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縣的治安很好,尤其是孫暠來到這裏當縣令之後。


    近三千兵馬隨時可以出征,這治安要是不好那才怪了!


    尤其孫暠也沒有讓這些士卒閑著,輪流著派出去巡視。


    對來往行人和商隊秋毫無犯,甚至主動保駕護航。


    一時間通往涇縣的路,居然是丹陽郡最安全的。


    隻是涇縣百姓,大部分人現在關注的不是治安,而是秋收!


    不如說,這年頭誰不關心這個


    農人們開始為秋收做準備,路過幾塊田地,一時停下腳步,細細看過去。


    “這粟米,長得還真豐碩!”都是經年的老農,一眼就看出這田地的不凡。


    “這幾塊田地,不是縣令弄的那個什麽‘試驗田’麽”身邊的夥伴意識到什麽,驚唿起來。


    三個月前,孫暠在涇縣大興公廁,要求百姓若等不及迴家便溺,就隻能在公廁解決。


    隨地便溺的,得罰錢二十文,並且要清理便溺。


    又專門找人收集便溺,在城外建造漚糞池,並且用熟成的糞肥為試驗田施肥。


    “記得當時縣令,說是這熟成的糞肥可以肥田,允許我們取用,隻是……”


    農人有些感慨,種地多年,他們隻知道糞肥澆地會燒根,怎麽可能會增產。


    現在看來,原來是少了漚糞這一步。


    “今年趕不及了,明年不還有機會麽”夥伴搖了搖頭,事已至此,後悔無用。


    少不得瞄了一眼試驗田的莊稼,僅僅是用了糞肥,這長勢就好了不少。


    就他估算,今年怕要增產兩成以上。


    一畝地還不算什麽,十多畝下來,這量就很可觀了。


    三個月前,縣令就召集他們這些農人,告訴他們這試驗田,就是用於研究如何提升莊稼產量的。


    一旦有了成果,便可以推廣出去。


    若失敗,也不會造成多大的損失。


    現在想來,這才是至理。


    他們這些農人,最怕的就是上麵有個新的技術,官員本身都還一知半解,就強行推廣,導致當年減產甚至絕收。


    這也就罷了,官員還會把錯誤怪罪到他們頭上,隻說‘別人可以增產,為什麽這裏不行’。


    另外一邊,同樣的農田之中,兩名農人正在幫忙除草除蟲。


    過段時間秋收,地主許諾邀請兩人過來幫忙收獲,包一日三餐,同時還有一些糧食作為報酬。


    “子山,你我這樣做有意義嗎忙活月餘,最後就一些果腹的糧食。那尚賢館裏,可是包吃包住,我們何必要受苦。”其中一人看向同伴。


    兩人都是為了避難,才逃到江東。


    本來想著是去會稽那邊,路上聽商旅說涇縣的事情,於是好奇過來看看。


    主要是去會稽的路上,賊人也不少,哪有涇縣安全。


    兩人也不是普通流民,姑且也算是寒門子弟,有進過學的。


    來到涇縣後,聽說有尚賢館這種存在,其中一人表示要不就入住尚賢館


    卻不想同伴卻否定這個提議,表示要自力更生一段時間。


    “入了尚賢館,我們也算是受了縣令的恩惠。對縣令的判斷,也就先入為主,無法正確判斷。此人為孫堅族侄,突然來涇縣為縣令,又有數千士卒,如今又開尚賢館收買人心,提升聲望,所圖甚大。若不清楚其為人,說不定以後反而會害了自己。”同伴迴答道。


    那士人不免嘟噥,尚賢館免費招待來往士子,那可是縣令說的。


    難道吃了住了,就得幫他說話


    “這涇縣不錯,一路過來,難得有如此太平的地方。”同伴起身,“明年想辦法開幾畝荒地,一邊耕種一邊讀書,也挺好的。”


