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頁
我當白事知賓的那些年 作者:淹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她白我一眼,我特尷尬的把老先生的那床被子抱過來,心想著明天還得給人賠個罪。
不過這種舉動不知道哪裏又觸動了她,她氣的哼了一聲,就再也不理我。
這女人的心思我還真是不太明白……
第二天大早,收拾收拾起來之後,我們又跑到清頭村。
老先生見到我們來了,挺客氣的問:“能不能幫個忙?”
因為杜明中邪的事,全村人惶恐不安。所以第三日晚,遺體被停到宗祠堂的時候,有人提出帶上黑巾。
清頭村的‘喪帶黑巾’的習俗由來已久,以前破四舊被批鬥過,所以這個習俗就被人放下了。
一直到現在也沒有恢復。
黑巾在清頭村的意義不僅僅是蓋住臉。
帶上黑巾,哭的時候,眼淚就沾到了黑巾上,不會落在逝者前進的路上。
對逝者有好處。
想了會,這事兒我們也幫不上忙。
“幫忙核對名單。”老先生說。
我這才知道了,我們要做的,就是在一幹親朋進入宗祠堂的時候,核對一下名字,看有誰沒來。
老先生有點擔憂:“我怕出事。”
小雨用力點點頭:“交給我們吧。”
我把她拉到一邊:“沒覺得有點奇怪?”
小雨認真看著我,表示她知道。
老先生讓我們做這件事絕對是沒問題的,隻是為什麽要讓我們兩個外人做?我們人不生地不熟,這事要做,也應該是親人來做。
這樣一想的話,隻有一種可能,有人想在這喪禮上搗亂。
老先生是怕出問題,想讓我們看門。
我心想,這地方窮的要是,誰會過來搗亂?又沒啥油水可撈。
黃三爺那種葷素不忌的黃馬褂可是很少到可憐。
默不作聲等到晚上,因為遺體不必先抬到宗祠堂,所以我和小雨先陪著主人家拿著一個筆記本,挨個對來賓名字。
隻有對上名字才能進去。
主人家對我們並不信任,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
到了六點,外麵天完全黑下來之後,人才來全。
這時候遠處,有幾個人打著燈籠,在一個太婆的帶領下,抬著棺材過來。
這宗祠很小,就一個房子加一個院子。
太婆進來之後,先把院門關掉一半,然後作了三個揖,後頭的人才把棺材抬進來。
等棺材到宗祠大門前的時候忽然停了下來,那太婆這時候開始做出謙讓的姿勢,抬棺人才敢把棺材抬到中堂裏放著。
整個過程猶如唱戲。
小雨小聲解釋:“主人拜迎賓於庠門之外,入,三揖而後至階,三讓而後升,所以致尊讓也。”
這是禮記中的一段話。
按照當地的說法,那太婆應該叫‘引禮’,是作把遺體帶到宗祠的作用。
等晚上十二點,抬棺到山上埋葬的時候,也應該引禮來引路。
引禮進來之後,和那抬棺的幾位一樣,都並沒有走。
這時候老先生才姍姍來遲,手中拿著黑巾,挨個發給大家。
看了下,屋內統共有二十三號人。
我和小雨也接過黑巾帶在臉上。
這玩意雖說還算比較透,但晚上帶著它還想完全看清楚眼前的東西,實在困難。
老先生把我們安排站在門邊,就拄著拐杖顫顫巍巍走到了宗堂前。
我心想,難道接下來還有什麽節目?
結果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接下來根本什麽都沒有。一夥人就站在院子中,該聊天的聊天,該幹嘛的幹嘛。
等到將近十一點,引禮才在上頭唱了一喏。
眾人緊張起來,停止說話,等著引禮發言。
我舒了口氣:“嚇死個人。”
小雨頗為贊同的點點頭。
接著我眼前一花,就看到有個人從我們身邊飄了進來……
那人走的非常飄忽,幾乎一眨眼的功夫,就從門口走到了人群中。
我嚇一跳,下意識伸手想把黑巾弄起來看看到底是誰進來了,手卻忽然被小雨拉住:“小心……”
我沖他點點頭,小心把那黑巾掀開一點,仔細看了看前麵。
透過蠟燭的光芒,卻根本沒看到剛才進來的那人。
眾人似乎也沒有發現有人進來。
我抬頭看了看正在宗祠裏麵的老先生,老先生因為帶著黑巾,所以並沒有發現我的視線。
我有些慌,可這時候引禮已經跟唱大戲似的在上頭唱了起來。
我不可能這時候讓他們停下。
幹脆把黑巾完全撩起來,仔細打量著前邊,驚訝轉頭問:“這邊有多少人來著?”
小雨也把黑巾都撩了起來,數了一下:“二十二個?”
聽到這個數字,我吃了一驚,看來的確是混進來一個人,隻是不知道他要幹什麽。
和小雨打了聲招唿,小心走到前邊,準備把情況對老先生說一下,結果剛走到一半,胳膊被人拉住。
一轉頭,赫然看到黃三爺稍微撩開黑巾一角,露出那張猥瑣的臉……
他朝我擠眉弄眼好一陣。
我嚇了一跳,心裏頭有許多個疑問,他來這邊幹啥?
