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唾壺擊碎
穿到晉朝我成了卜筮大師 作者:作者漂流者954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敦派陳述調查這階段宮裏究竟發生什麽事了。為什麽自家的人下了大獄這麽大的事都沒有人告訴自己。
陳述派手下一個得力幹將杜弘去調查這件事。這個杜弘可是一個能人。據說沒有他辦不到的事。
此人財力雄厚交友甚廣。在陳述這裏隻是一個掛名。並沒有實職。此刻派他出去調查不會引起朝堂的注意。
果然沒過幾天消息源源不斷地傳迴來。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杜弘先是以各種辦法人聯係暗線。
這一天,皇帝身邊一個太監黃三,他的母家的親戚來找他玩。看似無意地問他:
“我舅家的兒子蘇小義在宮裏做黃門。舅舅最近病的挺重的特別想他。麻煩你捎口信讓他有空了迴來看看。要是晚些怕是要見不到了。”
黃三想了想說:“你家那表弟叫蘇小義嗎?我還真認識一個叫蘇小義的人。你可能還不知道吧?他在三個月前就不在了。”
那親戚著急地問:“你是說他不在了是什麽意思?還是換在別處當差去了?”
黃三看看左右沒有人,湊近一些小聲說:
“這可是宮裏的秘密不讓傳出去。對外麵說是他得了急病歿了。隻有少數人知道他手腳不利索偷了宮裏的東西拿出去賣,被宮裏的侍衛發現了當場給打死了。”
那親戚吃驚地說:“啊?你說什麽?這還了得。他家有個哥哥新近死了。舅舅還指望他給養老送終呢,怎麽就……唔”
還沒等他說完嘴被黃三給捂上了:
“你小聲些,都說了不讓傳出去。要是知道是我傳出去的我就會沒命了。”
那親戚一個勁地點頭答應。“嗯嗯嗯。”黃三才放開手。又不放心地囑咐他說:
“迴去千萬不可以傳出去。如果他們家知道是打死的出來告狀他們家也都會沒命的。你可千萬別說出去說出去你的命也不保。你是親戚我才告訴你。你可不能害了我又害了你自己。”
這個親戚一聽臉都嚇白了。小聲說:“還以為你們在宮裏當差有多牛呢沒想到這裏太可怕了。我下次可不敢來了。”
黃三說完忙不迭地給親戚送出去。迴來後恨不能咬掉自己的舌頭。幹爹羅大監可是下了死命令:“誰要是說出去他們全家人就都別活了。”
如果讓他知道是自己傳出去的。全家豈不是有危險?。黃三好幾天都魂不守舍就怕突然有一天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就被打死。死都不知道是怎麽死的。
王敦收到陳述反饋迴來的第一個消息。知道那個禦書房打擾衛生的線人蘇小義早在三個月前因辦事出錯被賜死了。
王敦的心裏一驚心虛第說:
“難道這幾個月以來接到宮裏的消息不是他發出來的?那是誰發送的消息呢?再查一下。”
反饋迴來的第二個消息是:“現在夜庭獄是劉槐的人在負責。”
再一查刑部主管刑律的那幾個自己安插進去的人都被處置了。這幾個人調離的調離。降職的降職。更有甚者被一擼到底給攆迴家去了。
“這些沒有種的賤人。到底是一攤爛泥扶不上牆。有事怎麽不和我說?”
王敦聽見了氣得摔碎了茶盞。一地的碎渣仔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亮。
其他各部門也都是這樣。王敦安插的那些人平時倚仗著王敦沒少欺負同僚。這次被處置了沒有一個人同情他們。
從這次調查中王敦發現各個部門自己的人沒處置的人也都逐漸被邊緣化了。得不到最新消息了。
王敦自言自語地說:“難怪一點有用消息都沒有。”
這時王敦想起來一條被自己忽略的重要的信息。三個月前蘇小義發出來的最後一個消息:“上與劉隗禦書房密謀,距離遠聽不見。”
當時他並沒有把這個消息放在心上。這之後都是報平安的無用消息了。
“快,找一下那些消息還有沒有留底。看看前麵的和後麵的字體一樣不?”
