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頁
我當白事知賓的那些年 作者:淹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那兩個人把我們領過去之後,簡單介紹了一下,緊接著另外一個人跑去打了個電話。
通過胖嬸確定了我們的身份之後,才把我們請進來。
大爺坐在屋子中間,死者是個老太太,前幾天被送到醫院之後,醫生也是說不行了,又讓他們拖迴來準備後事,結果今天中午就去了。
這戶人家比較好麵子,聽說胖嬸那裏有人專門辦喪,所以就打了個電話喊人過來。
我們坐在屋子中間仔細了解了一下才知道,他們不僅請了我們,還請了人來唱歌。
話事的是個中年人,見到大爺爺就是一句:喪事辦的漂亮點。
大爺爺沒說什麽,隻點著頭。
我和胖子看到那中年人一臉不把我們放在眼裏的眼子,心裏頭都有點不舒服。
大爺爺拉住我們:常有的事兒。
古往今來都是這樣,有些人仗著有點兒錢,就不把其他職業放在眼裏頭。
來了就盡心。大爺爺說。
我和胖子忍住,等著看大爺爺怎麽辦這個喪。
大爺爺說先不慌,辦喪之前還得幫死者清理身子,這就不是我們能做的事兒了,為了避嫌,他讓主人家找人來幫忙擦洗了一邊,然後換上壽衣。
大爺爺吩咐人找來竹床,停放屍體。
結果放了沒一會兒,那中年人也不知道上哪兒搞來一個掛著彩燈的玻璃棺材,也就是那種上頭是透明的玻璃罩子,裏頭有鼓風機樣子的東西幫忙換氣。蓋上棺材之後,那彩燈閃的稀裏嘩啦的,放在室內供給他人磕頭。
我和胖子看的直搖頭。
胖子問:這樣行麽?
大爺爺苦笑:說行也行,說不行也不行。
本地喪葬,對此並沒有特別嚴格的規定。隻是按照以前的作法,人死後,都要在竹床上待一段時間。因為宋劉村的人和竹子打了一輩子交道,最後放在竹床上,也就起著一個象徵意義。
老太太的屍體也的確在竹床上放了那麽一陣,雖然最後被移到了水晶棺裏頭,總體來說,還是勉強符合當地習俗的。
那中年男人非要這樣做,我們也沒辦法,隻好跟著大爺爺忙前忙後。
宋劉村人死之後沒有點長明燈的作法,所以大爺爺也沒有這樣做,而是偷偷往老太太的鞋子裏塞了個東西。
我記得先前周家村村長那時候,大爺爺也是在他鞋子裏塞了東西,但我們沒看清。
胖子問這是啥。
大爺爺從荷包裏摸出一團棉花,我們這才知道大爺爺往老太太鞋子裏塞的是一團棉花。
胖子說:塞進去就舒服了?所以死後的路好走?
大爺爺點點頭,又補充了一句:也不僅是這樣,古時棉花被稱作古貝,織造精細的布稱作氎、白氎。
這玩意一來墊到死者鞋子裏之後,的確是很舒服。二來棉花是個很吉祥的東西,相當於告訴死者,你家以後肯定會發達,你就安心去吧。
大爺爺還說:我們行賓經常趕路,有時候腳磨的不舒服,就會在鞋子裏頭弄一團棉花。所以這棉花一般隨身攜帶。
我和胖子聽完恍然大悟。
然後我們又在屋裏忙前忙後,幫忙在靈堂掛花,將堂屋裏頭一些不應該留著的東西都拿到後院放著。
其實這辦喪說起來很難,其實前前後後也就那麽點事兒。
忙完之後,大爺爺讓我們去別的地兒坐著,等著看戲。
這時候他跑到了這家主人那裏,說了些什麽。隻見到那中年男人表情忽然變得非常難看,隨後那他讓人幫忙跑到村子裏的其他老人那裏問了一下情況,轉頭苦著臉看著大爺爺:真要這樣做?
大爺爺堅定點點頭:是的。
第五十六章 望聞問切
那中年男人姓宋,其他人都叫他宋哥。
宋哥愁眉苦臉,大爺爺就站在邊上不說話。
宋哥問:您怎麽知道這麽多?
大爺爺盯著他:我畢竟從事這一行很多年,雖然是第一次來這邊,但是很多事情隨便詢問一下就知道了。
這時候我們才知道,這宋劉村以前其實是兩個村子的,分別是宋家村和劉家村,後來兩個村子才合成了一個村子。
這宋家村以前有個規矩,母親死後,長子要在堂屋裏,讓父親用扁擔打屁股。
為什麽這樣說呢?
