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飛船裏那些研究人員都休息好了之後,柳毅把他們都帶到了易陽的麵前。
【說說陳院長失蹤前後你們都在做什麽吧。】
看著在自己麵前站成一排的四位研究員易陽問道。
時隔這麽長時間,這四位研究員看起來還是有些不安,不過比剛見麵那會要好多了,怎麽說能夠正常溝通了。
研究員甲先進行了迴答。
【陳院長帶著我們是想找到維持蟲洞存在的能量來源以及自然蟲洞生成的原因,我們進行的也是這方麵的研究工作。】
嗯……這個課題聯盟有很多科學院都在做類似的研究,太陽係蟲洞附近除了要穿越蟲洞的飛船外就屬各類科研飛船的數量最多了。
【那你們的研究有什麽突破沒有?】
唐錦這個時候開口問道。
研究員甲搖了搖頭迴答,【沒有實質性的突破,目前可以肯定的是蟲洞附近的空間存在波動,這是空間試圖自主修複所造成的波動。蟲洞內有一股力量在阻止空間進行修複,所以可以肯定蟲洞一定是有穩定的能源供應的。】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
一張白紙上破了一個洞這沒什麽好稀奇的,在造成破洞的瞬間需要某種外力對白紙做功,但是隻要破洞形成了即使沒有外力的存在這個破洞也依然會持續存在。
這是早前關於蟲洞穩定存在的一種猜測。
跨越星係存在的蟲洞如果需要消耗能量,每秒消耗掉的能量都將是一個天文數字,然而無論怎麽檢測科學家們都沒有在蟲洞附近發現有任何大規模的能量波動現象,所以有一部分科學家認為蟲洞就和白紙上的破洞一樣形成之後就是一種穩定的存在,不需要消耗額外的能量維持自身的存在。
不過這個猜測很快就被觀測到結果所推翻。
正如現在陳三水在蟲洞附近觀測到的空間波動一樣,聯盟的科學家在太陽係的蟲洞附近也發現了這種空間波動,通過對波動的分析,科學家們可以確認這種波動來自於空間的自主修複。
還是以白紙上的破洞舉例。
觀測的結果表明白紙一直在主動修複破洞,但是破洞卻始終沒有被修複的跡象,這說明有另外一股力量在阻止空間進行修複。
力量肯定不會是憑空出現的,它要麽來自於某個物體,要麽來自於能量的轉化。
就像黑洞周圍的空間因為其強大的引力作用發生扭曲,宇宙空間也一直試圖修複這種扭曲,隻是自主修複的力量會被黑洞的引力撕碎導致修複無法實現。
這裏黑洞的引力就是破壞修複的力量,它來自於黑洞內的核心物質。
黑洞的這種強大引力也不是無消耗存在的,黑洞本身因為其強大的引力會通過輻射蒸發其組成物質,這種現象下會導致黑洞在沒有任何補充的情況下逐漸損失自身的質量直到最終消失不見。
宇宙中觀察到了空白地帶很多科學家就推測可能是宇宙剛形成時期黑洞蒸發後留下的區域。
那麽用來維持蟲洞存在的力量又是來自何方呢?
