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孝孺的輔佐下,建文帝大力著手改革,史稱“建文新政”。他們崇尚禮教,銳意文治;廢除嚴刑峻法,大赦疑獄。同時又採取重農桑,興學校,賑濟災民,蠲荒田租等與民休養生息的措施,使國家呈現一派祥和的景象。時人讚嘆,建文時,法網疏闊,道不拾遺,士風樸茂,尚義者多。


    然而,建文帝在安定的生活中成長,接受的是儒家學說的薰陶,缺少對現實的了解,而且他所重用的大臣也多是讀書人,因此改革中難免有理想主義色彩。他接受方孝孺的建議,在詔行寬政的同時,銳意復古,甚至要恢復西周時期的井田製度。他還使用一些《周禮》中的官名,依古製改革某些官職。復古這些製度是沒有任何現實意義的。從這一點我們不難發現,建文集團過重的文人氣息,成為他最後失國的一個主要原因。


    這種對實現政治理想的渴望與對知遇之恩的感戴,使方孝孺無論從情感還是理念上都把建文帝視為千古一遇的聖主,並將自己的命運與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就此一點而言,在後來的靖難之役中,他是決不可能降於成祖朱棣的。


    瓜蔓抄


    在靖難之變中,方孝孺與朱棣是勢不兩立的。建文帝討伐燕王的詔檄大多出自方孝孺之手。朱棣曾經兩次試圖以罷兵作為緩兵之計,都被方孝孺識破,並力勸建文帝不要被他迷惑,使得朱棣屢屢未能得逞。方孝孺還多次為建文帝出謀劃策,甚至使用反間計來離間朱棣父子。朱棣奪取帝位後,方孝孺不肯起草登基詔,受新仇舊恨夾擊的朱棣終於沒能壓住怒火,方孝孺遂慘遭滅“十族”。朱棣如此殘酷的報復,也說明兩人積怨之深。


    況且方孝孺所代表的決非他一個人的誌向,他代表的是大多數江南士人的理想。在江南士人眼裏,“削藩”與“靖難”之爭,決不僅僅是朱姓內部的皇位之爭,而是仁政與暴政之爭。“仁政”理想是一種極為普遍的群體意識,江南又是當時最大的文人淵藪,名儒輩出。在洪武政治下,他們所遭受的打擊,比之其他地區的士人更為酷烈。當時的著名詩人高啟、張羽、楊基諸人均被迫害致死,甚至連開國功臣劉基也最終鬱鬱而死,正如解縉在為太祖所上封事中所說:“國初至今,將二十載,無幾時不變之法,無一日無過之人。”這是一個政治穩定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令人窒息的時代,政治氣氛異常凝重,文武大臣人人自危。生活在此一時代的士人,他們所擁有的隻能是惴惴不安的畏禍避害心理,而不可能有扭轉幹坤的守道抗勢壯誌。


    隻有當洪武時代結束而朱允炆登基後,士人們似乎才迎來了轉機。從改元“建文”的新年號裏,他們不難發現這位建文皇帝想要改變洪武時的恐怖主義政治的決心。這種情況下,文人獲得了比以前更高的政治地位,再也不用擔心像洪武朝那樣動輒以一言獲罪,因此他們膽量也大了,對朝政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對建文帝忠心耿耿。這是江南地區士人支持建文的一個重要原因。自幼飽受儒學薰陶的年輕皇帝所追求的政治理想,似乎意味著一個仁治時代的到來。


    然而,朱棣的起兵並取得最後勝利,無情地粉碎了這種理想,方孝孺不顧“滅十族”的慘況,毅然選擇赴難,他的殉難,是對建文帝“知遇之恩”的報答,體現著“士為知己者死”的高尚氣節,更是對破滅的理想的殉節。建文“秀才朝廷”中的其他士人,如齊泰、黃觀、陳迪等,也與方孝孺一同赴難,誓死不屈,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可見,方氏與一時死難之江南士大夫,都並非“慷慨於一時”,他們在更大程度上是為了自己的仁政理想,而前赴後繼的。


    方孝孺在南京政權的影響極大,代表了當時江南民氣,如果方孝孺肯歸順朱棣,那麽其他官員自然也就會臣服。然而方孝孺始終忠於前帝,那麽他的門生派係也就不可信任。朱棣滅方孝孺“十族”,把方孝孺的學生都牽連進來,實際上是要徹底清除那些深受方孝孺思想影響的人。恰如學者方東嶺指出,方孝孺之死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事件本身。方孝孺為江南地區士大夫的一個典型。方孝孺的死不能被視為一種個人行為,它是明前期士人儒家政治理想曇花一現後破滅的標誌。


    與此同時,其他的建文餘黨也遭到了血腥鎮壓。事實上,朱棣入南京後立即揭榜(懸賞捉拿)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鐵鉉等建文帝臣子數十人。出逃在外的齊泰、黃子澄均被捕獲,全家被誅。齊泰本已脫險,他因擔心引人注目,將所騎的白馬染成黑馬,馬奔跑出汗,黑墨漸漸脫去,反倒被人起疑拿住。


    兵部尚書鐵鉉,死守濟南被俘。他曾經在濟南城下用詐降之計,差點殺死朱棣。朱棣親自審問,鐵鉉寧死不肯麵對朱棣,背向而坐。朱棣讓他迴頭看一眼,終不可得。朱棣盛怒下命人割去鐵鉉的耳朵、鼻子,鐵鉉仍然謾罵不止。朱棣命人將他淩遲碎剮,將其屍投入油鍋,炸成焦炭。


    禦史大夫景清謀刺朱棣未遂,被剝皮填草,掛在城門示眾。有一天晚上,朱棣夢見景清披頭散髮,拿著劍追殺他。第二天,朱棣又讓人用鐵刷子將景清屍身上的肉一塊塊刷掉,肉刷光後,還將骨頭打碎。朱棣猶不解恨,將景清滅族籍鄉,就連景清的街坊鄰居都受到株連,這種打擊麵比“殺十族”還要寬,隻要跟景清有這樣那樣的關係,都可能被株連。例如,青州教諭劉固曾因母親年邁提出辭職,景清寫信給劉固,讓他到京城來任職。就因為這樣簡單的引薦關係,劉固全家被殺,連他的老母都沒有放過。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十五疑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馮玉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馮玉榮並收藏大明十五疑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