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
死亡的渴望(馬修·斯卡德係列之十五) 作者:[美]勞倫斯·布洛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如何?”他說,“房子整修得怎麽樣了?”
“房子是吧?”彼得說。
是房子,沒錯。他們日日夜夜都在麥瑟羅街忙著整修那幢房子。一提起這幢房子,彼得就會打開話匣子,一連講幾個小時也不煩。沒必要全神貫注地聽他嘮叨。幹這行有個大家都不願意提的小秘密:病人講話你用不著從頭聽到尾。有的時候,就算你下了很大的決心傾聽他們的心聲,心思還是禁不住會飄來飄去。誇張的時候,心理醫生甚至會睡著。你也不確定和睡魔奮戰有什麽意義;還不如優雅地放棄,心甘情願地讓神經在平板的嗡嗡聲中逐漸撫平,眼簾慢慢垂下。
還好,這個惱人的小秘密後麵跟著一個能讓人放寬心思的事實——重要的是病人有個發泄的渠道,醫生有沒有聽進耳朵裏其實沒那麽重要。當然,在這過程中,心理醫生還是可以貢獻他的觀察心得,把病人引上正途,但誰敢說,病人——不管是他還是她——自己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呢?
這倒讓他想到一件事情:有個女人對狗過敏,非常嚴重,看來非跟她的寵物分手不可了。抗過敏的藥物注射了不少,外加抗過敏食療法,可對她一點用也沒有;隻要一靠近那條狗,她就眼淚鼻涕橫流,喉嚨痛得說不出話來。這個女人找上門來,是希望他告訴她,這些都是心理作用;過敏醫生認為無法解決的難題,說不定在他這裏可以找到答案。
他當然有解決的方法。他叫她把那隻狗帶到他的辦公室來,跟她說,他有個很要好的朋友,住在懷俄明州,願意收養這隻狗。他有好幾畝的草原可以任這隻狗蹦蹦跳跳,更棒的是,懷俄明州遠在千裏之外,她不可能勞師動眾跑到那麽遠的地方,就為了看隻狗,或者——這是萬萬不可的——去把那隻狗要迴來。
那是一隻西班牙獵犬,梃機靈的,很會用眼神傳情達意,一副神氣的模樣。那女人剛離開辦公室,他後腳就給這隻獵犬打了一針成人劑量的嗎啡,讓它就這麽過去了。然後把獵犬的屍體塞進旅行袋裏,帶到公園散散步。他把旅行袋隨意一放,然後就到池塘看鴨子去了,等他迴來,怎樣?你覺得會發生什麽事情?無所事事的年輕人,順手牽羊,就把這個旅行袋拿走了。等他撬開鎖,打開一看,可有他樂的了。
他叫那個女人到施瓦慈1挑隻玩具熊。她可以把她對獵犬的愛,完全轉移到這隻玩具熊身上,無須保留,更可以馳騁想像,感覺這隻熊給她的感情迴饋——這隻玩具熊於是就和真的寵物沒有什麽兩樣了。她不用帶它散步,不用餵它,不用替它洗澡,而且,天啊,她的嚴重過敏終於可以不治而愈了。
1美國著名的玩具連鎖店。
現在她有一屋子的毛絨玩具——這沒有什麽好奇怪的。玩具你愛買多少都行,鄰居不會抱怨它們太吵或有味道——她覺得他真是天才,誰說不是呢?她愛他。
他又問了自己一遍,這不就是重點嗎?當然不是為了錢,錢再怎麽賺也不會多。大家都以為幹這行很好賺,一個小時聽——或是裝作在聽——別人的夢、恐懼和童年記憶,就可以賺一百美元。好像這種事情可以不勞而獲,好像這一百美元是你偷來似的。
但一個星期你能看多少病人?十五個?二十個?有多少人真的一個小時會付你一百塊?舉個例子來說,彼得和他的朋友們,每人每小時隻付六十塊。如果是集體治療,換句話說,是他一個人對五個人的話,他每人隻收二十五塊,一星期一次,每一次他隻能拿到一百二十五塊。
天哪,你知道幹這行的一年得花多少力氣才能賺到十萬?在二十一世紀,這點錢在紐約又夠幹什麽呢?其他科別的醫生肯定賺得比心理醫生多。和那些整型和麻醉科的醫生相比,就更望塵莫及了。你知道那些在街上有個店麵的家庭醫生,一兩個小時看的病人,可能比他一個星期還要多。
十萬塊。大型律師事務所給剛出校門的小鬼年薪都有十五萬。算了,別提錢了。幹這行的,並不是為了錢,而是因為愛。
當然啦,真正的財富,也就是在這個地方。
他發現彼得不說話之後,覺得有些難堪;因為在彼得的沉默中,好像有些期盼的成分。先前,他是不是問了什麽問題?
“嗯,”他說著,身子靠過去,把眼前的情況好好想一想。“彼得,幫我一個忙。再說一遍,每個字都要認清楚。你剛剛到底想到什麽?這你做得到嗎?”
“我試試看。”彼得說。
他照做了,好險。彼得的確問了個問題,他的預感沒錯,他又乖乖地問了一遍,心裏似乎也有了答案。這真的是突破,多虧了他的漫不經心。
他們都覺得他是天才,沒錯,他們還真說對了。
“彼得,”他說,“我剛剛想到克裏斯廷。”
“我猜你也想到她了。”
“多少有一點。”
“你最近和她聯絡過嗎?”