    “子山,難道你就沒想過出仕”士人詢問,讀書的目的,可不就是為了能出仕麽


    “良禽擇木而棲,如今天下局勢如此,想要走正規渠道出仕很難,隻能投靠一方諸侯,再做打算。若所托非人,不僅性命不保,說不得也會身敗名裂。再說你我才學尚淺,還需要多學幾年。”同伴搖了搖頭,繼續開始除草除蟲。


    接受尚賢館的救濟的確可以,短期沒問題,哪有長期賴在尚賢館的道理


    年輕士人打算在江東累積幾年,坐觀天下局勢,同時也提升自己的才學,然後再做決定。


    尚賢館可以應急,卻不可以依賴,否則欠孫暠的人情,那可不好還!


    自己這同伴衛旌出身低微,性格剛烈好麵子,又不懂得珍惜羽毛,遲早要受累。


    到了傍晚,雇傭兩人的地主留他們吃個飯。


    待兩人吃飽,拿出幾十文,遞了過去:“步騭,衛旌,這是你們今天的工錢。”


    兩人拜謝離開,不多時身邊管事卻是上前詢問:“家主,為何要對這兩人如此優厚”


    約定一日兩餐,而且還有工錢沒錯。


    問題這兩餐裏有肉,而工錢也多了二十文。


    “此二人不同尋人,以後必成大器,提前交好總沒錯。”


    地主看了家仆一眼,若非有些血緣關係,也懶得廢話。


    錢是自己的,怎麽花還要你們這些來管


    幾天後,秋收正式開始。


    農人們開始賣力的收割田裏的莊稼。


    田地多的,如果佃戶不夠的,少不得也要雇幾個人幫忙收獲。


    試驗田這邊,自然成為了涇縣的焦點。


    “畝產五石三鬥!”隨著一畝的糧食收獲和脫粒,掾吏將其倒入容器一看,頓時高唿。


    “大畝還是小畝,大石還是小石,說明白點!”不遠處的孫暠喊了一聲。


    來到這個時代,才知道這年頭還有大畝小畝,大石小石的說法。


    大畝合0.692市畝,小畝合0.2888市畝。


    用小畝的產出用大石來計量,產量低點的地方,可能真的有‘畝產一石’的情況出現。


    換個角度,若是以大畝小石的方法計算,那麽畝產六七石,甚至八九石的情況也會有。


    “畝是小畝,石也是小石!”


    掾吏迴道,孫暠一再強調過,衡量標準必須統一。


    誰給他玩文字遊戲,就扒了誰的皮!


    “哇!”周圍農人聞言,頓時驚唿起來。


    他們或許不通數算,卻也知道,這產量比尋常增產兩成有餘。


    其他技術不變,僅僅是改用糞肥,居然就有如此成效!


    孫暠很滿意這個結果,於是立刻下令稱量其他幾畝試驗田的收獲。


    增產大小不一,不過增產卻是實實在在的。


    從收獲到脫粒,最後再到上稱,所有過程公開透明,百姓都看在眼裏。


    “明年開始,糞肥各位需要也可以自行取用,不過但凡用糞肥的,要組織人手去縣城把便溺都給運出來堆肥,爾等可有異議”孫暠當即看向這些農民,甚至是地主。


    “沒有,沒有!”眾人紛紛迴應,知道這玩意好用,搶還來不及,哪會有意見


    人群之中,步騭和衛旌也在看著孫暠。


    知道孫暠能打仗,會打仗,沒想到也通農事。


    “當為明主也!”衛旌稱讚道。


    能重視農業的,就算不是明主,也肯定不昏聵。


    “………………”很難得的,步騭沒有反駁什麽。


    這年頭會打仗不算什麽,會打仗而且懂得收買人心,甚至同農事的。


    就算最終不能成事,成就也必然不低。


    “子旗,或許我們,可以入住尚賢館了。”步騭緩緩說道。


    “早該如此!”衛旌隨口附和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孫吳我做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隔壁的小蜥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隔壁的小蜥蜴並收藏三國:孫吳我做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