陳述說:“將軍。您不是吩咐過每一次接到消息看完就燒掉了。定是沒有留底。”
王敦氣得用手雷在桌台上。震得桌上的茶盞嘩啦嘩啦的響。疊放在桌台上的竹簡被震掉在地上。
陳述彎下腰撿起竹簡放在桌上。默默地又出去了。
這之後不出半個月。王敦接到家裏的來信:
“恭喜已經迴府。勿念。”
這天中午王敦宴請軍中骨幹在大帳中設宴飲酒。
這些軍中骨幹都是王敦一手帶出來的武將。他們更忠心王敦。
酒過三巡,王敦說:“咱們在外麵冒死征戰。那糊塗蛋在家裏聽信逆臣讒言。咱們家裏後院裏都不得安寧還效忠他幹什麽?”
陳述連忙打圓場說:“將軍。您喝多了。快喝點醒酒湯吧。”
王敦借著酒勁說:“我醉了嗎?我沒醉。誰說我醉了?哈哈哈哈。我王敦喝多少都不會醉的。”
說完拿起身邊的如意敲打桌邊的唾壺。口中唱著歌:“老驥伏櫪,誌在千裏壯士暮年壯心不已。”一邊唱著把唾壺的邊緣都擊碎了。
故事講到這裏不得不多說幾句。
要說這個王敦史上確實是一個非常霸道的人物。有一句成語“唾壺擊碎”就是從他這裏流傳過來的。
這個成語就是王敦用如意擊打唾壺擊碎而出。
要說“如意”現在的人都知道。有人就說了那不就是現在的“癢癢撓”嗎。
對,如意就是癢癢撓。能解決手夠不到的問題。
可是就這一個小玩意兒在古代那可是貴族府裏的重要擺設。材質用溫潤的玉做成的。
給太後皇妃送禮的單子裏都少不得這東西。
再說唾壺。這唾壺可是反映咱們中國五千年曆史文化的淵源。說明晉朝時期的文明程度和餐飲文化就相當高了。
古代餐桌旁邊每個人都有一隻唾壺的專門裝就餐時吐出來的廢料。主要是魚刺之類的東西。這個唾壺最終演變成今天的痰盂。
本來這個成語是說人們對詩詞歌賦的欣賞,喜愛到得意忘形的地步了。這裏卻表達是王敦借著酒勁表露出要問鼎皇權的心聲。
言歸正傳。卻說王敦借著酒勁表露心聲。下邊的這些心腹太了解這個人的本性了。陳述說:
“將軍。你就說吧。隻要你下命令讓我們做什麽都赴湯蹈火縱死不辭!”
眾將領都紛紛響應:“赴湯蹈火,縱死不辭。”
陳述派手下一個得力幹將杜弘去調查這件事。這個杜弘可是一個能人。據說沒有他辦不到的事。
此人財力雄厚交友甚廣。在陳述這裏隻是一個掛名。並沒有實職。此刻派他出去調查不會引起朝堂的注意。
果然沒過幾天消息源源不斷地傳迴來。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杜弘先是以各種辦法人聯係暗線。
這一天,皇帝身邊一個太監黃三,他的母家的親戚來找他玩。看似無意地問他:
“我舅家的兒子蘇小義在宮裏做黃門。舅舅最近病的挺重的特別想他。麻煩你捎口信讓他有空了迴來看看。要是晚些怕是要見不到了。”
黃三想了想說:“你家那表弟叫蘇小義嗎?我還真認識一個叫蘇小義的人。你可能還不知道吧?他在三個月前就不在了。”
那親戚著急地問:“你是說他不在了是什麽意思?還是換在別處當差去了?”
黃三看看左右沒有人,湊近一些小聲說:
“這可是宮裏的秘密不讓傳出去。對外麵說是他得了急病歿了。隻有少數人知道他手腳不利索偷了宮裏的東西拿出去賣,被宮裏的侍衛發現了當場給打死了。”
那親戚吃驚地說:“啊?你說什麽?這還了得。他家有個哥哥新近死了。舅舅還指望他給養老送終呢,怎麽就……唔”
還沒等他說完嘴被黃三給捂上了:
“你小聲些,都說了不讓傳出去。要是知道是我傳出去的我就會沒命了。”
那親戚一個勁地點頭答應。“嗯嗯嗯。”黃三才放開手。又不放心地囑咐他說:
“迴去千萬不可以傳出去。如果他們家知道是打死的出來告狀他們家也都會沒命的。你可千萬別說出去說出去你的命也不保。你是親戚我才告訴你。你可不能害了我又害了你自己。”
這個親戚一聽臉都嚇白了。小聲說:“還以為你們在宮裏當差有多牛呢沒想到這裏太可怕了。我下次可不敢來了。”
黃三說完忙不迭地給親戚送出去。迴來後恨不能咬掉自己的舌頭。幹爹羅大監可是下了死命令:“誰要是說出去他們全家人就都別活了。”
如果讓他知道是自己傳出去的。全家豈不是有危險?。黃三好幾天都魂不守舍就怕突然有一天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就被打死。死都不知道是怎麽死的。
王敦收到陳述反饋迴來的第一個消息。知道那個禦書房打擾衛生的線人蘇小義早在三個月前因辦事出錯被賜死了。
王敦的心裏一驚心虛第說:
“難道這幾個月以來接到宮裏的消息不是他發出來的?那是誰發送的消息呢?再查一下。”
反饋迴來的第二個消息是:“現在夜庭獄是劉槐的人在負責。”
再一查刑部主管刑律的那幾個自己安插進去的人都被處置了。這幾個人調離的調離。降職的降職。更有甚者被一擼到底給攆迴家去了。
“這些沒有種的賤人。到底是一攤爛泥扶不上牆。有事怎麽不和我說?”
