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白事知賓是主持喪禮的主持人,不如說他們是研究民俗的學者更為恰當。更不用說白事知賓還得學習書法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家都沒有耐心讀完這麽多書,再加上有時候傳女不傳男,所以這門行業基本快斷絕了。


    能當得起白事知賓這個名號的人,都是經過多年學習,跟著老一輩日積月累參加喪禮才能換來的。


    奶奶並沒有準備管十三棟那戶人家的事兒,雖然整個喪禮有許多小細節不合格,但整體來說還符合當地風俗。


    喪禮為什麽一般都是要尊重當地風俗呢?


    比方說,一個土生土長的漢人,死了之後你學蒙古族、藏族等少數名族給他搞天葬,這能成麽?倘若真這樣做了,死者不鬧才怪。


    所以對於白事知賓來說,無論舉辦什麽喪禮,尊重當地習俗永遠是放在第一位的。


    我被奶奶遮著眼睛過了隔壁家的靈棚,進到樓內,奶奶才舒了一口氣帶我上樓。


    老人家在農村活了半輩子,突然搬到城裏來,適應了這麽久,依然覺得樓梯是個很有趣的東西。每次她都要愣半天,才眯著眼小心翼翼往上踩,戰戰兢兢生怕一腳踩錯了。其實我們家住的也不高,在四樓。


    我看著奶奶小心翼翼的模樣,咯咯直笑。


    到了四樓,奶奶瞅了一眼,說:小六啊,是不是走錯了?


    我也抬頭一瞄,隻見到兩個碩大的花圈擺在我們麵前。


    我們這兒並不算什麽高檔地方,上樓之後,正對著就是一條欄杆,我們一上去,兩個大花圈擺在正前方的欄杆上,能聽到拐角有哭哭啼啼的聲音傳過來。


    我也愣了,說:奶奶,這不是我們家那一樓啊!


    奶奶猶猶豫豫說:我們這一棟也有人走啊,是不是上錯樓了?


    我那時候年紀小,沒想那麽多,因為就隻有五樓,所以我們這邊也沒標個樓層數什麽的,搞不清現在是幾樓。我隻催著奶奶再往上走。奶奶瞅著眼睛迷迷糊糊念叨:應該沒走錯啊。


    我們又上了一樓,這次總算對了。


    奶奶還傻乎乎的樣子摸著腦袋:年紀大了,記性都不好咯。


    迴了家,爸媽也在,我興沖沖把奶奶鬧的笑話給老爹說了。老爹咦了一聲:我們這一棟沒人走啊。


    老媽也附和道:樓上樓下的我都認識,是沒人走的。


    我扯著喉嚨說:我們沒騙人!


    奶奶笑著摸我腦袋:看你急的。


    老爹也笑,換了鞋子出去,說是鄰裏鄰居的,起碼要下去看看。


    不到十分鍾,老爹迴來,無奈問我們是不是眼睛花了。


    奶奶臉忽然沉了下來,自顧自穿鞋也出去了,老爹問她大晚上出去幹啥。奶奶讓他別多問。


    大概半個小時奶奶都沒迴來,老爹坐不住了,準備出去,這時候外麵響起敲門聲,奶奶站在外麵陰著臉。


    老爹問她什麽事她也不說。


    老爹對老媽使了個眼色,老媽把我抱到屋裏關上門。我問老媽這是為啥,她隻讓我不要多問。


    後來我才知道是出事兒了。


    原來剛才奶奶出去,就是意識到了我們剛才看到的花圈可能是隔壁那棟的。至於為什麽會看到這些,隻能解釋成是隔壁那家先生在喪禮上過的很不舒服。


    之後奶奶主動插手了隔壁那棟的喪禮,才知道,隔壁那戶人家的喪禮辦得真是有名無實。


    怎麽說呢?


    喪禮上的一切應該都是為死者服務的,即便是遵循當地風俗,也要考慮死者生前的習慣。但是隔壁的喪禮看起來風風光光,結果都是為了給死者家屬撐麵子。


    是典型的殯儀館式葬禮。這裏的殯儀館式葬禮,並不是指的由殯儀館承包的葬禮,而是80年代之後,在殯葬行業裏興起的一個名詞兒。說的是有些人把喪禮辦成了一門流水線似的工作,不管誰死了,喪禮都辦的大同小異。


    奶奶一過去就發現了問題,不僅是樓道口忘了擺渡燈,那戶人家竟然連陰米都煮的不地道。


    陰米,並不是說糯米煮熟陰幹之後的那種供人食用的陰米。在白事裏頭,陰米隻是一個籠統的稱唿,確切的說應該叫陰間飯。死者在家的那幾天,一天三餐,都得按正點兒單獨做好飯端到死者麵前,和香燭那些東西一起供著。


    供奉完之後,在有的地方,死者親眷還會把飯端起來吃了,昭示著永遠都是一家人、永生不忘這一概念。當然,不吃也不是啥大問題。


    奶奶過去之後,發現先生麵前擺著三個大碗。一個碗裏邊放的是熱騰騰的白米飯,另兩個碗裏邊放的大魚大肉。


    非常不錯。


    有個中年男人跪在死者麵前哭,邊哭邊說爹啊,讓您受苦了,您生前就沒吃過什麽好東西,好容易過上好日子,結果您先去了,您吃飽了好上路。之類的雲雲。


    奶奶看到中年男人這樣說,直皺眉頭。男人哭的情真意切,飯菜也做的很好,可這樣成嗎?飯菜並不是說做的越豐盛越名貴越好,一切應該以迎合死者生前的口味、生活習慣為主。你說,一個吃齋念佛的人死了,結果你給供上大魚大肉,不知情的,肯定以為你是不是跟死者有仇。要我,肯定當場從棺材裏跳出來打死家裏這群不孝子。


    人們總是這樣學不會尊重他人的意誌,常常以為你好的名義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當白事知賓的那些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淹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淹留並收藏我當白事知賓的那些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