“事情發生之後,我打了個電話給她。這件事情,我想我告訴過你了。”
“對,我記得。”
“我很高興打了那個電話,真的是件好事。我很想打,但其實,剛開始,我很……”
</br>
“房子是吧?”彼得說。
是房子,沒錯。他們日日夜夜都在麥瑟羅街忙著整修那幢房子。一提起這幢房子,彼得就會打開話匣子,一連講幾個小時也不煩。沒必要全神貫注地聽他嘮叨。幹這行有個大家都不願意提的小秘密:病人講話你用不著從頭聽到尾。有的時候,就算你下了很大的決心傾聽他們的心聲,心思還是禁不住會飄來飄去。誇張的時候,心理醫生甚至會睡著。你也不確定和睡魔奮戰有什麽意義;還不如優雅地放棄,心甘情願地讓神經在平板的嗡嗡聲中逐漸撫平,眼簾慢慢垂下。
還好,這個惱人的小秘密後麵跟著一個能讓人放寬心思的事實——重要的是病人有個發泄的渠道,醫生有沒有聽進耳朵裏其實沒那麽重要。當然,在這過程中,心理醫生還是可以貢獻他的觀察心得,把病人引上正途,但誰敢說,病人——不管是他還是她——自己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呢?
這倒讓他想到一件事情:有個女人對狗過敏,非常嚴重,看來非跟她的寵物分手不可了。抗過敏的藥物注射了不少,外加抗過敏食療法,可對她一點用也沒有;隻要一靠近那條狗,她就眼淚鼻涕橫流,喉嚨痛得說不出話來。這個女人找上門來,是希望他告訴她,這些都是心理作用;過敏醫生認為無法解決的難題,說不定在他這裏可以找到答案。
他當然有解決的方法。他叫她把那隻狗帶到他的辦公室來,跟她說,他有個很要好的朋友,住在懷俄明州,願意收養這隻狗。他有好幾畝的草原可以任這隻狗蹦蹦跳跳,更棒的是,懷俄明州遠在千裏之外,她不可能勞師動眾跑到那麽遠的地方,就為了看隻狗,或者——這是萬萬不可的——去把那隻狗要迴來。
那是一隻西班牙獵犬,梃機靈的,很會用眼神傳情達意,一副神氣的模樣。那女人剛離開辦公室,他後腳就給這隻獵犬打了一針成人劑量的嗎啡,讓它就這麽過去了。然後把獵犬的屍體塞進旅行袋裏,帶到公園散散步。他把旅行袋隨意一放,然後就到池塘看鴨子去了,等他迴來,怎樣?你覺得會發生什麽事情?無所事事的年輕人,順手牽羊,就把這個旅行袋拿走了。等他撬開鎖,打開一看,可有他樂的了。
他叫那個女人到施瓦慈1挑隻玩具熊。她可以把她對獵犬的愛,完全轉移到這隻玩具熊身上,無須保留,更可以馳騁想像,感覺這隻熊給她的感情迴饋——這隻玩具熊於是就和真的寵物沒有什麽兩樣了。她不用帶它散步,不用餵它,不用替它洗澡,而且,天啊,她的嚴重過敏終於可以不治而愈了。
1美國著名的玩具連鎖店。
現在她有一屋子的毛絨玩具——這沒有什麽好奇怪的。玩具你愛買多少都行,鄰居不會抱怨它們太吵或有味道——她覺得他真是天才,誰說不是呢?她愛他。
他又問了自己一遍,這不就是重點嗎?當然不是為了錢,錢再怎麽賺也不會多。大家都以為幹這行很好賺,一個小時聽——或是裝作在聽——別人的夢、恐懼和童年記憶,就可以賺一百美元。好像這種事情可以不勞而獲,好像這一百美元是你偷來似的。
但一個星期你能看多少病人?十五個?二十個?有多少人真的一個小時會付你一百塊?舉個例子來說,彼得和他的朋友們,每人每小時隻付六十塊。如果是集體治療,換句話說,是他一個人對五個人的話,他每人隻收二十五塊,一星期一次,每一次他隻能拿到一百二十五塊。
天哪,你知道幹這行的一年得花多少力氣才能賺到十萬?在二十一世紀,這點錢在紐約又夠幹什麽呢?其他科別的醫生肯定賺得比心理醫生多。和那些整型和麻醉科的醫生相比,就更望塵莫及了。你知道那些在街上有個店麵的家庭醫生,一兩個小時看的病人,可能比他一個星期還要多。
十萬塊。大型律師事務所給剛出校門的小鬼年薪都有十五萬。算了,別提錢了。幹這行的,並不是為了錢,而是因為愛。
當然啦,真正的財富,也就是在這個地方。
他發現彼得不說話之後,覺得有些難堪;因為在彼得的沉默中,好像有些期盼的成分。先前,他是不是問了什麽問題?
“嗯,”他說著,身子靠過去,把眼前的情況好好想一想。“彼得,幫我一個忙。再說一遍,每個字都要認清楚。你剛剛到底想到什麽?這你做得到嗎?”
“我試試看。”彼得說。
他照做了,好險。彼得的確問了個問題,他的預感沒錯,他又乖乖地問了一遍,心裏似乎也有了答案。這真的是突破,多虧了他的漫不經心。
他們都覺得他是天才,沒錯,他們還真說對了。
“彼得,”他說,“我剛剛想到克裏斯廷。”
“我猜你也想到她了。”
“多少有一點。”
“你最近和她聯絡過嗎?”
“事情發生之後,我打了個電話給她。這件事情,我想我告訴過你了。”
“對,我記得。”
“我很高興打了那個電話,真的是件好事。我很想打,但其實,剛開始,我很……”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