老先生這時候才發現我,撩起黑巾看我一眼,我緊繃著身子,盡量自然的擺了擺手說示意沒事,又迴到門邊站著。
</br>
不過這種舉動不知道哪裏又觸動了她,她氣的哼了一聲,就再也不理我。
這女人的心思我還真是不太明白……
第二天大早,收拾收拾起來之後,我們又跑到清頭村。
老先生見到我們來了,挺客氣的問:“能不能幫個忙?”
因為杜明中邪的事,全村人惶恐不安。所以第三日晚,遺體被停到宗祠堂的時候,有人提出帶上黑巾。
清頭村的‘喪帶黑巾’的習俗由來已久,以前破四舊被批鬥過,所以這個習俗就被人放下了。
一直到現在也沒有恢復。
黑巾在清頭村的意義不僅僅是蓋住臉。
帶上黑巾,哭的時候,眼淚就沾到了黑巾上,不會落在逝者前進的路上。
對逝者有好處。
想了會,這事兒我們也幫不上忙。
“幫忙核對名單。”老先生說。
我這才知道了,我們要做的,就是在一幹親朋進入宗祠堂的時候,核對一下名字,看有誰沒來。
老先生有點擔憂:“我怕出事。”
小雨用力點點頭:“交給我們吧。”
我把她拉到一邊:“沒覺得有點奇怪?”
小雨認真看著我,表示她知道。
老先生讓我們做這件事絕對是沒問題的,隻是為什麽要讓我們兩個外人做?我們人不生地不熟,這事要做,也應該是親人來做。
這樣一想的話,隻有一種可能,有人想在這喪禮上搗亂。
老先生是怕出問題,想讓我們看門。
我心想,這地方窮的要是,誰會過來搗亂?又沒啥油水可撈。
黃三爺那種葷素不忌的黃馬褂可是很少到可憐。
默不作聲等到晚上,因為遺體不必先抬到宗祠堂,所以我和小雨先陪著主人家拿著一個筆記本,挨個對來賓名字。
隻有對上名字才能進去。
主人家對我們並不信任,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
到了六點,外麵天完全黑下來之後,人才來全。
這時候遠處,有幾個人打著燈籠,在一個太婆的帶領下,抬著棺材過來。
這宗祠很小,就一個房子加一個院子。
太婆進來之後,先把院門關掉一半,然後作了三個揖,後頭的人才把棺材抬進來。
等棺材到宗祠大門前的時候忽然停了下來,那太婆這時候開始做出謙讓的姿勢,抬棺人才敢把棺材抬到中堂裏放著。
整個過程猶如唱戲。
小雨小聲解釋:“主人拜迎賓於庠門之外,入,三揖而後至階,三讓而後升,所以致尊讓也。”
這是禮記中的一段話。
按照當地的說法,那太婆應該叫‘引禮’,是作把遺體帶到宗祠的作用。
等晚上十二點,抬棺到山上埋葬的時候,也應該引禮來引路。
引禮進來之後,和那抬棺的幾位一樣,都並沒有走。
這時候老先生才姍姍來遲,手中拿著黑巾,挨個發給大家。
看了下,屋內統共有二十三號人。
我和小雨也接過黑巾帶在臉上。
這玩意雖說還算比較透,但晚上帶著它還想完全看清楚眼前的東西,實在困難。
老先生把我們安排站在門邊,就拄著拐杖顫顫巍巍走到了宗堂前。
我心想,難道接下來還有什麽節目?
結果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接下來根本什麽都沒有。一夥人就站在院子中,該聊天的聊天,該幹嘛的幹嘛。
等到將近十一點,引禮才在上頭唱了一喏。
眾人緊張起來,停止說話,等著引禮發言。
我舒了口氣:“嚇死個人。”
小雨頗為贊同的點點頭。
接著我眼前一花,就看到有個人從我們身邊飄了進來……
那人走的非常飄忽,幾乎一眨眼的功夫,就從門口走到了人群中。
我嚇一跳,下意識伸手想把黑巾弄起來看看到底是誰進來了,手卻忽然被小雨拉住:“小心……”
我沖他點點頭,小心把那黑巾掀開一點,仔細看了看前麵。
透過蠟燭的光芒,卻根本沒看到剛才進來的那人。
眾人似乎也沒有發現有人進來。
我抬頭看了看正在宗祠裏麵的老先生,老先生因為帶著黑巾,所以並沒有發現我的視線。
我有些慌,可這時候引禮已經跟唱大戲似的在上頭唱了起來。
我不可能這時候讓他們停下。
幹脆把黑巾完全撩起來,仔細打量著前邊,驚訝轉頭問:“這邊有多少人來著?”
小雨也把黑巾都撩了起來,數了一下:“二十二個?”
聽到這個數字,我吃了一驚,看來的確是混進來一個人,隻是不知道他要幹什麽。
和小雨打了聲招唿,小心走到前邊,準備把情況對老先生說一下,結果剛走到一半,胳膊被人拉住。
一轉頭,赫然看到黃三爺稍微撩開黑巾一角,露出那張猥瑣的臉……
他朝我擠眉弄眼好一陣。
我嚇了一跳,心裏頭有許多個疑問,他來這邊幹啥?
老先生這時候才發現我,撩起黑巾看我一眼,我緊繃著身子,盡量自然的擺了擺手說示意沒事,又迴到門邊站著。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