王敦聽見了氣得摔碎了茶盞。一地的碎渣仔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亮。
其他各部門也都是這樣。王敦安插的那些人平時倚仗著王敦沒少欺負同僚。這次被處置了沒有一個人同情他們。
從這次調查中王敦發現各個部門自己的人沒處置的人也都逐漸被邊緣化了。得不到最新消息了。
王敦自言自語地說:“難怪一點有用消息都沒有。”
這時王敦想起來一條被自己忽略的重要的信息。三個月前蘇小義發出來的最後一個消息:“上與劉隗禦書房密謀,距離遠聽不見。”
當時他並沒有把這個消息放在心上。這之後都是報平安的無用消息了。
“快,找一下那些消息還有沒有留底。看看前麵的和後麵的字體一樣不?”
陳述說:“將軍。您不是吩咐過每一次接到消息看完就燒掉了。定是沒有留底。”
王敦氣得用手雷在桌台上。震得桌上的茶盞嘩啦嘩啦的響。疊放在桌台上的竹簡被震掉在地上。
陳述彎下腰撿起竹簡放在桌上。默默地又出去了。
這之後不出半個月。王敦接到家裏的來信:
“恭喜已經迴府。勿念。”
這天中午王敦宴請軍中骨幹在大帳中設宴飲酒。
這些軍中骨幹都是王敦一手帶出來的武將。他們更忠心王敦。
酒過三巡,王敦說:“咱們在外麵冒死征戰。那糊塗蛋在家裏聽信逆臣讒言。咱們家裏後院裏都不得安寧還效忠他幹什麽?”
陳述連忙打圓場說:“將軍。您喝多了。快喝點醒酒湯吧。”
王敦借著酒勁說:“我醉了嗎?我沒醉。誰說我醉了?哈哈哈哈。我王敦喝多少都不會醉的。”
說完拿起身邊的如意敲打桌邊的唾壺。口中唱著歌:“老驥伏櫪,誌在千裏壯士暮年壯心不已。”一邊唱著把唾壺的邊緣都擊碎了。
故事講到這裏不得不多說幾句。
要說這個王敦史上確實是一個非常霸道的人物。有一句成語“唾壺擊碎”就是從他這裏流傳過來的。
這個成語就是王敦用如意擊打唾壺擊碎而出。
要說“如意”現在的人都知道。有人就說了那不就是現在的“癢癢撓”嗎。
對,如意就是癢癢撓。能解決手夠不到的問題。
可是就這一個小玩意兒在古代那可是貴族府裏的重要擺設。材質用溫潤的玉做成的。
給太後皇妃送禮的單子裏都少不得這東西。
再說唾壺。這唾壺可是反映咱們中國五千年曆史文化的淵源。說明晉朝時期的文明程度和餐飲文化就相當高了。
古代餐桌旁邊每個人都有一隻唾壺的專門裝就餐時吐出來的廢料。主要是魚刺之類的東西。這個唾壺最終演變成今天的痰盂。
本來這個成語是說人們對詩詞歌賦的欣賞,喜愛到得意忘形的地步了。這裏卻表達是王敦借著酒勁表露出要問鼎皇權的心聲。
言歸正傳。卻說王敦借著酒勁表露心聲。下邊的這些心腹太了解這個人的本性了。陳述說:
“將軍。你就說吧。隻要你下命令讓我們做什麽都赴湯蹈火縱死不辭!”
眾將領都紛紛響應:“赴湯蹈火,縱死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