宋家村的習俗很不一樣,當地除了靠采竹筍為生之外,誰家的竹筍味道做得好,在當地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他們村子很久之前有個節日,就是整個村子的人,一到了節日當天,每家每戶就炒一盤竹筍,端出來,挨家挨戶讓別人嚐。
誰家味道最好,在當地也就越有麵子。
這是為啥呢,因為在以前,當地物質並不豐富,挖出來的好筍大部分都拿去賣了,自己溜下來吃的都不咋樣。
我和胖子感慨: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所以村子裏頭,每次做竹筍的日子,都是大日子。這時候往往都會拿出可能一個月都捨不得吃一次的肉,合著好筍一起炒。
這做飯的基本都是女人,所以一個女人的廚藝,就決定了他在當地的地位,也決定了他們一家在當地的地位。
所以在母親死後,兒子為了報答母親對家庭做出的貢獻,都會在堂屋裏頭,當著母親的麵,趴在條凳上,讓父親拿著一根扁擔,死勁打兒子的屁股。
</br>
通過胖嬸確定了我們的身份之後,才把我們請進來。
大爺坐在屋子中間,死者是個老太太,前幾天被送到醫院之後,醫生也是說不行了,又讓他們拖迴來準備後事,結果今天中午就去了。
這戶人家比較好麵子,聽說胖嬸那裏有人專門辦喪,所以就打了個電話喊人過來。
我們坐在屋子中間仔細了解了一下才知道,他們不僅請了我們,還請了人來唱歌。
話事的是個中年人,見到大爺爺就是一句:喪事辦的漂亮點。
大爺爺沒說什麽,隻點著頭。
我和胖子看到那中年人一臉不把我們放在眼裏的眼子,心裏頭都有點不舒服。
大爺爺拉住我們:常有的事兒。
古往今來都是這樣,有些人仗著有點兒錢,就不把其他職業放在眼裏頭。
來了就盡心。大爺爺說。
我和胖子忍住,等著看大爺爺怎麽辦這個喪。
大爺爺說先不慌,辦喪之前還得幫死者清理身子,這就不是我們能做的事兒了,為了避嫌,他讓主人家找人來幫忙擦洗了一邊,然後換上壽衣。
大爺爺吩咐人找來竹床,停放屍體。
結果放了沒一會兒,那中年人也不知道上哪兒搞來一個掛著彩燈的玻璃棺材,也就是那種上頭是透明的玻璃罩子,裏頭有鼓風機樣子的東西幫忙換氣。蓋上棺材之後,那彩燈閃的稀裏嘩啦的,放在室內供給他人磕頭。
我和胖子看的直搖頭。
胖子問:這樣行麽?
大爺爺苦笑:說行也行,說不行也不行。
本地喪葬,對此並沒有特別嚴格的規定。隻是按照以前的作法,人死後,都要在竹床上待一段時間。因為宋劉村的人和竹子打了一輩子交道,最後放在竹床上,也就起著一個象徵意義。
老太太的屍體也的確在竹床上放了那麽一陣,雖然最後被移到了水晶棺裏頭,總體來說,還是勉強符合當地習俗的。
那中年男人非要這樣做,我們也沒辦法,隻好跟著大爺爺忙前忙後。
宋劉村人死之後沒有點長明燈的作法,所以大爺爺也沒有這樣做,而是偷偷往老太太的鞋子裏塞了個東西。
我記得先前周家村村長那時候,大爺爺也是在他鞋子裏塞了東西,但我們沒看清。
胖子問這是啥。
大爺爺從荷包裏摸出一團棉花,我們這才知道大爺爺往老太太鞋子裏塞的是一團棉花。
胖子說:塞進去就舒服了?所以死後的路好走?
大爺爺點點頭,又補充了一句:也不僅是這樣,古時棉花被稱作古貝,織造精細的布稱作氎、白氎。
這玩意一來墊到死者鞋子裏之後,的確是很舒服。二來棉花是個很吉祥的東西,相當於告訴死者,你家以後肯定會發達,你就安心去吧。
大爺爺還說:我們行賓經常趕路,有時候腳磨的不舒服,就會在鞋子裏頭弄一團棉花。所以這棉花一般隨身攜帶。
我和胖子聽完恍然大悟。
然後我們又在屋裏忙前忙後,幫忙在靈堂掛花,將堂屋裏頭一些不應該留著的東西都拿到後院放著。
其實這辦喪說起來很難,其實前前後後也就那麽點事兒。
忙完之後,大爺爺讓我們去別的地兒坐著,等著看戲。
這時候他跑到了這家主人那裏,說了些什麽。隻見到那中年男人表情忽然變得非常難看,隨後那他讓人幫忙跑到村子裏的其他老人那裏問了一下情況,轉頭苦著臉看著大爺爺:真要這樣做?
大爺爺堅定點點頭:是的。
第五十六章 望聞問切
那中年男人姓宋,其他人都叫他宋哥。
宋哥愁眉苦臉,大爺爺就站在邊上不說話。
宋哥問:您怎麽知道這麽多?
大爺爺盯著他:我畢竟從事這一行很多年,雖然是第一次來這邊,但是很多事情隨便詢問一下就知道了。
這時候我們才知道,這宋劉村以前其實是兩個村子的,分別是宋家村和劉家村,後來兩個村子才合成了一個村子。
這宋家村以前有個規矩,母親死後,長子要在堂屋裏,讓父親用扁擔打屁股。
為什麽這樣說呢?
宋家村的習俗很不一樣,當地除了靠采竹筍為生之外,誰家的竹筍味道做得好,在當地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他們村子很久之前有個節日,就是整個村子的人,一到了節日當天,每家每戶就炒一盤竹筍,端出來,挨家挨戶讓別人嚐。
誰家味道最好,在當地也就越有麵子。
這是為啥呢,因為在以前,當地物質並不豐富,挖出來的好筍大部分都拿去賣了,自己溜下來吃的都不咋樣。
我和胖子感慨: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所以村子裏頭,每次做竹筍的日子,都是大日子。這時候往往都會拿出可能一個月都捨不得吃一次的肉,合著好筍一起炒。
這做飯的基本都是女人,所以一個女人的廚藝,就決定了他在當地的地位,也決定了他們一家在當地的地位。
所以在母親死後,兒子為了報答母親對家庭做出的貢獻,都會在堂屋裏頭,當著母親的麵,趴在條凳上,讓父親拿著一根扁擔,死勁打兒子的屁股。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