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做法,同樣出身卑微的漢高祖劉邦也採用過,建立漢朝後,曾分封同姓諸侯王,作為劉家天下的屏障。結果適得其反,那些同姓諸侯王野心勃勃,與中央分庭抗禮。漢景帝接受晁錯的建議,進行“削藩”,結果卻招致藩王的反叛,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了吳楚七國之亂。


    歷史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建文帝即位後,那些藩王們個個擁有重兵,位高權重,根本不把這個年輕的侄皇帝放在眼裏。建文帝時時感受到藩王的威脅,不得不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計議削藩。但在具體削藩策略上,大臣們卻各有主張。黃子澄認為燕王實力強大,應該先削弱小的周、齊、代諸王,去燕王的羽翼,待時機成熟再削燕王。齊泰則主張擒賊先擒王,隻要先剷除燕王,其他諸王自然無力反抗了。建文帝聽取了書生黃子澄的意見,削藩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周王。建文帝密令李景隆以北上備邊的名義兵臨開封,趁周王毫無準備之際突然將其抓捕,送至京師,將其謫遣到“煙瘴之地”的雲南蒙化,後又把他召迴京師禁錮起來。隨後,建文帝又先後廢湘王、齊王、代王、岷王等四王,目標直指燕王朱棣,可惜建文帝並未意識到他的行動實際上已經打草驚蛇。


    燕王朱棣當然不會坐以待斃,他率先發難,並援引“祖訓”,如遇奸臣擅權,藩王可以移文中央聲討,索取奸臣,並發兵“清君側”。於是,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在他的封地北京起兵,發動“”,藉口“清君側”——以誅齊泰、黃子澄為名,矛頭卻直指建文帝。


    建文四年六月,燕軍渡江直逼南京城下,穀王與曹國公李景隆開金川門迎降,南京城破。建文帝的失敗,無疑與他削藩策略的失誤有著直接關係。他雖然一直視燕王朱棣為心腹大患,但卻並沒有果斷地直指燕王,而是先削了其他五藩,給了朱棣充分的準備時間。


    朱棣入京後,立即懸賞捉拿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鐵鉉等建文帝臣子數十人,並清宮三日,誅殺無數。追隨建文帝的忠臣及其家屬共一萬多人被虐殺,其殘酷的程度不下於其父朱元璋。


    當時,南京城破,宮中失火,建文帝的結局到底怎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成為明史第一謎案。因為建文帝在太祖嚴苛統治之後,力行寬政,所以他的遭遇引起了無數人的同情,他的下落也就格外引人好奇。


    一場大火


    焚燒了一切,也使得事情變得愈加撲朔迷離,留給了人們無窮的想像空間。


    關於建文帝的下落,明成祖朱棣欽定的官方說法,即《明太宗實錄》中記載的是:建文四年六月,“靖難”的軍隊打到南京金川門,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內侍數人而已,乃嘆曰:“我何麵目相見耶!”遂闔宮自焚。燕王立即派遣太監前往救援,無奈來不及,太監把建文君的屍體從火中找出,報告燕王,燕王哭著說:果然如此癡呆?我來是為了扶翼你為善,你竟渾然不覺,而走上絕路!八天之後,朱棣以天子禮葬了那具屍體。


    《太宗實錄》的可靠性為人們所質疑,由於永樂朝的政治高壓、文網嚴密,對建文帝出亡之事沒有留下更多的記載。天順、正德朝之後,嚴峻的政治環境有所寬鬆,關於建文帝出亡說的史料開始多起來。《明神宗實錄》載萬曆二年十月,十二歲的神宗曾向張居正問及建文帝下落一事,張居正迴答:“國史不載此事,但先朝故者相傳,言建文皇帝當靖難師入城,即削髮披緇,從間道走出,後雲遊四方,人無知者。”可見首輔張居正也傾向於建文帝出亡之說,並且此時談論建文帝出亡已經不再是禁忌話題,越來越多的人對建文自焚的事表示懷疑。


    首先,《太宗實錄》中對朱允炆不稱建文帝,而徑直改稱“建文君”,以表示他並不是帝位的合法繼承人,因為無臉見人,才畏罪自殺——“闔宮自焚”。這很顯然是出自朱棣的篡改。


    《太宗實錄》對建文帝死於火焚的記載,也非常含糊。明成祖朱棣禮葬的是建文帝嗎?有人認為當時下葬的並不是建文帝而很可能是馬皇後,“棣遣中使出後屍於火,詭雲帝屍,越八日壬申,用學士王景言,備禮葬之”。當時並無建文帝的屍體,找到的隻是馬皇後的屍體,並且史料沒有發現安葬馬皇後的記載。朱棣曾指天為誓,說他此來是要仿效“周公輔成王”,幫侄子建文帝治理天下。可是破城第二天,他就匆忙“即皇帝位”。這樣給人的印象是朱棣為了鞏固帝位,使建文舊臣放棄反抗,似乎有意弄假成真,將馬皇後之屍冒充建文之屍盡快埋葬。盡管明成祖“用天子禮”安葬了建文帝,但是南京卻沒有建文帝的陵墓。明末人談遷在《國榷》中記道:“金陵故老,無能指建文帝葬處。”本朝人已指不出建文帝的陵墓,足見當時陵墓肯定不大,或者明知安葬的就不是建文帝。


    另外一個疑點就是城破時沒有發現建文帝的長子。當時建文帝有兩個皇子:長子朱文奎七歲,次子朱文圭才兩歲。朱文圭,史稱建庶人,被成祖幽禁在廣安宮,直到英宗天順年間才被放出來,當時已經五十七歲了。由於一直被關在宮內,出來時連牛馬都分辨不清。然而作為建文帝長子的朱文奎卻一直下落不明,《明史》中說“燕師入,七歲矣,莫知所終”。既然朱文奎可以逃脫,沒有理由相信建文帝不能出亡。而且,所謂的“靖難之役”長達四年,並非朝夕之間,建文帝有充分的時間準備。朱棣進入南京時,江南、西北、西南、東南等大部分地區還都不在朱棣的控製之下,建文帝有能力組織有效的反攻。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十五疑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馮玉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馮玉榮並收藏大明十五疑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