在這一點上陳三水有著自己的推測,他認為維持蟲洞的力量來自於宇宙暗物質的轉化。
暗物質是一種和目前所知粒子物理學標準粒子模型的粒子完全不同的粒子,它可能是某種單一的粒子組成的物質,也可能是多種粒子組成的物質。
暗物質有著和明物質截然不同的物理結構,也不與電磁輻射相互作用,因此現有的觀測手段無法直接觀測到暗物質的存在。
但是根據宇宙學模型和數學模型的計算,暗物質占據了整個宇宙總物質量的85%。
相當一部分科學家稱暗物質叫以太,認為暗物質是宇宙的原初物質,宇宙中明物質都是由暗物質轉化而來的,以此為基礎發展出科學界著名的以太理論。
以太理論結合黑洞蒸發理論為宇宙物質建立了一套完美的物質循環體係。
暗物質在某種情況下釋放能量衰變稱明物質,明物質在黑洞的作用下被擠壓充能再次成為暗物質。
黑洞蒸發現象也是在數學上建立了完善的模型,可是現實中卻怎麽也觀測不到。
所以以太理論的出現很完美的解釋了黑洞蒸發現象以及那些能夠生成恆星的星雲能量到底來自什麽地方。
雖然到目前為止以太理論並沒有實際的證據支持,可是從理論方麵來說,尤其是數學模型的計算上來說這個理論無懈可擊,因此相當一部分科學家是堅信以太理論是正確的。
陳三水也是以太理論的支持者。
他認為蟲洞的存在也是因為暗物質衰變時釋放的強大能量所導致的,這些能量成為扭曲連通不同空間坐標點的關鍵所在,在人們看不到的地方一定是發生十分激烈的能量釋放以至於空間都無法承受被極度扭曲。
這種扭曲程度超過了黑洞附近的空間扭曲,畢竟黑洞的周圍並沒有因為空間扭曲出現蟲洞。
陳三水的這個推測在科學界也是有很高人氣的。
通過對星雲內恆星誕生的觀察科學家們發現恆星的形成是有著十分嚴苛的條件,條件達不成形成的就有可能是那種巨型氣態行星而不是恆星。
最著名的螺旋星雲,距離銀河星2700萬光年的貓眼星雲內就孕育著大量年輕的恆星。
按照科學家的估算,星雲內物質形成一顆恆星所需要的時間大約在數百萬年到千萬年不等。假設一顆恆星的形成需要1000萬年,那麽我們宇宙誕生這138億年裏貓眼星雲內至少誕生了有1000顆恆星才對,可是現在觀測到的貓眼星雲內恆星的數量僅僅隻有理論值的十分之一。
那麽問題來了,貓眼星雲這138億年來生成的恆星都到哪裏去了呢?
對此陳三水猜測,貓眼星雲中的恆星通過蟲洞轉移到了宇宙的其他地方,要麽並入了其他的星係,要麽幹脆以自身為中心形成了一個新的恆星係。
【說說陳院長失蹤前後你們都在做什麽吧。】
看著在自己麵前站成一排的四位研究員易陽問道。
時隔這麽長時間,這四位研究員看起來還是有些不安,不過比剛見麵那會要好多了,怎麽說能夠正常溝通了。
研究員甲先進行了迴答。
【陳院長帶著我們是想找到維持蟲洞存在的能量來源以及自然蟲洞生成的原因,我們進行的也是這方麵的研究工作。】
嗯……這個課題聯盟有很多科學院都在做類似的研究,太陽係蟲洞附近除了要穿越蟲洞的飛船外就屬各類科研飛船的數量最多了。
【那你們的研究有什麽突破沒有?】
唐錦這個時候開口問道。
研究員甲搖了搖頭迴答,【沒有實質性的突破,目前可以肯定的是蟲洞附近的空間存在波動,這是空間試圖自主修複所造成的波動。蟲洞內有一股力量在阻止空間進行修複,所以可以肯定蟲洞一定是有穩定的能源供應的。】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
一張白紙上破了一個洞這沒什麽好稀奇的,在造成破洞的瞬間需要某種外力對白紙做功,但是隻要破洞形成了即使沒有外力的存在這個破洞也依然會持續存在。
這是早前關於蟲洞穩定存在的一種猜測。
跨越星係存在的蟲洞如果需要消耗能量,每秒消耗掉的能量都將是一個天文數字,然而無論怎麽檢測科學家們都沒有在蟲洞附近發現有任何大規模的能量波動現象,所以有一部分科學家認為蟲洞就和白紙上的破洞一樣形成之後就是一種穩定的存在,不需要消耗額外的能量維持自身的存在。
不過這個猜測很快就被觀測到結果所推翻。
正如現在陳三水在蟲洞附近觀測到的空間波動一樣,聯盟的科學家在太陽係的蟲洞附近也發現了這種空間波動,通過對波動的分析,科學家們可以確認這種波動來自於空間的自主修複。
還是以白紙上的破洞舉例。
觀測的結果表明白紙一直在主動修複破洞,但是破洞卻始終沒有被修複的跡象,這說明有另外一股力量在阻止空間進行修複。
力量肯定不會是憑空出現的,它要麽來自於某個物體,要麽來自於能量的轉化。
就像黑洞周圍的空間因為其強大的引力作用發生扭曲,宇宙空間也一直試圖修複這種扭曲,隻是自主修複的力量會被黑洞的引力撕碎導致修複無法實現。
這裏黑洞的引力就是破壞修複的力量,它來自於黑洞內的核心物質。
黑洞的這種強大引力也不是無消耗存在的,黑洞本身因為其強大的引力會通過輻射蒸發其組成物質,這種現象下會導致黑洞在沒有任何補充的情況下逐漸損失自身的質量直到最終消失不見。
宇宙中觀察到了空白地帶很多科學家就推測可能是宇宙剛形成時期黑洞蒸發後留下的區域。
那麽用來維持蟲洞存在的力量又是來自何方呢?
