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三十六忍正文,每忍皆事為之句,又有故事與按語。但見三十六忍為:父子之忍第一、婆媳之忍第二、兄弟之忍第三、夫婦之忍第四、姊妹之忍第五、妯娌之忍第六、姬妾之忍第七、多言之忍第八、貪財之忍第九、好色之忍第十、貪杯之忍第十一、忿怒之忍第十二、貧賤之忍第十三、富貴之忍第十四、忠孝之忍第十五、仁義之忍第十六、受寵之忍第十七、受辱之忍第十八、讒言之忍第十九、乞借之忍第二十、借與之忍第二十一、居家之忍第二十二、待客之忍第二十三、鄰裏之忍第二十四、讀書之忍第二十五、交友之忍第二十六、牟利之忍第二十七、失利之忍第二十八、病喪之忍第二十九、孕生之忍第三十、小人之忍第三十一、君子之忍第三十二、不平之忍第三十三、不滿之忍第三十四、嫉恨之忍第三十五、驕矜之忍第三十六。


    嚴微看罷,奇道:“家師曾言巴氏七世同居之事,我隻道是民間傳言,不足為信,不想竟確有其事,嗚唿!”東方雨嘆道:“可惜不曾聞得巴氏八世!”嚴微嘆道:“盛極必衰,持強必弱,此天下之勢也。”東方清琪不屑道:“樹大分叉,人大分家,乃是自然之理。甚麽七世八世同居,有悖常理,到頭來豈非還是作鳥獸散?”蘇公感慨萬千,不由思索起仕途前程來,暗忖道:吾自視才高學富,傲視天下,不想當今聖上信讒,朝中小人嫉恨,故而屢遭貶謫,心中隱隱不平。今見《巴氏三十六忍》,醍醐灌頂,人生藥石,唯一忍也。”


    《巴氏三十六忍》一書,本歸蘇公收藏,視為奇書,後因“烏台詩案”而流失民間。幾經周轉,此書流落到一個名叫鄭綺的書生手中,這書生本是忠厚仁義之人,自書中悟出“孝義”真諦來,以之教誨子孫,一家和睦竟至“九世同居”!明太祖朱元璋聞知此事,大為感動。明洪武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朱元璋召見鄭氏家長鄭濂,任命鄭氏子孫官職,並敕封鄭府為“江南第一家”。今浙江浦江尚遺有鄭氏宗祠古宅,係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宋蘇公案之百年古宅》:


    據古籍記載,唐代有張公藝一家,九世同住在一起,唐高宗聞知此事,親自到他家中,詢問他居家之道,張公藝取筆寫了一個“忍”字迴答皇帝,“天子流涕,遂賜縑帛”。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事,難以考證,但浙江浦江鄭義門是有據可查的。中國“忍”故事甚多,譬如勾踐臥薪嚐膽、韓信受胯下之辱、張良忍辱取履等等。“ 忍”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範疇,至今依然在我們中國人(或東方人)身上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隻可惜“世間能忍者少,不忍者多矣”。


    第八卷《福壽之門》 第一章 庸醫難逃


    第八卷《福壽之門》 第一章 庸醫難逃


    “析塵妙質本來空,更積微陽一線功。照夜一燈長耿耿,閉門千息自蒙蒙。養成丹灶無煙火,點盡人間有暈銅。寄語山神停伎倆,不聞不見我何窮。”此詩乃是蘇軾因夢中與人論神仙道術而作。


    那湖州地境有一座名山,喚作莫幹山。相傳春秋末年,鑄劍大師幹將、莫邪曾在此鑄劍,劍鑄成便被吳王所殺,後人以其名取山名。山上有塔,始建於五代後晉天福二年,立於山巔塔頂,可遠眺茫茫太湖;莫幹山蔭穀中有一池,池水清澈,飛瀑懸空瀉下,景色秀麗。此池便是幹將、莫邪磨劍處。後人至此,無不嗟嘆憑弔。


    話說那莫幹山西北三十裏有一小鎮,一條河道自西而來,貫穿小鎮,往東北去,鎮北五裏又有一河,二河匯合,奔湖州入太湖。二河交匯之處,有一船埠,兩河三岸邊有渡船往來。那河岸上有一舍,高挑旗幌,幌上有一鬥大的“茶”字,但見那茶舍裏擺三四張桌,坐著四五個茶客,悠然自得,品茶論事。憑欄眺望,但見渡船、漁船、客船、貨船,順流逆流,來來往往,好一派江南水鄉勝景。那河邊有候船者四五人,立在埠頭石階上,指指點點。有頑皮小孩下梯戲水,早被長輩望見,厲聲嗬斥,小孩急急退身迴來。待河中渡船近得岸來,船夫高聲吆喝,但見長篙撐抵住岸石,那船穩穩停將下來。船夫跳將上岸,將船栓牢。那渡船上客人紛紛立身,魚貫下船。那船夫自在石階上收取銅錢。


    但見那河堤遠處過來四人,各自騎馬,近得前來,原來是三男一女。當先一名年青男子快馬過來,見得茶舍,勒住韁繩,翻身下馬,尋株柳樹,係住韁繩,入得茶舍。茶博士見那男子富貴模樣,滿麵堆笑,急忙上前唱聲喏,引那人上得樓來。那男子上得茶樓,環視四下,手指臨窗一處方桌,道:“便在此桌是了。”自下樓去迎接同伴。不多時,那男子引另三人上得茶樓。其中一長須中年男子近得欄柵前,眺望河麵,不免感慨。那年青男子立於一側,言道:“古人詩雲: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於此俯瞰大地,青山河川盡收眼底,端的心曠神怡。”那長須男子微微一笑,欲言又止。那年輕美貌女子嫣然一笑,道:“如此江南美景,大人何不即興賦詩一首?”那茶博士正端茶上樓,隱約聞聽那女子言“大人”,心中詫異,暗自打量四人。但聞那長須男子笑道:“江南勝景,吾心已醉,詩興詞趣亦醉矣。”那年青男子笑道:“無怪昨日莫幹山上大人如癡如醉。”那長須男子笑道:“嚴爺之言甚是,那莫幹山真有如人間仙境一般!”那年輕美貌女子撲哧一笑,道:“大人何不在那莫幹山上築一小舍,日夜與山泉青竹為伴,豈不妙哉?”長須男子撫須笑道:“如此言來,某便是那陶令第二了。”原來這長須男子正是湖州府尹蘇軾,其餘三人是蘇仁、嚴微與東方清琪,遊歷莫幹山後,蘇公欲往安吉縣經梅溪迴湖州。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蘇公探案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旭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旭軍並收藏大宋蘇公探案集最新章節