紙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傳萬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往日如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往日如風並收藏明傳萬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