在這一點上陳三水有著自己的推測,他認為維持蟲洞的力量來自於宇宙暗物質的轉化。
暗物質是一種和目前所知粒子物理學標準粒子模型的粒子完全不同的粒子,它可能是某種單一的粒子組成的物質,也可能是多種粒子組成的物質。
暗物質有著和明物質截然不同的物理結構,也不與電磁輻射相互作用,因此現有的觀測手段無法直接觀測到暗物質的存在。
但是根據宇宙學模型和數學模型的計算,暗物質占據了整個宇宙總物質量的85%。
相當一部分科學家稱暗物質叫以太,認為暗物質是宇宙的原初物質,宇宙中明物質都是由暗物質轉化而來的,以此為基礎發展出科學界著名的以太理論。
以太理論結合黑洞蒸發理論為宇宙物質建立了一套完美的物質循環體係。
暗物質在某種情況下釋放能量衰變稱明物質,明物質在黑洞的作用下被擠壓充能再次成為暗物質。
黑洞蒸發現象也是在數學上建立了完善的模型,可是現實中卻怎麽也觀測不到。
所以以太理論的出現很完美的解釋了黑洞蒸發現象以及那些能夠生成恆星的星雲能量到底來自什麽地方。
雖然到目前為止以太理論並沒有實際的證據支持,可是從理論方麵來說,尤其是數學模型的計算上來說這個理論無懈可擊,因此相當一部分科學家是堅信以太理論是正確的。
陳三水也是以太理論的支持者。
他認為蟲洞的存在也是因為暗物質衰變時釋放的強大能量所導致的,這些能量成為扭曲連通不同空間坐標點的關鍵所在,在人們看不到的地方一定是發生十分激烈的能量釋放以至於空間都無法承受被極度扭曲。
這種扭曲程度超過了黑洞附近的空間扭曲,畢竟黑洞的周圍並沒有因為空間扭曲出現蟲洞。
陳三水的這個推測在科學界也是有很高人氣的。
通過對星雲內恆星誕生的觀察科學家們發現恆星的形成是有著十分嚴苛的條件,條件達不成形成的就有可能是那種巨型氣態行星而不是恆星。
最著名的螺旋星雲,距離銀河星2700萬光年的貓眼星雲內就孕育著大量年輕的恆星。
按照科學家的估算,星雲內物質形成一顆恆星所需要的時間大約在數百萬年到千萬年不等。假設一顆恆星的形成需要1000萬年,那麽我們宇宙誕生這138億年裏貓眼星雲內至少誕生了有1000顆恆星才對,可是現在觀測到的貓眼星雲內恆星的數量僅僅隻有理論值的十分之一。
那麽問題來了,貓眼星雲這138億年來生成的恆星都到哪裏去了呢?
對此陳三水猜測,貓眼星雲中的恆星通過蟲洞轉移到了宇宙的其他地方,要麽並入了其他的星係,要麽幹脆以自身為中心形成了一個新的恆星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